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dquo微言&rdquo在哪一個字呢?那就是這個&ldquo克&rdquo字。
&ldquo段&rdquo是鄭莊公的親兄弟&mdash&mdash共叔段。
對兄弟是不能當敵人看待的,&ldquo克&rdquo字有敵對的涵義在内,打敗了敵人就是克敵,結果他對待兄弟用對待敵人的辦法&mdash&mdash事先不肯教化,不止惡于其先,而且還故意培養罪行,最後又故作仁義。
因此春秋的筆法,就在這一個&ldquo克&rdquo字的微言上,定了他千秋的罪狀。
左丘明寫這段曆史怎麼說呢?大家也許都讀過了,我們也不妨一溫一一習一一下。
鄭伯&mdash&mdash鄭莊公是老大,他母親姜氏生他的時候是寤生&mdash&mdash迷迷糊糊在昏迷中生的,作母親的受了驚,害怕了,于是心理學問題來了,姜氏因為這次受驚,從此對莊公沒有好感,始終心裡不高興。
由此可知,現代研究青少年思想問題的人要注意,有許多青少年的思想,主要都是在小的時候受到環境影響而形成的,環境上每一件事,影響他們的心理很大。
譬如從小貧窮的人,尤其是孤兒,他們大多容易産生偏激心理,我也曾栽培過好幾個孤貧的少年,并告訴他們,窮苦出身、孤兒出身的人,最後隻走兩條路,沒有第三條路:一種是他将來成功了,對于社會非常同情,他有辦法時,同情别人、同情社會,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從苦難中出來的,就非常同情苦難的人。
另一種人成功了,對社會非常反感,對于社會上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懷疑、都仇恨。
他認為自己當年有誰同情?社會?社會上哪有公平?他心裡始終反感。
這兩種相反的心理,同樣是受環境影響而産生的,至于為什麼同樣的原因而産生相反的結果,這又牽涉到遺傳本質及教育等等問題了,如參照上文&ldquo學而不思&hellip&hellip&rdquo這段,便可思過半矣。
所以有許多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辦孤兒院,辦得無論怎麼好,孩子還是有反感。
對自己的孩子罵了以後,孩子雖然生氣,但過了一會兒就忘了。
假如孤兒和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挨了罵,他不會生氣,可是他永遠不會忘記,因為他天生有反感。
所以研究社會、研究政治,這多方面的學識,一定要注意。
講到這裡,就知道鄭莊公的母親姜氏有了心理偏見,而孩子在這種環境之下長大以後,就産生不正常的心理了。
後來姜氏又生了一個孩子段&mdash&mdash次子。
在中國古代,長子是繼承官位的,将來繼承諸侯的當然是鄭伯。
中國有句老話:&ldquo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
&rdquo就因為長子是繼承人,而老百姓則往往喜歡年老時生的孩子。
可是姜氏生了第二個孩子後,告訴丈夫,希望将來由次子繼承王位,但基于傳統習慣是不可以的,所以後來還是由鄭莊公繼位做了諸侯。
姜氏就要鄭莊公讓弟弟段到&ldquo制&rdquo這個最好的地方去做首長。
而鄭莊公對媽媽說,&ldquo制&rdquo這個地方并不好,是艱苦之地,沒有發展的價值,既沒有經濟價值,又不是政治重心,把弟弟派到這樣一個地方去不太好,還是換一個地方好,叫媽媽另外選一個地方,結果把弟弟封到&ldquo鄢&rdquo這個地方去。
實際上&ldquo制&rdquo在當時鄭國,是軍事、政治上的重鎮,他不敢養癰贻患,因此,鄭莊公用了權術,說了一篇假仁假義的話,騙了母親。
孔子寫這一段,這是說鄭莊公沒有用道德,而用權術。
後來,母親姜氏和弟弟&ldquo段&rdquo要起來造反,招兵買馬,積草囤糧,已經有了反叛的明顯迹象,左右大臣都向鄭莊公報告,鄭莊公明明清楚了,但說沒有問題,姑且等等看吧!意思是說,他的狐狸尾巴還沒有露出來,要培養他把狐狸尾巴露出來,再處理他。
這就是政治上古代奸雄權術中的一套,道德的政治,絕對不可這樣。
兩者的差别也就在這裡。
尤其對親兄弟,應該感化他,把這件事情坦然地告訴母親來處理,不應該像培養敵人罪行那樣培養他,最後母親與弟弟通通造反,鄭莊公出兵滅了這個弟弟。
