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關燈
uo慷慨赴死是比較容易的,等于西門町太保打架,打起來,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脾氣來了,真是勇敢,視死如歸;假如給他五分鐘時間去想想看該不該死,這就要考慮了,&ldquo從容&rdquo&mdash&mdash慢慢的來,看他願不願意死,這就很難說了。

    所以說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門,要有真感情,真認識的人,才能夠盡忠。

     因此,孔子答複孟懿子的話不同,孟懿子是從政的人,孔子相當尊敬他,答話就比較含蓄,隻說:&ldquo不要違背&rdquo,不要違背什麼呢?不違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須大孝于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他知道這樣的答複孟懿子也不一定懂,這種說法,土話名之為&ldquo歇後語&rdquo、&ldquo隐語&rdquo,像&ldquo外甥打燈籠&mdash&mdash照舊(舅)&rdquo,&ldquo瞎子吃湯一團一&mdash&mdash肚裡有數。

    &rdquo都是&ldquo歇後語&rdquo。

    講了半天,後面的意思要人猜的。

    他為什麼這樣答複?意思是說,你孟懿子的身份不同,既然是從政的人,對天下人要負公道的責任,視天下人如父母,那才是真孝,這是大臣的風度。

    所以&ldquo無違&rdquo,就是不可違反人心。

     他也知道孟懿子未必懂,所以與樊遲的一段師生對白是&ldquo打丫頭罵小姐&rdquo的用意,知道樊遲也一定不懂,不懂讓他不懂,慢慢去傳話,作間接的教育,所以等學生駕車時有這段對白。

    這種間接的教育,比直接的教育更有效。

    個人的孝道,能做到對樊遲所講的,是了不起的孝子;對國家大事,能夠做到&ldquo無違&rdquo就是了不起的大臣。

     但是他對孟武伯這位世家公子的問孝,答複就大不同了,他說孝道很簡單,你隻要想到當你病的時候,你的父母那種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

    以個人而言&mdash&mdash所謂孝是對父母愛心的回報,你隻要記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麼着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父母,就是孝;換句話說,你孟武伯是世家公子,将來一定會當政的。

    我們讀曆史曉得一句話,就是最怕世家公子當政&ldquo不知民間之疾苦&rdquo。

    所以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間疾苦,曉得中、下層社會老百姓的苦痛在哪裡。

    所以愛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樣,你将來從政,必須記住這個道理。

    這兩段穿插在《為政》篇中,用得很妙。

     當然,世家公子不知民間之疾苦,往往是失敗的,我們看到晉惠帝當天下大荒年的時候,太監對他講大家沒有飯吃,他說:&ldquo何不食肉糜?&rdquo他就不知道連飯都吃不上,哪裡吃得到比飯還不容易的肉糜。

    這就是不知道民間之疾苦。

    我們也可以從曆史上得到一個結論,凡是創業的帝王,都了不起,兩三代以後的皇帝&ldquo長于深宮寺人女子之手&rdquo,連米從哪棵&ldquo樹&rdquo上長出來都不知道的這一類皇帝,我代他創造了一個名稱,叫他們為&ldquo職業皇帝&rdquo,他天生的一定當皇帝。

    這些&ldquo職業皇帝&rdquo往往犯一個心理毛病&mdash&mdash自卑感,他們非常自卑。

    所以曆史上&ldquo職業皇帝&rdquo非常糟糕,對于文臣,反感他學問比自己好,對于武将,他也要反感,覺得武功不如人,所以&ldquo職業皇帝&rdquo往往是做出殺戮重臣、罷黜能臣等等莫名其妙的事,注定了他的失敗。

     同樣的,除了帝王政治以外,我們做任何一個主管,對于大小事情都應該知道,尤其對于下層的事務,更是不能馬虎。

     然後,我們要讨論到一個孝道的大問題。

    中國文化,對于家庭教育來講,素來就有以&ldquo忠孝傳家&rdquo相标榜的,可見中國文化把孝道看得嚴重,這個我們就要先懂得中國整個的曆史文化了。

    中國這個民族,這個國家,與歐美各國都不同。

    所以這幾天,幾個在外國留學返國的學生來看我,大談歐美情形,一位在德國念了博士以後,現在又學精神分析的學生說,在外國看了這麼多年,結果證明我幾年前告訴他們的話沒有錯。

