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

關燈
禮樂衣冠 首先,我們對本篇篇名作個簡單的解釋:八佾&mdash&mdash&ldquo佾&rdquo與&ldquo儀&rdquo同音,如今在孔廟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禮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

    用現代的名稱,可說它是&ldquo文化舞&rdquo,代表古代文化的一種舞蹈。

    當時中央政府是周天子,天子舉行國家大典,代表國家的精神,用作餘興的舞蹈,典禮開始的禮樂。

    八佾是八個人一排,共有八排;諸侯之邦,六人一排叫六佾。

    諸侯之下的大夫&mdash&mdash大臣之家,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

    這是固定的形式,周朝的禮樂、衣冠、文物等,都有周詳規定。

     那麼,孔子為什麼在這一篇裡教起跳舞來了呢?不是的。

    這篇書的全部重心,以現代用語說,是代表了文化精神。

    他的内容講&ldquo禮&rdquo。

    禮的根本,也就是孔子一生做學問之所在。

    隻是因為當時寫文章的習慣,而用了《八佾》這個名稱做篇名。

     &ldquo禮&rdquo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們要了解中國文化,五經中《禮》這部書是不能不研究的,尤其因為它偏向于中國哲學思想的根本,同時包括形而上宗教哲學的問題。

    但本篇是以過去的觀念而言,當然,我們現在講的&ldquo文化&rdquo這個名詞,與過去的觀念不同。

    過去的觀念,文化偏重于人文&mdash&mdash人倫的道理,即是倫理的道德,政治的倫理與社會的倫理。

    現在&ldquo文化&rdquo這個名詞的含義,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教育、哲學、宗教等等歸納起來,成為文化的總體。

    因此,對于&ldquo文化&rdquo這一名詞,古今定義不同,為了講書的方便,應該先有一個認識。

    我們說《八佾》這一篇全篇的精神在于文化,是切合古代所謂&ldquo文化&rdquo的定義而言的。

     第一篇《學而》,是個人求學的宗旨;第二篇《為政》,也就是為學的外用;第三篇是把個人的内聖為學,乃至于外用的為政,綜合起來的文化精神,放在《八佾》篇中,這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即季家,當孔子時代,魯國有三家權臣,即所謂權門,而且不是普通的權門,是可以動搖政權的權門。

    這三大家是孟孫、仲孫、季孫,國君都拿他們沒辦法,整個政權都操在他們手上,魯國當時的國君就那麼可憐。

     季氏這位權臣,有一天高興起來,在家裡開家庭舞會,結果,玩出天子的味道來了。

    照規定他隻能欣賞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擺出八人一排的舞,完全天子的味道,要與中央抗衡,已經不把朝廷放在眼裡。

    有人把這事告訴孔子,孔子就說&ldquo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rdquo照後世學者們的解釋,好像孔老夫子聽了這件事,大發脾氣,握着拳頭,敲響了桌子,厲聲斥責道:假如這件事我們都能忍耐下去,容許他去幹,那麼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他季某去做呢?事實上,并不是後儒們所解釋的這樣,假如真是後儒所解釋的一樣,那麼《學而》篇當中:&ldquo一溫一、良、恭、儉、讓&rdquo形容孔子的五個字裡的&ldquo一溫一&rdquo字,要用紅筆打×了,孔子的修養就不行了。

     很簡單,《為政》篇不是剛說過孔子能不能先知的問題嗎?其實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動向,所以有人告訴他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裡擺天子的排場時,孔子就說,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這樣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還有什麼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變、造反,他都會幹的。

    孔子就以這件事斷定,季氏将來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所以&ldquo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rdquo是說季氏竟然忍心做這些事。

    并不是孔子在那裡發脾氣罵人,這些很明顯的文字,不必要故意轉個彎來把它亂解釋。

     不但如此,那時社會變亂得很厲害,正如現在所講的文化堕落。

    現在再看: 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ldquo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rdquo奚取于三家之堂? 哪三家呢?就是這季氏三家權臣,他們不但眼裡沒有頂頭上司的魯君,連中央的周天子,他們也不放在眼裡,結果不但在家裡開舞會,擺出八佾之舞,還在家裡宴客完了撤席時,奏起天子所用的國樂來。

