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三言四語
現在各大專學校的學生,有一個新稱号&mdash&mdash&ldquo三四教授&rdquo。
假如我們看見一位不認識的教授,想知道這位老師是教什麼的,往往被詢問的同學會說:&ldquo哦,三四教授。
&rdquo這句話含有非常輕視的意思。
所謂&ldquo三四教授&rdquo就是教三民一主義、四書五經的教授。
他們在學校裡是沒有人看得起的,同軍訓教官一樣,被學生另眼相視,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八、九年前,和一位國立大學教書的朋友談起,問他怎麼搞的,教得學生對三民一主義如此反感?他說這件事沒有辦法。
我認為不是沒有辦法,表示願意代他教幾個小時。
後來有個機會,一位某大學的學生要我去參加他們開會,他說他們要開會讨論&ldquo中國文學的再革命&rdquo,聽到這個題目,我說:&ldquo你們要搞這個東西?!我晚上來看看!&rdquo 我約了那位三民一主義教授一起去參加。
參加開會的都是調皮學生,他們激昂慷慨,說了一大篇話,最後要我講話。
我就告訴這些同學們,首先應該了解&ldquo革命&rdquo是什麼意思。
這所大學是國立的最高學府,在這裡的青年知識分子,對它的意義不能不懂,要知道&ldquo革命&rdquo一辭,出于我國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經》,然後講了許多理由。
我說,譬如中國文學自&ldquo五四運動&rdquo以來,由舊的文學作品改成白話文後,有什麼功用呢?幾十年來親眼所見,中國的教育普及了,知識普遍了,對世界知識的吸收力增加了,無可否認,這些對于國家的進步有貢獻。
但是對于中國文化,卻從此一刀斬斷了。
什麼原因呢?中國文化庫存裡堆積的東西太多了,幾千年來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
至于接受白話文學教育的人們看不懂古文,當然就打不開這個倉庫,因此從中國文化的立場看,就此一刀攔腰斬斷了。
你們現在講文學再革命,講白話文學,我們先要知道為什麼要推行白話。
在&ldquo五四運動&rdquo前後,一般人認為救這個國家,必須吸收新的知識,尤其要融會古今中外的學術文化,于是老牌留學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國家的語言和文字都是一緻的,因此認為中國所以不進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們,尤其四書五經&ldquo子曰、孔子曰&rdquo一塌糊塗,非把這個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話文。
語文的變與不變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我們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雖然現在的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但是語言大約三十年一變,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書籍,除非專家,否則是莫辨雌雄。
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曉得語言和時代是要變的,所以把文字脫開了語言,隻是用很短的時間,經過兩三年的訓練就會寫出來,這個文字就單獨成為一個體系,表達了思想。
因此這種文字所保留下來的幾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幾千年以後的人看來,如面對現在,沒有阻礙,它對于國家有什麼錯誤呢?沒有錯。
隻是因為教育不普及,大家對于這個國文的修養沒有學好。
當時提倡&ldquo五四運動&rdquo的部分人士,求進之心是對的,在學問修養上,老實講,還有商量的必要,于是這一文學革命就出了問題。
舉例來講,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mdash&mdash上廁所,我們小時候叫&ldquo出恭&rdquo,後來叫&ldquo解手&rdquo,現在叫&ldquo上一号&rdquo了,看看幾十年來,變了好多。
因此,我們翻開資料,對&ldquo五四運動&rdquo前後的白話文,現在看來,簡直不通;到了現在的文章,說它不好嗎?真好。
好嗎?文章看完了,價值也完了,多半沒有保留的價值。
将來怎樣演變還不知道,所以你們為什麼要文學再革命,我就不懂。
因此,文學革命,我沒有資格講,你們也沒有資格講。
為什麼呢?如果古文、四六體、作詩、填詞,都能露一手,然後發現這種文學有毛病,這才有資格談革命。
現在你們連&ldquo命&rdquo都還沒有,還&ldquo革&rdquo個什麼呢?你們還有文學革命的資格嗎? 我這番話一講,他們聽傻了。
這個會後來也就搞不成了。
無形中也把大專院校中這個小風波平息了。
因此,我告訴那位教三民一主義的朋友,一定替他教幾個鐘點課,因為大學生中,信仰堅強的固然很多,而對三民一主義頭痛的也大有人在。
後來我去替這位朋友講課,起初不講三民一主義,而講中國文化與中國思想演變的原因道理。
分析自上古到現在為什麼變得這樣,演變到後來,所以才有我們國父的三民一主義出來,問同學對不對?對!有沒有價值?有價值!所以要讀三民一主義,讀了以後再加批評都可以,不能盲目的不去看它,就說這個三民一主義是一黨一八股。
一黨一八股你懂不懂?不懂就不能随便批評。
這一來,引起他們讀三民一主義的興趣了,這是我所經曆的故事。
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講到四書也是一樣,我們在這裡講推行複興文化運動,而在外面,尤其是新的教育&mdash&mdash國民義務教育施行以後,讨厭四書五經的情形,是無以複加了,而問題出在四書五經的孔孟思想被講解錯了。
這不是現在才開始,從唐宋以後,乃至遠從漢唐以來,許多要點,就一直講解錯了。
要說明這個道理,我們也要講一個實際的故事。
我們這一代,就時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夾縫中,是新、舊、中、外一交一接巨變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度過,當時讀四書五經也非常反感,因為以前老師對學生的質疑,隻說&ldquo将來你會懂&rdquo,這個&ldquo将來&rdquo不知要&ldquo将&rdquo到幾時。
所以後來&ldquo五四運動&rdquo,鬧新學派風潮的時候,我們雖然沒有參加作打一手,但是多少也有點憤慨。
步入中年以後,對中外思想,尤其在這個時代的演變,看到了這麼許多,自己要找症結了。
所謂找症結,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幾位先生在一起談起,大家認為要救中國就要複興文化。
