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六卷

關燈
案。

    僧亮曰。

    明一切法。

    皆是中道。

    不應偏執也。

    僧宗曰。

    衆生不解即是中道者。

    謂不解即惑。

    惑時無解。

    是則非内。

    解時無惑。

    是則非外。

    故雲即是中道。

    寶亮曰。

    謂衆生不解。

    無有自性故。

    次此下雲。

    或時有解。

    或時無解。

    解與不解。

    二俱從緣。

    衆生亦是從緣。

    相與無性。

    盡是中道。

    但使不執令二彼俱虛也。

    若不如是。

    是則偏着矣。

    道慧記曰。

    分中道文為八段。

    第一明内外中道。

    第二辨有。

    第三去執。

    第四顯三種語。

    亦是去執。

    第五顯七種語。

    第六簡定因果。

    第七以七人通譬因果。

    第八偏為果作譬也。

    此第一明内外中道也。

    智秀曰。

    迦葉已申其執意。

    意在為物。

    佛自此下廣顯中道也 善男子我為衆生得開解故說言佛性非内非外 案。

    智秀曰。

    此下二種。

    辨中道。

    此下第一先明非内非外中道。

    以破異人所執也。

    後第二寄六種因緣。

    虛空菟角等。

    明不有不無中道 何以故凡夫衆生或言佛性(至)離陰而有猶如虛空 案。

    僧亮曰。

    舉異執也。

    略有二種。

    第一器中果者。

    雖器無果。

    而性在陰中。

    離陰則無也。

    第二如虛空者。

    佛性是常。

    五陰無常。

    如空性陰所不攝也 是故如來說于中道(至)故名中道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常是果性。

    無常是因性。

    二俱性不偏。

    名為中也。

    僧宗曰。

    凡夫所計。

    理則不然。

    佛性之理。

    理非内外。

    先舉六入。

    以顯義也。

    若言但内二。

    俱不當也。

    今言佛性。

    假内假外。

    合用者。

    即有正因。

    即有境界因。

    不離此而成。

    故就合用之功。

    以為中道也。

    就辨合用中。

    有五翻。

    此即第一翻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名為非内非外(至)是名分别答 案。

    僧宗曰。

    第二就緣因。

    以明合用也 複次善男子或言佛性(至)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案。

    僧宗曰。

    第三就果上真應。

    明合用也 複次善男子或有說言(至)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案。

    僧宗曰。

    第四就聞慧思慧。

    以明合用也 複次善男子或有說言(至)亦内亦外是名中道 案。

    僧宗曰。

    第五略舉行。

    明合用也。

    大意為顯因果非内非外耳。

    支流有此五翻。

    明合用也 複次善男子或有說言(至)亦内亦外是名中道 案。

    僧宗曰。

    寶珠以常現為内。

    金藏以不現為外也 善男子衆生佛性非有非無(至)衆生佛性非有非無 案。

    僧亮曰。

    辨有無相續中道也。

    虛空于人。

    不可見有常。

    不可見定有也。

    佛性亦不可見有非常。

    不可見不定有。

    有不同空。

    是有中道也。

    菟角于人。

    是無定無也。

    佛性于人。

    是無不定無。

    是無中道也。

    非有非無者。

    非虛空之有。

    非無非菟角之無。

    亦有者。

    是當有也。

    亦無者。

    是現無也。

    僧宗曰。

    此第二以非有非無。

    釋内外也。

    言所以爾者。

    正以非有故非内。

    正以非無故非外。

    佛性雖有。

    非如虛空者。

    言虛空體無。

    故見在于人有用。

    佛性見雖無。

    而當必有。

    不同空也。

    無故不同菟角者。

    言菟角是永無。

    此性非永無。

    故不同也。

    寶亮曰。

    外道計虛空是定性有法。

    然佛性雖有。

    而是當有之有。

    不同外道所計之有也。

    又不同菟角之無。

    菟角必不生。

    佛性是可生。

    豈得同此之永無之無也。

    道慧記曰。

    明虛空于現在雖有。

    而虛空終不可睹見。

    而佛性之有。

    可以心眼了了睹見也。

    内則是有。

    外則是無。

    不内故非有。

    不外故非無。

    所以是有無中道也。

    智秀曰。

    第二寄六因緣。

    辨非有非無中道也。

    此第一因緣也 善男子若有人問是種子中(至)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以譬申其旨也。

    時節有異。

    其體是一者。

    花菓是樹分。

    而樹是有分。

    樹分則時異。

    有分則體一。

    體一則有。

    時異則無也。

    僧宗曰。

    明諸法非先有無。

    況正因佛性。

    非有無也。

    寶亮曰。

    外道計言。

    外四大力強。

    能增長内四大。

    而内四大力弱。

    不能增長外四大也。

    今佛言不爾。

    無有外四大力。

    獨能增長内四大者。

    何以然。

    如谷子是内。

    地水等是外。

    若言力強故能增者。

    何故水土與谷子。

    初并時不即生。

    要待後時方生。

    而不爾。

    當知先有谷子為正因。

    後得水土為緣因。

    故次第得生。

    何容直外四大力。

    能增長于内四大耶。

    智秀曰。

    第二因緣寄辨種子。

    以明理也。

    所以者何。

    以下逆取伏難之意也。

    明雖複果不即子而有果必關子。

    雖複時節先後而始終。

    得為不異一假。

    故得稱言子有于果也 若言衆生中有佛性者(至)應定答言亦生不生 案。

    僧亮曰。

    已釋中道竟。

    今舉其以明乖中道也。

    有淨不淨者。

    釋學與無學。

    相續是一。

    不淨名學。

    謂衆生也。

    淨名無學。

    謂佛也。

    豈容學中。

    别有無學耶。

    定言亦生不生者。

    中道之旨既顯。

    合結勸。

    令識定答之要也。

    智秀曰。

    複釋一伏難也。

    緣聞上說。

    及釋伏難。

    便生執雲。

    别有果法。

    已在因中。

    今明衆生即是者。

    約不異假以明衆生當得作故。

    故言即是以義而推。

    不得别有果法已在因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