裡仁第四

關燈
嗤&rdquo一笑,這就叫作破顔,打破了那個嚴肅的容顔,但是不敢大笑,因為宗教性一團一體的戒律,等于說管理制度,非常嚴肅。

    他破顔以後,沒有大笑,隻是微笑。

    那麼兩人的動作聯合起來,就叫做&ldquo拈花微笑&rdquo。

    此時釋迦牟尼講話了,這幾句話是禅學的專門用語,等于孔子對曾參講的&ldquo一以貫之&rdquo是一個道理。

    解釋起來是很麻煩的事情,這幾句話譯成中文是:&ldquo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摩诃(音瑪哈,意為大,大成的意思。

    )迦葉。

    &rdquo就是說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現在已一交一給了這位大弟子迦葉。

    這就是禅宗的開始。

    所以又稱禅宗為&ldquo教外别傳,不立文字&rdquo的法門。

    說它不須要透過文字言語,而能傳達這個道的意思。

    現在我們不是講禅學,暫時不要去研究它。

    (我是不大主張人家去研究的,我常常告訴朋友們不要去研究,因為怕一般人爬進去了,鑽不出來。

    )隻是引證這樣一件事,比拟于&ldquo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rdquo類似相同。

    孔子講的一貫是什麼?而佛家又為什麼一個拈花,一個微笑?等于我們有兩個人,一個舉起一支粉筆,另一個說:&ldquo懂了!&rdquo除非這兩個人有&ldquo黑道&rdquo術語、暗号,才知道彼此講的是什麼。

    對嗎?&mdash&mdash一笑。

     現在我們再引第二個故事加以說明。

    禅宗到了中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時,(這個教外别傳的法門,就是脫離了佛教的經典之外,不限用文字,而以另外的方法來傳心,後來宋儒理學講&ldquo孔門心法&rdquo,也就是套用這個名詞的意義而來。

    )一個印度籍的達摩祖師(所謂祖師,就是有别于教主),他也是王子出家,禅宗的傳心法門,到了他的時候已經是二十八代了。

    我們知道,到了我國宋朝的初年,印度的佛教,整個沒有了。

    阿拉伯文化的侵入,伊斯蘭教權力統治了印度。

    所以宋朝以後,印度連佛教的文獻都沒有。

    今天要研究佛教思想,老實說,隻有中國保留的文獻最完整。

    十七世紀以後,英法等國才開始由印度找到殘缺的、遺留的佛教文化資料,譯成外文而産生了西方的佛學系統。

    但到現在為止,他們不承認中國的佛學系統,這是西方人有意的,尤其是有些人有意制造的。

    實際上宋代以後,印度的佛學系統已經全部到了中國,非常完整,且具規模。

    印度本土的佛學則可說是銷聲匿迹了。

    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佛學系統,是另外一個系統,那應該說是西方人的後來的佛學系統。

    這是世界學術史上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在這裡不去管它了。

     達摩祖師是在隋唐以前,梁武帝這個階段,從印度把禅宗帶到了中國。

    後來流傳下來,到唐代傳至禅宗的六祖&mdash&mdash廣東的惠能,就是中國的第六代禅宗祖師,他沒讀過書,卻成為了不起的人物。

    在中國文化史裡,這一段相當于是佛教的革命,推翻了依文解義的經典研究,産生了中國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

    六祖下來,後來有一個和尚&ldquo俱胝禅師&rdquo,我國禅宗&ldquo一指禅&rdquo故事就是由他而來&mdash&mdash不過要注意,有一本書名為《三指禅》,是研究按脈的醫書,不要誤認作禅宗的書。

    怎麼叫&ldquo一指禅&rdquo?禅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語文字傳道的。

    六祖以後的這位大禅師,有人問他什麼是&ldquo道&rdquo?他回答得很簡單,每次都是舉起一根食指示人,說道,&ldquo就是這個!&rdquo這個是什麼?誰也不知道,可是問他的人卻懂了,悟了道。

     有一天老和尚出門了,不在家,一個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彌在守廟。

    這天有個人來找老和尚問道,小沙彌說師父不在,你要問道問我好了。

    問道的人便請小沙彌告訴他什麼是道,小沙彌學師父的模樣,舉起一根食指向那問道的人說:&ldquo這個!&rdquo那個問道的人很高興,跪下來了,因為問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

