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斷者。
複不得言佛性是常也。
道慧記曰。
問有三重。
二重如上。
第三重謂。
若不全有全無者。
應半有半無也。
故雲亦有亦斷也。
智秀曰。
将欲為難。
先定佛性。
三世之中。
在何世耶。
下作三翻難也 若過去者雲何名常(至)三實四善五淨六可見 案。
僧亮曰。
第二難也。
本無今有。
是現在也。
已有還無。
是過去也。
将有未起。
名未來也。
法在三世。
是無常也。
佛說性常。
次以常義決之。
必定當得。
證未來也。
必定可見。
證現在也。
佛性有六者。
引佛說也。
二證性常。
二證可見也。
智秀曰。
第一約就三世。
為定難也。
初令是常。
非三世攝。
後就二世責。
令是世攝。
不得是常也 若斷善根有佛性者(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第三難也。
智秀曰。
第二舉佛性。
是善一句。
為雙關難也。
若闡提有性。
不應言斷善。
善若斷者。
性不應有也 若言佛性亦有亦斷雲何如來複說是常 案。
僧亮曰。
第四難也。
四難之意。
皆責佛說不定也。
智秀曰。
第三引佛所說常教。
為防難也。
佛性若常。
是則定法。
若不定者。
不得言常也 佛言善男子如來世尊(至)三者随問答四者置答 案。
僧亮曰。
佛意。
夫诤以偏執失中。
今法理不同。
答有四種。
不可一向定說也。
僧宗曰。
今先牽四種答者。
意在分别答也。
寶亮曰。
未是正答難也。
且舉佛有四種語法耳。
下次第解釋。
以分别答為答也。
智秀曰。
四種答問。
别是一科法門。
今取分别及置答。
以釋其難。
故先總列四章門。
下别釋也 善男子雲何定答(至)有如法住是名定答 案。
僧亮曰。
理無二故。
不須分别。
謂定答也 雲何分别答如我所說(至)名為道谛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說有二種。
謂法說義說也。
法說總而略。
義說别而廣。
故雲分别答也 雲何随問答如我所說(至)為貪嗔癡說一切燒 案。
僧亮曰。
有義自分别。
不假問答者。
自有法總義别。
須問而後答者。
舉如來誠旨。
以為釋也 善男子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至)六少見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先答第二問。
佛性有常無常。
事須分别。
不可執常為問也。
七事者。
具八自在。
四樂四淨。
無漏見法性。
皆名真實。
無學法門。
皆得少見也。
僧宗曰。
将欲提其第二問故。
先舉果地諸德。
及後身菩薩法出分别答也。
寶亮曰。
十力等乃至佛性七事。
皆是果地佛性也。
後身菩薩佛性有六者。
十住佛性中。
多明緣因性也。
一常者。
十地少見真我常。
故言亦常也。
無漏之解。
一得不失。
亦言常也。
二淨者。
除煩惱之穢也。
三真者。
不雜僞也。
四實者。
體用非虛也。
五善者。
純淨心也。
六少見者。
謂果性如此分别也。
道慧記曰。
答初問也。
明此佛性則非三世。
而是常。
自餘則是三世攝也。
智秀曰。
答初難。
明佛性雖複名義是一。
然在果得為七。
在因則六。
便為不定。
豈可聞斷三世因故。
便執佛性。
為三世所攝。
謂是無常。
作定難耶 如汝先問斷善根人(至)得名為有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稱其第三問也。
答其有無兩關難也。
僧宗曰。
今明斷善根。
人悉有如上諸三昧及菩薩性也。
答意謂。
汝問若有。
則不名斷善根。
我言當有善根。
豈得言一切有佛性者。
我言無者。
現在竟不可得。
未來必有。
豈得斷善根耶。
是二障未來者。
正次現在。
具有煩惱障。
未來不得速成佛。
故言無耳。
非是永無。
名分别答也。
寶亮曰。
且答第二難也。
謂斷善根人。
亦果果頭七種佛性。
亦言十住六種緣因之性。
是二種佛性。
障未來故。
名之為無耳。
定當得故。
名為有也。
但以現在惑障。
兩種性不現故。
便字曰無。
豈得雲斷善根人。
無佛性耶。
智秀曰。
明二種性。
現在無故。
不在斷例。
以别斷餘善故。
闡提義成。
以當有故。
言悉有也 如來佛性非過去非現在(至)未具見故名為未來 案。
僧亮曰。
兼答初難也。
難雲。
性有三世。
今明非三世不可說有。
便三世攝。
少可見故。
名現在者。
以少見故。
名後身也。
過去具但二世也。
未具見故。
名未來者。
未具見即少分見也。
學身說有。
