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講到仁的用世,一個大政治家處理國家的事情,沒有自己固執的成見。
&ldquo無适也&rdquo是說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發多大的财,作多大的官。
雖然這樣沒有成見,也不是樣樣都可以。
&ldquo無莫也&rdquo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那麼應該走哪一條路呢?&ldquo義之與比&rdquo,義就是仁的用,隻問應不應該做,為道德應該做的就做了,不應該做就不做,以義作比對。
推之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是講仁的修養條件。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在這裡講君子與小人在仁上的分野。
他說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違反道德的事不幹,小人則不管道德不道德,隻要有土地就幹了。
古時的土地,相當現代的财富。
有錢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
&ldquo君子懷刑&rdquo,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違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
法律和門鎖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鎖是沒有辦法的。
法律也是一樣,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
所以要有道德作基礎,才能補救法律之不足,因此君子是懷畏刑法,小人隻是懷思福惠&mdash&mdash處處講利害,隻要有好處就幹了。
中國過去商場上有句話:&ldquo殺頭的生意有人作,蝕本的生意沒有人作。
&rdquo就是這個道理。
這裡孔子是說明仁義之道。
但說起來很容易,真正的修養卻很難做到,因此下面補充一句: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這個放,就是開展、放任。
一個人基于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後招來的是怨怼;對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一交一,要當心,這種利害的結合,不會有好結果,最後還是怨恨以終。
敝屣功名尊道義 以下講到仁人對社會做大事業的原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古代的諸侯立國的大原則,是要謙讓就位,最後又功成不居,所以老子就說:&ldquo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rdquo這是上古文化的傳統思想,後來儒道兩家都奉為圭臬。
而中國幾千年來曆史的事實,每當撥亂反正的時候,都是道家的人物,用道家的思想來完成大業的。
等到天下太平了,才由儒家的人物出來大講治平之道。
道家的功成身退,而又退得不大好的有兩人,一個張良,一個諸葛亮。
比較退得可以打八十分的是姜太公,諸葛亮大概可以打六十五分到七十分,因為欲罷不能,隻好鞠躬盡瘁了。
道家的人不求名不求利,隐顯無常,所以更覺親切可愛。
這與西方文化的觀念大相異趣。
我們看曆史上道家的人物,要去考證他們可真要命,他們學問再高,功勞再大,最後還是隐掉了,修道去了。
修道以後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要了,最多報個代号叫什麼子、什麼老的就算了,有時還裝瘋裝癫,如神龍見首不見尾。
近世的西方文化可不然,一個人如果成功了,就要拿什麼什麼獎金,名要大,利要多,越大越多越好。
由此看來,中西文化的确在基本上有所不同。
中國文化真誠謙虛的精神,是孔子非常贊成的事,他大加贊揚身退之道。
尤其他對吳泰伯、伯夷、叔齊等不肯當帝王,最後逃走了的這些人,稱揚得不得了。
這并不是他鼓勵人不要當皇帝,不要搞政治,而是說你有才幹的話,就好好幹一番,成功了就退隐而不居功。
所以孔子在這裡感歎,能以禮讓為國的人哪裡有呢?不以禮讓為國,用争奪來的,或用手段騙來的,那麼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談了。
司馬遷就根據這個道理,寫了一部《史記》,大談其曆史哲學的觀點了。
說到這裡,想起我以前的一位老師,他是遜清最後一次科舉的探花。
我學習舊體文寫了一篇文章向他請教,他許以在滿清時考一名舉人、進士沒有問題,我當時也很傲慢,心想前清進士的文章,也不過如此而已。
後來碰到一位老師,我把寫的詩文拿給他看,他派頭十足,瞄一眼,往旁邊一擱,響都不響。
我心想這是什麼道理?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再給他看,又是往旁邊一擺,他說:&ldquo你怎麼會寫文章?&rdquo我說:&ldquo人家還說寫得不錯哩!&rdquo我這個人狂妄得很,我說:&ldquo老師,你說哪點不對?不對的,幫我改。
&rdquo他說:&ldquo《伯夷叔齊列傳》你讀過沒有?&rdquo我說:&ldquo當然讀過呀!《古文觀止》上都有,我還背得呢!&rdquo他說:&ldquo你背過了《伯夷叔齊列傳》,你就懂嗎?&rdquo我說:&ldquo那麼!要請老師再加指點。