所以曆史上有人說,曹操培養了劉備和孫權,以便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手段是效法鄭莊公的,因此便指曆史上第一個奸雄是鄭莊公。
孔子著《春秋》為什麼用這件事開始呢?這就是說明社會的變亂,并不是普通人能夠引導的,都是權臣、有地位的人變壞了風氣,所謂亂自上生,所以上面講到季氏旅于泰山的故事,孔子說:&ldquo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rdquo也就是這個意思。
承讓 領教 現在下文是孔子講的原則: 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這是講人類文化基本問題,孔子用&ldquo舉一隅&rdquo的教育方式來講。
中國文化的所謂&ldquo君子&rdquo,是與&ldquo小人&rdquo對立的名稱,等于是個符号,怎麼叫君子?怎麼叫小人?很難下定義,等于說好人、壞人很難下定義一樣。
尤其站在哲學的觀點來看,更是如此。
好人對某一件事情好,有時在好裡會變壞;壞人一切都壞,但有時在某一點上會變好。
所以好人與壞人很難下定義。
可是在社會、政治的立場,不能以哲學觀點來讨論,好與壞是對事功而言。
現在孔子所講的君子,是站在哲學的立場講,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
中國文化所講的君子是無所争的,不但于人無争,于事也無所争,一切是講禮讓而得。
無所争就是窩囊嗎?不是的,孔子以當時射箭比賽的情形,說明君子立身處世的風度。
射是六藝&mdash&mdash禮、樂、射、禦、書、數&mdash&mdash之一,這個射代表軍事訓練。
他說,當射箭比賽開始的時候,對立行禮,表示對不起&mdash&mdash禮讓。
然後開始比賽。
比賽完了,不論誰輸誰赢,彼此對飲一杯酒,赢了的人說:&ldquo承讓!&rdquo輸了的人說:&ldquo領教!&rdquo都有禮貌,即使在争,始終保持人文的禮貌。
人之所以不同于生物世界中其他的動物,就是這一點人類文化的精神。
其實人類有什麼了不起,其所以為人,因為有思想,加上文化的精神。
孔子講這一件小事,也就是說人應不應該争?不論于人于事,都應該争,但是要争得合理,所以&ldquo揖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rdquo就是在争,也始終保持君子的風度。
以現代而言,類似于希臘的所謂民一主思想。
中國人過去也講民一主,這個問題在《論語》中将來另有專題再去讨論它。
而中華文化的民一主精神,一個人立身、處世,乃至一切,都要民一主。
我們民一主的精神基于禮讓;而西方民一主的精神基于法治。
禮讓與法治有基本上的不同,法治有加以管理的意義,禮讓是個人内在自動自發的道德精神。
淡泊以明志 再看下面,進一步講到中國文化的精神: 子夏問曰:&ldquo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rdquo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引用到古人的詩來讨論,他們并不是作文學的研究。
本來中國人作詩填詞,也不是無病呻吟的,詩包括了人的思想與感情,所以他們是讨論這首詩中的意義。
詩中的&ldquo兮&rdquo字,古音是否如現在兮音的讀法,并不一定,因為音韻及語言,相隔數十年就會有變動的,這個字有如今日歌曲中的&ldquo啊!&rdquo一樣,沒有實質的意義。
再說&ldquo巧笑&rdquo,笑就是笑,為什麼要來個&ldquo巧笑&rdquo呢?我們知道有所謂苦笑、大笑等許多笑态。
&ldquo巧笑&rdquo就好比廣告上女孩子的那個笑,似笑非笑,不是笑嗎?還真是笑,笑得很迷人的就是巧笑,巧笑已經很難描述了,還要&ldquo倩兮&rdquo,&ldquo倩&rdquo是什麼呢?好像電一影中女演員的表演,笑得那麼俏皮,還帶點誘一惑性的,就是&ldquo巧笑倩兮&rdquo。
&ldquo美目盼兮&rdquo,漂亮的眼睛已經夠厲害了,還要盼兮,眼神中流露着&ldquo道是無情卻有情&rdquo的意味。