于是有些教授學者們,主張把四書重新編輯。
他們認為四書雜亂無章,要分門别類編在一起,講孝的歸到孝,講仁的歸到仁,把《論語》的篇章整理一道,希望我也負責一個部門。
當時我答應考慮考慮,回家拿出四書重讀一遍後,發現這個改編方法有問題。
第二天開會,我就反對,不贊成改編,因為,以全部《論語》來講,他本身就有一貫的系統,完全是對的。
我們不需要以新的觀念來割裂它。
問題出在過去被一般人解釋錯誤了。
我們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隻要将唐宋以後的注解推開,就自然會找出孔孟原來的思想。
這叫做&ldquo以經解經&rdquo,就是僅讀原文,把原文讀熟了,它本身的語句思想,在後面的語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釋。
以這個态度研究《論語》,它可以說前後篇章貫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張改編。
被忽視的道家 後來,在一些地方講解《論語》,我就提起一個問題了。
就是我們自&ldquo五四運動&rdquo以來,有個口号,叫&ldquo打倒孔家店&rdquo的問題。
中國文化的演變發展,大緻分兩大段。
譬如一提起秦漢以前的中國文化,人們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
其實所謂孔孟思想,隻是中國文化中間主要的一環。
另外還有道家、墨家、諸子百家&hellip&hellip很多很多,都是中國文化一個系統下來的。
如果把它縮小範圍,則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
尤其中國文化在政治上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這一點我們要注意。
中國曆史上,每逢變亂的時候,撥亂反正,都屬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則用孔孟儒家的思想。
這是我們中國曆史非常重要的關鍵,身為中國人,這個曆史關鍵是應該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來與道家是不分家的,這種分家是秦漢以後的事,到了唐代,講中國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釋、道三家了。
&ldquo釋&rdquo就是印度來的佛學,代表整個印度文化的一精一華,它從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一直到宋代。
宋朝以後,印度本身已沒有真正的佛學,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教思想及婆羅門教等所占據,佛學思想在印度式微了。
現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學,隻有到中國來。
歐洲人乃至日本人講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三家店賣的是什麼 唐宋以後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
佛學像百貨店,裡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
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
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ldquo五四運動&rdquo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
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隻吃洋面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吃到後來,西方思想出現了。
那些思想是西方來的,不是從我們中國文化思想中來的。
那麼它為什麼會來?為什麼會變成這一套?就先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曆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将來該怎麼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
研究中國固有文化并不是開倒車,而是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
并且,我們要了解中國上下這兩千多年的文化、思想、曆史,不管它是什麼政體,大緻都以司法為中心,司法與行政是分不開的。
談到司法就講到法律,現在我們隻講兩大法系,所謂海洋法系與大一陸法系。
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據這兩個法系的精神而來。
我們卻忘記了中國自秦代以來,漢、唐、宋、元、明、清,有我們&ldquo中國系統&rdquo的一個法律系統。
這個中國法律系統的哲學背景,就是以四書五經作基礎,例如過去中國許多判例的根據,就是根據四書五經中的道德觀念而來。
所以這部四書五經,在過去無憲法觀念時代,嚴格說來就是一種憲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學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
其他各種哲學思想也都歸之于它,這是講好的一方面。
冤枉的一打 講壞的一方面,孔家店為什麼會被人打倒?&ldquo五四運動&rdquo當年,人們要打倒它,這是必然的。
但為什麼道理呢?後來才發現,實在打得很冤枉。
因為這個店,本來是孔孟兩個老闆開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還加上一些夥計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闆賣的東西貨真價實。
可是幾千年來,被後人加了水賣,變質了。
還有些是後人的解釋錯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學家為然。
這一解釋錯,整個光輝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層非常厚重的陰影,因此後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最近有人邀請幾位先生寫文章,讨論孔子思想的問題。
我說有人要推倒孔孟思想是不好的,那是沒有用的,第一個理由是孔子思想在中國,絕對不是他們所能打倒的。
