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七卷

關燈
番名。

    但義中訓釋耳。

    謂斷見谛一廂結盡。

    不複遂生死流。

    故受此名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從是義(至)不得名為須陀洹耶 案。

    僧亮曰。

    若從此義。

    斯陀含以上。

    皆逆流也。

    名不應異。

    寶亮曰。

    三果皆備上二義。

    何猶初果耶 善男子從須陀洹(至)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案。

    僧亮曰。

    先斷得名是舊。

    後斷更名為客也。

    是人亦名須陀洹者。

    是第二果人。

    初果無二名也。

    解脫者。

    解身也。

    僧宗曰。

    凡夫名是舊。

    須陀洹名是客。

    又雲。

    聖中作客舊須陀洹名舊。

    三果名客。

    故以先得名須陀洹也。

    流二種者。

    伏結涅槃永斷道也。

    亦名菩薩者。

    向以佛名須陀洹以上同化也。

    今以下同上也。

    一者利根。

    二者鈍根者。

    炎解義也。

    寶亮曰。

    一切衆生。

    名有新舊。

    但未得聖者。

    有凡夫時名得。

    已後更立新字異名。

    更互乃至佛也 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至)是故堅持其心不動 案。

    僧亮曰。

    喻以錯魚。

    凡四事下。

    自合譬也。

    寶亮曰。

    錯魚有四事。

    喻初果有四德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何故不名為須陀洹 案。

    僧亮曰。

    上雲先得。

    今問為先得道。

    為先得果。

    為定之也。

    寶亮曰。

    問有兩關。

    一問苦忍。

    二問超越人也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 案。

    僧亮曰。

    定所言初者。

    在果不在道也。

    僧宗曰。

    一答則兩難。

    皆塞也。

    何者苦忍先得而非果。

    所以名向超越那含果。

    而非初。

    所以不名須陀洹也。

    寶亮曰。

    先答也 如汝所問外道之人(至)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案。

    僧亮曰。

    那含非初得也。

    爾時八智具十六行者明超者是初得。

    僧宗曰。

    若依數經。

    須陀洹證六智為果。

    未得盡無生。

    未得根本禅心。

    不得他心智等。

    非證果之心。

    是則無八智。

    亦言少分盡無生也。

    今一解雲。

    見智比智觀見。

    在四谛為四。

    過去未來。

    四谛為比。

    是則合谛分世。

    為八智十六行。

    若合世分谛。

    言此人具得。

    此故證須陀洹也。

    寶亮曰。

    明無此超法。

    彼家所以作此義者。

    用等智斷結。

    故凡夫時。

    以斷思惟煩惱。

    後斷見谛結盡。

    直超證那含。

    今明等智本是伏結。

    非永斷道。

    及見理生解。

    要先斷見谛。

    次斷思惟。

    此人直經果心。

    而過不出觀非是超也。

    爾時具八智者。

    那含不複觀四谛比現八智作因。

    唯用一滅谛智。

    為因得果。

    豈得以第三果。

    名須陀洹耶 迦葉言世尊得阿那含(至)何故不得名須陀洹 案。

    僧亮曰。

    将第三果。

    亦得此法。

    還複并也。

    寶亮曰。

    明此那含人。

    亦得八智。

    同作十六行觀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種(至)以是因緣喻以錯魚 案。

    僧亮曰。

    共者。

    内外凡夫。

    共舍凡得聖故名。

    初果阿那含。

    以迳二果非初舍。

    所以共也。

    暖法已前外凡夫。

    亦得行十六行。

    内外共也。

    不共文隐。

    暖法以上。

    及四果皆不共。

    何者後攝以為果知共。

    不但有漏也。

    向果暖法已上皆向也。

    是世間無漏。

    通稱無漏。

    八智亦爾。

    說超者道比智成果。

    舍七不舍八。

    此言舍八。

    非但十六世俗。

    不斷結。

    無超越明矣。

    佛有超語。

    迦葉問者何也。

    能伏三空結者。

    利根于下。

    以有厭也。

    迳初二果不住。

    至第三乃住。

    佛為住處。

    說超惑者。

    謂不經初果失旨也。

    迦葉問正以緣一谛者滅谛也。

    無窮生死。

    為四倒所迷。

    暖法以來。

    須别緣四谛。

    助成初果。

    重倒已滅。

    不須四也。

    僧宗曰。

    分解各有處也。

    須陀洹見谛道中行。

    阿那含思惟道中行也。

    有漏十六行二種者。

    凡五方便。

    都名有漏。

    若四意止。

    則外凡夫共。

    所以爾者。

    言四意止。

    人猶可有退。

    還外凡夫。

    理與外未得分隔。

    是以名共。

    若入暖法。

    法根立轉。

    得法空照理。

    永不複退。

    分絕凡夫。

    故名不共也。

    無漏十六行。

    二種初入見谛。

    未得須陀洹果。

    爾時名若第十六心證果。

    名為得果。

    八智亦有二種。

    若是第十五心已還。

    爾時見智比智。

    悉名為向。

    若第十六心證果已。

    爾時作見比智。

    觀四谛。

    名得果觀。

    須陀洹舍共。

    得不共者。

    不言舍前四意止。

    中前久已舍。

    今言舍者。

    還是見谛中十五心。

    同是向中共行十六也。

    今舍無漏共。

    得果不共也。

    若當證果時。

    乃不作十六行。

    但使在果心。

    自不複與向共。

    乃至舍向八智。

    得得果八智。

    那含不如是者。

    言須陀洹分解見谛。

    向中行初成。

    須陀洹那含。

    已經二果。

    分解思惟也。

    果異向異。

    豈得同耶。

    須陀洹緣四谛。

    那含緣一谛者。

    還就與脫受名耳。

    猶如世第一法。

    亦皆緣平爾時見有情多。

    識空意少。

    若入無相行。

    是則空心勝。

    是以從不如地第一法。

    約有受名。

    無相行乃未能都妄有心。

    但空緣明勝。

    約無受名。

    今須陀洹。

    亦緣一谛平等。

    正以不及那含。

    還名言緣四谛。

    實不緣四也。

    寶亮曰。

    此答意。

    始終次第。

    辨行階級。

    然後釋所以不得之意也。

    有漏二種者。

    謂四念前十六行。

    此與外凡夫共。

    從四念以上十六于時不複共也。

    無漏二種者。

    向果者。

    苦法忍已上。

    至十五是果者。

    得須陀洹時。

    乃無十六之别。

    但證本所行。

    故言具十六也。

    八智亦二者義如上也。

    然無相行中。

    亦無八。

    但目因時名也。

    舍共十六者。

    四念前也。

    得不共者。

    内凡夫也。

    舍向果八智者。

    苦忍以上十五心也。

    得得果八智者。

    果時明了也。

    那含不如是者。

    正釋二人因異也。

    得須陀洹果後唯觀一滅谛。

    不複以十六行八智為因。

    雲何名那含為初果耶 遍觀已行者即是斯陀含人(至)遍觀方已為食故行 案。

    僧亮曰。

    第五人。

    進修思惟。

    故名行也。

    僧宗曰。

    既經初果。

    觀于四谛。

    今複行向涉思惟。

    斷粗貪粗嗔思惟六品也。

    寶亮曰。

    第五斯陀含人。

    為斷三毒故。

    進修涉道。

    義如錯魚為食故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