&ldquo素以為絢兮&rdquo,素就是一張白紙那樣,&ldquo為絢兮&rdquo,是說在白底子上畫了很漂亮的圖案,如果用現在的文學手法來處理這三句話,可以寫好幾本很好的小說。
子夏問孔子,這三句話到底說些什麼&mdash&mdash&ldquo何謂也?&rdquo當然子夏并不是不懂,他的意思是這三句話形容得過分了,所以問孔子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告訴他&ldquo繪事後素&rdquo,他說繪畫完成以後才顯出素色的可貴。
這句話的意思,以現在人生哲學的觀念來說,就是一個人由絢爛歸于平淡。
就藝術的觀點來說,好比一幅畫,整個畫面填得滿滿的,多半沒有藝術的價值;又如布置一間房子,一定要留适當的空間,也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孔子的啟發教育,以子夏的聰明,一聽就懂,于是提出了心得報告:&ldquo禮後乎?&rdquo難道禮儀的後面還有一個&ldquo禮&rdquo的精神嗎?也就是說禮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禮儀更重要嗎?說到這裡,難怪孟夫子有&ldquo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rdquo的感懷,而後世當老師的,也應該學習孔子對學生鼓勵的方式,他說:&ldquo起予者商也。
&rdquo認為子夏不但講得對,而且更啟發了他自己。
當一個主管的,更要效法孔子這種精神,遇到部下有好的意見,就說&ldquo對!你完全對。
&rdquo這樣的主管,才是成功的領導者。
孔子繼續稱贊子夏&ldquo始可與言詩已矣&rdquo,真正懂得詩了。
詩教并不是教人作一個詩人,酸溜溜地&ldquo關門閉戶掩柴扉&rdquo有什麼意思?要懂詩,透過詩的感情以培育立身處世的胸襟,而真正了解詩背後的人生、宇宙的境界,這才是懂得詩的道理。
換句話說,人更要注意這個&ldquo素&rdquo字,素就是平淡。
所以孔子在後面提到&ldquo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rdquo這也是後來中國文化裡講人生的道理:&ldquo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一流。
&rdquo所謂大英雄,就是本色、平淡,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了不起的。
換句話說: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看起來是笨笨的,事實上也是最笨的,笨到了極點,真是絕頂聰明。
這是哲學上一個基本的問題。
人沒有誰算聰明,誰又算笨,笨與聰明隻是時間上的差别。
所謂聰明人,一秒鐘反應就懂了,笨的人想了五十年也懂了,這五十年與一秒鐘,隻是那麼一點差别而已,所以了不起就是平凡。
唯大英雄能本色&mdash&mdash平淡。
上台是這樣,下台也是這樣。
所以曾國藩用人,主張始終要帶一點鄉氣&mdash&mdash就是土氣。
什麼是土氣?我是來自民間鄉下,鄉下人是那個樣子,就始終是鄉下人那個樣子,沒有什麼了不起。
所以彭玉麟、左宗棠這一班人,始終保持他們鄉下人的本色,不管自己如何有權勢,在政治功業上如何了不起,但我依然是我,保持平凡本色是大英雄。
另一句&ldquo是真名士自風一流&rdquo,同一意義,不再重複了。
這一段說明了&ldquo繪事後素&rdquo,是指一個人不要迷于絢爛,不要過分了,也就是一般人所謂不必&ldquo錦上添花&rdquo,要平淡。
這以後,又引用孔子的話,說明中國文化傳統的立場。
窮源溯本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孔子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根據曆史來的,而曆史與文化是不可分開的。
我們講的傳統,由來遠矣。
昨天有個從美國回來的學生,談到他看到一本新出版的書《文明的曆程》,他告訴我這本書所論述的某個觀點,和我以前對他們講的思想一樣,認為人類文化曆史,從上一個冰河時期,就流傳下來了。