這不是感情的話,我們把幾千年曆史看清楚,過去曆史上也有人動過手,現代也看到&ldquo五四運動&rdquo打倒孔家店,結果打倒了沒有?是越打越光輝。
這樣一來,使世界各國對孔子本來不肯研究的,現在卻要研究一下了。
這一下,反而變成弘揚孔子思想了。
現在,面對思想學術界的情況,我們有個更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寶庫。
因為現在中年以下的人,對此幾乎一無所知。
尤其現在中學以上到大學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國文化的寶藏。
由于這個原因,所以今天開始講四書,并從《論語》講起。
再論《論語》 《論語》,凡是中國人,從小都念過,現在大家手裡拿的這一本書,是有問題的一個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
朱熹先生的學問人品,大緻沒有話可講,但是他對四書五經的注解絕對是對的嗎?在我個人非常不恭敬,但卻負責任地說,問題太大,不完全是對的。
在南宋以前,四書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籠罩,那是明朝以後,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
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ldquo朱熹的孔子思想&rdquo中。
換句話說,明代以後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其中有許許多多問題,我們研究下去,就會知道。
所以各位手上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書,值得參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們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經·系傳》上就有兩句話說道:&ldquo書不盡言,言不盡意&rdquo。
以現代觀念來講,意思是人類的語言不能表達全部想要表達的思想。
現在有一門新興的課程&mdash&mdash語意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
聲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話,在錄音機中播出,和面對面加上表情動作的說出,即使同一個聽的人,也會有兩種不同的體會與感覺。
所以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能完全表達意志與思想。
而把語言變成文字,文字變成書,對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層了。
我們研究孔孟思想,必須要從《論語》着手。
并不是《論語》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須從它着手。
現在我的觀念,有許多地方很大膽的推翻了古人。
在我認為《論語》是不可以分開的,《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
我們手裡的書中,現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開始把它圈斷了,後來成為一條一條的教條,這是不可以圈斷的。
再說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是一整篇文章。
至少今天我個人認為是如此,也許明天我又有新認識,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為止,我認為是如此。
學而有何樂 現在這篇《學而》,包括了孔門當年教學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
過去我們把它圈開來,分作一條一條讀,這是錯誤的。
子曰:學而時一習一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
照古人的注解,學問是要大家随時練一習一它。
&ldquo不亦說乎&rdquo,&ldquo說&rdquo是古文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ldquo悅&rdquo字,是很高興的。
假如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聖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
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ldquo學而時一習一之不亦&lsquo苦&rsquo乎&rdquo。
孔子如果照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聖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世故了。
至于&ldquo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rdquo是似通非通的,什麼道理呢?從一般人到公務員,凡靠薪水吃飯的,是&ldquo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rdquo,遇上了窮的那幾天,朋友要來家裡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是痛苦萬分的事。
所以是&ldquo有朋自遠方來不亦&lsquo慘&rsquo乎。
&rdquo絕不是不亦樂乎。
第三句話&ldquo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rdquo所謂&ldquo愠&rdquo,就文字解釋,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出來,在内心中有煩厭、厭惡、讨厭、怨恨之感。
那麼,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
那我甯可不當君子,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騙你,心裡難過一下總可以吧!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實在是做不到。
根據書上的字面,順着注釋來看,就是這樣講的。
所以幾百年甚至千多年以來,不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對四書反感,過去的讀書人也對四書反感。
