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七十卷

關燈
(至)了因者如燈照物 案。

    僧亮曰。

    作果是生。

    不作是了 佛言是二種因因性是一(至)即同了不不也瞿昙 案。

    僧亮曰。

    生親了疏。

    因相以定。

    親不可疏。

    疏不可親。

    是因相不者。

    疏不生果。

    雖不能生果。

    故疏因之義。

    即用了不。

    不也瞿昙。

    因果相。

    同與不同。

    生因則同。

    了因不同也。

    寶亮曰。

    以此而言。

    不關論理。

    直是相折卻耳 佛言我法雖從無常(至)乃至意法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從因生法。

    有常無常。

    所謂二也。

    二語無二者。

    常亦有實。

    無常亦實。

    實故無二也。

    曾從先舊以下。

    說諸佛無異語。

    同名無二。

    非謂一佛也。

    雖名二語。

    了一語者。

    為說有無空。

    上雲有同說有。

    無同說無。

    俗谛辨相二語。

    真谛三相一語。

    為了直說俗。

    俗無定相也。

    雲何二語了一語者。

    釋俗有假有。

    俗無假無二也。

    真則非有非無一也。

    寶亮曰。

    三世諸佛。

    亦說生因所得是無常。

    了因所得是常 婆羅門言瞿昙善能分别(至)佛言善哉已解 案。

    僧亮曰。

    如是語義者。

    因二果一之義。

    我今未解者。

    解未解所譬。

    說四真谛訖。

    亦二亦一。

    說諸法因果。

    因果則無定性。

    着相則二。

    三相一也。

    寶亮曰。

    心既欵伏。

    還請佛說法。

    佛直說四谛。

    亦二亦一已。

    即領解雲。

    凡夫見有彼此苦之則。

    故言二。

    聖人觀苦即空。

    無彼此異。

    知一不一。

    心會平等 婆羅門言世尊我今聞法(至)即于坐處得阿羅漢果 案。

    僧亮曰。

    既雲理無偏悟。

    今既常無常。

    雙解應成。

    菩薩何故。

    猶言得羅漢道。

    夫座席未嘗無小乘小德小智。

    聖教有始終接下愚之要。

    故假示小道。

    使物心稍開。

    所以十師。

    皆悟近悟也 複有梵志姓婆私吒(至)無煩惱為涅槃耶如是梵志 案。

    僧亮曰。

    涅槃名滅。

    滅有二種。

    謂性滅。

    相續滅。

    性是滅無。

    故言如是也。

    寶亮曰。

    亦無所執。

    直捉常無常。

    以問佛耳 婆私吒言瞿昙世間四種(至)雲何言有常樂我淨 案。

    僧亮曰。

    除煩惱之無。

    同于已滅之無。

    已滅非常。

    何得獨稱常耶 佛言善男子如是涅槃(至)是故名為異相互無 案。

    僧亮曰。

    涅槃之中。

    畢竟不滅。

    亦非滅無也。

    寶亮曰。

    非三種之無。

    乃至有分同互無。

    涅槃若有。

    豈無常耶 婆私吒言瞿昙若以異無(至)說言涅槃常樂我淨 案。

    僧亮曰。

    難意謂。

    若以無煩惱為無。

    而涅槃非無。

    牛形馬為異。

    無牛亦無三。

    無皆無常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至)是故得稱常樂我淨 案。

    僧亮曰。

    牛馬互無。

    則無性無常。

    不對治無常。

    不得稱常。

    涅槃對病為譬也 婆私吒言世尊如來為我(至)複當勝彼瞿昙沙門 案。

    僧亮曰。

    雲何無常者。

    未識無常之法。

    不知對治之義。

    所以請解也 爾時衆中複有梵志(至)亦如是問佛皆默然 案。

    僧亮曰。

    假名無定執之問者。

    常置答也。

    寶亮曰。

    欲令其先立義故。

    所以默然也 先尼言瞿昙若一切衆生(至)瞿昙何故默然不答 案。

    僧亮曰。

    立義謂定有。

    不宜答也。

    是一。

    是遍是作者。

    以三義證有也作者是立義之本意。

    遍之與一。

    證常耳。

    何者。

    不遍則有分。

    不一則有數。

    物有分數。

    是無常也 佛言先尼汝說是我(至)一切智人亦如是說 案。

    僧亮曰。

    智同則說有。

    明說無則非智也 佛言善男子若我周遍(至)修諸善法為受天身 案。

    僧亮曰。

    生死因果。

    心作心受。

    衆生皆有五道之業。

    一心不并起。

    不一時受。

    汝謂。

    我作我受。

    我遍五道。

    應一時受報也。

    寶亮曰。

    若五道有報。

    何為修善。

    以滅惡耶 先尼言瞿昙我法中我(至)修諸善法生于天上 案。

    僧亮曰。

    後雲。

    未得道時。

    是作得道。

    則常身二故。

    說我二耳。

    我不二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至)若作身無雲何言遍 案。

    僧亮曰。

    遍者遍三世也。

    若先無常後常者。

    作身則有身。

    我滅則身無也 瞿昙我所立我亦在作中(至)是故我我亦遍亦常 案。

    僧亮曰。

    謂在作不失遍。

    在滅不失常。

    以舍譬身。

    以舍主譬我。

    舍燒主出。

    主常舍無常。

    何咎。

    寶亮曰。

    以世喭為證。

    世人亦言燒舍。

    不言燒主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說我(至)是則違背世出世法 案。

    僧亮曰。

    世間虛空是遍。

    常無常色非色。

    皆有空也。

    若使此我。

    則應遍常無常色非色。

    雲何以人舍不遍。

    為譬耶 先尼言我亦不說一切衆生(至)乃說一人各有一我 案。

    僧亮曰。

    外道計我。

    有二種。

    一謂共。

    一謂遍。

    而先尼不計共。

    而言遍也。

    以終始不變。

    為一耳。

    寶亮曰。

    救義意謂。

    各有一我。

    不傷遍也 佛言善男子若言一人(至)若不遍者是則無常 案。

    僧亮曰。

    若各有自在之主。

    見聞應同。

    如令遍者。

    草樹亦應見聞也 先尼言瞿昙一切衆生(至)佛得聞時天得應聞 案。

    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