    我告訴他們,研究西方文化,不要隻以美國為對象,美國立國還不到兩百年,談不上什麼,要從整個歐洲去看;而研究歐洲文化,必須研究希臘文化,從雅典、斯巴達兩千多年以前開始。

    同時要知道西方文化與我們有基本的不同,中國這個國家,因為地理環境影響,能夠&ldquo以農立國&rdquo,歐洲做不到,尤其希臘做不到,他們要生存,必須發展商業。

    過去歐洲的曆史,在海上的所謂商業,看得見就是做生意,看不見時就做海盜,所以十六世紀以前,西方缺乏财富,窮得一塌糊塗。

    十六世紀以後,搶印度、騙中國,黃金才流到西方去,所謂西方文化、經濟發展等等,原先都是這樣來的。

     我們了解西方文化以後,再回頭來看中國,中國以農立國,有一個文化精神與西方根本不同,那就是中國的宗法社會。

    三代以後,由宗法社會,才産生了周代的封建。

    一般講的封建,是西方型的封建,不是中國的封建,把中國封建的形态,與西方文化封建的一奴一隸制度擺在一起,對比一下,就看出來完全是兩回事,完全搞錯了。

    中國的封建,是由宗法形成的。

    因為宗法的社會,孝道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秦漢以後,又由宗法的社會變成家族的社會,也是宗法社會的一個形态,那麼家族的孝道,把範圍縮小了,但精神是一貫的。

    這個孝字,也是我們剛剛提到的,是人情世故的擴充,把中國這個孝字,在政治上提倡實行而蔚為風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在西漢以後,魏晉時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

    我們看到二十四孝中有名的王祥卧冰,他就是晉朝的大臣。

    晉朝以後,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下來,都是&ldquo以孝治天下&rdquo。

    我們看曆朝大臣,凡是為國家大問題,或是為愛護老百姓的問題,所提一供的奏議,很多都有&ldquo聖朝以孝治天下&rdquo的話,先拿這個大帽子給皇帝頭上一戴,然後該&ldquo如何如何&rdquo提出建議,這是我們看到中國文化提倡孝的好處、優點。

     但是天下事談到政治就可怕了,我們關起門來研究,也有人利用孝道作為統治的手段。

    誰做了呢?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 我們看曆史,經常可以看到有個因果律,如清朝,孤兒寡一婦率領三百萬人,入了中原,統治了四萬萬人,最後清朝完了,又仍然是孤兒寡一婦,夾了一個皮包,回到關外去了。

    一部曆史,怎麼樣開始,就是怎麼樣結束,好像呆闆的。

    古今中外的曆史,也幾乎完全是跟着循環往複的因果律在演變。

    清朝孤兒寡一婦入關以後,順治很年輕就死掉了,不過這是清朝一個大疑案,有一說順治沒有死,出家去了,這是清人曆史上不能解決的幾大疑案之一。

    接着康熙以八歲的小孩當皇帝。

    到十四歲,正式親政。

    老實講,那時候如果是平庸之輩,要統治這樣龐大的四萬萬人的中國,是沒有辦法的,但這個十四歲的小孩很厲害,康麻子&mdash&mdash康熙臉上有幾顆麻子的&mdash&mdash十四歲開始統治了中國幾十年,(康熙八歲當皇帝,十四歲親政,六十九歲去世,在位六十一年。

    )清朝天下在他手裡安定下來。

    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中,反清複明的人太多了,如顧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這一班人都是不投降的,尤其是思想上、學說上所作反清複明的工作,實在太可怕了。

    結果呢?康麻子利用中國的&ldquo孝&rdquo字,虛晃一招,便使反清的種一子一直過了兩百年才發芽。

    滿清的入關,有三部必讀的書籍,哪三部書呢?滿人的兵法權謀,學的是《三國演義》,還不是《三國志》,在當時幾乎王公大臣都讀《三國演義》。

    第二部不是公開讀的,是在背地裡讀的&mdash&mdash是《老子》,當時康熙有一本特别版本的《老子》,現在已經問世,注解上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當時每一個清朝官員,都要熟讀《老子》,揣摩政治哲學。

