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七卷

關燈
入劇苦。

    故曰身重處深。

    第二人雖複起謗。

    而将來必以善自資。

    故曰身重處淺也。

    寶亮曰。

    此下次第。

    釋上五事所不具足之意也 善男子或複有人樂着三有(至)是故名為不具足 案。

    僧亮曰。

    二種涅槃。

    一謂五分法身。

    出生無故。

    名為涅槃。

    二謂結盡無為也。

    闡提無故。

    故言不必一切皆有也。

    不信有得道人者。

    謂聖自然不不學也。

    無因果者。

    無善果也 是人成就不具足信(至)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案。

    僧宗曰。

    從戒戒者。

    道共戒也。

    不具無作者。

    無漏戒。

    能息于作。

    名無作也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至)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案。

    僧亮曰。

    因列多聞。

    炎明餘義也 是人不具如是三事(至)是故名為施不具足 案。

    僧亮曰。

    财施淺事。

    猶非所能。

    況法施乎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至)是故名為智不具足 案。

    僧亮曰。

    涅槃是有無之總号。

    如來是身智有名也。

    解脫是滅結之無有無一也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至)見明故出身重故沒 案。

    僧亮曰。

    增善為第三。

    增惡為第二。

    于同行中。

    自以為勝者。

    同己所見。

    為人中勝也。

    寶亮曰。

    釋五事既竟。

    先明第二人之過。

    後彰第三人之德。

    一增善法者。

    釋第三人。

    一增惡法者。

    釋第二人也。

    第二人不能求近善友。

    故改造惡入生死。

    成暫出還沒。

    此人若深自知見行不具足。

    則求進。

    成第三住人也 第二之人深自知見(至)終不複沒是名為住 案。

    僧亮曰。

    第三人也。

    僧宗曰。

    求近善友。

    得為暖法。

    成第三人。

    永不複退也 我佛法中其誰是耶(至)如是等衆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舍利弗等。

    得暖法位。

    正定聚也。

    僧宗曰。

    舍利弗曾經第三人來。

    從本受名。

    以證不退義也 是故我于經中說偈(至)獲得解脫安隐住 案。

    僧亮曰。

    引誡偈。

    歎能住也 善男子知不具足凡有五事(至)如是觀已次得暖法 案。

    僧亮曰。

    次得暖法者。

    斷外凡夫。

    入正定聚。

    初住位住。

    僧宗曰。

    貪欲多觀不淨者。

    此明第三人觀行。

    漸進入暖法也。

    寶亮曰。

    更舉五法者。

    複有所為也。

    謂第二人。

    若值好善友應病與藥者。

    成第三人。

    若不爾。

    則還成第二人也。

    人有利鈍。

    利者觀假名空。

    即仍取法空。

    要達兩廂理竟。

    方乃出觀。

    至于暖法。

    結成住人。

    鈍者不能如此。

    假名空便出。

    信根亦立。

    成第三住人。

    故結有兩時。

    非暖法獨成住人。

    初善根不成也。

    暖法是法空之初。

    第二善根之始。

    去無漏火猶遠。

    故以暖為況也。

    智秀曰。

    次第複觀十二因緣者。

    四谛入小乘道。

    乃是三乘分流。

    入此中相。

    複觀十二因緣者。

    别是一方随緣入道耳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說言暖法因善友生 案。

    僧亮曰。

    明暖法唯慧。

    非是五陰。

    以色決之也。

    僧宗曰。

    迦葉何容不解暖名。

    蓋同物故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至)一切衆生皆有暖法 案。

    僧亮曰。

    如此暖法。

    一切皆有。

    今所言者。

    不如是也 善男子如是暖法是色界法(至)一切衆生不必悉有 案。

    僧亮曰。

    暖通三界。

    有七十三人。

    但言色界明非一切有也。

    六行者。

    無常苦因集生緣也僧宗曰。

    不言欲界一向不得暖觀。

    少故言不耳。

    遮其一切有難。

    作此答也。

    寶亮曰。

    要得上地定方能作暖法也。

    何以然。

    定位在上地故也。

    非欲界不能。

    獨色界能。

    下自出七十三人。

    通三界盡能作暖觀也。

    又一解。

    以果來系。

    因欲界直修攝身。

    口得人天樂果。

    名身行報。

    色界心靜。

    不馳蕩外緣。

    名心行報。

    故知是上果法也。

    言欲界有定者。

    是根本禅定方便。

    但攜利根人。

    能即用此攝入無漏也。

    色界雖有禅定。

    能作暖法。

    要是内弟子非外道也。

    若具十六行。

    方成暖法。

    外道唯能作十六行中之二。

    及苦下初門之四。

    雲何成暖法觀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自性是暖非他故暖 案。

    僧亮曰。

    慧性自了。

    非他了也。

    寶亮曰。

    更作兩問。

    定其位也。

    第一問雲何受暖名。

    為二問為自性是暖。

    為他暖耶。

    佛今且答後問。

    明自性是暖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先說(至)為十六行行即是智 案。

    僧亮曰。

    因于信心者。

    信為暖因。

    明無因無果也。

    即是智慧者。

    破我見。

    必由智慧。

    非信等也。

    十六行者。

    法不出有為無為。

    有為有四行。

    無為有四行。

    有無必當有因。

    因在有為有漏集也。

    有為無漏道也。

    此二各有四行十六也。

    寶亮曰。

    迦葉舉馬師滿宿。

    無有信心。

    當知信是暖法。

    佛言乃是暖因。

    非正是暖也 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至)煙者即是修道斷結 案。

    僧亮曰。

    八道火相者。

    無漏能燒煩惱名火。

    暖法為因故名相也。

    寶亮曰。

    答第二問。

    明是八聖道之相。

    故名暖。

    如攢火先有暖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至)雲何能為無漏道相 案。

    僧亮曰。

    報得色界五陰者。

    上言色界法。

    即明報也。

    寶亮曰。

    暖法既有為有漏。

    由能作因。

    報得色界。

    雲何得為無漏道相耶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至)而能與彼正道作相 案。

    僧亮曰。

    厭故觀行者。

    十六是觀。

    觀昧未免于愛。

    愛故受生也。

    寶亮曰。

    策故觀行者。

    正一心中。

    此兩用故。

    知善義資出。

    以相故招生。

    乃至一豪之善。

    皆不感生死 得暖法人七十三種(至)作五逆罪犯四重禁 案。

    僧亮曰。

    上說暖法。

    此說行人。

    若未伏欲界煩惱。

    而三界煩惱。

    具名具縛凡夫。

    謂一種人也。

    若斷一品名不具。

    至九品為九。

    通前欲界具十。

    上除悲七地。

    各有九人。

    不複能斷善根。

    僧宗曰。

    大意言此七十三人。

    悉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