&rdquo他說,&ldquo你回去。
再倒背一百遍,背完了來見我,再告訴你!&rdquo這位老師真了不起,我心裡很不服氣,氣得不得了,其實他這種教育法,當時是要刺激我。
我回去再看,後來看出道理來了,我去看他,我說:&ldquo老師!我看出道理來了,我講給你聽。
&rdquo他笑着說:&ldquo好!你真懂了,不需要再講了。
你也可以寫文章了,這樣才能懂曆史文化,文中才另有一隻眼呢!&rdquo這位老師的教育手法是這樣的好,實在終生感激不盡。
《伯夷叔齊列傳》真難懂,司馬遷的全部思想的綱要都擺進去了。
在《史記》中,帝王的傳記叫&ldquo本紀”諸侯、宰相等,有功業成就的人的傳記叫&ldquo世家”再其次為&ldquo列傳&rdquo,為某人的傳記。
講列傳,大體上應該和我們現代的傳記一樣,某人,某地人,家世如何,出身什麼等等。
可是《伯夷叔齊列傳》中,叙述伯夷、叔齊的話沒有幾句,初看起來,還真似&ldquo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rdquo不知他說些什麼,越說越遠。
文章一開頭是:&ldquo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hellip&hellip&rdquo等等,一路下來,亂七八糟,東一句,西一句,伯夷、叔齊的事情,倒是沒說幾句。
可是他把曆史哲學全部的觀點,都放在這一篇裡。
他同時講到,上古中國文化,以禮讓為國,但告訴我們,堯讓位于舜,舜讓位于禹,都不是那麼簡單的。
并不是說句:&ldquo你還不錯,由你來做。
&rdquo這樣簡單,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都經過&ldquo典職數十年&rdquo,叫他跟着做事做了幾十年,做部長,又做行政院長,都做了。
考察他,認為他實在行了,然後才讓位給他。
&ldquo傳天下若斯之難也&rdquo,中國文化公天下個個讓位的過程,是這樣不容易&mdash&mdash德業的建立,需要經過這樣長久的考察。
他說從此以後沒有了,不是你拉過來,就是他搶過去。
他說得很明白,因此他說從此以後就有問題了。
武王統一天下,&ldquo伯夷、叔齊叩馬而谏&rdquo,把武王的馬拉住,告訴武王:&ldquo你不能這樣做&rdquo。
原因如何如何。
武王以後,禮讓為國的精神就更沒有了。
不過說得沒有這麼明顯而已,必須你自己去體會。
所以有人說《史記》是漢代的謗書。
實際不止是漢代的謗書,是對中國曆史嚴厲批評的一部謗書。
但是司馬遷有一個把握,他說要把這部書&ldquo藏之名山,傳之其人&rdquo。
這個牛可吹大了,換句話說,他把當時的學者罵盡了。
他等于說:&ldquo你們還能看懂我的書嗎?隻有把它藏起來,将來會有人看得懂我的書。
&rdquo 由此再回轉去看孔子所說的&ldquo禮讓為國&rdquo的精神,在春秋之世已經沒有了,于是接着說下去為什麼要禮讓為國的政治哲學。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麼東西站得起來。
根本要建立。
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話來說:立德、立功、立言&mdash&mdash古人認為三不朽的事業,這是很難的成就。
上古之人首在立德,後世則重立功&mdash&mdash到周秦以下,就隻講功業了。
再其次就重立言,如退隐的老子,後世儒家尊奉為&ldquo素王&rdquo的孔子。
這個&ldquo立&rdquo,是自己真實的本領,自己站得起來的立。
不怕沒有祿位,也可以說是不求人爵的位子,隻管天爵的修養。
同時也不要怕沒有知己,不要怕沒有人了解,隻要能夠充實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同《學而》篇最後的結論,是一樣的道理。
孔子四字禅 講到這裡,剛才提到過的一個問題又來了,上文孔子曾說:&ldquo朝聞道,夕死可矣。
&rdquo這個大問題。
現在呢?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是千古以來一個大問題、一個大疑案。
孔子說&ldquo一以貫之&rdquo以後,現在便有什麼&ldquo一貫道&rdquo等附會的宗教一團一體出現,成了問題中的問題,真有匪夷所思之感了。
參是曾參。
孔子對曾參說,為什麼不對别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麼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讨厭。
我們現在姑且把他劇本化來說,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裡,曾參經過他的前面,于是孔子便叫住他:&ldquo參!&rdquo曾參聽到老師叫,回過頭來,于是孔子便告訴他說:&ldquo吾道一以貫之。
&rdquo就是說,我傳給你一個東西,一以貫之。
這一以貫之的是什麼呢?如果說是錢,把它貫串起來還可以,這&ldquo道&rdquo又不是錢,怎麼一以貫之呢?但曾子聽了這句話以後,打了個拱說:&ldquo是,我知道了。
&rdquo孔子講了這句話,自己又默然不語了。
同學們奇怪了,等孔子一離開,就圍着曾參,問他跟老師打什麼啞謎呢?夫子又傳了些什麼道給曾參呢?曾子沒有辦法告訴這些程度不夠的同學,隻有對他們說,老師的道,隻有忠恕而已矣。
作人做事,盡心盡力,對人盡量寬恕、包容。
