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那&ldquo仁&rdquo卻在燈火闌珊處
現在我們講到《論語》第四篇,是最重要的一篇,這篇的問題很大。
首先談第四篇的題目《裡仁》。
過去對&ldquo裡仁&rdquo的一般解釋,裡就是鄉裡之裡,也就是住的地方;照過去的傳統,一般三家村學究們解釋&ldquo裡仁&rdquo的意思,就說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買房子,或租房子,應選擇&ldquo仁裡&rdquo。
換句話說,要住到好人堆裡去。
如果真是這個意思,那麼壞人堆裡沒人住了嗎?而且哪一個地方才是好人堆?哪個地方是壞人堆呢?台北市有&ldquo仁愛&rdquo路!那麼除了仁愛路,沒地方可住了?所以三家村學究們的解釋是大有問題的。
這個&ldquo裡&rdquo字應該作為動詞看,當然也指居住的地方。
但是居住的地方,有處的意思。
&ldquo居、住、處&rdquo在古文中,有時是表示站或坐在那裡,是動詞。
我們讀春秋戰國時代著的書,經常看到&ldquo居&rdquo單獨一個字。
我國古代沒方桌子,沒有椅子。
日本人的榻榻米,是我們中國去的,由秦、漢到魏,都還是席地而坐。
魏晉以後才從西域傳進椅子來。
唐代以前我們還看到一句話&mdash&mdash&ldquo據一胡一床而坐&rdquo,一胡一床就是椅子的初形,從西域過來的。
我們中國文化,許多名詞有一一胡一字,如一胡一椒,一看就知道這樣東西是外來的;不是&ldquo一胡一&rdquo就是&ldquo蕃&rdquo,蕃茄就是外國來的。
後來又加上&ldquo洋&rdquo,如腳踏車是外國來的,四川人叫&ldquo洋馬兒&rdquo,甚至如病名&ldquo洋梅瘡&rdquo也是外國傳來的。
在明代以前,我國的醫學書籍上,沒有看過這種病,可見這是從外國傳進來的,而且開始由廣東方面上岸的,所以又稱作&ldquo廣瘡&rdquo。
我們知道了這些道理,就了解居、裡的意義就是&ldquo自處&rdquo,&ldquo裡仁&rdquo的意思也就是一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
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ldquo自處之道&rdquo。
再明白點講,什麼叫&ldquo裡仁&rdquo呢?就是我們随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現在讨論&ldquo仁&rdquo。
說到仁字,孔子學問的中心來了,頭大的問題來了。
上面三篇中,第一篇學而時一習一之,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仁。
&ldquo仁&rdquo是什麼?兩千年以來,莫衷一是,這真是一個大問題。
最近,有位立法委員提出一篇質詢,就談這個&ldquo仁&rdquo字。
前一個禮拜他把這質詢給我看,問我的意見,我說無可奉告。
因為他已經提出來了,我們又何必再作讨論?不過我認為&ldquo仁&rdquo字的确很難談,我這樣說也就是&ldquo微言大義&rdquo的精神吧!我們現在讨論到這裡,全部《論語》的中心談&ldquo仁&rdquo,&ldquo仁&rdquo是什麼?過去有幾種解釋法。
最有名的是&ldquo博愛之謂仁&rdquo,許多人談到仁的意義,都會這樣答複,而且以肯定的語氣說,這是孔子的意思。
其實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孟子說的。
孔家店的兩大股東&mdash&mdash孔、孟都沒說過,這是孔家店的夥計&mdash&mdash唐朝的韓愈講的。
在唐代大家也讨論什麼是&ldquo仁&rdquo的問題,而韓愈下的定義:博愛叫做仁。
後世以訛傳訛,就認為這是儒家思想了。
這也是有問題的。
韓愈為什麼會下這個定義?雖然稱他&ldquo文起八代之衰&rdquo,他的定義不一定也是起八代之衰的。
真理是不能夠用名氣壓住人的,韓愈的思想,并不都是孔、孟思想。
他是研究墨子的專家,墨子的思想就有&ldquo兼愛&rdquo,大家現在忘記了韓愈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專家,所以他把墨子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中去,把&ldquo兼愛&rdquo換一個字改為&ldquo博愛&rdquo,等于把長袍脫掉穿上西裝而已。
後世不明真相,就以為博愛之謂仁是儒家思想的解釋。
我們并不一定說韓愈這個定義下得不對。
我們的态度要客觀,真理隻有一個。
我們拿哲學觀點來說,宇宙萬有的那個最原始的東西,哲學家說它是本體,西方的宗教家叫他作上帝,印度人叫&ldquo佛&rdquo,叫&ldquo如來&rdquo,中國人叫&ldquo道&rdquo。
名稱不同而所指的是同一東西。
等于饅頭與面包,名稱不同,一樣是用面做成,可以吃飽的東西。