    另一部書是《孝經》。

    但表面上仍然是尊孔。

    說到這裡,諸位讀曆史,可以和漢朝&ldquo文景之治&rdquo作一比較,&ldquo文景之治&rdquo的政治藍本,曆史上隻用八個字說明&mdash&mdash&ldquo内用黃老,外示儒術。

    &rdquo這麼一來,康熙就提倡孝道,編了一本語錄&mdash&mdash《聖谕》,後來叫《聖谕寶訓》或《聖谕廣訓》,拿到地方政治基層組織中去宣傳。

    以前地方政治有什麼組織呢?就是宗法社會中的祠堂,祠堂中有族長、鄉長,都是年高德劭,學問好,在地方上有聲望的人。

    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把族人集中在祠堂中,宣講聖谕,聖谕中所講都是一條條作人、做事的道理,把儒家的思想用進了,尤其提倡孝道。

    進一步分析,康熙深懂得孝這個精神而加以反面的運用。

    要知道康熙把每一個青年訓練得都聽父母的話,那麼又有哪一個老頭子、老太太肯要兒子去做殺頭造反的事呢?所以康熙用了反面,用得非常高明。

    此其一。

     其二:當時在陝西的李二曲,和顧亭林一樣,是不投降的知識分子,他講學于關中,所以後來顧亭林這班人,經常往陝西跑,組織反清複明的地下工作。

    康熙明明知道,他反而征召李二曲作官,當然李二曲是不會去作的。

    後來康熙到五台山并巡察陝西的時候,又特别命令陝西的督撫,表示尊崇李二曲先生為當代大儒,是當代聖人,一定要親自去拜訪李二曲。

    當然,李二曲也知道這是康熙下的最後一着棋,所以李二曲稱病,表示無法接駕。

    哪裡知道康熙說沒有關系,還是到了李二曲講學的那個鄰境,甚至說要到李家去探病。

    這一下可逼住了李二曲了,如果康熙到了家中來,李二曲隻要向他磕一個頭,就算投降了,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民族氣節問題;所以李二曲隻好表示有病,于是躺到床上,&ldquo病&rdquo得爬不起來。

    但是康熙到了李二曲的近境,陝西督撫以下的一大堆官員,都跟在皇帝的後面,準備去看李二曲的病。

    康熙先打聽一下,說李二曲實在有病,同時,李二曲也隻好打發自己的兒子去看一下康熙,敷衍一下。

    而康熙很高明,也不勉強去李家了。

    否則,他一定到李家,李二曲罵他一頓的話,則非殺李二曲不可。

    殺了,引起民族的反感;不殺,又有失皇帝的尊嚴,下不了台,所以也就不去了。

    安慰李二曲的兒子一番,要他善為轉達他的意思,又一交一待地方官,要妥為照顧李二曲。

    還對他們說,自己因為作了皇帝,不能不回京去處理朝政,地方官朝夕可向李二曲學習,實在很有福氣。

    康熙的這一番運用,就是把中國文化好的一面,用到他的權術上去了。

    可是實在令人感慨的事,是後世的人,不把這些罪過歸到他的權術上,反而都推到孔孟身上去,所以孔家店被打倒,孔子的挨罵,都太冤枉了。

     實在講,孝道的精神絕對是對的,要說它對的理由,很多很多,現在是講《論語》,不在本題外說得太多,隻在這裡提一下,就可以了解&ldquo孝&rdquo可以治天下。

    由各人的孝父母,擴而充之愛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

    這個精神的更深處,我們再看一下《孝經》,就了解了。

     晚娘面孔難為人 再下來是: 子遊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别乎! 子遊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遊是字,少孔子四十五歲。

    他問孝,孔子講解很明白,他說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隻要能夠養活爸爸媽媽,有飯給他們吃,像現在一樣,每個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給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

    還有許多年輕人連五十元也不寄來的,寄來了的,老太太老先生雖然在家裡孤孤獨獨,&ldquo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

    &rdquo但看到五十元還是歡歡喜喜。

    所以現在的人,以為養了父母就算孝,但是&ldquo犬馬皆能有養&rdquo,飼養一隻狗、一匹馬也都要給它吃飽,有的人養狗還要買豬肝給它吃,所以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

