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關燈
孔子不談政治 第一篇《學而》是講個人作學問的内在修養,接着下來第二篇《為政》則是講學問的外用。

     不過提到為政,有一點要注意:我們常發現在一些著作中,許多人認為《為政》是孔子的&ldquo政治思想&rdquo,或者用現代的語彙來說,稱之為&ldquo政治哲學&rdquo。

    在我個人研究的結果,認為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觀念的&ldquo政治&rdquo,孔子隻說&ldquo為政&rdquo,這點我們要特别注意。

    站在學術的立場,态度要非常嚴謹。

    我們常說一句話:&ldquo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服從真理。

    &rdquo作學問的立場,就是&ldquo在學術面前,态度要非常嚴謹,服從真理。

    &rdquo孔子隻講&ldquo為政&rdquo,不談政治;&ldquo政治&rdquo如國父所說的:&ldquo管理衆人的事。

    &rdquo孔子所提的&ldquo為政&rdquo是教化,教化是中國文化的名詞,不能看成是教育。

    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過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風化。

    為政的意義包括了教化。

    這個重點我們必須把握住。

    因此第二篇《為政》,也是談到學問外用的道理。

     大政治家的風範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ldquo共&rdquo即&ldquo拱&rdquo。

    這幾句話,表面上看來,非常容易懂。

    孔子提出來,為政最重要是&ldquo德&rdquo。

    說到這裡,我們要注意,春秋戰國時代,&ldquo道德&rdquo兩個字,是很少連起來用的,那個時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晉南北朝以後,到唐宋之間,才把這兩個字連起來,變成一個名詞為&ldquo道德”到現在年輕人一提到道德,都當成讨厭的名詞。

    這是文化思想的演變。

    所以我們要知道,秦漢以前,德是德;而&ldquo道&rdquo與&ldquo天&rdquo,在當時可說是最麻煩、最難于解說的兩個字,同樣的有無窮意義。

    有時候&ldquo道&rdquo字,是形而上的那個本體的代表;有時候是道路之道,有時候是原則或法則,像《孫子兵法》:&ldquo兵者詭道也。

    &rdquo這個道就是法則的意思;有時候又是道德的代表。

    &ldquo天&rdquo字也是這樣,包含有四五個意義之多。

    在同一本書,甚至在同一句裡,前後的道字,所代表的意義就不同。

    這個好像是中國文化的毛病,其實也是長處,尤其在古代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一個觀念用一個字來代表,用刀刻到竹簡上,在當時就足以完全表達。

     再說到這個&ldquo德&rdquo字的意義,過去&ldquo德&rdquo是表示好行為的成果和作用。

    古時人解釋&ldquo德者得也&rdquo。

    因此我們了解孔子講的&ldquo為政以德&rdquo,是好行為的成果,也和後世講的&ldquo道德&rdquo意義差不多。

    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一般在學校裡,就告訴學生,這裡的&ldquo德&rdquo就是&ldquo道德&rdquo,因為學生不到相當的程度,老師也無法多搬古董來為他們作詳細解說。

