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關燈
rdquo。

    像曾國藩,不少有本領的人,都在他的幕府裡&mdash&mdash等于現在的研究室、參謀一團一、秘書室。

    現在也有稱作幕僚。

    &ldquo六國的養士&rdquo就是這樣的情形。

     那時養士,養些什麼人呢?蘇轼指出的分類是智、辯、勇、力四種人;實際上也可說隻是兩種人,一種用頭腦,一種用體力。

    讨論這四種人,如果以現代職位分類的科學來作博士論文,起碼可以寫他兩百萬字不成問題。

    但是我國古代文化喜歡簡單,所以幾百字的文章就解決了。

     蘇轼在這篇文章中說,社會上天生有智、辯、勇、力這四種人,他認為這一類的人好役人&mdash&mdash坐着吃人家的&mdash&mdash無法役于人。

    如果我們用社會學來研究,社會上有許多人是這樣的,用頭腦非常能幹,叫他用勞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頭腦就像要他的命,要他做勞力就蠻好。

    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氣好得很,要他做工,做三個小時就做不下去了。

    所以研究社會、研究政治,要多觀察人,然後再讀有關的書,才有道理。

    又像許多人有智,這個智是聰明才智;有許多人有辯術,專門用手段,不走正道,走異端,打鬼主意第一流,正當方法想不出來。

    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個人才,就看老闆怎麼用他,這就是所謂會不會用人了。

    所以智與辯看起來是一樣,聰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兩面的方法不能相違。

    勇與力看起來似乎也是一樣,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氣,而個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方打仗、為國犧牲,他怕死了不幹,這是有力沒有勇。

    因此蘇東坡說智、辯、勇、力四種人,往往需要人家養他,不能自立。

    不過依恃人家,攀龍附鳳,也可以立大功,成大業,教他一個人幹,就沒有辦法。

     所以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焚書坑儒,不養士了,這些人就走向民間去,結果怎樣呢?反了!後來到了漢朝的時候,對這種士怎麼辦呢?到漢武帝時代,就是中國選舉制度的開始,那個時代的選舉,當然不像現代的由人民去投票&mdash&mdash這是西方式的選舉。

    中國式古老時代的選舉,是由地方官參考輿論,把地方上公認是賢、良、方、正的人選出來,(以現代名詞而言,是人才的分類,賢是賢,良是良,方是方,正是正,不要混為一談,這是四個範圍。

    )稱為孝廉。

    (中國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稱孝廉。

    到清朝時,考取了舉人,還是用孝廉公這個名稱,那是沿用漢朝的。

    )漢朝實行這樣的選舉制度,就取代了戰國時養士的制度,所以漢朝四百年天下,就可以定下來。

    到隋朝又開創以文章取士的考試辦法。

    到唐太宗統一天下以後,正式以漢朝地方選舉的精神,采用了隋朝考試取士的方法,綜合起來産生了唐朝考選進士的制度。

    所謂進士,就是将民間有才具的知識分子,提拔出來,進為國士的意思。

    那時候考的秀才不是清代的秀才,清代的秀才是考試階級的一個名稱,秀才再考舉人,舉人再考進士,進士第一名是狀元。

    唐代的秀才,也便是進士的通稱,凡是學問好的、優秀的,都稱秀才。

     天下英雄入彀中 唐太宗創辦了考試制度,錄取了天下才人名士以後,站在最高的台上,接受第一次錄取者朝見之後,忍不住得意的微笑道:&ldquo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rdquo他的意思是說,你看我這一玩,天下的英雄都自動來鑽進我的掌握中,再不會去造反了。

    有功名給你,有官給你做,隻要你有本事,盡管來嘛!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處。

    蘇轼也說,建立了考試制度以後,就等于六國時候的&ldquo養士&rdquo,所以他認為養士是很重要的事。

    以現在的觀點來說,就是智、辯、勇、力分子沒有安排很好的出路,沒有很好的歸宿,就是社會的大問題,也是政治的大問題。

    但是如何使他們得其養,又是個問題。

    起用也是養,退休也是養。

    講到養,我們要想到前面所講的,犬馬也有所養呀!不是說有飯吃就得養了,僅僅這樣是養不了的。

    智辯勇力之士,有時候并不一定為了吃飯。

    天生愛搗亂的人,如果沒有機會給他搗亂,他好像活不下去,若不要他搗亂,就得把他引入正途,這就是為政教化的道理。

     解釋了半天,&ldquo異端&rdquo就是走特殊思想,不走正路的,走偏道,而偏道中還想出特别花樣。

    但是,異端有沒有用處?仍是有用處的。

    舉個例子來說,漢朝平定天下,漢高祖說,我不過得到幾個人而已。

    他是指張良、蕭何、陳平等,尤其是陳平這個人,在曆史上也是有名的六出奇計,他隻為漢高祖提過六個建議,還是秘密的建議,後世從曆史上知道内容的也隻有五次,另外一次到底是什麼花樣,直到現在無法确定。