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曾參講的對不對呢?有問題!那不叫&ldquo一以貫之&rdquo,該&ldquo二&rdquo以貫之了,因為一個忠,一個恕,豈不是二貫?明明孔子告訴他&ldquo一以貫之&rdquo,為什麼他變出兩個&mdash&mdash忠恕來?這是一個大問題。
所以說我們研究孔子的心法,這是一個讨厭的問題,因此隻有借用别家的東西,講幾個故事給大家聽,作為本題的參考。
我們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禅宗,現在社會上一般都稱為&ldquo禅學&rdquo。
禅宗有一個故事,在文學上也很有名的,就是&ldquo拈花微笑&rdquo的故事,是說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梵文的譯音,釋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ldquo能仁&rdquo,牟尼譯成中文是&ldquo寂默&rdquo。
晚年住在靈山&mdash&mdash也叫靈鹫山。
釋迦是十九歲丢開了王位出家,三十二歲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歲才過世,有四十九年從事于教育,現在我們暫且不用宗教的觀點來研究它。
)有一天上課,在禅學裡叫&ldquo上堂&rdquo,後來我們的理學也用這個名詞。
下面有很多學生們等他,都不知道他這天要講什麼,結果他上去,半天沒有說話,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對着大家轉了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這朵花的樣子,一句話也沒有講,下面的學生,誰也不懂老師這一個動作是什麼意思。
所以這叫做&ldquo拈花&rdquo,就是釋迦拈花。
釋迦拈花後,他有一個大弟子迦葉尊者,(葉,根據舊的梵文譯音,音協。
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
)釋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與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輕一輩。
釋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紀大。
佛經上記載,迦葉尊者在釋迦拈花後&ldquo破顔微笑&rdquo。
什麼叫做破顔呢?因為宗教的教育集一團一,上來都規規矩矩、鴉雀無聲,大家神态都很嚴肅。
可是在這嚴肅的氣氛中,迦葉尊者忍不住了,于是&ldquo噗
&ldquo無适也&rdquo是說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發多大的财,作多大的官。
雖然這樣沒有成見,也不是樣樣都可以。
&ldquo無莫也&rdquo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那麼應該走哪一條路呢?&ldquo義之與比&rdquo,義就是仁的用,隻問應不應該做,為道德應該做的就做了,不應該做就不做,以義作比對。
推之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是講仁的修養條件。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在這裡講君子與小人在仁上的分野。
他說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違反道德的事不幹,小人則不管道德不道德,隻要有土地就幹了。
古時的土地,相當現代的财富。
有錢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
&ldquo君子懷刑&rdquo,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違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
法律和門鎖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鎖是沒有辦法的。
法律也是一樣,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
所以要有道德作基礎,才能補救法律之不足,因此君子是懷畏刑法,小人隻是懷思福惠&mdash&mdash處處講利害,隻要有好處就幹了。
中國過去商場上有句話:&ldquo殺頭的生意有人作,蝕本的生意沒有人作。
&rdquo就是這個道理。
這裡孔子是說明仁義之道。
但說起來很容易,真正的修養卻很難做到,因此下面補充一句: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這個放,就是開展、放任。
一個人基于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後招來的是怨怼;對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一交一,要當心,這種利害的結合,不會有好結果,最後還是怨恨以終。