    孔子為什麼提出這個&ldquo德&rdquo字,這是第一個問題。

     星辰知多少 第二個問題說到&ldquo北辰&rdquo。

    我們中國文化發達得最早的是天文。

    過去我們把天體分成二十八宿和三垣&mdash&mdash紫微、少微、太微,類似于我們現在講天文的經緯度。

    經緯度是西方的劃分法。

    曾經有位天文學家主張,我們自己重新劃過,不照西方的度數劃,如格林威治時間是英國人劃的,與我們不相幹。

    我們為什麼不講自己的中原時間,或以台灣作中心,把經緯度再劃過呢?而事實上,我們過去是劃分過的。

    天體的分度為三垣、二十八宿,就是把天體星座的範圍,劃分二十八個部分。

    為什麼叫&ldquo宿&rdquo呢?這是指每天太陽從西方落下去的時候,東方天上是哪一個星座出來,這星座就是&ldquo宿&rdquo。

    這出來的星座,每個月不同,每半個月不同,每七天不同,所以分作二十八宿,又分為十二辰,作為時間與天體的關系。

    過去發現了北鬥七星,就是現在西方人所指大小熊星座之際。

    在夏天我們可以看到一條銀河,在銀河的北面,那七顆最亮的星就是北鬥星,這七顆星連起來,像舀水的瓢,古時叫&ldquo鬥&rdquo。

    現在的天文學,也沒有離開我們老祖宗那個原則。

    整個天體那許多星星,都是以北極星作為中樞,衆星拱衛着它,每到晚上,北鬥七星的鬥柄前方,一定有兩顆最亮的星,名招搖二星,它的光最為閃爍,很容易看見。

    春天北鬥星一定指着東方的寅宮。

    過去做大将的,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無所不通,才能帶兵。

    因為天文在軍事上非常重要,就拿行軍來說,如夜間迷了路,即觀星鬥,不藉儀器,就可辨别出方向來。

    我國過去這一套文化是很普遍的,現在對于固有的&ldquo天文學&rdquo,我們反而一點認識都沒有了。

    對于老祖宗傳下來的這些東西,我們不能不注意,一定要把它撿回來。

     一年四季,天體星座的移動,好像聽北鬥星的指揮,跟着它,繞着它轉動。

    不但一年四季,每個月北鬥星所指的方向都不同,整個天體随時在運轉。

    每天十二個時辰,北鬥星的方向也在變動,而且這是幾千萬億年,固定的一種變動,不能錯亂,事實上它也決不會錯亂。

     對于&ldquo北辰&rdquo我們了解了,那麼孔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ldquo為政以德&rdquo,内心有道,表現在外的行為就無懈可擊。

    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風,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裡本身不要動,隻要發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滿天無數的星座,都會跟着你的方向動。

     劉備上了曹操的當 在軍事思想上,大家都知道&ldquo萬衆一心&rdquo以及&ldquo運用之妙,存乎一心&rdquo這兩句。

    大家對它的解釋也各有不同的見解。

    有的人解釋成&ldquo千萬雄師千萬心&rdquo,那就不太好了,最好的主帥在這情形下也沒有辦法,這就是思想問題,思想一定要集中。

    &ldquo運用之妙,存乎一心&rdquo,是嶽飛所提出的。

    現在我們如果解釋為主帥心計的變通,所謂&ldquo山人自有妙計&rdquo,那就更糟了。

    我們研究起來,嶽飛這句&ldquo存乎一心&rdquo的&ldquo一心&rdquo,就是&ldquo萬衆一心&rdquo的意思比較恰當。

    那麼&ldquo居其所而衆星共之&rdquo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我們知道,儒道兩家的思想,在秦漢以前并不分家。

    大家都知道,老莊道家的思想講&ldquo無為而治&rdquo,有些講道家&ldquo無為而治&rdquo思想的人,都解釋為在上面領導的人,什麼都不管,就是&ldquo無為而治&rdquo。

    這完全搞錯了,道家沒有這個說法,是&ldquo無為無不為&rdquo。

    所謂&ldquo無為而治&rdquo是制其機先,看起來是沒有事。

    譬如說,一個領導的人,一個主持的人,對任何一個方法,一開始你就要先透析它的流弊,毛病出在哪裡,先找到病源,把它疏通了,再不會出毛病,然後才能無為而無所不為。

     講到這裡,說一個笑話,當年抗戰期間,有一個朋友在一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當保安副司令,他差不多天天都在外面剿匪,我問他:&ldquo你們地方上哪來這麼多土匪?&rdquo他怪我一天到晚留心天下大事,連鵝毛扇都不去拿,不會當軍師。

    我問他這話是什麼意思。

    他說:&ldquo如果把土匪都剿完了,我們怎麼辦?&rdquo我說你們原來是這樣幹的。

    他說:&ldquo不是我們要這樣幹,是鄰縣要這樣幹,把土匪趕來趕去,剿的次數多,功勞多,他們要這樣幹,那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呢?&rdquo也有人說劉備是曹操培養出來的,假如他不培養一個劉備,就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天下事原來如此。