    這個小沙彌可真不懂。

    等師父回來了,小沙彌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告訴了師父。

    師父聽了報告進去了,一會兒背着手出來,要小沙彌再說他怎樣向人傳道,小沙彌再比劃着伸出一根食指說,&ldquo這個!&rdquo師父放在背後的手一揮,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彌的那根食指砍斷了。

    小沙彌手指被砍,大叫一聲:&ldquo唉喲!&rdquo小沙彌也因此悟了道。

     禅宗像這類的故事很多,我們不管禅宗的道。

    這裡所提到的幾個故事,跟孔子說的:&ldquo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rdquo不是一樣嗎?這是由禅學回頭來看《論語》,發現孔子也和一指禅一樣,他說的&ldquo一以貫之&rdquo這個&ldquo一&rdquo字是什麼東西?曾子聽了,也等于迦葉的微笑一樣,說:&ldquo是!我懂了。

    &rdquo曾參懂了以後,孔子出去,門人們圍着曾子,問老師說了什麼?可見孔子對曾參說這段話蠻不簡單的,所以同學們才問他到底什麼意思,曾子于是回說:&ldquo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rdquo實際上,意思是說,你們不要問,你們的程度還沒有到哩! 吉光片羽 稍縱即逝 講到這裡,《論語》上還有一個大問題,和這個問題是一樣的,将來要講到,現在先連起來研究,是在第十篇《鄉一黨一》的最後一段: &ldquo色斯舉矣。

    翔而後集。

    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rdquo 朱熹&mdash&mdash宋代的大理學家朱夫子,以及曆代的學者,認為這段書的上下文中掉了文字。

    古代不像我們現代印刷發達,書籍是用刀刻在竹片上的所謂竹簡,一片一片很容易弄掉。

    但是這種觀點也有不能完全采信之處。

     我們看原文:&ldquo色斯舉&rdquo就是說鳥在開始飛翔之前,拍展着羽翼,飛向青天,而後又翩然而逝。

    這是一幅自然美麗的生動畫面,意境之美頗似最近流行的&ldquo天地一沙鷗&rdquo。

    現在看看原文:山梁&mdash&mdash山崗上面,雌雉&mdash&mdash雌的野雞(山崗上的雌野雞),時哉時哉&mdash&mdash就在這個時候。

    那麼子路在旁邊聽到了,&ldquo共之&rdquo&mdash&mdash就是恭身一拱手說:&ldquo哦!&rdquo的情狀,又為什麼&ldquo三嗅而作&rdquo呢?&ldquo三嗅&rdquo&mdash&mdash所謂嗅,就是用鼻子吸氣的意思。

    我們年輕時候說笑話:&ldquo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rdquo為什麼?是子路想吃野雞肉,先用鼻子聞聞很香。

    又說:子路是練氣功的,先吸三口氣,&ldquo而作&rdquo,再打出去,于是野雞被子路打倒了。

    這些都是笑話。

    那麼這一段到底記載的是些什麼東西?用我們的觀點,就是和&ldquo吾道一以貫之&rdquo一樣,也和禅宗&ldquo拈花微笑&rdquo的道理一樣。

    我認為并沒有掉落了文字,上面是記載當時的情形,描寫飛翔的景象。

    &ldquo色斯舉&rdquo&mdash&mdash大家也看過孔雀,看過野雞。

    我曾在山裡住過很久一段時間,山中一大群野雞出來,的确很漂亮。

    &ldquo色斯舉矣&rdquo,野雞要起飛之前,翅膀尾巴一展,像孔雀一樣很美麗,然後起飛了,&ldquo翔&rdquo是飛翔一陣,然後又下來,停在什麼地方呢?在山崗上面。

    孔子當場看到這個景象,野雞羽毛很鮮豔,仔細一看,是隻母野雞,悠閑安然地站在山崗上。

    這時候子路也在旁邊,孔子就告訴子路:&ldquo時哉!時哉!&rdquo 這個&ldquo時哉!時哉!&rdquo在孔子一生思想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尤其研究《易經》及中國文化,關于&ldquo時&rdquo的問題,更要注意。

