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七卷

關燈
暖觀也。

    欲界有十初禅。

    至不用處。

    凡七地。

    七九六十三。

    通欲界十。

    為七十三也。

    欲界結九品。

    若是具縛凡夫。

    非不粗伏。

    非是伏九品次第者。

    别為一人。

    若依數經家義。

    要先得初禅心。

    方伏欲界結。

    要得上地心。

    伏下地結。

    依論主則不得爾。

    如使暖法人。

    得初禅心。

    伏欲界結。

    若是利根人。

    不假須上地心。

    正用自他心。

    自從四意。

    止漸入暖法。

    入見谛成聖果。

    若鈍根人。

    要須修上地勝定。

    快方能伏下地也。

    寶亮曰。

    佛初出世。

    要先度一切外道。

    然外道伏結法用。

    亦不知有見谛思惟之别。

    但知厭下求上。

    作九品伏法所以爾者見谛結本。

    以我見與斷常為源。

    外道既不伏此結。

    然與思惟類同者。

    何為不伏。

    但自伏見谛結不成就。

    是以佛今但就伏三界九品思惟惑。

    作七十三人。

    不就見谛也。

    然始伏取定。

    事乃相準。

    要暖觀成後。

    皆智慧之用。

    欲界十人者。

    取曾伏思惟。

    或為九品作九人。

    其初一人。

    都未經伏結。

    何故爾。

    此人先雖不作心伏惑。

    亦遭賢值聖。

    便從教行。

    行作苦無常觀。

    得假名法空。

    成暖法觀。

    所以為一人。

    若曾作心用九品伏惑者。

    後入道亦如初。

    一人法不異也。

    如是從欲果訖。

    至無所有處一地有九。

    就欲界未曾伏結者。

    為一是則七地有九。

    便是七九六十三。

    就欲界十人。

    合為七十三人也。

    欲界何故有十。

    而上界唯九。

    然向上界生。

    無有不伏下地惑。

    而得上生去者。

    生上界人既無有。

    如欲界不曾伏惑者。

    故但有九人也。

    智秀曰。

    不于想非非想制人者。

    依小乘經。

    明凡夫仰無所假。

    不能伏煩惱故也 是人二種一遇善友(至)遇善友者遍觀四方 案。

    僧亮曰。

    釋暖法之能。

    暫出還沒者。

    若遇惡友。

    住内凡夫。

    沒在人天。

    不速成果也。

    僧宗曰。

    從此分解。

    取第四人也。

    第三人必不退。

    而言二種者。

    此言未得暖。

    在四念處時。

    遇善友則進修入道。

    若遇惡友。

    尚不得暖。

    況聖果耶。

    寶亮曰。

    不異前釋。

    遇善友成住人。

    遇惡友。

    則還沒也 觀四方者即是頂法(至)四方者即是四谛 案。

    僧亮曰。

    第四人從頂以上。

    住行遲速。

    不為惡友所縛。

    從四念處。

    至世第一法。

    有五品善根。

    下中上。

    上中。

    上上也。

    四念為下。

    暖法為中。

    頂法為上。

    忍法上中。

    第一法上上也。

    念前諸法不定。

    不入五品。

    在二品上名頂也。

    四方譬四谛。

    觀行轉遠言遍。

    釋頂義也。

    性是五陰者。

    具身見等諸業名凡夫。

    重則名外。

    輕者名内。

    暖法斷重之始。

    慧心弱故。

    未能令身口諸數。

    皆背重惡。

    頂心已強。

    使身口諸業。

    不起重惡身。

    口善業。

    皆是頂法。

    故言性是五陰也。

    亦緣四谛者。

    明智慧是行主行行說之也。

    次得忍法者。

    重見将終次立忍。

    智心未周泰名忍也。

    次得世第一法者。

    經有内外凡夫。

    若未斷内名世。

    斷内外盡名第一也。