    現在講這樣壞的一個故事,以解釋這個道理&mdash&mdash這種無為而治,實在是太不道德。

    我們在政治學上,軍事學上的政治思想中,都看得出來,所謂&ldquo為大将者無赫赫之功&rdquo,這句話在軍事思想上的意義,是所謂&ldquo不戰而屈人之兵&rdquo。

    隻要大将在那裡,敵人就怕了,不敢動了,仗就打不起來了。

    這當然是了不起的。

    假如是一個普通人有赫赫之功,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謂無為的道理,大緻的要點也在此,孔子講道德的政治,就是這一個道理。

     為什麼孔子老是提到這一類的東西呢?古人對中國曆史研究的方法,有一句話叫&ldquo經史合參&rdquo。

    什麼叫經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恒不變的大原則,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這個原則是不會變動的。

    但不是我們能規定它不準變動,而是它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稱為&ldquo經&rdquo。

    而&ldquo史&rdquo是記載這個原則之下的時代的變動、社會的變遷。

    我們要懂得經,必須要懂得史。

    拿曆史每個時代、每個社會來配合。

    這樣研究經史,才有意義。

    譬如孔子說的&ldquo為政以德&rdquo,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一則刻闆的教條。

    其實不是的。

    我們讀曆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個時代,我們後世稱它為&ldquo春秋時代&rdquo,就是西周與東周之間的時代,孔子寫了一本書叫作《春秋》,後來&ldquo春秋&rdquo成了曆史的代名詞。

    在孔子前後,有人寫了曆史,都稱春秋。

    中國文化中為什麼把曆史稱為&ldquo春秋&rdquo而不稱為&ldquo冬夏&rdquo呢?照理冷就是冷,熱就是熱,稱冬夏也無不可。

    有人說因為春秋第一句話&ldquo春王正月&rdquo&mdash&mdash後世把&ldquo春王正月&rdquo讀成一句話,是讀錯了。

    所以我們再三講,讀古書要注意的,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紙筆,文字要用刀刻在竹簡上,很艱難,所以往往一個字就代表了一個複雜的意義。

    這個&ldquo春&rdquo是春季;&ldquo王&rdquo是中央政府,是周朝;&ldquo正月&rdquo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而成為&ldquo春王正月&rdquo&mdash&mdash以此來解釋曆史所以稱作春秋的原因,這是不對的。

     剛才提到,中國文化發展得最早的是科學,而科學中最先發展的是天文,講世界科學史,乃至講科學,一定先研究天文。

    要講天文,則中國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發達了。

    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馬當先的。

    講天文又必須講數學,而中國的數學,六千年以前,也很發達。

    這方面等将來有機會談到《易經》的時候,再讨論它。

     中國的文化是自天文來的&mdash&mdash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熱。

    講晝夜,白晝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長,都不平均。

    隻有春天二月間和秋天八月間,&ldquo春分&rdquo&ldquo秋分&rdquo兩個節氣,就是在經緯度上,太陽剛剛走到黃道中間的時刻,白晝黑夜一樣長,氣候不冷不熱很一溫一和,所以稱曆史為春秋。

    這就是中國的曆史學家,認為在這一個時代當中,社會、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這個像春分秋分一樣平衡的天平上來批判。

    拿現在的觀念來說,稱一下你夠不夠分量,你當了多少年皇帝,對得起國家嗎?你做了多少年官?對得起老百姓嗎?都替你稱一稱。

    曆史叫作&ldquo春秋&rdquo就是這個道理。

     從台風了解人生 我們看了《春秋》,看了春秋戰國時候的曆史,孔子在《易經》的《系傳》上說:&ldquo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rdquo當孔子寫《易經·系傳》的時候,正是春秋時期動亂的時候。

    但是孔子認為&ldquo非一朝一夕之故&rdquo&mdash&mdash不是一天所形成的。

    道家的莊子說:&ldquo飓風起于萍末&rdquo,飓風就是現在廣東話、福建話所講的台風,現在西方人用中國語音譯過去,也叫台風。

    我們看到台風的力量這麼猛烈,但它在水面上初起的時候,隻見到水面上的一葉浮萍,稍稍動一下,緊接着水面上一股氣流冒上來,慢慢大了,變成台風。

    道家這句話是說,個人也好,家庭也好,社會、國家、天下事都是一樣,如果小事不在乎,則大問題都出在小事上。

    &ldquo飓風起于萍末&rdquo,大風暴是從一個小風波來的。

    所以孔子在《易經》中說的上面那一段話,說明天下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幾乎沒有偶然。