敝屣功名尊道義 以下講到仁人對社會做大事業的原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古代的諸侯立國的大原則,是要謙讓就位,最後又功成不居,所以老子就說:&ldquo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rdquo這是上古文化的傳統思想,後來儒道兩家都奉為圭臬。
而中國幾千年來曆史的事實,每當撥亂反正的時候,都是道家的人物,用道家的思想來完成大業的。
等到天下太平了,才由儒家的人物出來大講治平之道。
道家的功成身退,而又退得不大好的有兩人,一個張良,一個諸葛亮。
比較退得可以打八十分的是姜太公,諸葛亮大概可以打六十五分到七十分,因為欲罷不能,隻好鞠躬盡瘁了。
道家的人不求名不求利,隐顯無常,所以更覺親切可愛。
這與西方文化的觀念大相異趣。
我們看曆史上道家的人物,要去考證他們可真要命,他們學問再高,功勞再大,最後還是隐掉了,修道去了。
修道以後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要了,最多報個代号叫什麼子、什麼老的就算了,有時還裝瘋裝癫,如神龍見首不見尾。
近世的西方文化可不然,一個人如果成功了,就要拿什麼什麼獎金,名要大,利要多,越大越多越好。
由此看來,中西文化的确在基本上有所不同。
中國文化真誠謙虛的精神,是孔子非常贊成的事,他大加贊揚身退之道。
尤其他對吳泰伯、伯夷、叔齊等不肯當帝王,最後逃走了的這些人,稱揚得不得了。
這并不是他鼓勵人不要當皇帝,不要搞政治,而是說你有才幹的話,就好好幹一番,成功了就退隐而不居功。
所以孔子在這裡感歎,能以禮讓為國的人哪裡有呢?不以禮讓為國,用争奪來的,或用手段騙來的,那麼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談了。
司馬遷就根據這個道理,寫了一部《
說到這裡,想起我以前的一位老師,他是遜清最後一次科舉的探花。
我學習舊體文寫了一篇文章向他請教,他許以在滿清時考一名舉人、進士沒有問題,我當時也很傲慢,心想前清進士的文章,也不過如此而已。
後來碰到一位老師,我把寫的詩文拿給他看,他派頭十足,瞄一眼,往旁邊一擱,響都不響。
我心想這是什麼道理?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再給他看,又是往旁邊一擺,他說:&ldquo你怎麼會寫文章?&rdquo我說:&ldquo人家還說寫得不錯哩!&rdquo我這個人狂妄得很,我說:&ldquo老師,你說哪點不對?不對的,幫我改。
&rdquo他說:&ldquo《伯夷叔齊列傳》你讀過沒有?&rdquo我說:&ldquo當然讀過呀!《古文觀止》上都有,我還背得呢!&rdquo他說:&ldquo你背過了《伯夷叔齊列傳》,你就懂嗎?&rdquo我說:&ldquo那麼!要請老師再加指點。
&rdquo他說,&ldquo你回去。
再倒背一百遍,背完了來見我,再告訴你!&rdquo這位老師真了不起,我心裡很不服氣,氣得不得了,其實他這種教育法,當時是要刺激我。
我回去再看,後來看出道理來了,我去看他,我說:&ldquo老師!我看出道理來了,我講給你聽。
&rdquo他笑着說:&ldquo好!你真懂了,不需要再講了。
你也可以寫文章了,這樣才能懂曆史文化,文中才另有一隻眼呢!&rdquo這位老師的教育手法是這樣的好,實在終生感激不盡。
《伯夷叔齊列傳》真難懂,司馬遷的全部思想的綱要都擺進去了。
在《史記》中,帝王的傳記叫&ldquo本紀”諸侯、宰相等,有功業成就的人的傳記叫&ldquo世家”再其次為&ldquo列傳&rdquo,為某人的傳記。
講列傳,大體上應該和我們現代的傳記一樣,某人,某地人,家世如何,出身什麼等等。
可是《伯夷叔齊列傳》中,叙述伯夷、叔齊的話沒有幾句,初看起來,還真似&ldquo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rdquo不知他說些什麼,越說越遠。
文章一開頭是:&ldquo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hellip&hellip&rdquo等等,一路下來,亂七八糟,東一句,西一句,伯夷、叔齊的事情,倒是沒說幾句。
可是他把曆史哲學全部的觀點,都放在這一篇裡。
他同時講到,上古中國文化,以禮讓為國,但告訴我們,堯讓位于舜,舜讓位于禹,都不是那麼簡單的。
并不是說句:&ldquo你還不錯,由你來做。
&rdquo這樣簡單,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都經過&ldquo典職數十年&rdquo,叫他跟着做事做了幾十年,做部長,又做行政院長,都做了。
考察他,認為他實在行了,然後才讓位給他。
&ldquo傳天下若斯之難也&rdquo,中國文化公天下個個讓位的過程,是這樣不容易&mdash&mdash德業的建立,需要經過這樣長久的考察。
他說從此以後沒有了,不是你拉過來,就是他搶過去。
他說得很明白,因此他說從此以後就有問題了。
武王統一天下,&ldquo伯夷、叔齊叩馬而谏&rdquo,把武王的馬拉住,告訴武王:&ldquo你不能這樣做&rdquo。
原因如何如何。
武王以後,禮讓為國的精神就更沒有了。
不過說得沒有這麼明顯而已,必須你自己去體會。
所以有人說《史記》是漢代的謗書。
實際不止是漢代的謗書,是對中國曆史嚴厲批評的一部謗書。
但是司馬遷有一個把握,他說要把這部書&ldquo藏之名山,傳之其人&rdquo。
這個牛可吹大了,換句話說,他把當時的學者罵盡了。
他等于說:&ldquo你們還能看懂我的書嗎?隻有把它藏起來,将來會有人看得懂我的書。
