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如熟蘇。
佛如醍醐也。
寶亮曰。
分别兩問既竟。
更總收一切萬法。
無明等死。
無非佛性。
或正因。
或緣因。
或境界因。
随義往取。
盡能助果。
故是佛性。
通論既竟。
欲使其旨無遺。
仍該明凡夫令事都盡。
是以談衆生佛性。
如雜血乳。
善惡未分。
義言雜也。
乃至衆生佛性。
階給之異。
如文所說也。
智秀曰。
上唯明菩薩。
未出凡夫及小聖人。
又雖明佛性可得。
蓋約因中諸人說為不同。
然未釋其所以。
故此中并顯之。
明因中諸法。
皆有能得之義。
以此為異也 善男子現在煩惱(至)佛性亦爾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草譬凡聖佛性也。
牛譬後身菩薩也。
牛食草即成醍醐。
譬後身見性。
即成佛也。
僧宗曰。
以有現在煩惱。
故不得睹。
豈得言無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斷善根人有佛性耶 案。
僧亮曰。
廣上置答。
未來未起。
闡提不應說有佛性也。
僧宗曰。
猶執見有為難也。
寶亮曰。
明義粗障欲結還生之旨。
故迦葉更緻此問也。
智秀曰。
迦葉亦同未違。
所以有問也 佛言善男子如諸衆生(至)佛性力因緣故還生善根 案。
僧亮曰。
凡有者。
有三世也。
衆生是相續假名。
總三世為一有皆屬之。
終不能生果者。
明未至無用。
三有用别。
現有則能斷也。
未有則生也。
故說定無矣。
僧宗曰。
有過去業。
現在有果。
未來業未起。
故不得有果也。
佛性乃非三世。
而現有煩惱故。
善業則無。
以不見佛性。
便義說為斷。
非為永斷。
以未來佛性因緣。
故還得生也。
寶亮曰。
佛今還以譬辨。
如衆生有過去業。
故招現在果。
雖有未來。
而業未有。
故不能生果。
果雖未生。
以現在煩惱因緣故。
能斷善根。
以未來善業因緣力故。
故能還生也。
智秀曰。
佛約業以明義也。
有業則得果。
有衆生則能得佛。
故言有佛性耳 迦葉言世尊未來雲何能生善根 案。
僧亮曰。
上言未生無果。
今問其生義也。
道慧記曰。
問意以未來無善。
雲何能生于善耶 善男子猶如燈日(至)亦複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法起名生也。
日性是明。
雖複未起。
性自無闇。
名為破闇。
善惡之性。
性自相違。
善生則惡滅也。
寶亮曰。
此人乘過去善為因。
現在善知識為緣。
則能滅惡生善也。
智秀曰。
雖未出性能破闇。
佛性未來。
能生善根。
其如此也。
是少分譬。
可善消息取之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衆生佛性非内非外 案。
僧亮曰。
廣上分别答也。
以偏執生诤。
終斷善根。
分别中道。
去其偏執。
此皆答不得定說之義也。
法瑤曰。
色陰為外。
四陰為内。
緣因性耳。
正因佛性非色。
非内非外也。
上來非内非外。
非有非無。
中道義也。
是以複發斯問也。
僧宗曰。
此大段第三也。
若論得旨。
則不假複明。
猶人未解故。
爾就上明還生明佛性三世攝。
将來作佛。
要修善故得作佛。
自下中道觀。
是以次明此中道。
可有七段。
第一以合用明中道。
第二非有非無。
以釋成内外明中道。
第三寄乳酪遣執。
以明中道。
第四明如來有随自意語。
明如來所解。
不同凡夫。
正以不善。
解諸法因果。
随物而說。
豈可随語生着耶。
第五明寄七種語以遣着。
有因語果語。
自有因中說果。
自有果中說因。
雲何于此生着。
第六還定因果。
明有果時無因。
因時何得已有果耶。
第七寄七種人譬明也。
雲何言非内非外者。
難佛前句也。
寶亮曰。
此下第二大段。
明中道佛果。
佛性非内非外。
上師子吼品。
以明果非即正因中有。
亦非緣因中已有。
然複不離五陰得故。
言非内非外。
今此中明一切法善惡等。
盡是佛性。
恐人情迷故。
迦葉謬領。
即捉上語作難也。
謂若一切法。
盡是佛性者。
是為無一法而非者。
上何故言佛性非内非外耶。
智秀曰。
上明當性是衆生有。
複言即是五陰。
恐物情偏執。
用乖理衷。
此第三大段。
為除惑執。
辨明中道。
顯當果之性。
非是有無離于内外也。
有三别。
第一從此訖三種。
正顯中道性。
非内非外離有無。
第二訖恒河譬。
最後随自意語。
舉如意語。
可得随緣。
說為多種。
況明佛性。
不可定執耶。
第三科簡虛空與佛性之異也 佛言善男子何因緣故(至)衆生佛性是中道耶 案。
僧亮曰。
謂汝先已解。
解則不應複問。
而今問者。
則是失解也。
僧宗曰。
指前師子吼品。
已廣明中道。
今不應複問也。
寶亮曰。
此中佛意。
謂我之所言。
非内非外者。
乃果性不在内不在外。
此為中道耳。
汝何忽失意作此問也。
慧朗述昙愛曰。
上雲不善五陰。
及善五陰。
悉佛性故。
迦葉複問。
若使五陰是佛性者。
雲何而說非内非外耶。
欲令廣釋内外有無二種中道。
道慧記曰。
聖說不定。
中道之理。
既不可定執。
衆生雲何作定執耶。
欲令去着會中道故。
發問求解也 迦葉言世尊我實不失意(至)不能解故故發斯問 案。
僧亮曰。
迦葉承旨。
仍拂迹也 善男子衆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時有解或有不解