如宗教思想、哲學思想,在上一個冰河時期,人類毀滅的時候,極少數沒有死的人傳下來的,并不是這一個冰河時期所新興起。
我們中國文化,向來就是這樣說的,所以要中國人講自己傳統的曆史,看看古時的人所記載的,有一百二十萬年,至少也說十二萬年,我們現在講五千年文化,那是客氣話。
不過很可憐,現在還不敢吹五千年,隻說三千年文化,因為西方文化講曆史,動辄隻提兩千多年,我們說得太多了,好像不大對似的。
在中國古代曆史,動辄講一百多萬年。
現在孔子在這裡說,不管多少年,文化是曆史傳統來的,所以夏朝的文化,我可以研究讨論,不過&ldquo杞不足征也。
&rdquo杞是周朝封的一個國家,是夏朝的後代,封到杞國。
我們曉得&ldquo杞人憂天&rdquo這句話,就是這個國家的典故。
這裡我們要了解中國的封建制度。
當周武王統一了中國,所謂封建,井不是隻封自己家裡的人,像堯、舜、禹、湯的後代,都封了諸侯,所以周朝的封建,不是西方的封建,不能随便把中國封建制度與西方的所謂封建混為一談,那是錯的,等于說沒有把自己的家當搞清楚。
&mdash&mdash這裡孔子說如果拿杞國的文化,來看夏代的文化,并不準确,更不完整,但殷商以後的宋國,所保留的文獻資料也是不夠,這兩個諸侯之國所保留的祖宗文化都沒有了&mdash&mdash這裡要特别注意,任何一個民族的後代,如果不重視自己的文化曆史,就是自己把自己毀滅,後代就無法考證。
孔子說,假如他們自己不毀滅自己,保存了祖宗的文化資料,我就有辦法整理。
這裡放進了孔子的話,就是說明保存文化的重要,因此繼續在下面講到文化與禮的關系: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講到這裡,又是一個問題了,是由中國文化中&ldquo禮&rdquo而來的。
所謂&ldquo禘&rdquo,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
中國文化和西方一樣,有狹義的宗教。
&ldquo禘&rdquo象征宗教的精神,祭天地祖宗之禮。
講到這裡,要認識&ldquo禘&rdquo字的來源了,至少要拿《康熙字典》來研究。
過去讀書,五、六歲以後,先研究&ldquo小學&rdquo,就是研究作人的道德行為,等于現在學校的公民課程&mdash&mdash灑掃應對。
&ldquo灑掃&rdquo從文字上看很簡單,灑灑水、掃掃地而已;&ldquo應對&rdquo可就麻煩了,對老前輩行什麼禮,到了客廳坐什麼位置,送一封信給叔叔伯伯,講話的态度該怎樣等等,作人處世都包括在應對當中。
除此之外,研究&ldquo小學&rdquo之學,就是後來所謂的說文、訓诂等的文字學,探讨文字的來源。
中國文字不同于西方文字的拼音而成,中國文字有所謂六書&mdash&mdash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法則。
心香一瓣 誠則靈 我們知道中國字的部首是從&ldquo一&rdquo字開始。
&ldquo一&rdquo就畫分了上下,所謂一畫分天地;再在上面加一畫&ldquo二&rdquo(上),就是上,下面加一畫就成&ldquo &rdquo(下),是為下。
宇宙本來是圓的,無法分别,現在分了以後,&ldquo人&rdquo在&ldquo &rdquo的下面,即成為&ldquo &rdquo,這個字就代表了天。
我們看到了&ldquo示&rdquo這個字,就是表示上天垂下來許多象征,顯示給人們看,太陽、月亮、風雲、雷雨都是上天的垂示,所以這個字,就代表了與上天的關系。
圓圈中間加個十字,就代表了土地的&ldquo田&rdquo字,這土地上面出了一點苗芽便是&ldquo由&rdquo,再向下伸展成為上下通的便為&ldquo申&rdquo,在申旁再加上&ldquo示”表示由天上來的,而上下左右都能通達,便謂之神。
隻能下行旁通而上面長了一根象征性的毛毛&ldquo &rdquo就是鬼。
那帝的篆文&ldquo &rdquo也是表示上天垂示下來的征象,代表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說,也無法形容他,有這樣一個力量,這樣一個東西在,就叫作帝,再加上示,就成了一個宗教性的哲學觀念。