所以我們不要被某一名詞捆住,各個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其次,漢代以來一直到唐代,對仁的解釋,漫無限制。
古代書上不管說什麼,都&ldquo仁呀!仁呀!&rdquo的大談仁義之道。
孔子講仁,孟子講義,最後連起來就是仁義;仁義即孔孟,孔孟即仁義。
如果我們作八股文就這樣大作文章了:&ldquo仁義者,孔孟之說也,孔孟之說者,仁義之道也&hellip&hellip&rdquo這篇文章通了。
實際說了半天,如果以邏輯來批評,隻有八個字:&ldquo陳言颠倒,不知所雲。
&rdquo等于清代乾隆年間才子紀曉岚批評文章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學生拿一篇文章請他看,他引用了兩句古詩來評語:&ldquo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rdquo說這個學生的文章&ldquo不知所雲,越說越遠&rdquo了。
所以漢唐以來,一般學者講孔子之仁的,都可借用紀曉岚這個批評,也是&ldquo不知所雲,越說越遠&rdquo了。
那時的學者,讨論這個仁字的文章,有多達一百萬字的,這樣一個字會扯得那麼多,孔子何嘗有這個本意!所以我常說,老子寫了五千言,後世解釋老子的文章,古今中外累積起來,有幾千萬字,到目前為止,外文翻譯有好幾十種《老子》之多,如果老子知道了,會把大牙都笑掉。
大家講了半天,是不是老子原來的意思呢?張先生講的張老子,劉先生講的劉老子。
誰的老子才是老子? 到了宋代的理學家,自認為繼孔孟之心傳。
孔子傳心法與曾子,作了《大學》這篇書,曾子傳心法與子思,子思寫了《中庸》。
子思傳心法與孟子,孟子以後失傳了。
宋代理學家自認為又得了這個心傳秘訣。
中間事隔千把年,不知道宋代理學家們在哪裡拿到這個秘訣的。
其實他們把佛家、道家的東西挖了來,然後還要罵佛家、道家,所以宋代理學家的學問态度很有點不對勁,這種作法實在不大高明。
其次,他們拿心性&mdash&mdash哲學的道理解釋&ldquo仁&rdquo說:&ldquo仁者核之心也。
&rdquo如核桃的仁、杏仁。
同時他們又加上佛家的思想,認為萬物的果實,都是陰陽兩瓣,中間空心的,所以仁便是道體的心空境界。
宋儒另一個解釋,他們說醫書上麻木就叫不仁,可見仁是講心的知覺性的,他們這樣一來,暴露了身份了,這完全是佛家的話,不過硬将光頭的和尚,拉來戴上孔子的帽子。
在唐代以後講孔孟的心法,而傳承孔孟之心法者,就是這些宋儒&mdash&mdash理學家。
漢唐之學講仁,到底講什麼?我們勉強可以說他們講用。
宋儒講的仁,則扯到哲學裡面講體。
我們講了他們的缺點,也該說他們的好處,宋代及漢唐的儒家,各有所長,漢唐以來的儒家,了解孔子心法&ldquo仁&rdquo的用,宋儒借用佛道兩家之學,了解孔子心法&ldquo仁&rdquo的體。
他們都有劃時代的創見,但每家都是不同的孔子。
講到體用,我們要順便提一下,拿中國唐代以後佛學原理來說,萬物隻有三個理則&mdash&mdash體、相、用。
如這茶杯,玻璃為&ldquo體&rdquo,&ldquo相&rdquo就是它的形狀,&ldquo用&rdquo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體的東西。
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樣。
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以孔子的《論語》思想為&ldquo體&rdquo,&ldquo相&rdquo就是二十篇《論語》,我們來研究、解釋。
&ldquo用&rdquo是了解孔子以後,才知反對孔子錯在何處,又該怎樣去弘揚中國文化,其&ldquo用&rdquo就在此。
漢唐儒者對于仁都講用,而孔子當時講仁,也多半是針對那個時代講用。
宋儒扯到哲學裡講仁的體,從現象來探究體,不能說在見解上沒有一點進步,但可惜的也隻是各執一端,閉戶稱王而已。
了解這些資料以後,再回轉看這個&ldquo仁&rdquo。
&ldquo仁&rdquo是什麼?中國古代&ldquo仁&rdquo字就是這樣寫:人兩足走路旁加個二,為什麼不就旁加個&ldquo一&rdquo?&ldquo二人&rdquo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社會。
一個人沒有問題,有兩個人就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
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文字上的解釋。
現在歸納起來: 第一,題目的裡仁。
自處于仁,裡仁象征了學問的中心在如何自處。
自心是&ldquo體&rdquo,處于人之間就是&ldquo相&rdquo和&ldquo用&rdquo了。
相就是人的行為,用則是發揮的作用。
所謂自處就是自立,所謂處人就是立人。