因為它變成了宗教的教條,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實上不是這麼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後,就知道孔子真是聖人,一點也沒錯。
&ldquo學而時一習一之&rdquo,重點在時間的&ldquo時&rdquo,見一習一的&ldquo一習一&rdquo。
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麼叫作&ldquo學問&rdquo。
普通一般的說法,&ldquo讀書就是學問&rdquo,錯了。
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
這個解說在本篇裡就有。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mdash&mdash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這不是我個人别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個人。
真一人和假人 講到作人,我們就想到莊子也提到過這件事,《莊子》這本書把有道的人叫&ldquo真一人&rdquo。
唐宋以後,對神仙、得了道的人叫&ldquo真一人&rdquo。
譬如現在指南宮供奉的呂純陽叫&ldquo呂真一人&rdquo。
如今的人聽到&ldquo真一人&rdquo這個名稱,就好像帶有宗教色彩,相當于西方的上帝,中國的仙、佛一樣。
實際上過去道家所謂的&ldquo真一人&rdquo,是指學問道德到了家的人。
與這名詞對稱的叫假人,假人還是人,不過沒有達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準。
發揮了&ldquo人&rdquo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稱之為&ldquo真一人&rdquo,孔子認為這就是學,就是學而之人。
于是一個&ldquo學&rdquo字,這麼多觀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麼學問從哪裡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作人做事上去體會的。
這個修養不隻是在書本上念,随時随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
所以孔子在下面說&ldquo觀過而知仁&rdquo,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ldquo學問&rdquo,&ldquo學問&rdquo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随時随地要有思想,随時随地要見一習一,随時随地要有體驗,随時随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
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ldquo不亦說乎&rdquo而高興了。
我們平日也有這個經驗,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們勸他:&ldquo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
&rdquo他不聽,你心裡當然很難過,最後證明下來,果然你說得對,你固然替他惋惜,對于自己認識的道理,也會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mdash&mdash&ldquo說&rdquo,不是哈哈大笑。
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點所講的是學問的宗旨,随時注重&ldquo時&rdquo和&ldquo一習一&rdquo,要随時随地學習,不是我們今天來讀四書就叫做學問,不念四書就不叫做學問,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點接着下來,是說做學問的人要準備一件事,就我個人研究,有個體會&mdash&mdash真正為學問而學問,&ldquo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rdquo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殺頭也不幹,所謂&ldquo仁之所至,義所當然&rdquo的事,犧牲自己也做,為世為人就做了,為别的不來。
因此為學問而學問,就準備着一生寂寞。
我們看曆史&mdash&mdash即看孔子就知道。
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連一個&ldquo便當&rdquo也吃不到。
但是他沒有積極去求富貴。
怎麼知道這一套他不來呢?因為他明知當時有拿到權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們也要他去拿權位。
因為孔子時代中國人口隻有幾百萬人,在這幾百萬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個國家的一精一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
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mdash&mdash這個軍事學的專家,幾乎就要舉起膀子來:&ldquo老師,我們幹了!&rdquo那種神氣,但是孔子不來。
為什麼呢?他看到,即使一個安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
基本上解決問題是要靠思想的純正,亦即過去所謂之&ldquo德性&rdquo。
因此他一生甯可窮苦,從事教育。
所以做學問要不怕寂寞、不怕凄涼。
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态度,才可以談做學問。
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隻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說&ldquo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rdquo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後代思想着眼的時候,正是他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