     所謂奇計者,就是古怪的、特殊的。

    我們讀了曆史也就知道,異端不能亂用,還要以德業為基礎,異端多半走入術的路子,術就是方法、權術。

    權術沒有德業為基礎,就要不得。

    所以我們再看曆史,《史記》記載很清楚,陳平六出奇計,幫助漢高祖統一天下,但是陳平說了一個預言,他的後代不會太好。

    人家問他什麼原因,他說他喜歡用陰謀,他說:&ldquo陰謀者,道家之所忌也。

    &rdquo為天道所忌。

    果然漢高祖封給他的國,到他孫子手裡就亡,他也早知難逃自取滅亡之道。

     這個道理,是說明孔子所說的&ldquo異端&rdquo,并不是宋儒所指佛道兩家而言的異端,而是走偏道,喜歡走特殊路子鑽牛角尖的異端。

    所以孔子說:&ldquo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rdquo 跟着下來,什麼不是異端呢?什麼是作人做事應該的道理?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是名字,子路的名字叫仲由。

    &ldquo誨&rdquo字下應該有一個小标點,誨是說教育、教誨。

    &ldquo汝知之乎?&rdquo你知道嗎?&ldquo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rdquo&mdash&mdash一個人要平實,尤其是當主管領一導一人要注意,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就是最高的智慧。

    換句話說,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則就真是愚蠢。

     關于這一點,幾十年來看得很多。

    這個時代,很容易犯這個毛病。

    很多學問,明明不懂的,硬冒充自己懂,這是很嚴重的錯誤,尤其是出去做主管的人要注意。

    我們看曆史上偉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說:&ldquo我不懂,所以要請教你,由你負責去辦,大原則告訴我就行了。

    &rdquo說這話的人就成功了。

    如果硬充懂就不行,結果一無所成。

    曆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政治的道理也一樣,懂就懂,不懂的就是&ldquo對不起......我不懂。

    &rdquo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禮貌。

    所以我常對出國的學生們說,有一個最高的原則,也是走遍天下的國際禮貌,那便是你走到任何國家說:&ldquo對不起,我是中國來的,對這件事我不懂,請問應該怎麼辦?&rdquo萬萬不要認為這樣說是丢人,這是最大的禮貌,不會吃虧,尤其做國民外一交一更用得着,最怕冒充懂,就會失禮。

     到這裡是為政的大原則,下面文章的氣勢為之一轉,而轉到另外一個人。

     千裡求官隻為财 子張學幹祿。

    子曰:多聞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是孔子的學生,他姓颛孫,名叫師,少孔子四十八歲,是位年輕學生。

    他到孔子這裡來是要學幹祿的。

    什麼叫&ldquo幹祿&rdquo呢?就是怎樣去謀生。

    古代俸和祿是兩回事。

    &ldquo俸&rdquo等于現在的月薪;&ldquo祿&rdquo有食物配給。

    祿位是永遠的,所以過去重在祿。

    &ldquo幹&rdquo就是幹進、幹求;幹祿,就是如何拿到祿位。

    換句話說,孔子希望弟子們學仁學義,子張這位學生來的時候,大概填志願表與衆不同,直截了當,幹脆兩個字&mdash&mdash幹祿;要找飯吃,怎樣找公務員當。

    但是孔老夫子沒有氣得把他攆出去,反而傳授他一套辦法說,想做一個好幹部,做一個良好的公務員,要知識淵博,宜多聽、多看、多經驗,有懷疑不懂的地方則保留。

    阙就是保留,等着請教人家,講話要謹慎,不要講過分的話。

    本來不懂的事,不要吹上一大堆,好像自己全通,最後根本不通,這就丢人了。

    如不講過分的話,不吹牛,就很少過錯;多去看,多去經驗,對有疑難問題多采取保留的态度。

    換句話說,對于模棱兩可的事,随時随地都用得到古人的兩句話:&ldquo事到萬難須放膽,宜于兩可莫粗心。

    &rdquo第二句就是多見阙殆的意思,這個時候要特别小心處理,不要有過分的行動,這樣處世就少後悔。

    一個人做到講話很少過錯,處世很少後悔,當然行為上就不會有差錯的地方。

    這樣去謀生,随便幹哪一行都可以,祿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從這一段書中,我們看到孔子的教育态度,實在了不起,這個學生是來學吃飯的本領,要如何馬上找到職業。

