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關燈
,大家不妨多讀讀它,會有用處的,是魏代劉劭著的,北魏劉昺所注,是專門談論人的,換句話說就是&ldquo人&rdquo的科學。

    最近流行的人事管理,職業分類的科學,這些是從外國來的。

    而我們的《人物志》,卻更好,是真正的&ldquo人事管理&rdquo、&ldquo職業分類&rdquo,指出哪些人歸哪一類。

    有些人是事業型的,有些人絕對不是事業型的,不要安排錯了,有的人有學問,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學問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這種人才不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讀書不多,但他從人生經驗中,得來幾句話,蠻有意思,他說:&ldquo上等人,有本事沒有脾氣;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末等人,沒有本事而脾氣卻大。

    &rdquo這可以說是名言,也是他的學問。

    所以各位立身處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學問,往往會有脾氣,就要對他容忍,用他的長處&mdash&mdash學問,不計較他的短處&mdash&mdash脾氣。

    他發脾氣不是對你有惡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來也就是他的短處,與你何關?你要講孝道,在君道上你要愛護他,尊重他。

    我有些學生,有時也大光其火,我不理他,後來他和我談話,道歉一番,我便問他要談的正題是什麼?先不要發脾氣,隻談正題,談完了再讓你發脾氣。

    他就笑了。

     第二部應該研究的書是什麼呢?就是黃石公傳給張良的《素書》,這一部書很難說确是僞書,但它也的确是中國文化的結晶。

    對于為人處世及認識人物的道理,有很深的哲學見解,也可以說是看相的書,他并不是說眉毛長的如何,鼻子長的怎樣,它沒有這一套,是真正相法。

    眉毛、鼻子、眼睛都不看的,大概都看這個人處世的态度和條理。

    孟子也喜歡看相,不過他沒有挂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歡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歡下看的人會動心思;喜歡斜視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問題。

    這是看相當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也可說是看相當中的&ldquo眼科&rdquo吧! 孔子觀察人談原則。

    &ldquo視其所以&rdquo&mdash&mdash看他的目的是什麼?&ldquo觀其所由&rdquo&mdash&mdash知道他的來源、動機,以法理的觀點來說,就是看他的犯意,刑法上某些案子是要有了犯意才算犯罪,過去中國人不大打官司,喜歡打官司的叫作訟棍。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被控用刀殺人,這是有罪的,要償命的。

    有訟棍要被告一千兩銀子,包可無罪。

    被告為了保命,就是上當受騙,也隻好出這一千兩銀子了。

    而那個訟棍得了銀子,将送出去的公文抽回來,将&ldquo用刀殺人&rdquo的&ldquo用&rdquo字,輕輕加了一筆,變成&ldquo甩&rdquo字,于是&ldquo甩&rdquo刀殺人,沒有犯意,是無罪的。

     還有滿清時候,祭孔大典,凡是參加的人,是不得在祭典中東張西望,或轉頭回身說話的,否則就犯了&ldquo大不敬&rdquo,重則殺頭,輕則坐牢,至少是免職永不錄用。

    有一次,一位督撫率領部屬祭孔,在部屬中同僚有隙,某甲到皇帝面前,告某乙在祭典中回頭說話,于是皇帝下命令督撫查明這件事。

    督撫一接到聖旨,惶恐得不得了,最後從部屬中,找來了平日最讨厭的訟棍,被敲了八千兩銀子,一千兩銀子買一個字,訟棍還說白送了一個字,共有九個字:&ldquo臣位列前茅,不敢反顧。

    &rdquo這樣答複上去,不但沒有事,那個原告,也不敢頂上去了。

    因為追究下去,你自己如果規規矩矩不轉頭,又怎麼知道被告轉了頭呢?有罪大家有罪嘛!一件要殺大官們腦袋的大案,就這樣由訟棍用九個字,輕輕地平息下去了。

     李陵答蘇武書中所謂&ldquo刀筆之吏,弄其文墨。

    &rdquo從政的人,都要了解這一點,公事辦久了,從政久了,法律熟了,專門在筆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殺死人,比刀都厲害。