而這個&ldquo有朋自遠方來&rdquo的&ldquo遠&rdquo字,不一定是遠方外國來的,說外國來幾個人學中國文化,我們就樂了嗎?那是為了外彙,多賺幾個錢
假如我們看見一位不認識的教授,想知道這位老師是教什麼的,往往被詢問的同學會說:&ldquo哦,三四教授。
&rdquo這句話含有非常輕視的意思。
所謂&ldquo三四教授&rdquo就是教三民一主義、四書五經的教授。
他們在學校裡是沒有人看得起的,同軍訓教官一樣,被學生另眼相視,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八、九年前,和一位國立大學教書的朋友談起,問他怎麼搞的,教得學生對三民一主義如此反感?他說這件事沒有辦法。
我認為不是沒有辦法,表示願意代他教幾個小時。
後來有個機會,一位某大學的學生要我去參加他們開會,他說他們要開會讨論&ldquo中國文學的再革命&rdquo,聽到這個題目,我說:&ldquo你們要搞這個東西?!我晚上來看看!&rdquo 我約了那位三民一主義教授一起去參加。
參加開會的都是調皮學生,他們激昂慷慨,說了一大篇話,最後要我講話。
我就告訴這些同學們,首先應該了解&ldquo革命&rdquo是什麼意思。
這所大學是國立的最高學府,在這裡的青年知識分子,對它的意義不能不懂,要知道&ldquo革命&rdquo一辭,出于我國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經》,然後講了許多理由。
我說,譬如中國文學自&ldquo五四運動&rdquo以來,由舊的文學作品改成白話文後,有什麼功用呢?幾十年來親眼所見,中國的教育普及了,知識普遍了,對世界知識的吸收力增加了,無可否認,這些對于國家的進步有貢獻。
但是對于中國文化,卻從此一刀斬斷了。
什麼原因呢?中國文化庫存裡堆積的東西太多了,幾千年來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
至于接受白話文學教育的人們看不懂古文,當然就打不開這個倉庫,因此從中國文化的立場看,就此一刀攔腰斬斷了。
你們現在講文學再革命,講白話文學,我們先要知道為什麼要推行白話。
在&ldquo五四運動&rdquo前後,一般人認為救這個國家,必須吸收新的知識,尤其要融會古今中外的學術文化,于是老牌留學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國家的語言和文字都是一緻的,因此認為中國所以不進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們,尤其四書五經&ldquo子曰、孔子曰&rdquo一塌糊塗,非把這個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話文。
語文的變與不變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我們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雖然現在的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但是語言大約三十年一變,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書籍,除非專家,否則是莫辨雌雄。
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曉得語言和時代是要變的,所以把文字脫開了語言,隻是用很短的時間,經過兩三年的訓練就會寫出來,這個文字就單獨成為一個體系,表達了思想。
因此這種文字所保留下來的幾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幾千年以後的人看來,如面對現在,沒有阻礙,它對于國家有什麼錯誤呢?沒有錯。
隻是因為教育不普及,大家對于這個國文的修養沒有學好。
當時提倡&ldquo五四運動&rdquo的部分人士,求進之心是對的,在學問修養上,老實講,還有商量的必要,于是這一文學革命就出了問題。
舉例來講,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mdash&mdash上廁所,我們小時候叫&ldquo出恭&rdquo,後來叫&ldquo解手&rdquo,現在叫&ldquo上一号&rdquo了,看看幾十年來,變了好多。
因此,我們翻開資料,對&ldquo五四運動&rdquo前後的白話文,現在看來,簡直不通;到了現在的文章,說它不好嗎?真好。
好嗎?文章看完了,價值也完了,多半沒有保留的價值。
将來怎樣演變還不知道,所以你們為什麼要文學再革命,我就不懂。
因此,文學革命,我沒有資格講,你們也沒有資格講。
為什麼呢?如果古文、四六體、作詩、填詞,都能露一手,然後發現這種文學有毛病,這才有資格談革命。
現在你們連&ldquo命&rdquo都還沒有,還&ldquo革&rdquo個什麼呢?你們還有文學革命的資格嗎? 我這番話一講,他們聽傻了。
這個會後來也就搞不成了。
無形中也把大專院校中這個小風波平息了。
因此,我告訴那位教三民一主義的朋友,一定替他教幾個鐘點課,因為大學生中,信仰堅強的固然很多,而對三民一主義頭痛的也大有人在。
後來我去替這位朋友講課,起初不講三民一主義,而講中國文化與中國思想演變的原因道理。
分析自上古到現在為什麼變得這樣,演變到後來,所以才有我們國父的三民一主義出來,問同學對不對?對!有沒有價值?有價值!所以要讀三民一主義,讀了以後再加批評都可以,不能盲目的不去看它,就說這個三民一主義是一黨一八股。
一黨一八股你懂不懂?不懂就不能随便批評。
這一來,引起他們讀三民一主義的興趣了,這是我所經曆的故事。
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講到四書也是一樣,我們在這裡講推行複興文化運動,而在外面,尤其是新的教育&mdash&mdash國民義務教育施行以後,讨厭四書五經的情形,是無以複加了,而問題出在四書五經的孔孟思想被講解錯了。
這不是現在才開始,從唐宋以後,乃至遠從漢唐以來,許多要點,就一直講解錯了。
要說明這個道理,我們也要講一個實際的故事。
我們這一代,就時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夾縫中,是新、舊、中、外一交一接巨變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度過,當時讀四書五經也非常反感,因為以前老師對學生的質疑,隻說&ldquo将來你會懂&rdquo,這個&ldquo将來&rdquo不知要&ldquo将&rdquo到幾時。
所以後來&ldquo五四運動&rdquo,鬧新學派風潮的時候,我們雖然沒有參加作打一手,但是多少也有點憤慨。
步入中年以後,對中外思想,尤其在這個時代的演變,看到了這麼許多,自己要找症結了。
所謂找症結,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幾位先生在一起談起,大家認為要救中國就要複興文化。
