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七十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七十卷(憍陳如品第廿五) 釋滅無常色獲得常色 破外道論阇提首那第一 婆私咤第二 先尼第三 迦葉第四 富那第五 憍陳如品第二十五 案。

    僧亮曰。

    第四流通分也。

    陳如是弟子之長。

    先受偏悟。

    今得圓解。

    委以流通。

    不亦宜乎。

    法瑤曰。

    說經将訖。

    外道悟解者衆。

    諸人最後受悟者。

    故付囑最初悟者也。

    又一夫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有始有卒者。

    其唯聖人乎。

    陳如最初。

    聞五陰無常。

    今最後聞常而悟也。

    僧宗曰。

    因果佛性中道。

    備于前矣。

    是以故命陳如。

    更定因果。

    說生死五陰無常佛果常也。

    寶亮曰。

    上已三重說竟今此第四。

    次明付囑流通。

    撿付囑之事。

    不似餘經。

    既顧問阿難。

    并述已之德。

    而體為流通故。

    所以命篇。

    先對陳如。

    論于五衆。

    欲以徒衆儀軌戒律法用付囑有在也。

    又以文辭章句。

    一切經藏。

    囑累阿難。

    以深理付弘廣也。

    智秀曰。

    廣明義中。

    第二分也。

    重以說付傳法者。

    名付囑說也。

    尋之下文經來不盡。

    何以知其然。

    文為證也。

    本為付囑。

    命覓阿難。

    阿難至。

    乃使度須跋。

    付囑之言。

    遂□□。

    以理而推。

    義在可知。

    凡付二事。

    一者人。

    二者法。

    人者即是所度十外道。

    緣陳如年高德尊。

    堪為師範。

    所以囑也。

    由阿難弘廣。

    于傳化有緣。

    所以說種付之。

    一品之中。

    有四意。

    第一說常無常法。

    第二明外道無沙門法。

    第三列外道來詣佛法。

    第四正破外道。

    道慧記曰。

    陳如既居上生。

    又先親是外道。

    出家已來。

    為外道所伏。

    故命以付囑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至)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色即是縛者。

    說有為之過也。

    智秀曰。

    第一意。

    略說因果常無常也 憍陳如若有人能如是知者(至)在大衆中作師子吼 案。

    僧亮曰。

    沙門婆羅門。

    二名皆是寂靜之稱。

    法理常定。

    不知則亂。

    知則常。

    靜能知常與無常。

    則具二法。

    若離佛法。

    不偏之人。

    及悉皆無也。

    智秀曰。

    第二意 爾時外道有無量人(至)我若勝彼當事我 案。

    僧亮曰。

    無有靜法。

    終無靜人。

    身口之業皆是假稱。

    乃因而集聚。

    議與诤道也 爾時多有無量外道(至)佛告王且止我自知時 案。

    僧亮曰。

    外國法。

    欲大論義。

    先白國主也。

    智秀曰。

    第三意。

    列外道來也 爾時衆中有婆羅門(至)所得涅槃亦應無常 案。

    僧亮曰。

    外道說涅槃法異。

    謂不從因生。

    所以難佛。

    若從因生。

    不應常也。

    僧宗曰。

    難意以因無常故。

    果不得獨常也。

    寶亮曰。

    此十邪師。

    蓋接化有緣。

    現迹歸降。

    以示大理源也。

    凡與外道。

    論議往複之法。

    不得欵懷。

    要先于事中。

    卻令其心濡然。

    後言理也。

    此一外道。

    計二十五谛。

    言性常者。

    是已所計世性也。

    此下正破外道也 瞿昙又說從因故生(至)得解。

    脫者雲何言常 案。

    僧亮曰。

    以二道類之。

    第二難 瞿昙亦說色從緣生(至)是常是一遍一切處 案。

    僧亮曰。

    涅槃是陰。

    是無常法。

    離陰是審。

    不從因生。

    無因生涅槃。

    第三難 瞿昙亦說從因生者(至)涅槃即是常樂我淨 案。

    僧亮曰。

    通難四義。

    第四難也 若瞿昙說亦常無常(至)佛即我身是也。

    是義雲何 案。

    僧亮曰。

    難佛名也。

    謂言緣從生法。

    有常無常。

    二言非佛自說。

    是佛義雲何耶。

    第五難也 佛言婆羅門如汝所說(至)法之因耶如是瞿昙 案。

    僧亮曰。

    謂世性。

    亦名冥初。

    内衆生。

    外非衆生。

    因常而果無常 佛言婆羅門雲何作因瞿昙從性生大從大生慢 案。

    僧亮曰。

    從性生大。

    從大生慢者。

    五大慢是識也。

    先說二法。

    未是谛數明二十四法。

    是色非色。

    大論色慢攝非色。

    互共相生。

    皆是無常。

    性則不爾。

    百論雲。

    從冥初生覺。

    說十一根義。

    次其性從此粗說。

    義雖不以次。

    大義同耳。

    彼覺此慢。

    互其辭也。

    僧宗曰。

    冥者八萬劫外。

    冥然不見。

    此不改言性也。

    慢即我心。

    隻計我故。

    起慢于前人也。

    寶亮曰。

    從性生大者。

    是覺也。

    覺萬法故。

    言大也。

    從大生慢者。

    即是從覺。

    生我心也 從慢生十六法所謂地水(至)果是常者有何等過 案。

    僧亮曰。

    前雲大生慢。

    此慢之與大。

    互生義。

    次應色香。

    從粗說耳。

    從五法生者。

    次第說也。

    色生火。

    聲生空。

    香生地。

    味生水。

    觸生風。

    或說一塵生一。

    或雲五塵共生。

    一塵偏多。

    五知根者。

    火生眼。

    空生耳。

    地生鼻。

    水生舌。

    風生身。

    身覺觸。

    此言觸也。

    或言一大生。

    或言五大共生。

    一大偏多。

    次五業及意五大共。

    五大共生。

    是多少。

    亦說意根。

    是色法二十一法。

    色之差别。

    根本有三。

    三是慢之差别。

    皆從性生者。

    言小隐。

    應說二十四法。

    有何等過者。

    汝果無過。

    我果有何過耶。

    答初難也。

    寶亮曰。

    生十六法者。

    謂從我心生五微塵。

    從微塵生五大。

    從五大生十一作根也。

    此二十五谛。

    皆因世性生也 婆羅門汝等法中有二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