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識。
若有法。
能生善者。
便應親近。
即是善知識。
既說可親近法。
不可親近法。
故物即得因法解善衆生。
不善衆生。
是則善者可親。
不善者不可親 善男子如來雖說想受二滅(至)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案。
僧亮曰。
無若想者。
世谛辨法名想。
世所共傳。
名流布也。
世谛有二。
一理。
二倒。
緣廣假名是理。
計有一異是倒。
倒則生着也。
寶亮曰。
雖說想受二滅。
則以總明一切法滅也。
想因觸生故。
次觀觸有二種。
因無明識。
起想受煩惱也。
因明識。
斷煩惱得解脫也。
觸本寄諸門。
故不别觀也 複次善男子智者觀欲(至)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案。
僧亮曰。
即是色聲者。
先觀欲因。
因有内外。
色等是外。
到想是内也。
便生于受者。
即欲也。
欲無别法。
倒想多為欲。
樂名受也。
十惡後想起。
名十惡想也。
以惡父母者。
殺害是行報。
地獄生報也。
寶亮曰。
次第三觀欲。
欲即五塵。
明五塵非欲。
能生于欲。
因中說果。
故名為欲。
所以觀者。
因五塵故。
生識着識。
故生想。
因想故生受。
因受故生行陰中愛欲也。
然從五塵至受。
皆是欲因也。
但識過患少故。
不作别門觀也 複次善男子智者如是(至)造作三種身口意業 案。
僧亮曰。
次當觀業者。
八苦以生為本。
煩惱與業合行。
然後受生也。
次觀業。
受想觸欲。
即煩惱者。
惑性皆是煩惱。
以始末輕重為異。
能别名觸。
無别門也。
以通是想受之因。
一作生業。
二作受業者。
資業受生名生。
能得生報名受也。
善男子。
身口二業者。
造作是業義。
意性造作。
不作從生身口具二也。
以因故得名為業者。
身口非作性。
因意得名也。
正業是意。
期業是身口者。
性是善惡名正也。
應他善惡名期也。
先發故名意。
訖得名為正者。
此正釋也。
謂先發為主。
從他為應也。
即無明觸者。
業能通四。
欲說苦因。
但說無明也。
寶亮曰。
智者觀欲已。
當觀業者。
第四門明受想觸欲。
即是煩惱。
此煩惱能作業者。
即十二因緣中行枝也。
不作受業者。
不作潤生結報業。
何以故。
初作業時。
要未改報。
便未用潤生惑也。
如是煩惱共行。
有二種。
謂生業受業者。
欲明煩惱。
始終不相離。
更互得作因作業。
亦得作受生業。
故還來來取。
觀業既竟。
便次觀因。
因即無明觸。
因此無明癡。
識于緣中取着。
乃至生行陰中業也。
觀因亦竟。
即次觀業所得果報。
上上善生閻浮提者。
此論受道邊勝。
異昔教之說。
雖複兩教不同。
各自有意。
餘三天下義例。
悉殊昔其旨。
是等不複别釋 善男子智者如是觀業因已(至)果報者名無漏業 案。
僧亮曰。
作業時垢者。
釋業名也。
因不善故。
果報苦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案。
僧亮曰。
是義有二。
一者亦果亦報。
二者唯果非報。
唯果非報者。
果是報因。
此名則通。
以因報因。
此名則别。
有漏具二。
無漏唯一也。
善男子。
無有報故者。
業從報制名。
為苦樂受是正報。
苦性黑。
樂性白。
以樂治苦。
名對治滅苦樂寂靜也。
有定受報處者。
黑在三塗。
白在人天也。
郁單越于世樂為上。
于道樂為下也 複次善男子智者觀業觀煩惱已(至)苦因緣生苦 案。
僧亮曰。
是二所得者。
觀苦二法合行。
涅槃得果名。
二果即苦也。
離一切受生者。
生是苦本。
故先說生也。
複觀煩惱因緣者。
次觀四道業及煩惱是因。
苦道是果。
因果通名有道。
四道相生。
莫識其次也。
寶亮曰。
智者觀業已。
次觀業煩惱所得果者。
第五門觀苦。
明業煩惱與苦。
更互相生。
六道因緣。
俱無微樂。
故聖人令斷苦而修道 善男子智者能作如是觀(至)當知是人能斷衆苦 案。
僧亮曰。
不造新業。
壞故業者。
十二因緣總三苦。
見三苦。
壞一切業也。
觀一切地獄者。
觀苦苦也。
複觀人天者。
别觀壞苦也。
深觀三界諸苦者。
别觀行苦也。
智者若能觀苦八種者。
總結也 善男子智者深觀是八苦已(至)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案。
僧亮曰。
求身求财者。
身是内命。
财是外命也。
作業者。
作善惡也。
增長者。
長善惡也。
作業。
作意業。
作果。
作身口業。
即是取也。
愛取是輕重之名。
輕為重因。
取是果也。
經雲。
習近五欲。
是名為愛。
内外貪求。
是名為取。
知是輕重也。
愛因緣取。
取因緣愛者。
愛取有增。
次為因滅。
以為因性有增減。
明其可斷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悉是何等一切法耶 案。
僧亮曰。
第八美經之德也。
淨則涅槃。
因即是行。
涅槃三法。
皆是因。
無法非因。
言一切法是。
而義不決定。
言旨未顯。
故定之也。
善不善諸法之本。
以本攝末。
亦同一切善知