于是有些教授學者們,主張把四書重新編輯。
他們認為四書雜亂無章,要分門别類編在一起,講孝的歸到孝,講仁的歸到仁,把《
當時我答應考慮考慮,回家拿出四書重讀一遍後,發現這個改編方法有問題。
第二天開會,我就反對,不贊成改編,因為,以全部《論語》來講,他本身就有一貫的系統,完全是對的。
我們不需要以新的觀念來割裂它。
問題出在過去被一般人解釋錯誤了。
我們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隻要将唐宋以後的注解推開,就自然會找出孔孟原來的思想。
這叫做&ldquo以經解經&rdquo,就是僅讀原文,把原文讀熟了,它本身的語句思想,在後面的語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釋。
以這個态度研究《論語》,它可以說前後篇章貫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張改編。
被忽視的道家 後來,在一些地方講解《論語》,我就提起一個問題了。
就是我們自&ldquo五四運動&rdquo以來,有個口号,叫&ldquo打倒孔家店&rdquo的問題。
中國文化的演變發展,大緻分兩大段。
譬如一提起秦漢以前的中國文化,人們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
其實所謂孔孟思想,隻是中國文化中間主要的一環。
另外還有道家、墨家、諸子百家&hellip&hellip很多很多,都是中國文化一個系統下來的。
如果把它縮小範圍,則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
尤其中國文化在政治上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這一點我們要注意。
中國曆史上,每逢變亂的時候,撥亂反正,都屬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則用孔孟儒家的思想。
這是我們中國曆史非常重要的關鍵,身為中國人,這個曆史關鍵是應該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來與道家是不分家的,這種分家是秦漢以後的事,到了唐代,講中國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釋、道三家了。
&ldquo釋&rdquo就是印度來的佛學,代表整個印度文化的一精一華,它從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一直到宋代。
宋朝以後,印度本身已沒有真正的佛學,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教思想及婆羅門教等所占據,佛學思想在印度式微了。
現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學,隻有到中國來。
歐洲人乃至日本人講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三家店賣的是什麼 唐宋以後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
佛學像百貨店,裡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
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
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ldquo五四運動&rdquo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
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隻吃洋面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吃到後來,西方思想出現了。
那些思想是西方來的,不是從我們中國文化思想中來的。
那麼它為什麼會來?為什麼會變成這一套?就先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曆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将來該怎麼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
研究中國固有文化并不是開倒車,而是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
并且,我們要了解中國上下這兩千多年的文化、思想、曆史,不管它是什麼政體,大緻都以司法為中心,司法與行政是分不開的。
談到司法就講到法律,現在我們隻講兩大法系,所謂海洋法系與大一陸法系。
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據這兩個法系的精神而來。
我們卻忘記了中國自秦代以來,漢、唐、宋、元、明、清,有我們&ldquo中國系統&rdquo的一個法律系統。
這個中國法律系統的哲學背景,就是以四書五經作基礎,例如過去中國許多判例的根據,就是根據四書五經中的道德觀念而來。
所以這部四書五經,在過去無憲法觀念時代,嚴格說來就是一種憲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學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
其他各種哲學思想也都歸之于它,這是講好的一方面。
冤枉的一打 講壞的一方面,孔家店為什麼會被人打倒?&ldquo五四運動&rdquo當年,人們要打倒它,這是必然的。
但為什麼道理呢?後來才發現,實在打得很冤枉。
因為這個店,本來是孔孟兩個老闆開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還加上一些夥計曾子、子思、
可是幾千年來,被後人加了水賣,變質了。
還有些是後人的解釋錯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學家為然。
這一解釋錯,整個光輝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層非常厚重的陰影,因此後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最近有人邀請幾位先生寫文章,讨論孔子思想的問題。
我說有人要推倒孔孟思想是不好的,那是沒有用的,第一個理由是孔子思想在中國,絕對不是他們所能打倒的。
這不是感情的話,我們把幾千年曆史看清楚,過去曆史上也有人動過手,現代也看到&ldquo五四運動&rdquo打倒孔家店,結果打倒了沒有?是越打越光輝。
這樣一來,使世界各國對孔子本來不肯研究的,現在卻要研究一下了。
