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六十八卷
釋第六行已複住廣辨阿那含 釋第七到彼岸廣辨羅漢乃至諸佛 辨二人謗佛法僧一以不信故謗二以謬解故謗 釋七種果謂方便果報恩果等 釋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菟角義 廣釋佛性如虛空義 廣釋佛不與世诤世間說有佛亦說有義 廣釋三漏義 廣釋十二因緣辨觸增長生三種受
迦葉品之第六
行已複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至)七無色界般涅槃
案。
僧亮曰。
欲結下三品。
盡名行已住。
上二界名住。
二者貪着色無色者。
非是現滅。
皆是上行人。
通在住位。
此應有行名。
蓋文脫耳。
若不爾者。
後行般涅槃。
竟無所釋也。
五種者。
行有遲疾。
分為五種。
七種者。
分五為六。
不足為八。
以七中有同名者也。
僧宗曰。
既斷欲界思惟盡。
生于上地。
受勝果報。
貪着禅味。
故所以住也。
阿那含。
凡二種者。
且開二種。
下文别曲明。
見在得那含。
以根利故。
進修即得羅漢。
二者。
既得免苦。
貪着樂報。
住禅受生也。
那含有五種者。
此下廣釋那含也。
寶亮曰。
随宜說法。
教門不同。
或二五六七。
并當一時所感。
今初開二門者。
第一。
現般人。
第二。
從中陰以上。
悉通名上流。
此亦收那含位盡也。
次五門者。
從中陰以上。
受初禅正生者。
分四人。
既受初禅正生竟。
後改報去。
二禅亦通。
來作上流人說。
雖有五名。
收亦盡也。
次六門者。
五如上。
以前二門中。
初人為六也。
七門者。
亦如上。
取生色界樂定者也。
雖有此四門不同。
當一門收之。
亦無遺矣 行般涅槃複有二種(至)一者具精進定二者不具 案。
僧亮曰。
若前文不脫落。
此文則無所釋也。
前四太疾。
後二太遲。
從第二至第四。
獨當行名。
即昔說上行流人。
今說上流異耳。
一者精進訖。
二者不具。
通釋七人所以遲疾不同。
入出随意。
名自在。
不具前二人是也。
寶亮曰。
次釋上四章門也。
先釋初二門中。
第二上行人。
若受二身。
是利根人。
若從二禅去。
訖四禅中生者。
是鈍根人也。
又有二種。
一精進無自在定者。
此人于定道不利。
雖能精進。
還入定取無漏。
不即得故。
無自在定也。
二懈怠有自在定者。
此人于定道通利。
欲入即得。
而不精進也。
複有二種。
一者具二。
二者不具者。
亦是利鈍也 善男子欲色衆生有二種業(至)是故名為中般涅槃 案。
僧亮曰。
受生業者。
煩惱行也。
作業者。
身口合行受生業也。
四種心訖。
故名為中。
此自心為中也。
學無學者。
無漏心也。
非學非無學者。
有漏善。
及無記舍壽。
不用無漏也。
僧宗曰。
言受身者。
願生身也。
此那含。
既根利。
已久厭欲界中生。
及其舍欲界身之中陰時。
仍此中滅。
不願受色地生也。
作業者。
修四無量諸善功德也。
有四種心者。
言中陰。
那含人涅槃時。
于此四中。
二是涅槃心也。
非學非無學者。
成果時。
在無生心。
此無生心。
既非複那含。
而言那含。
在中陰有此心者。
仍那含名。
若初入中陰。
是那含及其将入涅槃之時。
已得羅漢。
此無生心。
非是盡無生二智。
是以不得名無學也。
二者學心者。
言未得羅漢之時。
進求故。
為學心者。
三無學心者。
謂羅漢。
盡無生二智。
名無學心也。
四非學非無學心。
謂成羅漢報無記心也。
取二種非學非無學。
入涅槃也。
中間二心。
則非也。
前非學非無學者。
此觀空心。
不為斷結成果。
但遊觀空。
為欲入涅槃也。
取後非學非無學。
若依四分毗昙中解羅漢。
任運得入涅槃。
是以中陰入時唯用二心。