    孝不是形式,不等于養狗養馬一樣。

     這裡我們看出來了,孔子對學生講孝道與答複從政的人講孝道完全兩樣,所以我們證明孔子前兩段話是歇後語,用隐語的。

     至于接着下面講孝道: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

    什麼叫色難呢?态度問題,上面講不敬何以為孝,就是态度很難。

    他說:&ldquo有事,弟子服其勞。

    &rdquo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

    &ldquo有酒食,先生馔。

    &rdquo(先生是現代的一般稱呼,古代對前一輩的人都尊稱為先生。

    )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

    &ldquo曾是以為孝乎?&rdquo(&ldquo曾是&rdquo是假定的意思)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為什麼呢?&ldquo色難&rdquo。

    态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喝。

    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着臉,把茶杯在床前幾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ldquo喝嘛!&rdquo在兒女這樣态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于内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态度的。

     為什麼這兩節放在這裡呢?這就包括了君道、臣道。

    一種是做人長官,領一導一人的;一種是做人部下,配合别人的。

    所以我們談為政之道,也是&ldquo色難&rdquo,也是&ldquo不敬,何以别乎?&rdquo我們愛護部下,态度很難。

    曆史上的名帝王唐太宗,天生就很威嚴,有一天他問魏征,為什麼這些大臣們,當着他的面都不講話。

    魏征就告訴他&mdash&mdash也隻有魏征敢和他這樣講&mdash&mdash陛下自己不知道,因為陛下很威嚴,大臣們看見你後,心理上先就怕了,所以講不出話來。

    唐太宗聽了這話以後,就去對着鏡子學笑,見了人就笑,慢慢使自己的态度變得和藹起來。

    所以為政之道,也是色難。

    有時到機關中去,尤其郵政局或銀行,許多人怕那裡的面孔,譬如到郵局買一塊錢郵票,郵局的櫃台小姐,忙累得那個樣子,給你郵票時,那種好像欠她多還她少的态度,實在叫人受不了。

    但替她想想也夠可憐,坐了一整天,有些人對她還夠噜蘇。

    所以領導别人的,或者做部下的,都&ldquo色難&rdquo&mdash&mdash态度不容易作好。

    内心上更難。

    &ldquo敬&rdquo&mdash&mdash真愛人,不容易作好。

    所以把這兩句孝道的話擺在《為政》篇中,也就是從政的修養與态度,這是真學問。

    你說你對部下是最愛護的,可是你對他開口就罵,把脾氣都發在他的身上,發了脾氣以後,對他再好也沒有用了。

     現在接下來講孔子與顔回的談話,包括了上面子遊與子夏問孝道的,連起來放在《為政》篇裡,是臣道與君道的理。

     這一段是沒有問題,單獨記述出來的。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

     我們知道,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就是顔回,又叫顔淵,無論在道德或學問上,是孔門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所以孔子經常提到顔回。

     講到這裡,我們說個笑話,我常常說年輕學生們沒有辦法自己寫東西,但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從不寫作東西,一個字也不寫,他們的思想、學說,都是學生寫。

    像釋迦牟尼、耶稣都是自己不寫東西,而由學生寫。

    可是中國的兩個聖人就慘了,最糟糕的是孔子,學生不大寫,都是老師寫東西捧學生的。

    老子也很可憐,隻一個學生,也沒寫,自己寫了五千字,這是中外聖人不同之處。

    今日我們所以知道顔回,也是孔子經常在他的著作裡,提到他這位得意弟子。

    這一段話,提到顔回。

    他說,我和顔回談話,有時談了一整天,他從來沒有反對過我的意思,看起來笨笨的,但當他離開我而單獨生活,不在我面前時,作人做事都會自己檢讨自己,結果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還能更進一步發揮我的意思,由此看來顔回并不笨。

     現在問題在于為什麼又把這樣一段話,編在這裡呢?就是談到《為政》這一篇書,上面兩段的問孝,第一個是&ldquo敬&rdquo,第二個是&ldquo色難&rdquo,和臣道、君道都有關。