這一下,反而變成弘揚孔子思想了。
現在,面對思想學術界的情況,我們有個更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寶庫。
因為現在中年以下的人,對此幾乎一無所知。
尤其現在中學以上到大學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國文化的寶藏。
由于這個原因,所以今天開始講四書,并從《論語》講起。
再論《論語》 《論語》,凡是中國人,從小都念過,現在大家手裡拿的這一本書,是有問題的一個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
朱熹先生的學問人品,大緻沒有話可講,但是他對四書五經的注解絕對是對的嗎?在我個人非常不恭敬,但卻負責任地說,問題太大,不完全是對的。
在南宋以前,四書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籠罩,那是明朝以後,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
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ldquo朱熹的孔子思想&rdquo中。
換句話說,明代以後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其中有許許多多問題,我們研究下去,就會知道。
所以各位手上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書,值得參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們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經·系傳》上就有兩句話說道:&ldquo書不盡言,言不盡意&rdquo。
以現代觀念來講,意思是人類的語言不能表達全部想要表達的思想。
現在有一門新興的課程&mdash&mdash語意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
聲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話,在錄音機中播出,和面對面加上表情動作的說出,即使同一個聽的人,也會有兩種不同的體會與感覺。
所以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能完全表達意志與思想。
而把語言變成文字,文字變成書,對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層了。
我們研究孔孟思想,必須要從《論語》着手。
并不是《論語》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須從它着手。
現在我的觀念,有許多地方很大膽的推翻了古人。
在我認為《論語》是不可以分開的,《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
我們手裡的書中,現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開始把它圈斷了,後來成為一條一條的教條,這是不可以圈斷的。
再說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是一整篇文章。
至少今天我個人認為是如此,也許明天我又有新認識,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為止,我認為是如此。
學而有何樂 現在這篇《學而》,包括了孔門當年教學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
過去我們把它圈開來,分作一條一條讀,這是錯誤的。
子曰:學而時一習一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
照古人的注解,學問是要大家随時練一習一它。
&ldquo不亦說乎&rdquo,&ldquo說&rdquo是古文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ldquo悅&rdquo字,是很高興的。
假如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聖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
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ldquo學而時一習一之不亦&lsquo苦&rsquo乎&rdquo。
孔子如果照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聖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世故了。
至于&ldquo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rdquo是似通非通的,什麼道理呢?從一般人到公務員,凡靠薪水吃飯的,是&ldquo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rdquo,遇上了窮的那幾天,朋友要來家裡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是痛苦萬分的事。
所以是&ldquo有朋自遠方來不亦&lsquo慘&rsquo乎。
&rdquo絕不是不亦樂乎。
第三句話&ldquo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rdquo所謂&ldquo愠&rdquo,就文字解釋,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出來,在内心中有煩厭、厭惡、讨厭、怨恨之感。
那麼,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
那我甯可不當君子,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騙你,心裡難過一下總可以吧!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實在是做不到。
根據書上的字面,順着注釋來看,就是這樣講的。
所以幾百年甚至千多年以來,不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對四書反感,過去的讀書人也對四書反感。
因為它變成了宗教的教條,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實上不是這麼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後,就知道孔子真是聖人,一點也沒錯。