    人生一切,個人小事也好,國家大事也好,都要把握時機。

    還有&ldquo位&rdquo&mdash&mdash環境。

    《易經》重點,就在這裡。

    天下萬事萬物都在變,随時在變,沒有不變的事,時間一分一秒在變,空間随時随地在變。

    所以孔子經常在《易經》中提到時空的變。

    我常告訴年輕同學們,不要怨恨,也不要牢騷,年輕人不怕沒有前途,隻問你能不能夠站得起來;但要懂得把握時間和空間。

    如同趕公共汽車一樣,這就是人生。

    等得久的人,不要埋怨,是自己到站太早了;有的剛剛趕到,汽車開出去了,于是氣得不得了,大罵一陣,罵有什麼用?幹脆等下一班第一個上去,不就好了。

    從這一點小事,也可了解人生,怎樣去安排自己,把握時間,孔子告訴子路&ldquo時哉!時哉!&rdquo也包含了這個道理。

     野雞站在山崗上面,顯得很神氣,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場的雞籠旁邊,你說它的後果是什麼?它站在那山崗上,就大有鳳凰之象。

    正如晉代左思的詩:&ldquo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裡流。

    &rdquo一幅大自然的畫面,上是千仞崗,下是長一江一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這就是得時、得位。

    孔子指着那山崗上美麗的雌雉對子路說:&ldquo時哉!時哉!&rdquo意思就是說,你看,那隻雌雉正在這個時候飛起來,然後又降落在那麼一個好地方,這一幕活動的畫面,影射了人生處世之理。

     孔子周遊列國,要想救這個時代,救這個世界,救這個曆史文化,但卻深感回天乏術。

    他藉着這一幕景緻對子路表達這個意思,而不從正面講,好像釋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手法。

    不用語言,就用目前這個事實指示給子路,你要懂得這個,要立足,要站穩,要站得好,早一點站到你的好位置。

    &ldquo時哉!時哉!&rdquo要把握時機。

    子路這時候拱手:&ldquo是!&rdquo三嗅是子路聽懂以後,恍然領悟而生感歎的反應。

     中國文字,古文非常簡單,就是這麼回事,但是拿現代文字改寫成劇本的話,起碼是兩頁的對白,加上表演,鏡頭恐怕花費二十分鐘。

     這段在研究《鄉一黨一》時要極小心,在此隻提前作個簡述。

    現在再回到講仁的這篇上面:&ldquo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rdquo此一說詞内涵的道理,也相當于子路那一則&ldquo山梁雌雉&hellip&hellip時哉!時哉!&rdquo的道理。

    前面說過曾子的&ldquo吾日三省吾身&rdquo,這個人用功,很注重培養自己内心的甯靜,德行的修養到了相當的程度,孔子看到他進來&mdash&mdash一個人道德素養到了甯靜安詳的境界,走路的神态和平常不同;憂郁時,走路的态度又變得與高興時不同。

    他的學問、道德修養到了這個境界,在孔子面前一走過來,這位至聖先師就看出了火候。

    所以孔子把他叫過來:&ldquo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rdquo&mdash&mdash其他學問講了半天,都是空的。

    等于釋迦牟尼說的不立文字,真理就在你自己内心裡,内心随時随地都能甯靜、安詳、平淡,這個境界就差不多了。

    你永遠保持修養上的這個境界,久而久之即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但是一般同學們沒有修養到這個程度,此中道理,并不是即講即知,必須要有内涵的真正修養。

    曾子也知道一般同學沒有到達這個程度,因此就輕輕一推,推到行為上去,告誡他們先要留心作人做事的忠恕之道。

     孔子的學問,的确有一段内在修養、真實功夫,并不是完全談空洞的理論而已。

    這一段我們暫時講到這裡為止,恕我才疏學淺,言難盡意。

    這類的問題後面還是有的,以後還可以談到。

     仁義值千金 再接下去: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這一段記載,涉及到孔門的仁學,也就是心學。

    這個&ldquo心&rdquo包括了現在所謂的思想等等的心理之學,但卻不限于目前心理學的心,而是指&ldquo吾道一以貫之&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