    孔子教了,教他作人的正統道理,也就是求職業的基本條件,我們為人做任何事業,基本條件很要緊,孔子說的這個基本條件已經夠了。

     到這一節為止,上面都是講為政中關于作人處世的部分,下面高峰突起,就正式講到政治問題。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哀公是魯國的國君,孔子自己祖國的君侯,孔子忠君愛國之心是很強的,自己國家的領袖問他怎樣使老百姓心服。

    要注意這個&ldquo服&rdquo字,含義可說是服從,也可以說絕對服了,不敢反抗,這是重點。

    以魯國的國君,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是一大笑話。

    在中國政治的道理,所謂服與不服,在德不在力,權力的使人服是霸術、霸道;道德的使人自然順服,才是王道。

    魯哀公拿這個問題問孔子,你說孔子怎麼辦?他很婉轉的說明這個道理,他說&ldquo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rdquo這個&ldquo舉&rdquo就是提拔,這是針對魯哀公當時的政治毛病而來。

    舉直,就是提拔直心直道而行的人,包括聖賢、忠誠、有才能的人。

    &ldquo錯諸枉&rdquo的錯等于措,就是把他擺下去,放下去,把狂妄的人安置下去,這樣老百姓自然就服了。

    相反的,&ldquo舉枉錯諸直&rdquo,把狂妄的人提拔起來,或隻用自己喜歡的人,而把好人打擊下去,老百姓自然就不服了。

    這是誰都懂的道理,而孔子拿這人人都懂的話去告訴他,就好像說當諸侯、君王的人都不懂,未免太笨了。

     但人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到了那個權位的情況,就很難講了。

    譬如我們平時常會說,假如我做了某一位置的事,一定公正,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就做不到絕對公正。

    人總會受人情的包圍,例如,人家送高帽子,明知是高帽子,仍然覺得蠻舒服的,這就是要命的心理了。

    所以一個人能夠做到公正廉明,真是一種最高的修養。

    像唐朝的曆史中記載,武則天問武三思,朝中誰是忠臣?武三思說,跟我好的都是忠臣。

    武則天說,你這是什麼話?武三思說,我不認識的,怎麼知道他好不好?同樣的道理,看戲容易作戲難,所以我們批評曆史容易,身為當局者時,就真不容易了。

    因此我們知道孔子答複魯哀公的話,雖然非常平淡,但最平淡的道理是最難做到的。

     下面接着是季康子的問話,我們曾經提到過,季家是魯國的權臣,後來魯國就是亡在他們手裡,季康子問什麼呢?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使民,就是怎樣使用群衆的意思,在為政的道德上而言,這個動機就有問題,要想使用别人就已經是問題了,他還用了一個當時蠻流行的口頭語,敬啊!忠啊!這些都是老子當時所罵的假仁假義。

    (其實老子并不反對仁義,隻是當時社會普遍流行談的仁義,變成了虛假無實的名詞,所以老子反對。

    )他提到敬與忠兩個字,是大問題。

    敬是尊敬人,忠是忠于事,勸是教導的意思,等于現在所說的&ldquo教育&rdquo。

    孔子對于季康子所提這幾個大問題,沒有批評不對,認為都對。

    但是孔子告訴他,不要隻是空洞的宣傳,口頭話沒有用,天下人的聰明相等,口頭騙得了一時,騙不了永久。

    所以他告訴季康子,接近老百姓,内心要有真正的莊嚴情操,百姓對你自然就恭敬了。

    如對人敬禮,隻是表面的動作,而内心卻是不誠,則敬禮的姿勢都不對的,這樣的敬禮有什麼意義?要内心真正的莊嚴,尤其對部下、對群衆,有發自内心的莊嚴情操,部下對你自然就恭敬了。