若有法。
能生善者。
便應親近。
即是善知識。
既說可親近法。
不可親近法。
故物即得因法解善衆生。
不善衆生。
是則善者可親。
不善者不可親 善男子如來雖說想受二滅(至)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案。
僧亮曰。
無若想者。
世谛辨法名想。
世所共傳。
名流布也。
世谛有二。
一理。
二倒。
緣廣假名是理。
計有一異是倒。
倒則生着也。
寶亮曰。
雖說想受二滅。
則以總明一切法滅也。
想因觸生故。
次觀觸有二種。
因無明識。
起想受煩惱也。
因明識。
斷煩惱得解脫也。
觸本寄諸門。
故不别觀也 複次善男子智者觀欲(至)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案。
僧亮曰。
即是色聲者。
先觀欲因。
因有内外。
色等是外。
到想是内也。
便生于受者。
即欲也。
欲無别法。
倒想多為欲。
樂名受也。
十惡後想起。
名十惡想也。
以惡父母者。
殺害是行報。
地獄生報也。
寶亮曰。
次第三觀欲。
欲即五塵。
明五塵非欲。
能生于欲。
因中說果。
故名為欲。
所以觀者。
因五塵故。
生識着識。
故生想。
因想故生受。
因受故生行陰中愛欲也。
然從五塵至受。
皆是欲因也。
但識過患少故。
不作别門觀也 複次善男子智者如是(至)造作三種身口意業 案。
僧亮曰。
次當觀業者。
八苦以生為本。
煩惱與業合行。
然後受生也。
次觀業。
受想觸欲。
即煩惱者。
惑性皆是煩惱。
以始末輕重為異。
能别名觸。
無别門也。
以通是想受之因。
一作生業。
二作受業者。
資業受生名生。
能得生報名受也。
善男子。
身口二業者。
造作是業義。
意性造作。
不作從生身口具二也。
以因故得名為業者。
身口非作性。
因意得名也。
正業是意。
期業是身口者。
性是善惡名正也。
應他善惡名期也。
先發故名意。
訖得名為正者。
此正釋也。
謂先發為主。
從他為應也。
即無明觸者。
業能通四。
欲說苦因。
但說無明也。
寶亮曰。
智者觀欲已。
當觀業者。
第四門明受想觸欲。
即是煩惱。
此煩惱能作業者。
即十二因緣中行枝也。
不作受業者。
不作潤生結報業。
何以故。
初作業時。
要未改報。
便未用潤生惑也。
如是煩惱共行。
有二種。
謂生業受業者。
欲明煩惱。
始終不相離。
更互得作因作業。
亦得作受生業。
故還來來取。
觀業既竟。
便次觀因。
因即無明觸。
因此無明癡。
識于緣中取着。
乃至生行陰中業也。
觀因亦竟。
即次觀業所得果報。
上上善生閻浮提者。
此論受道邊勝。
異昔教之說。
雖複兩教不同。
各自有意。
餘三天下義例。
悉殊昔其旨。
是等不複别釋 善男子智者如是觀業因已(至)果報者名無漏業 案。
僧亮曰。
作業時垢者。
釋業名也。
因不善故。
果報苦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案。
僧亮曰。
是義有二。
一者亦果亦報。
二者唯果非報。
唯果非報者。
果是報因。
此名則通。
以因報因。
此名則别。
有漏具二。
無漏唯一也。
善男子。
無有報故者。
業從報制名。
為苦樂受是正報。
苦性黑。
樂性白。
以樂治苦。
名對治滅苦樂寂靜也。
有定受報處者。
黑在三塗。
白在人天也。
郁單越于世樂為上。
于道樂為下也 複次善男子智者觀業觀煩惱已(至)苦因緣生苦 案。
僧亮曰。
是二所得者。
觀苦二法合行。
涅槃得果名。
二果即苦也。
離一切受生者。
生是苦本。
故先說生也。
複觀煩惱因緣者。
次觀四道業及煩惱是因。
苦道是果。
因果通名有道。
四道相生。
莫識其次也。
寶亮曰。
智者觀業已。
次觀業煩惱所得果者。
第五門觀苦。
明業煩惱與苦。
更互相生。
六道因緣。
俱無微樂。
故聖人令斷苦而修道 善男子智者能作如是觀(至)當知是人能斷衆苦 案。
僧亮曰。
不造新業。
壞故業者。
十二因緣總三苦。
見三苦。
壞一切業也。
觀一切地獄者。
觀苦苦也。
複觀人天者。
别觀壞苦也。
深觀三界諸苦者。
别觀行苦也。
智者若能觀苦八種者。
總結也 善男子智者深觀是八苦已(至)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案。
僧亮曰。
求身求财者。
身是内命。
财是外命也。
作業者。
作善惡也。
增長者。
長善惡也。
作業。
作意業。
作果。
作身口業。
即是取也。
愛取是輕重之名。
輕為重因。
取是果也。
經雲。
習近五欲。
是名為愛。
内外貪求。
是名為取。
知是輕重也。
愛因緣取。
取因緣愛者。
愛取有增。
次為因滅。
以為因性有增減。
明其可斷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悉是何等一切法耶 案。
僧亮曰。
第八美經之德也。
淨則涅槃。
因即是行。
涅槃三法。
皆是因。
無法非因。
言一切法是。
而義不決定。
言旨未顯。
故定之也。
善不善諸法之本。
以本攝末。
亦同一切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