佛家的所謂&ldquo菩薩&rdquo之道,自立立人就是菩薩,這是梵文&ldquo菩堤薩埵&rdquo的譯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等于中文的聖賢,名稱不同而已。
自處處人,就是仁的體用。
第二,本篇孔子就講到&ldquo吾道一以貫之&rdquo,換句話說,就是體用一貫,有體有用。
所以說仁隻是行為,隻講用不講體,不講内心修養,也錯了。
如果像另一派的宋儒所說,仁就是在那裡靜坐,養性談心為仁,不講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錯了,應該體用一貫。
第三,在第七篇《述而》裡有&ldquo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rdquo這四點是孔子講學問的中心綱要。
這也是他&ldquo一貫&rdquo的道理。
但在《顔淵》篇中卻提到&ldquo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rdquo的徹底語。
這些資料,我們要先了解,以後再研究這篇的本身,最後把結論溝通起來,大家就可以豁然貫通了。
月是故鄉明 《裡仁》篇第一段: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照三家村學究的解釋就是:&ldquo孔子說,我們所住的鄉裡,要擇仁人的鄉裡,四周鄰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夠美了。
&rdquo真不知道世界上哪來這許多仁人君子,對&ldquo擇不處仁,焉得知?&rdquo他們解釋說:&ldquo我們選擇一個居住的地方,假使不住在仁裡的當中,這個人就不算有智慧的聰明人。
&rdquo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大家都是笨蛋!對于這種解釋,剛才批評過了,這是三家村的學究們的解釋。
現在依照我們新三家村學究的解釋,&ldquo裡仁為美&rdquo意思是我們真正學問安頓的處所,要以仁為标準,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學問到了真善美的境界。
&ldquo擇不處仁,焉得知?&rdquo的意思是我們學問、修養,沒有達到處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這是第一原則。
第二段: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說假使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處約,約不是訂一個契約,約的意思和儉一樣。
就是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不
首先談第四篇的題目《裡仁》。
過去對&ldquo裡仁&rdquo的一般解釋,裡就是鄉裡之裡,也就是住的地方;照過去的傳統,一般三家村學究們解釋&ldquo裡仁&rdquo的意思,就說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買房子,或租房子,應選擇&ldquo仁裡&rdquo。
換句話說,要住到好人堆裡去。
如果真是這個意思,那麼壞人堆裡沒人住了嗎?而且哪一個地方才是好人堆?哪個地方是壞人堆呢?台北市有&ldquo仁愛&rdquo路!那麼除了仁愛路,沒地方可住了?所以三家村學究們的解釋是大有問題的。
這個&ldquo裡&rdquo字應該作為動詞看,當然也指居住的地方。
但是居住的地方,有處的意思。
&ldquo居、住、處&rdquo在古文中,有時是表示站或坐在那裡,是動詞。
我們讀春秋戰國時代著的書,經常看到&ldquo居&rdquo單獨一個字。
我國古代沒方桌子,沒有椅子。
日本人的榻榻米,是我們中國去的,由秦、漢到魏,都還是席地而坐。
魏晉以後才從西域傳進椅子來。
唐代以前我們還看到一句話&mdash&mdash&ldquo據一胡一床而坐&rdquo,一胡一床就是椅子的初形,從西域過來的。
我們中國文化,許多名詞有一一胡一字,如一胡一椒,一看就知道這樣東西是外來的;不是&ldquo一胡一&rdquo就是&ldquo蕃&rdquo,蕃茄就是外國來的。
後來又加上&ldquo洋&rdquo,如腳踏車是外國來的,四川人叫&ldquo洋馬兒&rdquo,甚至如病名&ldquo洋梅瘡&rdquo也是外國傳來的。
在明代以前,我國的醫學書籍上,沒有看過這種病,可見這是從外國傳進來的,而且開始由廣東方面上岸的,所以又稱作&ldquo廣瘡&rdquo。
我們知道了這些道理,就了解居、裡的意義就是&ldquo自處&rdquo,&ldquo裡仁&rdquo的意思也就是一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
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ldquo自處之道&rdquo。