中國古禮稱祭天地的禮為&ldquo禘&rdquo。
至于形而上,
&ldquo段&rdquo是鄭莊公的親兄弟&mdash&mdash共叔段。
對兄弟是不能當敵人看待的,&ldquo克&rdquo字有敵對的涵義在内,打敗了敵人就是克敵,結果他對待兄弟用對待敵人的辦法&mdash&mdash事先不肯教化,不止惡于其先,而且還故意培養罪行,最後又故作仁義。
因此春秋的筆法,就在這一個&ldquo克&rdquo字的微言上,定了他千秋的罪狀。
左丘明寫這段曆史怎麼說呢?大家也許都讀過了,我們也不妨一溫一一習一一下。
鄭伯&mdash&mdash鄭莊公是老大,他母親姜氏生他的時候是寤生&mdash&mdash迷迷糊糊在昏迷中生的,作母親的受了驚,害怕了,于是心理學問題來了,姜氏因為這次受驚,從此對莊公沒有好感,始終心裡不高興。
由此可知,現代研究青少年思想問題的人要注意,有許多青少年的思想,主要都是在小的時候受到環境影響而形成的,環境上每一件事,影響他們的心理很大。
譬如從小貧窮的人,尤其是孤兒,他們大多容易産生偏激心理,我也曾栽培過好幾個孤貧的少年,并告訴他們,窮苦出身、孤兒出身的人,最後隻走兩條路,沒有第三條路:一種是他将來成功了,對于社會非常同情,他有辦法時,同情别人、同情社會,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從苦難中出來的,就非常同情苦難的人。
另一種人成功了,對社會非常反感,對于社會上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懷疑、都仇恨。
他認為自己當年有誰同情?社會?社會上哪有公平?他心裡始終反感。
這兩種相反的心理,同樣是受環境影響而産生的,至于為什麼同樣的原因而産生相反的結果,這又牽涉到遺傳本質及教育等等問題了,如參照上文&ldquo學而不思&hellip&hellip&rdquo這段,便可思過半矣。
所以有許多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辦孤兒院,辦得無論怎麼好,孩子還是有反感。
對自己的孩子罵了以後,孩子雖然生氣,但過了一會兒就忘了。
假如孤兒和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挨了罵,他不會生氣,可是他永遠不會忘記,因為他天生有反感。
所以研究社會、研究政治,這多方面的學識,一定要注意。
講到這裡,就知道鄭莊公的母親姜氏有了心理偏見,而孩子在這種環境之下長大以後,就産生不正常的心理了。
後來姜氏又生了一個孩子段&mdash&mdash次子。
在中國古代,長子是繼承官位的,将來繼承諸侯的當然是鄭伯。
中國有句老話:&ldquo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
&rdquo就因為長子是繼承人,而老百姓則往往喜歡年老時生的孩子。
可是姜氏生了第二個孩子後,告訴丈夫,希望将來由次子繼承王位,但基于傳統習慣是不可以的,所以後來還是由鄭莊公繼位做了諸侯。
姜氏就要鄭莊公讓弟弟段到&ldquo制&rdquo這個最好的地方去做首長。
而鄭莊公對媽媽說,&ldquo制&rdquo這個地方并不好,是艱苦之地,沒有發展的價值,既沒有經濟價值,又不是政治重心,把弟弟派到這樣一個地方去不太好,還是換一個地方好,叫媽媽另外選一個地方,結果把弟弟封到&ldquo鄢&rdquo這個地方去。
實際上&ldquo制&rdquo在當時鄭國,是軍事、政治上的重鎮,他不敢養癰贻患,因此,鄭莊公用了權術,說了一篇假仁假義的話,騙了母親。
孔子寫這一段,這是說鄭莊公沒有用道德,而用權術。
後來,母親姜氏和弟弟&ldquo段&rdquo要起來造反,招兵買馬,積草囤糧,已經有了反叛的明顯迹象,左右大臣都向鄭莊公報告,鄭莊公明明清楚了,但說沒有問題,姑且等等看吧!意思是說,他的狐狸尾巴還沒有露出來,要培養他把狐狸尾巴露出來,再處理他。
這就是政治上古代奸雄權術中的一套,道德的政治,絕對不可這樣。
兩者的差别也就在這裡。
尤其對親兄弟,應該感化他,把這件事情坦然地告訴母親來處理,不應該像培養敵人罪行那樣培養他,最後母親與弟弟通通造反,鄭莊公出兵滅了這個弟弟。