佛如醍醐也。
寶亮曰。
分别兩問既竟。
更總收一切萬法。
無明等死。
無非佛性。
或正因。
或緣因。
或境界因。
随義往取。
盡能助果。
故是佛性。
通論既竟。
欲使其旨無遺。
仍該明凡夫令事都盡。
是以談衆生佛性。
如雜血乳。
善惡未分。
義言雜也。
乃至衆生佛性。
階給之異。
如文所說也。
智秀曰。
上唯明菩薩。
未出凡夫及小聖人。
又雖明佛性可得。
蓋約因中諸人說為不同。
然未釋其所以。
故此中并顯之。
明因中諸法。
皆有能得之義。
以此為異也 善男子現在煩惱(至)佛性亦爾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草譬凡聖佛性也。
牛譬後身菩薩也。
牛食草即成醍醐。
譬後身見性。
即成佛也。
僧宗曰。
以有現在煩惱。
故不得睹。
豈得言無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斷善根人有佛性耶 案。
僧亮曰。
廣上置答。
未來未起。
闡提不應說有佛性也。
僧宗曰。
猶執見有為難也。
寶亮曰。
明義粗障欲結還生之旨。
故迦葉更緻此問也。
智秀曰。
迦葉亦同未違。
所以有問也 佛言善男子如諸衆生(至)佛性力因緣故還生善根 案。
僧亮曰。
凡有者。
有三世也。
衆生是相續假名。
總三世為一有皆屬之。
終不能生果者。
明未至無用。
三有用别。
現有則能斷也。
未有則生也。
故說定無矣。
僧宗曰。
有過去業。
現在有果。
未來業未起。
故不得有果也。
佛性乃非三世。
而現有煩惱故。
善業則無。
以不見佛性。
便義說為斷。
非為永斷。
以未來佛性因緣。
故還得生也。
寶亮曰。
佛今還以譬辨。
如衆生有過去業。
故招現在果。
雖有未來。
而業未有。
故不能生果。
果雖未生。
以現在煩惱因緣故。
能斷善根。
以未來善業因緣力故。
故能還生也。
智秀曰。
佛約業以明義也。
有業則得果。
有衆生則能得佛。
故言有佛性耳 迦葉言世尊未來雲何能生善根 案。
僧亮曰。
上言未生無果。
今問其生義也。
道慧記曰。
問意以未來無善。
雲何能生于善耶 善男子猶如燈日(至)亦複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法起名生也。
日性是明。
雖複未起。
性自無闇。
名為破闇。
善惡之性。
性自相違。
善生則惡滅也。
寶亮曰。
此人乘過去善為因。
現在善知識為緣。
則能滅惡生善也。
智秀曰。
雖未出性能破闇。
佛性未來。
能生善根。
其如此也。
是少分譬。
可善消息取之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衆生佛性非内非外 案。
僧亮曰。
廣上分别答也。
以偏執生诤。
終斷善根。
分别中道。
去其偏執。
此皆答不得定說之義也。
法瑤曰。
色陰為外。
四陰為内。
緣因性耳。
正因佛性非色。
非内非外也。
上來非内非外。
非有非無。
中道義也。
是以複發斯問也。
僧宗曰。
此大段第三也。
若論得旨。
則不假複明。
猶人未解故。
爾就上明還生明佛性三世攝。
将來作佛。
要修善故得作佛。
自下中道觀。
是以次明此中道。
可有七段。
第一以合用明中道。
第二非有非無。
以釋成内外明中道。
第三寄乳酪遣執。
以明中道。
第四明如來有随自意語。
明如來所解。
不同凡夫。
正以不善。
解諸法因果。
随物而說。
豈可随語生着耶。
第五明寄七種語以遣着。
有因語果語。
自有因中說果。
自有果中說因。
雲何于此生着。
第六還定因果。
明有果時無因。
因時何得已有果耶。
第七寄七種人譬明也。
雲何言非内非外者。
難佛前句也。
寶亮曰。
此下第二大段。
明中道佛果。
佛性非内非外。
上師子吼品。
以明果非即正因中有。
亦非緣因中已有。
然複不離五陰得故。
言非内非外。
今此中明一切法善惡等。
盡是佛性。
恐人情迷故。
迦葉謬領。
即捉上語作難也。
謂若一切法。
盡是佛性者。
是為無一法而非者。
上何故言佛性非内非外耶。
智秀曰。
上明當性是衆生有。
複言即是五陰。
恐物情偏執。
用乖理衷。
此第三大段。
為除惑執。
辨明中道。
顯當果之性。
非是有無離于内外也。
有三别。
第一從此訖三種。
正顯中道性。
非内非外離有無。
第二訖恒河譬。
最後随自意語。
舉如意語。
可得随緣。
說為多種。
況明佛性。
不可定執耶。
第三科簡虛空與佛性之異也 佛言善男子何因緣故(至)衆生佛性是中道耶 案。
僧亮曰。
謂汝先已解。
解則不應複問。
而今問者。
則是失解也。
僧宗曰。
指前師子吼品。
已廣明中道。
今不應複問也。
寶亮曰。
此中佛意。
謂我之所言。
非内非外者。
乃果性不在内不在外。
此為中道耳。
汝何忽失意作此問也。
慧朗述昙愛曰。
上雲不善五陰。
及善五陰。
悉佛性故。
迦葉複問。
若使五陰是佛性者。
雲何而說非内非外耶。
欲令廣釋内外有無二種中道。
道慧記曰。
聖說不定。
中道之理。
既不可定執。
衆生雲何作定執耶。
欲令去着會中道故。
發問求解也 迦葉言世尊我實不失意(至)不能解故故發斯問 案。
僧亮曰。
迦葉承旨。
仍拂迹也 善男子衆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時有解或有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