    &ldquo徹&rdquo就是撤宴撤席,&ldquo雍&rdquo就是天子所用的國樂。

    他們三家權門,竟在家裡奏天子所用的音樂于宴席之中。

    所以孔子引用古代的詩說:&ldquo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rdquo他的意思是說,在中央政府天子奏&ldquo雍&rdquo這支國樂的時候,天子站在中央,辟公(即當時的諸侯)站在兩邊擁護着天子,然後天子從中間走過。

    因為天子本身代表國家的精神,所以态度也非常莊嚴,絕不會左右亂看。

    而現在這三家權臣,拿了中央天子用的這種莊嚴的國樂到家裡開舞會,真不知道他們用意何在?換句話說,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開始變壞,是由有權勢的人所引導的。

    所以孔子非常感傷,接着感歎起來。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仁是孔子學問的中心,下面第四篇就專講仁,這裡暫時不去讨論他。

    上面幾句話的意思說,一個人沒有中心思想,&ldquo如禮何?&rdquo文化對他有什麼用?文化是靠每一個人自覺自發,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他人來管的。

    所以&ldquo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rdquo一個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與藝術對他有什麼用呢?這是孔子的感歎。

     由于孔子對&ldquo禮&rdquo、&ldquo樂&rdquo的感歎,再轉到: 林放問&ldquo禮之本&rdquo。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甯儉。

    喪,與其易也,甯戚。

     林放這個人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們講過的,中國文化這個&ldquo禮&rdquo字,如果談到根本,是哲學最高的問題,也是宗教哲學最高的問題。

    宇宙萬有怎樣來的?哪一天開始的?這個本體論,也就是禮的根本所在。

    所以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說,他這個問題太大了。

    孔子不跟他談哲學,不談文化的精神,隻答複他關于禮儀的問題。

    孔子說禮儀的過分鋪張就不合理,甯可簡單隆重。

    辦喪事太輕率了也不好,甯可取悲戚的态度。

    拿我們現在的情形來看,假如孔子現在還活着,處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他不知要感慨到什麼程度。

    現在我們的禮恰恰與孔子講的相反,禮不從簡而從奢,越奢侈越有排場,喪事不從悲而從易,家人逝世了,送殡儀館,火葬過後三天,又在家開舞會了。

     孔子當時對文化衰敗非常感歎,因此他的結論: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過去所謂夷狄,就是文化落後的邊疆地區,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為中心,凡沒有文化的,稱為夷狄,因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這四種族在當時是沒有文化,非常野蠻。

    中國則稱中夏、中原,是有文化的。

    孔子說那些蠻族落後地區的人,也有頭子,有君主、酋長。

    但光有形态,沒有文化,有什麼用,不如夏朝、殷商,雖然國家亡了,但曆史上的精神,永垂萬古,因為它有文化。

     所以我們知道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國家不怕亡國,亡了國還有辦法複國,如果文化亡了,則從此永不翻身。

    試看古今中外的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無前例。

    所以對于文化重建的工作,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太重大了,絕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斷送掉。

    這是很重要的,像孔子在這裡說:&ldquo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rdquo夏朝雖然亡了,成了曆史的名詞,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傳下來,現在我們也還接受。

    譬如過年,我們喜歡過陽曆年還是陰曆年呢?憑心而論,還是喜歡過陰曆年。

    對陽曆年,那是不得不過的。

    陰曆年就是夏曆,是夏朝留下來的文化。

    很多很多我們現在的文化,還是夏朝的文化。

    所以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政權的存在而沒有文化的精神,那有什麼用呢?因此文化精神一定要建立。

     泰山之旅 再看下面,季氏的野心越來越明顯了: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

    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這段事情,記載得這麼簡單,但妙不可言。

     冉有是孔子的學生,後來成了文人而帶兵的統帥。

    孔子窮是自己窮,他所教的學生,後來很多都很得志,他培養這批年輕人,在教育上大有成就。

    冉有這時在季家為相,等于總管。

     季氏旅于泰山,&ldquo旅&rdquo依現在解釋,就是旅行。

    我們現代看來,是蠻好的事情,發展觀光事業,有什麼不好?孔子為什麼要反對呢?我們讀書要注意時空關系,要注意當時的時代和事件發生的地區,這樣就會更了解真相了。

    泰山是當時文化精神的集中點,也是因為中國古代相信天道,國家政治太平了,上泰山去祭告天地,這叫&ldquo封禅&rdquo,像後來秦始皇去泰山封禅,立了碑,回來在路上病死了。