     所以講到這裡,要&ldquo視其所以&rdquo,看他的動機、目的。

    &ldquo觀其所由&rdquo,看他的來源,整個行動的經過。

    &ldquo察其所安&rdquo,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麼?能不能安于現實。

    譬如有些人就很難安,有一位七十多歲的朋友,已滿頭白發了,讀書人,學問蠻好。

    剛剛退休,太太過世了,在生活上打牌沒有興趣,書法好但沒興趣寫字,讀書人本可看書,但是拿到書,就想睡覺,躺下來又睡不着&mdash&mdash講到這裡,請青年朋友們注意,老年人很可憐,有幾件事是相反的:坐着想睡,躺下來卻睡不着。

    哭起來沒有眼淚,笑起來把眼淚笑出來了。

    講現在的事,當面講當面忘,對過去的事,連小時候的都記得起來。

    講他好話聽不見,罵他的話馬上聽到了。

    這是老年人的慘狀&mdash&mdash因為他太無聊、寂寞,事事無興趣,隻好一交一了個女朋友,我勸他不必結婚了。

    他這種現象,就是老年人的無所安,心不能安,這是老年人,但是年輕人也一樣。

    這是心理上的問題,一個人作學問修養,如果平常無所安頓之處,就大有問題。

    有些人有工作時,精神很好;沒有工作時,就心不能安,可見安其心之難。

     孔子以這三點觀察人,所以他說&ldquo人焉廋哉!人焉廋哉!&rdquo這個廋是有所逃避的意思。

    以&ldquo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rdquo這三個要點來觀察人,就沒什麼可逃避的了。

    看任何一個人作人處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樣?(前者屬思想方面,後者屬行為方面。

    )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養,他安于什麼?有的安于逸樂,有的安于貧困,有的安于平淡。

    學問最難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

    因為他不會被事業所困擾,這個話怎麼說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發了财,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

    所以安心是最難。

    以這三點觀人,放在《為政》篇中,就是知人勵品的重點所在。

     接下來的一句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

     子曰:一溫一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從文字上去解釋,大家都知道,意思就是一溫一一習一過去,知道現在的,便可以做人家的老師了。

    照表面文字上的解釋,隻此而已,實際上我們要更深一步體會。

    &ldquo一溫一故&rdquo&mdash&mdash說過去的我們要知道,譬如講中國曆史,上下五千年,二十五部大史,真不容易,倘使讀曆史的,目的并不在拿學位,那麼為了什麼呢?為了&ldquo一溫一故知新&rdquo,認識了過去,就知道未來,這樣,&ldquo可以為師矣&rdquo,過去就是你的老師,&ldquo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rdquo一溫一故而知新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前面的成功與失敗,個人也好,國家也好,是如何成功的,又是如何失敗的,曆史上就很明顯地告訴了我們很多。

    剛才和人閑談,就談到過,現在這一代青年作學問很難,不但要知道自己中國文化傳統的根&mdash&mdash過去,也要知道現在社會的新學問,不但是國内的事,國外的事也要清楚,古今中外都要了解,所以為政的人,更要注意這事,為政到底是要有學問的,所以&ldquo一溫一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rdquo這樣才真能師法過去的曆史,判斷未來新的事物的發展。

     是什麼東西 下面接着是: 子曰:君子不器。

     如照字面翻成白話就很好笑了&mdash&mdash孔子說:&ldquo君子不是東西。

    &rdquo提到這個思想,我常說我們中國人實在了不起,個個懂得哲學,尤其罵人的時候更是如此。

    譬如說:&ldquo你是什麼東西?&rdquo拿哲學來講,我真不知道我是什麼東西,因為人的生命究竟怎麼回事,還搞不清楚嘛!所以真不知道我是什麼東西。

     但孔子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因為&ldquo為政&rdquo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懂。