    &ldquo孝慈則忠&rdquo,真正愛人,人對你自然盡忠,一個人對部下與群衆,付出愛兒女一樣的心腸,付出了真情,則沒有不收到忠的反應的。

    如果沒有這種慈孝,光是勸導教化是沒有用的。

    &ldquo舉善而教不能則勸&rdquo,對善的獎勵提倡,不作官樣文章,誠懇的舉善。

    &ldquo教不能&rdquo,部下不懂的,并不讨厭他,教他,因為你要作之君,作之師,等于他的長輩,既然作長輩,就是作老師,盡量教他,他自然受感化。

     由這裡看到答複國君的問話與答複權臣的問話不同之處;都在《為政》篇中,連起來文章又轉了一個味道了,所以連貫起來看《論語》文章的編排非常妙。

    尤其古代文章,幾句話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說的,把它連貫起來,而仍能成為一篇曲折有緻,蠻講究結構的文章,它的文學價值,也實在不簡單。

     治國難!齊家更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ldquo孝乎,唯孝友于兄弟。

    &rdquo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這時候有人說話了。

    對孔子說,你吹了半天牛,說了許多為政的大道理,頭頭是道,你自己怎麼不出來為政呢?你自己來幹嘛!講到這裡,我要特别提醒諸位,以前我們說過《為政》這一篇,被大家解釋成是孔子的政治哲學思想,是不大對的,因為孔子不講政治,隻講為政。

    拿現代政治哲學來講,是大原則,并不是政治的一種方法。

    所以孔子對于這個問題的答複,他引用了《書經》裡的話解釋說,《書經》裡不是講過孝道嗎!一個人在家裡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家人、朋友(社會關系),這也就是政治了。

    有朋友說自己不得志,我說你有什麼不得志?不是員,就是長,他說沒有什麼長在身,我說你至少是家長呀!這個資格還真不容易,這件事情也真不容易做好。

    孔子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說,何必一定要出來從事政治工作,才叫作政治呢? 下面講為政的原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這節很重要。

    為政的道理&mdash&mdash言而有信,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讀中國曆史,對于從政的人,始終要注意一個道理,所謂&ldquo百年大計&rdquo。

    一件事情,一個政策下來,要眼光遠大,至少須看到百年或幾十年以後的變化與發展,這是古人政治的道理。

     天下沒有一個完整無缺的法律或完整無缺的辦法。

    天下事一定會變,而且時時在變,這張桌子今天是新的,十年以後就不新了。

    不新了該怎麼辦?今天就要預作最好的、最切合十年後應變的方案。

    我們看小說,諸葛亮給人補救的方法,都是&ldquo錦囊妙計&rdquo先放在那裡。

    對為政來講,這個&ldquo錦囊妙計&rdquo就是百年大計。

    不可隻顧目前,如隻顧目前,事情因時間的發展改變而情況不同,就變成言而無信,結果就是朝令夕改。

    早上下的命令,晚上認為不對,去趕快改過來,究竟哪個對?老百姓搞不清楚,這就是大問題。

    所以孔子說作人、處世、對朋友,&ldquo信&rdquo是很重要的,無&ldquo信&rdquo是絕對不可以。

    尤其一些當主管的人,處理事情不多想想,驟下決定,以緻随時改變,使部下無所适從,所以孔子說:&ldquo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rdquo &ldquo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rdquo輗和軏兩個字,是古代車子上的車杆子。

    大車是牛車,輗就是牛車上一根用來套在牛肩上,中間的大梁子;小車是馬車,軏就是馬車上挂鈎的地方,這都是車子上的關鍵所在。

    他說作人也好,處世也好,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關鍵所在,而且是很重要的關鍵。

    有如大車的橫杆,小車的挂鈎,如果沒有了它們,車子是絕對走不動的。

     講到這裡,本篇快近尾聲。

    子張,就是剛才說到那個來問謀生辦法的子張,現在提出一個大問題: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現在說十世的問題。

    先說世,什麼是世?西方的觀念,一百年為一世紀,西方文化以耶稣誕生那一年(約在我國漢朝的時候)開始為紀元&mdash&mdash第一年。

    現在為一九七四年,又稱二十世紀。

    我們現在也用這個西元,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上,是相當令人痛心的事,一個當祖父的,不應該與孫子平行,不應該把自己的曆史抹煞,這實在痛心。