    古代對&ldquo封禅&rdquo這件事,迷信得不得了,皇帝不敢随便封禅的,封禅以後幾乎都倒楣。

    古代的觀念,認為泰山有神,所以要國家的領袖,才能到泰山去祭告天地。

    告就是禱告,而季家旅于泰山,帶些部隊說要去泰山打獵,但這是假的,實際上他是想造反,到泰山去祈禱神的保佑,這個政治内幕,孔子根據觀察,當然知道。

    所以把他的學生冉有叫來,對他說:&ldquo女弗能救與?&rdquo&mdash&mdash你不能救他們季家嗎?他們這樣一定失敗的,一失敗全家性命喪亡。

    他怎麼可以做這樣狂妄的事!冉有的答複是不能救,因為冉有講的話,他們也不聽,所以冉有做不到。

    孔子到這時候歎口氣說:&ldquo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rdquo他說難道泰山就不如林放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上面講了,林放問禮之本,表示林放這個人,還知道講究禮的根本。

    又為什麼說泰山不如林放呢?因古代認為泰山有神,所謂&ldquo東嶽之神&rdquo,季氏想去祭東嶽之神,等于現在的拜拜。

    我對任何宗教的感情是一樣的,但我們看見拜拜的情形:三支香、五塊錢香蕉、十塊錢餅、磕了幾個頭,然後要求發财,公公要活到八十歲,兒子要考上大學,功名富貴,前途無量。

    一切都求完了,五塊錢香蕉還要帶回去,這樣小的代價,求那麼大的報酬。

    神如果有靈,這種神叫我做,我就不願幹。

    兩家人有了仇恨,也去拜拜菩薩,求上帝要整倒對方,雙方都同樣要求,到底要整倒哪一方,我也不知道,所以神也難當。

     季家也和一般人一樣,他想造反,到泰山去拜神。

    所以如果有神的話,難道還不如林放嗎?林放是個普通的人,他都知道問禮,一個神&mdash&mdash中國人講神是怎樣做的呢?&ldquo聰明正直,死而為神。

    &rdquo這八個字是神的資格,任何一個人,凡是聰明正直的人,都可以修到死而為神。

    既然東嶽之神是聰明正直,季家去拜他,拍拍馬屁,他怎會幫忙季家呢?難道那個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這個人嗎?以上這一節就是這個道理。

     有許多人把權力把前途訴諸迷信,寄托在狹義的宗教上。

    我們以人文文化為基礎,不管上帝也好,菩薩也好,神也好,如果因為肯拜拜他,他就會保佑,不信他,就不管&mdash&mdash果真是如此,第一個我就不敢信他,因為他太偏私,又太意氣用事了,反不如一個普通人。

    如果不分善惡,有求必應,那作人很容易,我盡管做壞事,天天去拜他,或做了壞事再去忏悔就可以了,這豈是神的意旨? 志在春秋 季氏旅于泰山這一段,是表示春秋時代社會風氣之亂。

    亂在什麼地方?亂在春秋時代整個的都是在講究&ldquo權&rdquo與&ldquo術&rdquo,後來大家把這個字連起來用了。

    所謂&ldquo權&rdquo就是政治上講的統治,也就是霸道。

    春秋末期王道衰微,霸道因此起來了。

    其次是&ldquo術&rdquo,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用手段。

    不講傳統文化的道德和理性,就是用手段。

    以手段而取天下,就是&ldquo權術&rdquo。

    因此,我們要了解當時的政治變亂,一定先要了解一本書&mdash&mdash《春秋》。

     《春秋》是孔子著的,像是現代報紙上國内外大事的重點記載。

    這個大标題,也是孔子對一件事下的定義,他的定義是怎樣下法呢?重點在&ldquo微言大義&rdquo。

    所謂&ldquo微言&rdquo是在表面上看起來不太相幹的字,不太要緊的話,如果以文學的眼光來看,可以增删;但在《春秋》的精神上看,則一個字都不能易動;因為它每個字中都有大義,有很深奧的意義包含在裡面。