所以曆史上有人說,曹操培養了劉備和孫權,以便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手段是效法鄭莊公的,因此便指曆史上第一個奸雄是鄭莊公。
孔子著《春秋》為什麼用這件事開始呢?這就是說明社會的變亂,并不是普通人能夠引導的,都是權臣、有地位的人變壞了風氣,所謂亂自上生,所以上面講到季氏旅于泰山的故事,孔子說:&ldquo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rdquo也就是這個意思。
承讓 領教 現在下文是孔子講的原則: 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這是講人類文化基本問題,孔子用&ldquo舉一隅&rdquo的教育方式來講。
中國文化的所謂&ldquo君子&rdquo,是與&ldquo小人&rdquo對立的名稱,等于是個符号,怎麼叫君子?怎麼叫小人?很難下定義,等于說好人、壞人很難下定義一樣。
尤其站在哲學的觀點來看,更是如此。
好人對某一件事情好,有時在好裡會變壞;壞人一切都壞,但有時在某一點上會變好。
所以好人與壞人很難下定義。
可是在社會、政治的立場,不能以哲學觀點來讨論,好與壞是對事功而言。
現在孔子所講的君子,是站在哲學的立場講,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
中國文化所講的君子是無所争的,不但于人無争,于事也無所争,一切是講禮讓而得。
無所争就是窩囊嗎?不是的,孔子以當時射箭比賽的情形,說明君子立身處世的風度。
射是六藝&mdash&mdash禮、樂、射、禦、書、數&mdash&mdash之一,這個射代表軍事訓練。
他說,當射箭比賽開始的時候,對立行禮,表示對不起&mdash&mdash禮讓。
然後開始比賽。
比賽完了,不論誰輸誰赢,彼此對飲一杯酒,赢了的人說:&ldquo承讓!&rdquo輸了的人說:&ldquo領教!&rdquo都有禮貌,即使在争,始終保持人文的禮貌。
人之所以不同于生物世界中其他的動物,就是這一點人類文化的精神。
其實人類有什麼了不起,其所以為人,因為有思想,加上文化的精神。
孔子講這一件小事,也就是說人應不應該争?不論于人于事,都應該争,但是要争得合理,所以&ldquo揖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rdquo就是在争,也始終保持君子的風度。
以現代而言,類似于希臘的所謂民一主思想。
中國人過去也講民一主,這個問題在《
而中華文化的民一主精神,一個人立身、處世,乃至一切,都要民一主。
我們民一主的精神基于禮讓;而西方民一主的精神基于法治。
禮讓與法治有基本上的不同,法治有加以管理的意義,禮讓是個人内在自動自發的道德精神。
淡泊以明志 再看下面,進一步講到中國文化的精神: 子夏問曰:&ldquo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rdquo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引用到古人的詩來讨論,他們并不是作文學的研究。
本來中國人作詩填詞,也不是無病呻吟的,詩包括了人的思想與感情,所以他們是讨論這首詩中的意義。
詩中的&ldquo兮&rdquo字,古音是否如現在兮音的讀法,并不一定,因為音韻及語言,相隔數十年就會有變動的,這個字有如今日歌曲中的&ldquo啊!&rdquo一樣,沒有實質的意義。
再說&ldquo巧笑&rdquo,笑就是笑,為什麼要來個&ldquo巧笑&rdquo呢?我們知道有所謂苦笑、大笑等許多笑态。
&ldquo巧笑&rdquo就好比廣告上女孩子的那個笑,似笑非笑,不是笑嗎?還真是笑,笑得很迷人的就是巧笑,巧笑已經很難描述了,還要&ldquo倩兮&rdquo,&ldquo倩&rdquo是什麼呢?好像電一影中女演員的表演,笑得那麼俏皮,還帶點誘一惑性的,就是&ldquo巧笑倩兮&rdquo。
&ldquo美目盼兮&rdquo,漂亮的眼睛已經夠厲害了,還要盼兮,眼神中流露着&ldquo道是無情卻有情&rdquo的意味。
&ldquo素以為絢兮&rdquo,素就是一張白紙那樣,&ldquo為絢兮&rdquo,是說在白底子上畫了很漂亮的圖案,如果用現在的文學手法來處理這三句話,可以寫好幾本很好的小說。
