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九卷

關燈
是初發心者。

    下第二重解。

    從初一念無漏。

    訖至成佛。

    名之善欲。

    由是善欲。

    能得成佛。

    故名為根本。

    如來先說不放逸為本。

    今乃說欲者。

    明欲是根本。

    以不放逸助成故。

    名為緣因。

    若衆生無所知時。

    依佛得解故。

    名佛為根本。

    今者衆生有知。

    自證得之時。

    要因欲心也。

    明觸者。

    或說為慧。

    或說為信。

    義無所在。

    從信得解故。

    解來惑遣。

    謂之明觸也。

    受名攝取者。

    能攝生萬善。

    衆惡永消。

    如受後起業。

    道生必除也。

    因善思惟。

    得理轉深。

    能破煩惱。

    故名增也。

    然觀解治結。

    要賴專念。

    故名念為主也。

    得定之時。

    能見萬法。

    故名為導也。

    于諸解之中。

    智慧最勝。

    故得勝名也。

    雖得四禅神通安樂。

    不名為實。

    若壞煩惱證解脫時。

    方是真實。

    故名知實也。

    若斷除少苦。

    不名畢竟。

    要得大涅槃。

    無一切苦。

    究竟無為。

    方稱畢竟也 複次善男子善愛念心(至)獲得果報名為增長 案。

    僧亮曰。

    厭苦欲滅名善。

    是故名觸者。

    滅苦須法在善友。

    經說道一心谛受。

    受則能善思惟者。

    受已思義道品增。

    白四羯磨。

    以戒為出家。

    白四得戒之本。

    名觸。

    名因。

    二種戒者。

    戒為道根名攝。

    即是初發訖。

    即是相似不斷。

    譬四品善根。

    下中上。

    下品名根。

    中品名因。

    中與下相似也。

    增者。

    訖能生相似上品。

    滅中品名相似。

    能生上上。

    名生相似。

    上上似上也。

    起中下為增根。

    即是作訖。

    增即可用。

    譬炊米為糧。

    炊成名因。

    飯時是用也。

    寶亮曰。

    下餘三種。

    矚文易見。

    然凡天執着。

    謂言唯真無漏。

    得作九名。

    故今處處。

    施此九位。

    高下無定。

    乃至十二因緣。

    名字亦得作此。

    九說既數重釋竟。

    人由未解。

    故迦葉更問。

    前知根等三法。

    雲何有異。

    佛還作數重釋。

    此三法正上中下品。

    次第相生。

    因果用異。

    故得此三名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乃至得稱優婆夷義 案。

    僧亮曰。

    上九法說道品次第功用差别。

    未說行義。

    說十相是所行之法也。

    寶亮曰。

    第三番曆十想為歎。

    若依此經修十想。

    莫問凡聖。

    例皆通歎。

    何意爾。

    昔教明理不周。

    修十想不成。

    依今所說。

    凡聖修行。

    悉不乖理。

    所以通歎十想者。

    謂厭離食想。

    世間不可樂想。

    死想。

    此三是始觀。

    次有四想者。

    無常苦無我多過罪。

    此四是涉理觀。

    得理小深。

    後餘三想。

    離想滅想無愛想。

    是入聖觀也。

    就文中。

    先觀無常想。

    先觀粗。

    後觀細也。

    從遠離常慢下。

    第二次修苦想也。

    從非我我所者。

    下第三次觀無我想也。

    從智者觀無我已以下。

    第四次觀厭離食想也。

    從具足如是四想下。

    第五次修世間不可樂想也。

    又從有智之人。

    已修世間不可樂想下。

    第六次修死想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雲何名為(至)是則名為粗無常也 案。

    僧亮曰。

    一内。

    二外者。

    有情是内。

    無情是外。

    次觀聞者。

    聞賢聖所說也。

    無車輪許者。

    地肥果實。

    家内種殖。

    皆悉豐足也 既觀粗已次觀細者(至)故受盛法複是苦 案。

    僧亮曰。

    十時者。

    出胎名現在。

    未生名未來。

    終不漸長者。

    不念念滅也。

    内外各二者内則饑渴。

    外則寒熱。

    觀壞苦也。

    無常器。

    即是行。

    觀行苦也 善男子智者複觀生即是苦(至)若一若多二俱無我 案。

    僧亮曰。

    有異和合者。

    說法異。

    和合異。

    和合即無性無我。

    無有一法。

    能為作者。

    此破作者。

    和合故滅者。

    因滅果滅。

    和合滅也 智者如是觀無我已(至)是名成就厭離食想 案。

    僧亮曰。

    雖得無我等觀。

    今饑則須食。

    寒欲得衣。

    故生煩惱。

    食生貪故。

    先觀食也。

    如被剝牛者。

    物觸則苦也。

    如火聚者。

    思願後身。

    後身如火也。

    三百鉾者。

    識本樂緣。

    緣皆是苦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智者觀食(至)不空食于國中信施 案。

    僧亮曰。

    令與相似者。

    觀米如蟲。

    麨如骨末也 善男子智者具足如是四想(至)是名智者善修死想 案。

    僧亮曰。

    次修死想。

    無常生滅。

    滅已不續。

    名死也 智者具足如上六想(至)則得稱可沙門之相 案。

    僧亮曰。

    又從若具足如上六想即七想因下。

    次第七修多過罪想。

    不複解多過罪。

    直作七句來釋。

    一常修想者。

    常修上六想也。

    二樂修想者。

    樂修上六想也。

    三無嗔想者。

    修六想時。

    心都無嗔也。

    四無妒想者。

    修此六想時。

    心無有妒也。

    五善願者。

    修上六想。

    常非誓願也。

    六無慢想者。

    修此六想。

    不懷慢心也。

    七三昧想者。

    若修上六想。

    常求三昧也。

    能呵三界者。

    解第八遠離想也。

    滅除三界者。

    解第九滅想也。

    不生愛著者。

    解第十無愛想也 爾時迦葉菩薩即于佛前(至)解脫即是大涅槃 案。

    寶亮曰。

    大段第九歎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