    這暫且不提,我們知道現代西方文化以一百年為一世紀,而中國文化過去的世,小的單位以三十年為一世,這是一個時間的代表單位,後來用以作抽象的代表單位了。

    這是把一代叫作一世。

    所以每說到&ldquo世&rdquo的問題,常以&ldquo十世&rdquo表示久遠。

    唐代以後,佛學進了中國,又有&ldquo三世&rdquo之說,什麼叫&ldquo三世&rdquo呢?過去、現在、未來,就叫&ldquo三世&rdquo。

    幾千萬年前是過去,前一秒鐘也是過去的;現在就是現在;未來,此後的一秒鐘是未來,以後的千百萬年也是未來。

    這就叫&ldquo三世&rdquo&mdash&mdash是佛學的名稱;儒學則稱之為&ldquo十世&rdquo。

    這裡《論語》上的十世,等于說千秋以後将來的世代。

     子張問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預言将來怎麼演變,孔子在這裡講到夏、商、周三世,隻是引用過去以代表将來。

    子張問孔子将來時代的演變知不知道?孔子說知道。

    怎麼會知道呢?孔子說殷商的文化是哪裡來的,是由夏朝的文化演變而來。

    不過由于時代的變遷,夏朝原有的文化,有的減損了,有的增益了。

    但增益也好,減損也好,總由前面的曆史迹象而來,必須要變才變。

    殷商以後是周朝,所以周朝文化,又是從殷商漸變而來的。

    我們現在說傳統文化,所謂傳統,就是這樣在一個系統中漸變傳下來的,并不是頑固得一定永遠保留原來的樣子,才叫傳統。

    所以周朝就因為殷禮&mdash&mdash殷商的文化,演變成周朝的文化。

    那麼從周朝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前朝,殷商文化的對與不對,而有所改變。

    &ldquo其或繼周者&rdquo,孔子是東周時代的人,這意思就是說,周代的文化也是要變的,而将來的曆史演變,不必說下一代會變成什麼樣子,就是千百萬年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也可以知道。

    孔子并不是有宗教性的神通,也不是先知,換句話說,是他要人憑借智慧,多讀曆史,就知道過去。

    既然用上述的法則,循曆史的軌迹就可以知道過去,用同一法則,也就能知道未來。

    以前提到過,一溫一故而知新,也是這個道理。

    曆史的演變,不會突然的,都是漸變而來的。

    所以将來的曆史,未來的時代,明天怎麼樣?幾乎很清楚的可以了解。

     下一段把為政的道理講完了,每篇都有一個結論,但是本篇的這個結論,非常有意思。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什麼把這兩句話作為《為政》篇的結論?而且為什麼提到鬼呢?中國文化講孝道,敬祖宗,就要拜鬼了。

    所以鬼在這裡,不是一般人講的魔鬼,而是祖宗的靈魂。

    要拜鬼,要拜自己的鬼,還是拜别人的鬼呢?這句話的意思很妙,很幽默,也很深遠,拜人家的祖宗就是拍馬屁(谄媚),不知從何說起才對。

     因為夏朝的文化尚忠,殷朝的文化尚質。

    但是殷也尚鬼,那時社會的風氣,每個人都誠懇老實,迷信的成分也多;周則尚文,才注重人文文化。

    孔子所崇拜的是人文文化,這是上古曆史文化演變有名的轉捩點,所以孔子在這裡提到鬼以後,第二句就說:&ldquo見義不為,無勇也。

    &rdquo看到應該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沒有勇氣。

    沒有智、仁、勇就無法從政,換句話說,也不應該從政。

     曆史上有許多人是見義不為,對許多事情,明明知道應該做,多半推說沒有辦法而不敢做。

    我們作人也是這樣,&ldquo看得破,忍不過。

    想得到,做不來。

    &rdquo譬如抽香煙,明明知道這個嗜好的一切害處,是不應該抽,這是&ldquo看得破&rdquo,但口袋裡總是放一包香煙&mdash&mdash&ldquo忍不過&rdquo。

    對于許多事,理論上認為都對,做起來就認為體力不行了,這就是&ldquo想得到,做不來。

    &rdquo對個人的前途這樣,對天下事也是這樣。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所以為政就是一種犧牲,要智、仁、勇齊備,看到該做的就去做,打算把這條命都付出去了。

    盡忠義,要見義勇為。

    所以把這句話加在《為政》篇的最後,這是為政的基本精神&mdash&mdash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