    &ldquo不器&rdquo就是并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

    從表面上看,一個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

    當演工友的時候,就是規規矩矩掃地倒茶,當演大官的時候,一溫一一溫一和和就是作官,幹哪一行就是哪一行。

    &ldquo君子不器&rdquo這個學問,就是成為了真正的通才,否則隻有變成專才、專家。

    所以君子不器放在《為政》篇,就是說明為政在這方面的道理,換句話說:&ldquo允文允武&rdquo,也便是&ldquo君子不器&rdquo的說明。

     《論語》在這裡講到了君子,什麼是君子呢?下面提到: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儒家孔孟思想,經常提到君子,什麼是君子?将來我們還要讨論到的,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在這裡不發揮。

    我們這裡隻講子貢問&ldquo君子&rdquo,孔子是怎麼答複他的?孔子說,把實際的行動擺在言論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

    先做,用不着你說,做完了,大家都會跟從你,順從你。

    古今中外,人類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于事實;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

    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接着下來,對于君子的涵義,又有一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與小人的分别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

    他說一個君子的作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适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ldquo比&rdquo。

    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于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

    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這就是&ldquo周而不比&ldquo,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ldquo比&rdquo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是這樣寫的&mdash&mdash ,象形兩個人相同,同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mdash&mdash就是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ldquo比&rdquo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

    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隻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ldquo我&rdquo為中心、為标準,這樣就不能夠普遍。

     講到這裡,君子的道理還沒有講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我們前面講到的,過去的曆史,對于人才,有三個基本的原則,便是才、德、學。

    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mdash&mdash品德往往大半出于天性&mdash&mdash但沒有才能。

    我們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這種人到大後方坐鎮,好得很;教他設法打開一個局面,沖出去,那他辦不到,他沒有這個才,他隻有守成之才,沒有開創之才。

    所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

    而才德兩個字很難兼全的,但有一個東西可以補救,那就是學,用學問來培養那所缺的一面。

    有些人雖然天生有才有德,但還是須要學問來培養的。

     講到學問,就須兩件事,一是要學,一是要問。

    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以自己從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

    但&ldquo學而不思則罔&rdquo,有些人有學問,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麼就是迂闊疏遠,變成了不切實際的&ldquo罔&rdquo了,沒有用處。

    如此可以作學者,像我們一樣&mdash&mdash教書,吹吹牛,不但學術界如此,别的圈子也是一樣,有學識,但沒有真思想,這就是不切實際的&ldquo罔&rdquo了。

     相反的,有些人&ldquo思而不學則殆&rdquo。

    他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煉,那也是非常危險的。

    許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一胡一作非為,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結果陷于自害害人。

     尤其是目前的中國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一交一流、撞擊,思想的彷徨與矛盾,情緒的郁悶與煩躁,充分顯示出時代性的紊亂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們的病态心理。

    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輩子人物,悲歎窮廬,傷感&ldquo世風日下&rdquo、&ldquo人心不古&rdquo,大有日暮途窮,不可一日的憂慮;其實童稚無知,懷着一顆赤子之心,來到人間,宛如一張白紙,染之朱則赤,染之墨則黑,結果因為父母的主觀觀念&mdash&mdash&ldquo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rdquo塗塗抹抹,使他們成了五光十色,爛污一片,不是把他們逼成了書呆子,就是把他們逼成太保,還不是真的太保。

    我經常說,真太保是創造曆史的人才。

    所以老一輩人的思想,無論是做父母的,當老師的,或者領一導一人的,都應該先要有一番自我教育才行。

    尤其是搞教育、領導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這個問題。

     所以青少年教育的問題,首先要注意他們的幻想,因為幻想就是學問的基礎。

    據我的研究,無論古今中外,每一個人學問、事業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少年時期的這一段,從少年時期的這一段,從少年的個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