中間二心不用也。
寶亮曰。
次解五門中之初人。
一作業者。
即是色界正報業。
二受生業者。
是色界潤生業。
色界但受中陰報。
而得涅槃也。
舍欲界身。
未至色界者。
就人為語。
如似從四行而未至。
然理撿不爾。
亦不測初禅中中陰幾時。
若取況人中三七日論利根人亦生中陰。
即得道者。
如始離欲界。
若極鈍根人。
盡三七日得者。
如舍欲至色界邊也。
一非學非無學者。
世俗善心。
二學者。
正觀真解心。
三無學者。
亦是正觀。
而非活結心。
四非學非無學者。
無記心。
今用也俗善心。
及無記心。
得入涅槃。
餘二心中。
不得死滅也 受身涅槃複有二種(至)是故名為受身涅槃 案。
僧亮曰。
受身義。
在初生也。
與昔生般涅槃同。
今雲。
盡壽與生。
義不同也。
是人受身。
然後斷者。
辨異于中涅槃也。
僧宗曰。
二種者。
言受身具二種業也。
智秀曰。
以盡壽之言濫。
故設問也。
寶亮曰。
受身涅槃者。
次解第二人。
此人受初禅正生。
斷三界結盡。
即成羅漢。
名受身涅槃也 善男子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至)是名無行般涅槃 案。
僧亮曰。
行已無行。
受身中利鈍差别。
寶亮曰。
行般涅槃者。
次解第三人。
但受初禅正生者。
根有三品利鈍之殊。
此人最鈍。
窮生中行道。
然後得果。
名行般涅槃也。
道慧記曰。
或更二身者。
更出第三行涅槃中不同人也。
如論家但雲初禅中有三人。
此言或二身四身。
非上行。
是則不但初禅也 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至)至第四禅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伏結生第四禅。
以煩惱流退。
通流則進。
上下回流名上流。
異常說也。
僧宗曰。
言得四禅後時。
起初禅愛心。
退生初禅。
若依數論。
則無生退。
亦可言此身唯在初禅。
懸得四禅心後。
時還起初禅愛心。
故言退。
實非是生退也。
從此道流。
則還斷結。
至四禅也。
寶亮曰。
解第五人。
從解初
僧亮曰。
欲結下三品。
盡名行已住。
上二界名住。
二者貪着色無色者。
非是現滅。
皆是上行人。
通在住位。
此應有行名。
蓋文脫耳。
若不爾者。
後行般涅槃。
竟無所釋也。
五種者。
行有遲疾。
分為五種。
七種者。
分五為六。
不足為八。
以七中有同名者也。
僧宗曰。
既斷欲界思惟盡。
生于上地。
受勝果報。
貪着禅味。
故所以住也。
阿那含。
凡二種者。
且開二種。
下文别曲明。
見在得那含。
以根利故。
進修即得羅漢。
二者。
既得免苦。
貪着樂報。
住禅受生也。
那含有五種者。
此下廣釋那含也。
寶亮曰。
随宜說法。
教門不同。
或二五六七。
并當一時所感。
今初開二門者。
第一。
現般人。
第二。
從中陰以上。
悉通名上流。
此亦收那含位盡也。
次五門者。
從中陰以上。
受初禅正生者。
分四人。
既受初禅正生竟。
後改報去。
二禅亦通。
來作上流人說。
雖有五名。
收亦盡也。
次六門者。
五如上。
以前二門中。
初人為六也。
七門者。
亦如上。
取生色界樂定者也。
雖有此四門不同。
當一門收之。
亦無遺矣 行般涅槃複有二種(至)一者具精進定二者不具 案。
僧亮曰。
若前文不脫落。
此文則無所釋也。
前四太疾。
後二太遲。
從第二至第四。
獨當行名。
即昔說上行流人。
今說上流異耳。
一者精進訖。
二者不具。
通釋七人所以遲疾不同。
入出随意。
名自在。
不具前二人是也。
寶亮曰。
次釋上四章門也。
先釋初二門中。
第二上行人。
若受二身。
是利根人。
若從二禅去。
訖四禅中生者。
是鈍根人也。