再明白點講,什麼叫&ldquo裡仁&rdquo呢?就是我們随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現在讨論&ldquo仁&rdquo。
說到仁字,孔子學問的中心來了,頭大的問題來了。
上面三篇中,第一篇學而時一習一之,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仁。
&ldquo仁&rdquo是什麼?兩千年以來,莫衷一是,這真是一個大問題。
最近,有位立法委員提出一篇質詢,就談這個&ldquo仁&rdquo字。
前一個禮拜他把這質詢給我看,問我的意見,我說無可奉告。
因為他已經提出來了,我們又何必再作讨論?不過我認為&ldquo仁&rdquo字的确很難談,我這樣說也就是&ldquo微言大義&rdquo的精神吧!我們現在讨論到這裡,全部《論語》的中心談&ldquo仁&rdquo,&ldquo仁&rdquo是什麼?過去有幾種解釋法。
最有名的是&ldquo博愛之謂仁&rdquo,許多人談到仁的意義,都會這樣答複,而且以肯定的語氣說,這是孔子的意思。
其實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
孔家店的兩大股東&mdash&mdash孔、孟都沒說過,這是孔家店的夥計&mdash&mdash唐朝的韓愈講的。
在唐代大家也讨論什麼是&ldquo仁&rdquo的問題,而韓愈下的定義:博愛叫做仁。
後世以訛傳訛,就認為這是
這也是有問題的。
韓愈為什麼會下這個定義?雖然稱他&ldquo文起八代之衰&rdquo,他的定義不一定也是起八代之衰的。
真理是不能夠用名氣壓住人的,韓愈的思想,并不都是孔、孟思想。
他是研究
後世不明真相,就以為博愛之謂仁是儒家思想的解釋。
我們并不一定說韓愈這個定義下得不對。
我們的态度要客觀,真理隻有一個。
我們拿哲學觀點來說,宇宙萬有的那個最原始的東西,哲學家說它是本體,西方的宗教家叫他作上帝,印度人叫&ldquo佛&rdquo,叫&ldquo如來&rdquo,中國人叫&ldquo道&rdquo。
名稱不同而所指的是同一東西。
等于饅頭與面包,名稱不同,一樣是用面做成,可以吃飽的東西。
所以我們不要被某一名詞捆住,各個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其次,漢代以來一直到唐代,對仁的解釋,漫無限制。
古代書上不管說什麼,都&ldquo仁呀!仁呀!&rdquo的大談仁義之道。
孔子講仁,孟子講義,最後連起來就是仁義;仁義即孔孟,孔孟即仁義。
如果我們作八股文就這樣大作文章了:&ldquo仁義者,孔孟之說也,孔孟之說者,仁義之道也&hellip&hellip&rdquo這篇文章通了。
實際說了半天,如果以邏輯來批評,隻有八個字:&ldquo陳言颠倒,不知所雲。
&rdquo等于清代乾隆年間才子紀曉岚批評文章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學生拿一篇文章請他看,他引用了兩句古詩來評語:&ldquo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rdquo說這個學生的文章&ldquo不知所雲,越說越遠&rdquo了。
所以漢唐以來,一般學者講孔子之仁的,都可借用紀曉岚這個批評,也是&ldquo不知所雲,越說越遠&rdquo了。
那時的學者,讨論這個仁字的文章,有多達一百萬字的,這樣一個字會扯得那麼多,孔子何嘗有這個本意!所以我常說,老子寫了五千言,後世解釋老子的文章,古今中外累積起來,有幾千萬字,到目前為止,外文翻譯有好幾十種《老子》之多,如果老子知道了,會把大牙都笑掉。
大家講了半天,是不是老子原來的意思呢?張先生講的張老子,劉先生講的劉老子。
誰的老子才是老子? 到了宋代的理學家,自認為繼孔孟之心傳。
孔子傳心法與曾子,作了《大學》這篇書,曾子傳心法與子思,子思寫了《
子思傳心法與孟子,孟子以後失傳了。
宋代理學家自認為又得了這個心傳秘訣。
中間事隔千把年,不知道宋代理學家們在哪裡拿到這個秘訣的。
其實他們把佛家、道家的東西挖了來,然後還要罵佛家、道家,所以宋代理學家的學問态度很有點不對勁,這種作法實在不大高明。
其次,他們拿心性&mdash&mdash哲學的道理解釋&ldquo仁&rdquo說:&ldquo仁者核之心也。
&rdquo如核桃的仁、杏仁。
同時他們又加上佛家的思想,認為萬物的果實,都是陰陽兩瓣,中間空心的,所以仁便是道體的心空境界。
宋儒另一個解釋,他們說醫書上麻木就叫不仁,可見仁是講心的知覺性的,他們這樣一來,暴露了身份了,這完全是佛家的話,不過硬将光頭的和尚,拉來戴上孔子的帽子。
在唐代以後講孔孟的心法,而傳承孔孟之心法者,就是這些宋儒&mdash&mdash理學家。
漢唐之學講仁,到底講什麼?我們勉強可以說他們講用。
宋儒講的仁,則扯到哲學裡面講體。
我們講了他們的缺點,也該說他們的好處,宋代及漢唐的儒家,各有所長,漢唐以來的儒家,了解孔子心法&ldquo仁&rdquo的用,宋儒借用佛道兩家之學,了解孔子心法&ldquo仁&rdquo的體。
他們都有劃時代的創見,但每家都是不同的孔子。