    一個人的一生,也隻是把少年時期的理想加上學問的培養而已,到了中年的事業就是少年理想的發揮,晚年就回憶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

    所以我說曆史文化,無論中外,永遠年輕,永遠隻有三十歲,沒有五千年,為什麼呢?人的聰明智慧都在四十歲以前發揮,就是從科學方面也可以看到,四十歲以後,就難得有新的發明,每個人的成就都在十幾歲到二三十歲這個階段,人類在這一段時間的成果,累積起來,就變成文化曆史。

    人類的腦子長到完全成熟的時候,正在五六十歲,可是他大半像蘋果一樣,就此落地了。

    所以人類智慧永遠在這三四十歲的階段作接力賽,永遠以二三十年的經驗接下去,結果上下五千年曆史,隻有二三十年的經驗而已。

    所以人類基本問題沒有解決。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宇宙從哪裡來的?人生究竟如何?還是沒有絕對的答案。

    因此,有了思想,還要力學。

    上面所說,有了學問而沒有思想則&ldquo罔&rdquo,沒有用處;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才奔放,但不力學,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後還不知道玩出什麼花樣。

    所以思想沒有學問去培養,則&ldquo殆&rdquo,危險。

     異端與偏激 接着下來是: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這是一個問題了。

    我們知道,&ldquo異&rdquo就是特别的,&ldquo端&rdquo也就是另外一頭。

    但在宋儒以後,&ldquo異端&rdquo兩字,就用來專指佛、道兩家,宋以前則沒有這種肯定的說法。

     講到這裡,順便提到一個問題:現在世界上流行一個名詞&mdash&mdash漢學。

    歐美各國講中國學問,都稱之為&ldquo漢學&rdquo,這是世界通稱,成了習慣,已經沒辦法更正了。

    事實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所稱的漢學,是指漢儒的作學問,注重于訓诂。

    所謂&ldquo訓诂&rdquo,就是對于文字的考據,研究一個字作什麼解說,為什麼這樣寫?不過漢學很讨厭,他們有時候為了一個字,可以寫十多萬字的文章,所以我們研究這一方面的書,也是令人頭大的。

    但是古人所謂博士學位&mdash&mdash我們現在的博士也是這樣&mdash&mdash往往憑藉這些專深的研究,可以作一百多萬字的文章,這就是訓诂之學。

    後來發展為考據,就是對于書本上的某一句話,研究他是真的或是假的。

    這些學問,為了一個題目,或某一觀念也可寫百多萬字。

    總之,漢儒就是訓诂考據之學;在中國文化上叫&ldquo漢學&rdquo,意思是漢儒作的學問。

    漢學自漢武帝開始,就有&ldquo五經博士&rdquo,就是四書五經等書中,通了一經的就是&ldquo博士&rdquo,所以中國有博士這個尊稱,也是從漢朝開始的。

    所謂博士,就是專家。

    如《詩經》博士,就是《詩經》的專家。

    到了唐代以後,就慢慢注重文學了,因為幾百年訓诂考據下來,也整理得差不多了。

     到了宋代,當時有所謂五大儒者,包括了朱熹等五個人,他們提倡新的觀念,自認為孔孟以後繼承無人,儒家的學問斷了,到他們手裡才接上去。

    這中間相隔差不多一千多年,不知道他們在哪裡碰到孔子和孟子,就一下子得了秘傳一樣,把學說接上去了,這是宋儒很奇怪的觀念。

    然後他們就批評各家都不對,創了所謂理學。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我們現在的思想界中,理學仍然非常流行,有一派自稱新理學,講儒學的學問。