    現在以顔回的态度來講臣道,上面對你講話都答&ldquo是&rdquo,都是隻有接受、服從。

    可是,光接受、服從,有時候反而有問題,不一定是對的,所以有了接受、服從的修養,還要&ldquo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rdquo再加以發揮,能夠擴而充之,這才是事業的好幹部,為政的人才。

    所以把顔回的個人修養,放在《為政》篇的這一段。

     孔子也會看相 到了下面,文章就轉了,正式談為政的道理。

    關于孔子對人的觀察。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這是孔子觀察人的道理。

     講到觀察人的道理,我們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現在很流行。

    這兩種事,在中國有幾千年曆史,就是世界各國,有所謂意大利相法,日本相法等等。

    由此可見任何國家民族,都很流行。

    講中國人看相的曆史,那很早了。

    在春秋戰國時就多得很,一般而言,中國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莊、鐵關刀,乃至現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來的手相學、掌紋學,許多新的東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國相法的範圍。

    但中國人還有另外一套看相的方法,叫&ldquo神相&rdquo或&ldquo心相&rdquo,這就深奧難懂了。

    &ldquo神相&rdquo,不是根據&ldquo形态&rdquo看,而是看&ldquo神态&rdquo的;還有一種&ldquo心相&rdquo,是以中國文化的基本立場,絕對唯心(非西洋唯心的哲學),所以有幾句名言:&ldquo有心無相,相由心變。

    有相無心,相随心轉。

    &rdquo一個人思想轉變了,形态就轉變,譬如我們說一個人快發脾氣了,是怎麼知道的呢?因為從他相上看出來了,他心裡發脾氣,神經就緊張,樣子就變了。

    所以,看相是科學。

    有人說,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mdash&mdash兩個眉尖中間的距離&mdash&mdash很寬就是度量大,這是什麼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皺眉頭,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緊縮了,這是當然的道理。

    還有人說露門牙的人往往短命,因為他露牙齒,睡覺的時候嘴巴閉不攏來,呼吸時髒的東西進到體内,當然健康要出問題。

    還有很多這一類的道理,都是這樣的,但是古人看相,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問他什麼原因,他說:&ldquo是書上說的。

    &rdquo實際上,這些東西是從經驗中來的。

    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套&mdash&mdash曾國藩家書,其他的沒有了,其實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mdash&mdash《冰鑒》這一部書。

    它所包涵看相的理論,不同其他的相書。

    他說:&ldquo功名看器宇&rdquo,講器宇,又麻煩了。

    這又講到中國哲學了,這是與文學連起來的,這&ldquo器&rdquo怎麼解釋呢?就是東西。

    &ldquo宇&rdquo是代表天體。

    什麼叫&ldquo器宇&rdquo?就是天體構造的形态。

    勉強可以如此解釋。

    中國的事物,就是這樣讨厭,像中國人說:&ldquo這個人風度不壞&rdquo。

    吹過來的是&ldquo風&rdquo,衡量多寬多長就是&ldquo度&rdquo。

    至于一個人的&ldquo風度&rdquo是講不出來的,這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但是也很科學,譬如大庭廣衆之中,而其中有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這個人并不一定長得漂亮,表面上也無特别之處,但他使人心裡的感覺與其他人就不同,這就叫&ldquo風度&rdquo。

     &ldquo功名看器宇&rdquo,就是這個人有沒有功名,要看他的風度。

    &ldquo事業看精神&rdquo,這個當然,一個人精神不好,做一點事就累了,還會有什麼事業前途呢?&ldquo窮通看指甲&rdquo,一個人有沒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與人的前途有什麼關系呢?絕對有關系。

    根據生理學,指甲是以鈣質為主要成分,鈣質不夠,就是體力差,體力差就沒有精神競争。

    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型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這種人一體質非常弱,多病。

    &ldquo壽夭看腳踵&rdquo,命長不長,看他走路時的腳踵。

    我曾經有一個學生,走路時腳根不點地,他果然短命。

    這種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聰明浮躁,所以一交一待他的事,他做得很快,但不踏實。

    &ldquo如要看條理,隻在言語中&rdquo,一個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說話是否有條理,這種看法是很科學的。

    中國這套學問也叫&ldquo形名之學&rdquo,在魏晉時就流行了。

    有一部書&mdash&mdash《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