&rdquo 由此再回轉去看孔子所說的&ldquo禮讓為國&rdquo的精神,在春秋之世已經沒有了,于是接着說下去為什麼要禮讓為國的政治哲學。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麼東西站得起來。
根本要建立。
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話來說:立德、立功、立言&mdash&mdash古人認為三不朽的事業,這是很難的成就。
上古之人首在立德,後世則重立功&mdash&mdash到周秦以下,就隻講功業了。
再其次就重立言,如退隐的老子,後世儒家尊奉為&ldquo素王&rdquo的孔子。
這個&ldquo立&rdquo,是自己真實的本領,自己站得起來的立。
不怕沒有祿位,也可以說是不求人爵的位子,隻管天爵的修養。
同時也不要怕沒有知己,不要怕沒有人了解,隻要能夠充實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同《學而》篇最後的結論,是一樣的道理。
孔子四字禅 講到這裡,剛才提到過的一個問題又來了,上文孔子曾說:&ldquo朝聞道,夕死可矣。
&rdquo這個大問題。
現在呢?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是千古以來一個大問題、一個大疑案。
孔子說&ldquo一以貫之&rdquo以後,現在便有什麼&ldquo一貫道&rdquo等附會的宗教一團一體出現,成了問題中的問題,真有匪夷所思之感了。
參是曾參。
孔子對曾參說,為什麼不對别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麼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讨厭。
我們現在姑且把他劇本化來說,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裡,曾參經過他的前面,于是孔子便叫住他:&ldquo參!&rdquo曾參聽到老師叫,回過頭來,于是孔子便告訴他說:&ldquo吾道一以貫之。
&rdquo就是說,我傳給你一個東西,一以貫之。
這一以貫之的是什麼呢?如果說是錢,把它貫串起來還可以,這&ldquo道&rdquo又不是錢,怎麼一以貫之呢?但曾子聽了這句話以後,打了個拱說:&ldquo是,我知道了。
&rdquo孔子講了這句話,自己又默然不語了。
同學們奇怪了,等孔子一離開,就圍着曾參,問他跟老師打什麼啞謎呢?夫子又傳了些什麼道給曾參呢?曾子沒有辦法告訴這些程度不夠的同學,隻有對他們說,老師的道,隻有忠恕而已矣。
作人做事,盡心盡力,對人盡量寬恕、包容。
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曾參講的對不對呢?有問題!那不叫&ldquo一以貫之&rdquo,該&ldquo二&rdquo以貫之了,因為一個忠,一個恕,豈不是二貫?明明孔子告訴他&ldquo一以貫之&rdquo,為什麼他變出兩個&mdash&mdash忠恕來?這是一個大問題。
所以說我們研究孔子的心法,這是一個讨厭的問題,因此隻有借用别家的東西,講幾個故事給大家聽,作為本題的參考。
我們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禅宗,現在社會上一般都稱為&ldquo禅學&rdquo。
禅宗有一個故事,在文學上也很有名的,就是&ldquo拈花微笑&rdquo的故事,是說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梵文的譯音,釋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ldquo能仁&rdquo,牟尼譯成中文是&ldquo寂默&rdquo。
晚年住在靈山&mdash&mdash也叫靈鹫山。
釋迦是十九歲丢開了王位出家,三十二歲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歲才過世,有四十九年從事于教育,現在我們暫且不用宗教的觀點來研究它。
)有一天上課,在禅學裡叫&ldquo上堂&rdquo,後來我們的理學也用這個名詞。
下面有很多學生們等他,都不知道他這天要講什麼,結果他上去,半天沒有說話,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對着大家轉了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這朵花的樣子,一句話也沒有講,下面的學生,誰也不懂老師這一個動作是什麼意思。
所以這叫做&ldquo拈花&rdquo,就是釋迦拈花。
釋迦拈花後,他有一個大弟子迦葉尊者,(葉,根據舊的梵文譯音,音協。
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
)釋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與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輕一輩。
釋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紀大。
佛經上記載,迦葉尊者在釋迦拈花後&ldquo破顔微笑&rdquo。
什麼叫做破顔呢?因為宗教的教育集一團一,上來都規規矩矩、鴉雀無聲,大家神态都很嚴肅。
可是在這嚴肅的氣氛中,迦葉尊者忍不住了,于是&ldquo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