    但很遺憾,他們還不成體系,仍舊不倫不類的。

    至于宋儒的理學家,專門講心性之學,他們所講的孔孟心性之學,實際上是從哪裡來的呢?一半是佛家來的,一半是拿道家的東西,換湯不換藥地轉到儒家來的。

    所以,我不大同意宋儒。

    對于宋儒的理學,我也曾花了很大的工夫去研究,發現了這一點,就不同意他們。

    一個人借了張家的東西用,沒有關系,可以告訴老李,這是向張家借來的,一點不為過。

    可是借了張家的東西,冒為己有充面子,還轉過頭來罵張家,就沒道理了。

    宋儒們借了佛道兩家的學問,來解釋儒家的心性之學,一方面又批駁佛道。

    其結果不止如此而已,從宋儒一直下來,曆代的這一派理學,弄到後來使孔孟學說被人打倒,受人批評,宋儒真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以後經過宋、元、明、清四朝,都在宋儒的理學範圍中轉圈圈,是不是闡揚孔子的真義,很難下一定論。

    有一本《四朝學案》,是講宋、元、明、清幾百年來儒家心性之學的。

    尤其到了明朝末年,理學非常盛行,所以清兵入關的時候,很多人對明儒的理學非常憤慨,認為明儒提倡理學的結果是:&ldquo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rdquo指責理學對國家天下一點都沒有用。

    平常講道德、講學問,正襟危坐談心性,到了國家有大難的時候&mdash&mdash&ldquo臨危一死報君王&rdquo一死了之,如此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能夠做到&ldquo臨危一死報君王&rdquo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對于真正儒家的為政之道而言,未免太離譜了。

    因此,清初一般學者,對于此高談心性、無補時艱的理學相當反感。

    最著名的如顧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這一些人,也絕不投降滿清,而緻力反清複明的工作。

    後來中國社會幫會中的洪幫,現在又叫洪門,就是他們當時的地下組織,是士大夫沒有辦法了,轉到地下去的,洪門首先是在台灣由鄭成功他們組織,一直影響到陝西,都是他們的活動範圍,所謂天地會等等,都由洪門後來的分衍而來。

     清初顧亭林這些人,既不同意宋明儒者的空談,于是回過頭來作學問,再走考據的路子,叫作&ldquo樸學&rdquo,因此也有稱之為漢學的。

    我們身為中國人,必須要了解&ldquo漢學&rdquo這個名稱是這樣來的。

    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學問也稱漢學,是指中國學問。

    古書上所指的漢學,是偏重于考證的學問,這是順便介紹的。

     我們為什麼引出了這個問題呢?就是為了孔子這句話:&ldquo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rdquo自宋朝以後,八百年來,一提到異端,一般人都認為專指佛道兩家。

    這句話不要搞錯了,在孔子當時,沒有佛家,也沒有道家,在當時儒道不分家的。

    以儒、佛、道三家的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中心,是唐代以後的事,所以認為《論語》中異端兩個字,是專指佛道而言,則是錯誤的觀念。

     現在我們回轉來研究,什麼叫&ldquo異端&rdquo呢?這在文字上解釋非常簡單。

    &ldquo端&rdquo就是兩頭,尖端,兩邊的頭,或多邊的頭謂之&ldquo端&rdquo。

    &ldquo異端&rdquo是走極端偏向的路線,不走中道的。

    不但不走中道,而且還标新立異,特别從事怪異的思想。

    關于這一點我們如果用現代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學來研究,也可以說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歡異端的,每個人都有愛好标新立異的天性。

     由養士到考試 大家有機會可以讀一篇文章,對于處世大有助益,這篇文章簡稱《論養士》,蘇東坡作的。

    這篇文章在中國的政治思想&mdash&mdash政治哲學領域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研究政治與社會的人不能不看。

    這篇文章很有意義,它提出了一個原則,講得非常有道理。

     &ldquo養士&rdquo這個名稱,出在戰國時代,當時書籍不如現在普及,也沒有考試制度,一般平民有了知識,就依靠權貴人家求出路,到他們家裡作賓客。

    過去叫賓客,現在的名稱等于&ldquo随員”從唐代到清代叫&ldquo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