    平常聽人說:&ldquo這個機會很偶然&rdquo,實際上沒有偶然的事情。

     以中國文化《易經》的道理來說,認為天地間的事都有原因,有很多因素的。

    譬如有人撿到一塊錢,&ldquo這多麼偶然!&rdquo但仔細分析,一點不偶然,它的前因是什麼?因為他走出門來了,如果沒有走出門這個前因,就不會有撿到一塊錢的後果。

    或者說,坐在家裡就掉下一塊錢來了,這該是偶然了吧?但是因為他坐在家裡,這塊錢掉下來他才撿得到呀!假如他出門不坐在家裡,掉下來的錢,也不會是他的了,所以坐在家裡不出去,也是得到這塊錢的前因。

    因此這些都是因素,&ldquo其所由來者,漸矣。

    &rdquo都是慢慢轉變來的。

    《易經》告訴我們,天下的事,沒有突變的,隻有我們智慧不及的時候,才會看到某件事是突變的,其實早有一個前因潛伏在那裡。

     我們懂了《易經》這幾句話,孔子著《春秋》,正是趕上那個時代,他所以那麼偏重教化,正是在那三四百年當中,社會風氣亂得不得了。

    我們不妨引用下面幾個人的話,就可以知道春秋時代亂到什麼程度。

     司馬光說:&ldquo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指趙、魏、韓三家分晉),天子既不能讨,又一寵一秩之,使列于諸侯,是區區之分不得守,而并棄之也,先王之禮,于斯盡矣!&rdquo 又說:&ldquo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滅,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rdquo 顧亭林說:&ldquo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邦無完一交一,士無完主,此皆變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間,史之阙文,而後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得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rdquo 從上面的記載,說明了春秋戰國當時社會之亂,變亂是不得了的。

    當時,大家重視權利的鬥争,社會秩序之亂,文化的衰敗,與我們現在有些地區的社會情況相比較,幾乎有相同之處。

    孔子面對這個動亂,非常擔憂,因此他說為政,權力是沒有用的,唯&ldquo德&rdquo而已。

     聖人也勢利嗎? 講到&ldquo德&rdquo,第三個觀念來了,我們看中國曆史,儒家思想為什麼對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樣推崇?以前我有一個老朋友,他比我大幾十歲,是我的忘年一交一,四川人,自稱為&ldquo厚黑教主&rdquo的李宗吾,此人當系大家都知道的。

    他本人道德非常好,就喜歡故意罵人,我勸他少罵人一點,不要提倡厚黑學,我說人性本來就是那麼一回事,臉厚心黑,但還用一張幕掩蓋起來的,為什麼一定要把它揭開來呢?他說:&ldquo揭開嗎?你搞錯了,我是拉開壞的一幕,教人看後面真的。

    &rdquo李宗吾對曆史非常懷疑,他說聖人靠不住,為什麼專推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成功的人?不成功的就沒有聖人嗎?所以他有一篇文章叫&ldquo對聖人的懷疑&rdquo。

    這位老兄,專寫反面文章,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ldquo老弟,你不知道,我和愛因斯坦同年,我那位同年發明了相對論名聞世界了。

    我呢?當個厚黑教主還沒有當好,所以我非要調皮一下不可。

    &rdquo此人很妙,我認識他時,他已六十多歲,整天不吃飯,老喝酒,喝酒就飽。

    精神、道德都很好。

     講到這裡,再回頭講正題,孔子為什麼推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等?第一,有道德思想,沒有德業的成果,隻能說他有道,不見得有德。

    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業的成果,道與德配合,才叫&ldquo道德&rdquo。

     曆史上,道家、儒家都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是因為那時談到&ldquo為政&rdquo,講究&ldquo德&rdquo字,到秦漢以後,隻講事功,所謂&ldquo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

