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非三世。
若得果時。
則不得爾。
正以在因之時。
必當見故。
義言其當也。
以現在少見。
便義言其見也。
即非三世。
豈為無常。
及至五種。
明闡提當必有故。
亦得言有。
始是分别答也。
寶亮曰。
答第一難也。
明佛性非在三世中。
複不為三世所攝也。
後身佛性在三世者。
明緣因性。
現在少分見故。
得名現在。
未來方得具足。
亦名未來也。
道慧記曰。
此釋第一難。
兼釋第二難也。
又曰此正答第一問也。
又曰此合結釋二問也。
智秀曰。
此下故是答第二難。
兼釋初定性所在也。
三世攝者。
其在因也。
不攝者。
在果也 如來未得阿耨多羅(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從學至無學。
相續有二說。
佛性果亦如是者。
亦三世攝也。
僧亮曰。
若未得無上道果時。
故是緣因佛性。
悉三世攝。
果則不然者。
謂佛果性也。
有三世者。
十住以還。
緣因性有非者。
佛果佛性也。
後身菩薩佛性因故。
亦三世攝。
果亦如是者。
此是十住以還緣因性。
前念為因。
後念為果。
亦三世攝也 九住菩薩佛性六種(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已斷結習。
粗惑已滅。
說常不同。
後身常也。
寶亮曰。
既一向在觀。
無複出入。
故餘常名也 八住菩薩下至六住(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八住下至六住。
未斷見習。
故說無常。
無三界煩惱。
故說善也。
寶亮曰。
九住十住。
同得常名。
而八住以還無者。
故知八地初心。
猶應有出入觀也。
中忍已上雖無。
奪不與名也 五住菩薩下至初住佛性五事(至)四可見五善不善 案。
僧亮曰。
善不善者。
類三界煩惱。
說不善也。
寶亮曰。
善是緣因。
不善是境界因也。
六住雖有無色界細惑。
為苦用輕。
不甚迫心。
故不與境界名也 善男子是五種佛性(至)故得言有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上稱第三問。
兼答第一廣分别已竟。
今還結第三也。
七種六種是緣因。
闡提現在無也。
五事有不善。
雖是煩惱。
非斷善煩惱。
于闡提亦是當有也。
寶亮曰。
上來所明。
佛性斷善根人。
必皆得故。
故言有也 若有說言斷善根者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名置答 案。
僧亮曰。
答第四問也。
明有是未來有無是現在無也。
答以決定。
而佛性不定。
若作定說。
而疑者不決。
不應置答。
若說不定。
所疑以決。
不須重答。
是名置答也。
法瑤曰。
答前亦有亦斷問也。
斷善根故。
不得言定有也。
善根還生。
不得言定無也。
可言亦有無者。
此明萬善緣因性也。
寶亮曰。
答第三難也。
答意雲。
不可定說有。
不可定說斷。
若言定有定無。
此名置答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我聞不答(至)何因緣答而名置答 案。
僧亮曰。
如餘經說。
不答名為置答。
故發問也 善男子我亦不說置而不答乃說置答 案。
僧亮曰。
語少也。
應雲不但說置而不答。
乃名置答。
義現于下也 善男子如是置答複有二種(至)以是義故得名置答 案。
僧亮曰。
一不答名置也。
二答而置也。
不答而置者。
止無義之問也。
答而置者。
去其偏着之情也。
寶亮曰。
自有不答。
亦名置答。
自有答而呵止。
不為解釋。
亦名置答也。
佛今用後解故雲遮止。
莫着也。
道慧記曰。
我亦不說置而不答者。
不答乃名置答也。
又曰。
亦不說不答。
是置答也。
又曰。
亦不說置不答也。
乃置而為答也。
一者遮故遮其執也。
二者莫着不聽其定着也。
兩種置答。
通有此二義也。
又曰。
遮止者。
是說置答也。
莫著者。
是默然置答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非是過去現在未來 案。
僧亮曰。
上未說因體。
今更問也。
僧宗曰。
更問出體相。
令人識也。
寶亮曰。
上解佛果非三世。
其義乃了。
但果名濫于生死。
迦葉緻問。
顯此旨也。
智秀曰。
上雖明性。
從于因果三世攝不攝義。
未出其體。
今發問以顯之也 佛言善男子五陰二種(至)亦非過去現在未來 案。
僧亮曰。
此普是因中也。
始者為因。
金剛為果。
猶是有為。
不免三世也。
言亦非謂佛果也。
寶亮曰。
因之與果。
俱三世攝。
前念五陰為因。
後念五陰為果。
故因果俱三世也。
非三世者。
唯果佛性獨脫也。
智秀曰。
正答問也。
若是變易地帶應。
故具五也 善男子一切無明煩惱等結(至)如來佛性猶如醍醐 案。
僧亮曰。
正因性也。
上說佛及十地佛性不同。
未說凡夫佛性。
今從凡夫至佛。
更以譬說辨其精粗也。
得善五陰者。
緣因性有漏善。
須陀洹以上。
辨無漏有精粗。
從正因生也。
僧宗曰。
此辨正因性也。
言此神明是佛正因。
因此能生善五陰。
乃至菩提。
以衆生如雜血。
以有煩惱在體故也。
如衆生皆精血得成。
明雖有佛性。
要假萬善。
得成佛也。
須陀洹。
斯陀含。
同斷欲界思惟未盡。
有少善故。
佛性如乳也。
那含斷欲界盡。
譬酪。
羅漢三界惑盡。
譬生蘇。
緣覺至十地菩薩。