&ldquo學而時一習一之&rdquo,重點在時間的&ldquo時&rdquo,見一習一的&ldquo一習一&rdquo。
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麼叫作&ldquo學問&rdquo。
普通一般的說法,&ldquo讀書就是學問&rdquo,錯了。
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
這個解說在本篇裡就有。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mdash&mdash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這不是我個人别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個人。
真一人和假人 講到作人,我們就想到
唐宋以後,對神仙、得了道的人叫&ldquo真一人&rdquo。
譬如現在指南宮供奉的呂純陽叫&ldquo呂真一人&rdquo。
如今的人聽到&ldquo真一人&rdquo這個名稱,就好像帶有宗教色彩,相當于西方的上帝,中國的仙、佛一樣。
實際上過去道家所謂的&ldquo真一人&rdquo,是指學問道德到了家的人。
與這名詞對稱的叫假人,假人還是人,不過沒有達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準。
發揮了&ldquo人&rdquo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稱之為&ldquo真一人&rdquo,孔子認為這就是學,就是學而之人。
于是一個&ldquo學&rdquo字,這麼多觀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麼學問從哪裡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作人做事上去體會的。
這個修養不隻是在書本上念,随時随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
所以孔子在下面說&ldquo觀過而知仁&rdquo,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ldquo學問&rdquo,&ldquo學問&rdquo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随時随地要有思想,随時随地要見一習一,随時随地要有體驗,随時随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
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ldquo不亦說乎&rdquo而高興了。
我們平日也有這個經驗,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們勸他:&ldquo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
&rdquo他不聽,你心裡當然很難過,最後證明下來,果然你說得對,你固然替他惋惜,對于自己認識的道理,也會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mdash&mdash&ldquo說&rdquo,不是哈哈大笑。
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點所講的是學問的宗旨,随時注重&ldquo時&rdquo和&ldquo一習一&rdquo,要随時随地學習,不是我們今天來讀四書就叫做學問,不念四書就不叫做學問,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點接着下來,是說做學問的人要準備一件事,就我個人研究,有個體會&mdash&mdash真正為學問而學問,&ldquo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rdquo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殺頭也不幹,所謂&ldquo仁之所至,義所當然&rdquo的事,犧牲自己也做,為世為人就做了,為别的不來。
因此為學問而學問,就準備着一生寂寞。
我們看曆史&mdash&mdash即看孔子就知道。
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連一個&ldquo便當&rdquo也吃不到。
但是他沒有積極去求富貴。
怎麼知道這一套他不來呢?因為他明知當時有拿到權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們也要他去拿權位。
因為孔子時代中國人口隻有幾百萬人,在這幾百萬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個國家的一精一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
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mdash&mdash這個軍事學的專家,幾乎就要舉起膀子來:&ldquo老師,我們幹了!&rdquo那種神氣,但是孔子不來。
為什麼呢?他看到,即使一個安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
基本上解決問題是要靠思想的純正,亦即過去所謂之&ldquo德性&rdquo。
因此他一生甯可窮苦,從事教育。
所以做學問要不怕寂寞、不怕凄涼。
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态度,才可以談做學問。
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隻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說&ldquo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rdquo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後代思想着眼的時候,正是他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
而這個&ldquo有朋自遠方來&rdquo的&ldquo遠&rdquo字,不一定是遠方外國來的,說外國來幾個人學中國文化,我們就樂了嗎?那是為了外彙,多賺幾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