講到體用,我們要順便提一下,拿中國唐代以後佛學原理來說,萬物隻有三個理則&mdash&mdash體、相、用。
如這茶杯,玻璃為&ldquo體&rdquo,&ldquo相&rdquo就是它的形狀,&ldquo用&rdquo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體的東西。
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樣。
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以孔子的《論語》思想為&ldquo體&rdquo,&ldquo相&rdquo就是二十篇《論語》,我們來研究、解釋。
&ldquo用&rdquo是了解孔子以後,才知反對孔子錯在何處,又該怎樣去弘揚中國文化,其&ldquo用&rdquo就在此。
漢唐儒者對于仁都講用,而孔子當時講仁,也多半是針對那個時代講用。
宋儒扯到哲學裡講仁的體,從現象來探究體,不能說在見解上沒有一點進步,但可惜的也隻是各執一端,閉戶稱王而已。
了解這些資料以後,再回轉看這個&ldquo仁&rdquo。
&ldquo仁&rdquo是什麼?中國古代&ldquo仁&rdquo字就是這樣寫:人兩足走路旁加個二,為什麼不就旁加個&ldquo一&rdquo?&ldquo二人&rdquo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社會。
一個人沒有問題,有兩個人就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
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文字上的解釋。
現在歸納起來: 第一,題目的裡仁。
自處于仁,裡仁象征了學問的中心在如何自處。
自心是&ldquo體&rdquo,處于人之間就是&ldquo相&rdquo和&ldquo用&rdquo了。
相就是人的行為,用則是發揮的作用。
所謂自處就是自立,所謂處人就是立人。
佛家的所謂&ldquo菩薩&rdquo之道,自立立人就是菩薩,這是梵文&ldquo菩堤薩埵&rdquo的譯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等于中文的聖賢,名稱不同而已。
自處處人,就是仁的體用。
第二,本篇孔子就講到&ldquo吾道一以貫之&rdquo,換句話說,就是體用一貫,有體有用。
所以說仁隻是行為,隻講用不講體,不講内心修養,也錯了。
如果像另一派的宋儒所說,仁就是在那裡靜坐,養性談心為仁,不講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錯了,應該體用一貫。
第三,在第七篇《述而》裡有&ldquo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rdquo這四點是孔子講學問的中心綱要。
這也是他&ldquo一貫&rdquo的道理。
但在《顔淵》篇中卻提到&ldquo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rdquo的徹底語。
這些資料,我們要先了解,以後再研究這篇的本身,最後把結論溝通起來,大家就可以豁然貫通了。
月是故鄉明 《裡仁》篇第一段: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照三家村學究的解釋就是:&ldquo孔子說,我們所住的鄉裡,要擇仁人的鄉裡,四周鄰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夠美了。
&rdquo真不知道世界上哪來這許多仁人君子,對&ldquo擇不處仁,焉得知?&rdquo他們解釋說:&ldquo我們選擇一個居住的地方,假使不住在仁裡的當中,這個人就不算有智慧的聰明人。
&rdquo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大家都是笨蛋!對于這種解釋,剛才批評過了,這是三家村的學究們的解釋。
現在依照我們新三家村學究的解釋,&ldquo裡仁為美&rdquo意思是我們真正學問安頓的處所,要以仁為标準,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學問到了真善美的境界。
&ldquo擇不處仁,焉得知?&rdquo的意思是我們學問、修養,沒有達到處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這是第一原則。
第二段: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說假使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處約,約不是訂一個契約,約的意思和儉一樣。
就是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