    &rdquo王、霸之不同在于此,等而下之,連霸業都談不上,連事功都沒有,光是拿偷雞摸狗的手段竊國而已。

     這幾句話雖然簡單,解釋起來,卻有一大堆的意思,我們把它整個了解了,就曉得它的價值了。

     悠美的情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所以有人說《論語》要重新編排,他們看《論語》看到這裡就說:&ldquo講為政講得好好的,為什麼又突然講到文學上去,而講起詩來了呢?還不是編錯了,編亂了嗎?應該把它拿出來,照現在西方辦法,邏輯的整理一番。

    &rdquo我說:&ldquo邏輯?!大概是把它邏過一下,再輯一輯吧?&rdquo隻好為他們的主張作如是解釋。

    殊不知《論語》已經編得非常完整了。

     為什麼在《為政》裡談這個問題? &ldquo詩三百&rdquo,是指中國文學中的《詩經》,是孔子當時集中周朝以來數百年間,各個國家(各個地方單位)的勞人思婦的作品。

    所謂勞人就是成年不在家,為社會、國家在外奔波,一生勞勞碌碌的人。

    男女戀愛中,思想感情無法表達、蘊藏在心中的婦女,就是思婦。

    勞人思婦必有所感慨。

    各地方、各國家、各時代,每個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時候是不可對人說,而用文字記下來,後來又慢慢的流傳開了。

    孔子把許多資料收集起來,因為它代表了人的思想,可以從中知道社會的趨勢到了什麼程度,為什麼人們要發牢騷?&ldquo其所由來者漸矣!&rdquo總有個原因的。

    這個原因要找也不簡單,所以孔子把詩集中起來,其中有的可以流傳,有的不能流傳,必須删掉,所以叫做删詩書,定禮樂。

    他把中國文化,集中其大成,作一個編輯的工作。

    對于詩的部分,上下幾百年,地區包括那麼廣,他集中了以後,删除了一部分,一精一選編出來代表作品三百篇,就是現在流傳下來的《詩經》。

     讀《詩經》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ldquo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rdquo拿現在青年的口語來講,&ldquo追!&rdquo追女人的詩。

    或者說,孔子為什麼這樣無聊,把台北市西門町追女人那樣的詩都拿出來,就像現在流行的戀愛歌&ldquo給我一杯愛的咖啡&rdquo什麼的,這&ldquo一杯咖啡&rdquo實在不如&ldquo關關雎鸠,在河之洲&rdquo來得曲折、含蓄。

    由此我們看到孔子的思想,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迂夫子。

    上次提到過&ldquo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rdquo人一定要吃飯,一定要男女追求,不過不能亂,要有限度,要有禮制。

    所以他認為正規的男女之愛,并不妨害風化,這也叫&ldquo為政&rdquo,正規的。

    那麼他把文王&mdash&mdash周朝所領導的帝王國度中,男女相愛的詩列作第一篇,為什麼呢?人生:飲食男女。

    形而下的開始,就是這個樣子。

    人一生下來就是要吃,長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除了這個以外,幾乎沒有大事。

    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學的觀念,強調世界進步,乃至整部人類曆史,都是性心理推動的。

     《詩經》歸納起來,有兩種分類&mdash&mdash&ldquo風、雅、頌&rdquo、&ldquo賦、比、興&rdquo。

    什麼叫&ldquo風&rdquo?就是地方性的,譬如說法國的文學是法國的文風,法國文風代表法國人的思想、情感,所以《詩經》有《鄭風》、《魯風》、《齊風》等等。

    &ldquo雅&rdquo以現代用詞來講,是合于音樂、文學的标準,文學化的、藝術化的,但有時候也不一定文學化、藝術化。

    &ldquo頌&rdquo就是社會、政府公事化的文學叫&ldquo頌&rdquo。

     作品另三種型态,一種是&ldquo賦&rdquo,就是直接的述說。

    其次是&ldquo比&rdquo,如看見下大雪,想起北國的家鄉來,像李太白的詩:&ldquo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rdquo因這個感觸聯想到那個,就叫&ldquo比&rdquo。

    &ldquo興&rdquo是情緒,高興的事自己自一由發揮;悲哀的事也自一由發揮;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祥《過零丁洋》七律詩:&ldquo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