斷三界外惑。
若得果時。
則不得爾。
正以在因之時。
必當見故。
義言其當也。
以現在少見。
便義言其見也。
即非三世。
豈為無常。
及至五種。
明闡提當必有故。
亦得言有。
始是分别答也。
寶亮曰。
答第一難也。
明佛性非在三世中。
複不為三世所攝也。
後身佛性在三世者。
明緣因性。
現在少分見故。
得名現在。
未來方得具足。
亦名未來也。
道慧記曰。
此釋第一難。
兼釋第二難也。
又曰此正答第一問也。
又曰此合結釋二問也。
智秀曰。
此下故是答第二難。
兼釋初定性所在也。
三世攝者。
其在因也。
不攝者。
在果也 如來未得阿耨多羅(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從學至無學。
相續有二說。
佛性果亦如是者。
亦三世攝也。
僧亮曰。
若未得無上道果時。
故是緣因佛性。
悉三世攝。
果則不然者。
謂佛果性也。
有三世者。
十住以還。
緣因性有非者。
佛果佛性也。
後身菩薩佛性因故。
亦三世攝。
果亦如是者。
此是十住以還緣因性。
前念為因。
後念為果。
亦三世攝也 九住菩薩佛性六種(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已斷結習。
粗惑已滅。
說常不同。
後身常也。
寶亮曰。
既一向在觀。
無複出入。
故餘常名也 八住菩薩下至六住(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八住下至六住。
未斷見習。
故說無常。
無三界煩惱。
故說善也。
寶亮曰。
九住十住。
同得常名。
而八住以還無者。
故知八地初心。
猶應有出入觀也。
中忍已上雖無。
奪不與名也 五住菩薩下至初住佛性五事(至)四可見五善不善 案。
僧亮曰。
善不善者。
類三界煩惱。
說不善也。
寶亮曰。
善是緣因。
不善是境界因也。
六住雖有無色界細惑。
為苦用輕。
不甚迫心。
故不與境界名也 善男子是五種佛性(至)故得言有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上稱第三問。
兼答第一廣分别已竟。
今還結第三也。
七種六種是緣因。
闡提現在無也。
五事有不善。
雖是煩惱。
非斷善煩惱。
于闡提亦是當有也。
寶亮曰。
上來所明。
佛性斷善根人。
必皆得故。
故言有也 若有說言斷善根者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名置答 案。
僧亮曰。
答第四問也。
明有是未來有無是現在無也。
答以決定。
而佛性不定。
若作定說。
而疑者不決。
不應置答。
若說不定。
所疑以決。
不須重答。
是名置答也。
法瑤曰。
答前亦有亦斷問也。
斷善根故。
不得言定有也。
善根還生。
不得言定無也。
可言亦有無者。
此明萬善緣因性也。
寶亮曰。
答第三難也。
答意雲。
不可定說有。
不可定說斷。
若言定有定無。
此名置答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我聞不答(至)何因緣答而名置答 案。
僧亮曰。
如餘經說。
不答名為置答。
故發問也 善男子我亦不說置而不答乃說置答 案。
僧亮曰。
語少也。
應雲不但說置而不答。
乃名置答。
義現于下也 善男子如是置答複有二種(至)以是義故得名置答 案。
僧亮曰。
一不答名置也。
二答而置也。
不答而置者。
止無義之問也。
答而置者。
去其偏着之情也。
寶亮曰。
自有不答。
亦名置答。
自有答而呵止。
不為解釋。
亦名置答也。
佛今用後解故雲遮止。
莫着也。
道慧記曰。
我亦不說置而不答者。
不答乃名置答也。
又曰。
亦不說不答。
是置答也。
又曰。
亦不說置不答也。
乃置而為答也。
一者遮故遮其執也。
二者莫着不聽其定着也。
兩種置答。
通有此二義也。
又曰。
遮止者。
是說置答也。
莫著者。
是默然置答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非是過去現在未來 案。
僧亮曰。
上未說因體。
今更問也。
僧宗曰。
更問出體相。
令人識也。
寶亮曰。
上解佛果非三世。
其義乃了。
但果名濫于生死。
迦葉緻問。
顯此旨也。
智秀曰。
上雖明性。
從于因果三世攝不攝義。
未出其體。
今發問以顯之也 佛言善男子五陰二種(至)亦非過去現在未來 案。
僧亮曰。
此普是因中也。
始者為因。
金剛為果。
猶是有為。
不免三世也。
言亦非謂佛果也。
寶亮曰。
因之與果。
俱三世攝。
前念五陰為因。
後念五陰為果。
故因果俱三世也。
非三世者。
唯果佛性獨脫也。
智秀曰。
正答問也。
若是變易地帶應。
故具五也 善男子一切無明煩惱等結(至)如來佛性猶如醍醐 案。
僧亮曰。
正因性也。
上說佛及十地佛性不同。
未說凡夫佛性。
今從凡夫至佛。
更以譬說辨其精粗也。
得善五陰者。
緣因性有漏善。
須陀洹以上。
辨無漏有精粗。
從正因生也。
僧宗曰。
此辨正因性也。
言此神明是佛正因。
因此能生善五陰。
乃至菩提。
以衆生如雜血。
以有煩惱在體故也。
如衆生皆精血得成。
明雖有佛性。
要假萬善。
得成佛也。
須陀洹。
斯陀含。
同斷欲界思惟未盡。
有少善故。
佛性如乳也。
那含斷欲界盡。
譬酪。
羅漢三界惑盡。
譬生蘇。
緣覺至十地菩薩。
斷三界外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