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九卷

關燈
識。

    攝一切梵行也。

    寶亮曰。

    大段中第八文。

    次明歎經。

    若依此學。

    必出生死。

    成清淨梵行。

    昔教所明理未正。

    與生死未相分解。

    故不成真梵行。

    今就此中贊歎。

    凡有三番。

    第一總就境智為歎。

    第二偏就三十七品無漏智體為歎。

    第三曆十想取遠資發義為歎。

    今迦葉既問。

    故佛答言一切是。

    此通就境智為言。

    夫境能發解。

    智生有由。

    所以通束為清淨梵行。

    雖有此判。

    其旨未顯。

    故迦葉更舉諸法問。

    一切法不定。

    如來今者。

    定以何法。

    為一切耶。

    佛又答言。

    大涅槃經。

    乃是一切法之寶藏。

    故知此經理正具明六行。

    能生人信慧。

    速出生死。

    是以莫問彼法此法。

    皆因涅槃生。

    亦即因此境智。

    得大涅槃。

    所以盡得作清淨梵行。

    故下頻作三十餘事。

    贊歎此經之力用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現在諸佛之父母也 案。

    僧亮曰。

    一切法謂經法也。

    能濟窮乏。

    謂之寶。

    無寶不備名藏也。

    此經說佛性果。

    能出生死名寶。

    說果則無法不常。

    說因則無法非性名藏也。

    自大海以下譬藏。

    猛風以下譬寶也 善男子是故此經攝一切法(至)即是卅七助道之法 案。

    僧亮曰。

    先說正因。

    更說緣因之近者也。

    寶亮曰。

    上已總就境智。

    今正取真無漏體。

    明真無相解。

    不與惑俱故。

    所以得名清淨梵行也。

    五方便中。

    雖是相似解。

    要體未免惑。

    由是颠倒故。

    非清淨梵行也 善男子若離如是三十七品(至)是故不得名淨梵行 案。

    僧亮曰。

    不說有漏為梵行者。

    道品二種。

    為說無漏相續。

    至涅槃名行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是故得名清淨梵行 案。

    僧亮曰。

    舉五識無煩惱非倒。

    以決之也。

    非男生男想者。

    五識取男女未了。

    未成煩惱。

    非令不取。

    取相是倒。

    能生貪嗔也 善男子若有菩薩于三十七(至)畢竟名為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此九句。

    初七是因。

    後二是果也。

    若知因果功用差别。

    則知梵行也。

    寶亮曰。

    轉卅七名。

    作九位說也。

    何故爾。

    凡夫無解。

    謂言位定不得作多少說也。

    今明法相無定故。

    轉為九位。

    就九位中分。

    唯分定慧。

    遺于戒。

    能助生定慧。

    非正道體。

    是故不取也。

    分九名為四意。

    第一有四位。

    就上中下品為名也。

    第二有三位。

    據工用為名也。

    第三一位。

    就當分所除為因也。

    第四最後一位。

    标果受稱也。

    初四就漸增進受名者。

    初第一念無漏。

    能與後解作資。

    故名初品無漏為根也。

    第二念無漏為因者。

    能生後力轉強。

    故稱因也。

    第三念無漏名受者。

    如三受心後。

    即生煩惱。

    今此中義亦同。

    既解慧稍深。

    轉能攝生後無漏。

    故名為受也。

    第四念名增者。

    此無漏念念增明故。

    所以受增名。

    然後從初住以上。

    次第相生。

    訖至金剛心。

    地地中。

    皆有此四法。

    故知斯四。

    就稍稍增進受名也。

    次有三法就工用受名者。

    明品品中。

    盡有此三。

    何以知之。

    主名為念。

    能守境也。

    導名為定者。

    因念守境。

    于緣中靜慮。

    而得定也。

    勝名為慧者。

    定雖能守境。

    令心不散。

    若無勝慧。

    或無容遣。

    此能除力勝故。

    名之為勝。

    若爾從初住以上。

    金剛以還。

    當地于念念之中。

    皆有此三義。

    然無别心也。

    智實者。

    此是第八法。

    亦應是公用。

    然法小異。

    何故爾。

    言實名解脫。

    從初住解去。

    當地中談無。

    或不論能治。

    今者明其所除。

    據行人所得無為功德。

    就無縛邊作語也。

    第九知畢者。

    就極處為言。

    據涅槃果體為旨 善男子善欲即是初發道心(至)畢竟者即大涅槃 案。

    僧亮曰。

    初發道心者。

    欲救衆生。

    能發菩提。

    欲有三種善為道根。

    或說慧說信者。

    欲為發心之本。

    觸是入行之始。

    名因緣。

    根有利鈍。

    利慧在初信因緣。

    故說諸惡煩惱。

    因信求法。

    終斷煩惱。

    皆是信力。

    至其成果。

    為信解脫。

    受時作善惡者。

    受苦樂受。

    善友說道。

    樂修則進。

    攝取道品。

    不樂則退。

    故言受時也。

    生諸煩惱者。

    釋之也。

    求樂則生。

    樂即能斷。

    因善思者。

    雖樂修道。

    要識其對治。

    應善思惟。

    宜修則修。

    道品日增。

    要須專念者。

    宜修勤修。

    念不念緣。

    成定之主。

    能為善分别。

    說智為最勝。

    心定見法名分别。

    究盡名智。

    初得為導。

    轉明為勝。

    證解脫時者。

    證有無也。

    解脫者。

    有餘涅槃也。

    出生死為實。

    畢竟者是無餘涅槃也。

    寶亮曰。

    向者佛一往列名。

    今下去次第。

    更作五重來解。

    今第一釋雲。

    根本是欲。

    欲者。

    欲樂之心也。

    因名明觸者。

    觸對前理。

    故名明觸也。

    攝取名受者。

    攝受諸行。

    故名受也。

    增名善思者。

    是得理之勝心也。

    守境不移故。

    稱主名為念也。

    導名定者。

    攝心一緣也。

    勝名智慧者。

    謂破煩惱也。

    實名解脫者。

    則智體無累縛也。

    畢竟名涅槃者。

    據工用都滿也。

    從善欲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