又有二種。
一精進無自在定者。
此人于定道不利。
雖能精進。
還入定取無漏。
不即得故。
無自在定也。
二懈怠有自在定者。
此人于定道通利。
欲入即得。
而不精進也。
複有二種。
一者具二。
二者不具者。
亦是利鈍也 善男子欲色衆生有二種業(至)是故名為中般涅槃 案。
僧亮曰。
受生業者。
煩惱行也。
作業者。
身口合行受生業也。
四種心訖。
故名為中。
此自心為中也。
學無學者。
無漏心也。
非學非無學者。
有漏善。
及無記舍壽。
不用無漏也。
僧宗曰。
言受身者。
願生身也。
此那含。
既根利。
已久厭欲界中生。
及其舍欲界身之中陰時。
仍此中滅。
不願受色地生也。
作業者。
修四無量諸善功德也。
有四種心者。
言中陰。
那含人涅槃時。
于此四中。
二是涅槃心也。
非學非無學者。
成果時。
在無生心。
此無生心。
既非複那含。
而言那含。
在中陰有此心者。
仍那含名。
若初入中陰。
是那含及其将入涅槃之時。
已得羅漢。
此無生心。
非是盡無生二智。
是以不得名無學也。
二者學心者。
言未得羅漢之時。
進求故。
為學心者。
三無學心者。
謂羅漢。
盡無生二智。
名無學心也。
四非學非無學心。
謂成羅漢報無記心也。
取二種非學非無學。
入涅槃也。
中間二心。
則非也。
前非學非無學者。
此觀空心。
不為斷結成果。
但遊觀空。
為欲入涅槃也。
取後非學非無學。
若依四分毗昙中解羅漢。
任運得入涅槃。
是以中陰入時唯用二心。
中間二心不用也。
寶亮曰。
次解五門中之初人。
一作業者。
即是色界正報業。
二受生業者。
是色界潤生業。
色界但受中陰報。
而得涅槃也。
舍欲界身。
未至色界者。
就人為語。
如似從四行而未至。
然理撿不爾。
亦不測初禅中中陰幾時。
若取況人中三七日論利根人亦生中陰。
即得道者。
如始離欲界。
若極鈍根人。
盡三七日得者。
如舍欲至色界邊也。
一非學非無學者。
世俗善心。
二學者。
正觀真解心。
三無學者。
亦是正觀。
而非活結心。
四非學非無學者。
無記心。
今用也俗善心。
及無記心。
得入涅槃。
餘二心中。
不得死滅也 受身涅槃複有二種(至)是故名為受身涅槃 案。
僧亮曰。
受身義。
在初生也。
與昔生般涅槃同。
今雲。
盡壽與生。
義不同也。
是人受身。
然後斷者。
辨異于中涅槃也。
僧宗曰。
二種者。
言受身具二種業也。
智秀曰。
以盡壽之言濫。
故設問也。
寶亮曰。
受身涅槃者。
次解第二人。
此人受初禅正生。
斷三界結盡。
即成羅漢。
名受身涅槃也 善男子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至)是名無行般涅槃 案。
僧亮曰。
行已無行。
受身中利鈍差别。
寶亮曰。
行般涅槃者。
次解第三人。
但受初禅正生者。
根有三品利鈍之殊。
此人最鈍。
窮生中行道。
然後得果。
名行般涅槃也。
道慧記曰。
或更二身者。
更出第三行涅槃中不同人也。
如論家但雲初禅中有三人。
此言或二身四身。
非上行。
是則不但初禅也 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至)至第四禅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伏結生第四禅。
以煩惱流退。
通流則進。
上下回流名上流。
異常說也。
僧宗曰。
言得四禅後時。
起初禅愛心。
退生初禅。
若依數論。
則無生退。
亦可言此身唯在初禅。
懸得四禅心後。
時還起初禅愛心。
故言退。
實非是生退也。
從此道流。
則還斷結。
至四禅也。
寶亮曰。
解第五人。
從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