    此五人得世間無漏。

    亦聖亦凡也。

    苦法忍者。

    出世無漏。

    斷内凡夫。

    但說忍智。

    以見滅為見谛道。

    不見滅不見苦等。

    言色等有性。

    有性則常。

    常則是樂。

    樂則不苦。

    見色無性。

    因緣假合。

    起唯苦起。

    滅唯苦滅。

    始見苦忍。

    見苦無生。

    是為見苦。

    初稱苦忍。

    明其見滅。

    但說苦名。

    餘可知也。

    夫斷結有三種。

    一從理不從厭。

    謂菩薩也。

    二從厭不從理。

    謂外道也。

    三從厭從理。

    謂聲聞也。

    菩薩從理。

    名無生法忍。

    聲聞乘厭通苦為名。

    辨大小道異也。

    忍性是慧者。

    緣空是慧。

    緣有是想也。

    緣于一谛訖。

    見斷煩惱者。

    一谛謂滅也。

    見斷者。

    四谛所斷也。

    一智斷四。

    故言乃至也。

    如勝鬘雲。

    以一智斷四住煩惱。

    亦得四斷智功德。

    又雲。

    無世間上上智。

    以四智漸至上上智。

    出世無漏也。

    僧宗曰。

    頂法人。

    雖緣四谛。

    而集空心少。

    見有意多也。

    陰者言有。

    亦名聚積。

    明此觀心。

    存有情多。

    故言性是也。

    乃至忍法小勝。

    亦性是五陰也。

    世第一法名性。

    是五根者。

    得理轉深。

    移陰作根名也。

    言第一法。

    心能為無漏作根。

    苦忍緣于一谛。

    若論前暖法。

    第一法爾時。

    能習緣一谛。

    既有心多無心少。

    沒無名但與有名也。

    從頂以上。

    見斷煩惱。

    至須陀洹果。

    為第四人也。

    寶亮曰。

    正以此第三住人。

    遇善友得信首五根立。

    資斯之解。

    入見谛道。

    斷示相惑盡。

    成須陀洹人也。

    緣一谛者。

    得四谛平等。

    正觀現前。

    無複四異。

    唯空慧相随。

    若在五方便時。

    猶有想受等異。

    緣四谛之别。

    今者苦忍初心。

    會無相故。

    得緣滅谛名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 案。

    僧亮曰。

    一谛者。

    斷結一時見谛。

    可以為證也。

    僧宗曰。

    欲聞會二經也。

    此中有四問。

    下次第答也。

    寶亮曰。

    此第一問。

    請會教也 世尊何因緣故名須陀洹遍觀四方 案。

    僧亮曰。

    第二問何故名遍觀四方也 複何因緣名須陀洹 案。

    寶亮曰。

    第三問得名之意也 複何因緣說須陀洹喻以錯魚 案。

    寶亮曰。

    第四問所以喻取譬于魚 佛言善男子須陀洹人(至)是故如來方便說三 案。

    僧亮曰。

    常所起者。

    身見疑也。

    難識者。

    難可斷也。

    煩惱因者。

    身見也。

    對治怨賊者。

    戒定慧也。

    方便說三者。

    釋所以但說重也。

    僧宗曰。

    身見諸惑之本。

    [雨/複]于慧品。

    戒取違于正道。

    [雨/複]于戒品。

    疑則遍[雨/複]。

    觸事不成。

    此三所以重分别。

    則無量也。

    寶亮曰。

    以三重者除故。

    四十裡水。

    亦自枯矣 如汝所問何因緣故(至)壞大怨者謂四颠倒 案。

    僧亮曰。

    答第二問也。

    内外者。

    愛結是内。

    嗔慢是外也。

    寶亮曰。

    須陀洹人。

    觀于四谛。

    得四種功德。

    二據所得。

    二據所除也 如汝所問何因緣故(至)以逆流故名須陀洹 案。

    寶亮曰。

    非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