    所以後人說&ldquo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rdquo為什麼害怕呢?曆史上會留下一個壞名。

    微言中有大義,這也是《春秋》難讀的原因。

     孔子著的《春秋》,是一些标題,一些綱要。

    那麼綱要裡面是些什麼内容呢?要看什麼書?就要看三傳&mdash&mdash《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這是三個人對《春秋》的演繹,其中《左傳》是左丘明寫的,左丘明和孔子是介于師友之間的關系。

    他把孔子所著《春秋》中的曆史事實予以更詳細的申述,名為《左傳》。

    因為當時他已雙目失明,所以是由他口述,經學生記錄的。

     《公羊》、《穀梁》又各成一家。

    我們研究《春秋》的精神,有&ldquo三世&rdquo的說法。

    尤其到了清末以後,我們中國革命思想起來,對于《春秋》、《公羊》之學,相當流行。

    如康有為、梁啟超這一派學者,大捧《公羊》的思想,其中便提《春秋》的&ldquo三世&rdquo。

    所謂《春秋》三世,就是對于世界政治文化的三個分類。

    一為&ldquo衰世&rdquo,也就是亂世,人類曆史是衰世多。

    研究中國史,在二三十年以内沒有變亂與戰争的時間,幾乎找不到,隻有大戰與小戰的差别而已,小戰争随時随地都有。

    所以人類曆史,以政治學來講,&ldquo未來的世界&rdquo究竟如何?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學政治哲學的人,應該研究這類問題。

     如西方柏拉圖的政治思想&mdash&mdash所謂&ldquo理想國&rdquo。

    我們知道,西方許多政治思想,都是根據柏拉圖的&ldquo理想國&rdquo而來。

    在中國有沒有類似的理想?當然有,第一個:《禮記》中《禮運·大同篇》的大同思想就是。

    我們平日所看到的大同思想,隻是《禮運》篇中的一段,所以我們要了解大同思想,應該研究《禮運篇》的全篇。

    其次是道家的思想&ldquo華胥國&rdquo,所謂黃帝的&ldquo華胥夢&rdquo,也是一個理想國,與柏拉圖的思想比較,可以說我們中國文化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從另一面看,整個人類是不是會真正達到那個理想的時代?這是政治學上的大問題,很難有絕對圓滿的答案。

    因此我們回轉來看《春秋》的&ldquo三世&rdquo,它告訴我們,人類曆史衰世很多,把衰世進步到不變亂,就叫&ldquo升平&rdquo之世。

    最高的是進步到&ldquo太平&rdquo,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ldquo太平盛世&rdquo。

    根據中國文化的曆史觀察來說,真正的太平盛世,等于是個&ldquo理想國&rdquo,幾乎很難實現。

     我們《禮運篇》的大同思想,就是太平盛世的思想,也就是理想國的思想,真正最高的人文政治目的。

    曆史上一般所謂的太平盛世,在&ldquo春秋三世&rdquo的觀念中,隻是一種升平之世,在中國來說,如漢、唐兩代最了不起的時候,也隻能勉強稱為升平之世。

    曆史上所标榜的太平盛世,隻能說是标榜,既是标榜,那就讓他去标榜好了。

    如以《春秋》大義而論,隻能夠得上升平,不能說是太平。

    再等而下之,就是衰世了。

    國父思想中所揭立的三民一主義最後的目标是世界大同,這也是《春秋》大義所要達成的理想。

     秉筆直書 罪罪惡惡 又怎樣從春秋《左傳》看得出它的&ldquo微言大義&rdquo呢?如果讀懂了《左傳》上第一篇的《鄭伯克段于鄢》,就大概可知《春秋》的筆法。

     鄭伯是一個諸侯,(春秋時,王道衰微,五霸崛起。

    五霸中鄭莊公是第一個稱霸的,接下來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等)在本篇中,孔子的&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