子夏問孔子,這三句話到底說些什麼&mdash&mdash&ldquo何謂也?&rdquo當然子夏并不是不懂,他的意思是這三句話形容得過分了,所以問孔子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告訴他&ldquo繪事後素&rdquo,他說繪畫完成以後才顯出素色的可貴。
這句話的意思,以現在人生哲學的觀念來說,就是一個人由絢爛歸于平淡。
就藝術的觀點來說,好比一幅畫,整個畫面填得滿滿的,多半沒有藝術的價值;又如布置一間房子,一定要留适當的空間,也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孔子的啟發教育,以子夏的聰明,一聽就懂,于是提出了心得報告:&ldquo禮後乎?&rdquo難道禮儀的後面還有一個&ldquo禮&rdquo的精神嗎?也就是說禮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禮儀更重要嗎?說到這裡,難怪孟夫子有&ldquo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rdquo的感懷,而後世當老師的,也應該學習孔子對學生鼓勵的方式,他說:&ldquo起予者商也。
&rdquo認為子夏不但講得對,而且更啟發了他自己。
當一個主管的,更要效法孔子這種精神,遇到部下有好的意見,就說&ldquo對!你完全對。
&rdquo這樣的主管,才是成功的領導者。
孔子繼續稱贊子夏&ldquo始可與言詩已矣&rdquo,真正懂得詩了。
詩教并不是教人作一個詩人,酸溜溜地&ldquo關門閉戶掩柴扉&rdquo有什麼意思?要懂詩,透過詩的感情以培育立身處世的胸襟,而真正了解詩背後的人生、宇宙的境界,這才是懂得詩的道理。
換句話說,人更要注意這個&ldquo素&rdquo字,素就是平淡。
所以孔子在後面提到&ldquo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rdquo這也是後來中國文化裡講人生的道理:&ldquo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一流。
&rdquo所謂大英雄,就是本色、平淡,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了不起的。
換句話說: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看起來是笨笨的,事實上也是最笨的,笨到了極點,真是絕頂聰明。
這是哲學上一個基本的問題。
人沒有誰算聰明,誰又算笨,笨與聰明隻是時間上的差别。
所謂聰明人,一秒鐘反應就懂了,笨的人想了五十年也懂了,這五十年與一秒鐘,隻是那麼一點差别而已,所以了不起就是平凡。
唯大英雄能本色&mdash&mdash平淡。
上台是這樣,下台也是這樣。
所以曾國藩用人,主張始終要帶一點鄉氣&mdash&mdash就是土氣。
什麼是土氣?我是來自民間鄉下,鄉下人是那個樣子,就始終是鄉下人那個樣子,沒有什麼了不起。
所以彭玉麟、左宗棠這一班人,始終保持他們鄉下人的本色,不管自己如何有權勢,在政治功業上如何了不起,但我依然是我,保持平凡本色是大英雄。
另一句&ldquo是真名士自風一流&rdquo,同一意義,不再重複了。
這一段說明了&ldquo繪事後素&rdquo,是指一個人不要迷于絢爛,不要過分了,也就是一般人所謂不必&ldquo錦上添花&rdquo,要平淡。
這以後,又引用孔子的話,說明中國文化傳統的立場。
窮源溯本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孔子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根據曆史來的,而曆史與文化是不可分開的。
我們講的傳統,由來遠矣。
昨天有個從美國回來的學生,談到他看到一本新出版的書《文明的曆程》,他告訴我這本書所論述的某個觀點,和我以前對他們講的思想一樣,認為人類文化曆史,從上一個冰河時期,就流傳下來了。
如宗教思想、哲學思想,在上一個冰河時期,人類毀滅的時候,極少數沒有死的人傳下來的,并不是這一個冰河時期所新興起。
我們中國文化,向來就是這樣說的,所以要中國人講自己傳統的曆史,看看古時的人所記載的,有一百二十萬年,至少也說十二萬年,我們現在講五千年文化,那是客氣話。
不過很可憐,現在還不敢吹五千年,隻說三千年文化,因為西方文化講曆史,動辄隻提兩千多年,我們說得太多了,好像不大對似的。
在中國古代曆史,動辄講一百多萬年。
現在孔子在這裡說,不管多少年,文化是曆史傳統來的,所以夏朝的文化,我可以研究讨論,不過&ldquo杞不足征也。
&rdquo杞是周朝封的一個國家,是夏朝的後代,封到杞國。
我們曉得&ldquo杞人憂天&rdquo這句話,就是這個國家的典故。
這裡我們要了解中國的封建制度。
當周武王統一了中國,所謂封建,井不是隻封自己家裡的人,像堯、舜、禹、湯的後代,都封了諸侯,所以周朝的封建,不是西方的封建,不能随便把中國封建制度與西方的所謂封建混為一談,那是錯的,等于說沒有把自己的家當搞清楚。
&mdash&mdash這裡孔子說如果拿杞國的文化,來看夏代的文化,并不準确,更不完整,但殷商以後的宋國,所保留的文獻資料也是不夠,這兩個諸侯之國所保留的祖宗文化都沒有了&mdash&mdash這裡要特别注意,任何一個民族的後代,如果不重視自己的文化曆史,就是自己把自己毀滅,後代就無法考證。
孔子說,假如他們自己不毀滅自己,保存了祖宗的文化資料,我就有辦法整理。
這裡放進了孔子的話,就是說明保存文化的重要,因此繼續在下面講到文化與禮的關系: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講到這裡,又是一個問題了,是由中國文化中&ldquo禮&rdquo而來的。
所謂&ldquo禘&rdquo,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
中國文化和西方一樣,有狹義的宗教。
&ldquo禘&rdquo象征宗教的精神,祭天地祖宗之禮。
講到這裡,要認識&ldquo禘&rdquo字的來源了,至少要拿《康熙字典》來研究。
過去讀書,五、六歲以後,先研究&ldquo小學&rdquo,就是研究作人的道德行為,等于現在學校的公民課程&mdash&mdash灑掃應對。
&ldquo灑掃&rdquo從文字上看很簡單,灑灑水、掃掃地而已;&ldquo應對&rdquo可就麻煩了,對老前輩行什麼禮,到了客廳坐什麼位置,送一封信給叔叔伯伯,講話的态度該怎樣等等,作人處世都包括在應對當中。
除此之外,研究&ldquo小學&rdquo之學,就是後來所謂的說文、訓诂等的文字學,探讨文字的來源。
中國文字不同于西方文字的拼音而成,中國文字有所謂六書&mdash&mdash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法則。
心香一瓣 誠則靈 我們知道中國字的部首是從&ldquo一&rdquo字開始。
&ldquo一&rdquo就畫分了上下,所謂一畫分天地;再在上面加一畫&ldquo二&rdquo(上),就是上,下面加一畫就成&ldquo &rdquo(下),是為下。
宇宙本來是圓的,無法分别,現在分了以後,&ldquo人&rdquo在&ldquo &rdquo的下面,即成為&ldquo &rdquo,這個字就代表了天。
我們看到了&ldquo示&rdquo這個字,就是表示上天垂下來許多象征,顯示給人們看,太陽、月亮、風雲、雷雨都是上天的垂示,所以這個字,就代表了與上天的關系。
圓圈中間加個十字,就代表了土地的&ldquo田&rdquo字,這土地上面出了一點苗芽便是&ldquo由&rdquo,再向下伸展成為上下通的便為&ldquo申&rdquo,在申旁再加上&ldquo示”表示由天上來的,而上下左右都能通達,便謂之神。
隻能下行旁通而上面長了一根象征性的毛毛&ldquo &rdquo就是鬼。
那帝的篆文&ldquo &rdquo也是表示上天垂示下來的征象,代表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說,也無法形容他,有這樣一個力量,這樣一個東西在,就叫作帝,再加上示,就成了一個宗教性的哲學觀念。
中國古禮稱祭天地的禮為&ldquo禘&rdquo。
至于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