去來非無學也。
法瑤曰。
答前為過去。
為未來。
為現在。
為遍三世問也。
須分别之。
佛果非三世。
佛緣性三世也。
緣因體又是因者。
又是果者。
故曰佛性。
因故三世。
果亦三世也。
正果佛性。
非三世也。
故言果非三世也。
後身菩薩。
因緣觀智。
即是佛種性。
此初一念為現在未滿足為未來。
過去無也。
十住觀智。
由因而生。
觀智佛性故。
亦得名為佛性。
此佛性亦有因法。
亦有果法。
皆三世也。
未有正果佛性故。
不得言非三世也。
僧宗曰。
答初問也。
問雲。
若三世者。
則是無常。
今答雲。
性有因果。
若是果性則常。
非是三世。
若是因性。
如後身菩薩。
見在少見故。
亦得言現在。
未全明了故。
亦得言未來也。
言其現在未來因。
故言爾也。
實
複不得言佛性是常也。
道慧記曰。
問有三重。
二重如上。
第三重謂。
若不全有全無者。
應半有半無也。
故雲亦有亦斷也。
智秀曰。
将欲為難。
先定佛性。
三世之中。
在何世耶。
下作三翻難也 若過去者雲何名常(至)三實四善五淨六可見 案。
僧亮曰。
第二難也。
本無今有。
是現在也。
已有還無。
是過去也。
将有未起。
名未來也。
法在三世。
是無常也。
佛說性常。
次以常義決之。
必定當得。
證未來也。
必定可見。
證現在也。
佛性有六者。
引佛說也。
二證性常。
二證可見也。
智秀曰。
第一約就三世。
為定難也。
初令是常。
非三世攝。
後就二世責。
令是世攝。
不得是常也 若斷善根有佛性者(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第三難也。
智秀曰。
第二舉佛性。
是善一句。
為雙關難也。
若闡提有性。
不應言斷善。
善若斷者。
性不應有也 若言佛性亦有亦斷雲何如來複說是常 案。
僧亮曰。
第四難也。
四難之意。
皆責佛說不定也。
智秀曰。
第三引佛所說常教。
為防難也。
佛性若常。
是則定法。
若不定者。
不得言常也 佛言善男子如來世尊(至)三者随問答四者置答 案。
僧亮曰。
佛意。
夫诤以偏執失中。
今法理不同。
答有四種。
不可一向定說也。
僧宗曰。
今先牽四種答者。
意在分别答也。
寶亮曰。
未是正答難也。
且舉佛有四種語法耳。
下次第解釋。
以分别答為答也。
智秀曰。
四種答問。
别是一科法門。
今取分别及置答。
以釋其難。
故先總列四章門。
下别釋也 善男子雲何定答(至)有如法住是名定答 案。
僧亮曰。
理無二故。
不須分别。
謂定答也 雲何分别答如我所說(至)名為道谛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說有二種。
謂法說義說也。
法說總而略。
義說别而廣。
故雲分别答也 雲何随問答如我所說(至)為貪嗔癡說一切燒 案。
僧亮曰。
有義自分别。
不假問答者。
自有法總義别。
須問而後答者。
舉如來誠旨。
以為釋也 善男子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至)六少見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先答第二問。
佛性有常無常。
事須分别。
不可執常為問也。
七事者。
具八自在。
四樂四淨。
無漏見法性。
皆名真實。
無學法門。
皆得少見也。
僧宗曰。
将欲提其第二問故。
先舉果地諸德。
及後身菩薩法出分别答也。
寶亮曰。
十力等乃至佛性七事。
皆是果地佛性也。
後身菩薩佛性有六者。
十住佛性中。
多明緣因性也。
一常者。
十地少見真我常。
故言亦常也。
無漏之解。
一得不失。
亦言常也。
二淨者。
除煩惱之穢也。
三真者。
不雜僞也。
四實者。
體用非虛也。
五善者。
純淨心也。
六少見者。
謂果性如此分别也。
道慧記曰。
答初問也。
明此佛性則非三世。
而是常。
自餘則是三世攝也。
智秀曰。
答初難。
明佛性雖複名義是一。
然在果得為七。
在因則六。
便為不定。
豈可聞斷三世因故。
便執佛性。
為三世所攝。
謂是無常。
作定難耶 如汝先問斷善根人(至)得名為有是名分别答 案。
僧亮曰。
稱其第三問也。
答其有無兩關難也。
僧宗曰。
今明斷善根。
人悉有如上諸三昧及菩薩性也。
答意謂。
汝問若有。
則不名斷善根。
我言當有善根。
豈得言一切有佛性者。
我言無者。
現在竟不可得。
未來必有。
豈得斷善根耶。
是二障未來者。
正次現在。
具有煩惱障。
未來不得速成佛。
故言無耳。
非是永無。
名分别答也。
寶亮曰。
且答第二難也。
謂斷善根人。
亦果果頭七種佛性。
亦言十住六種緣因之性。
是二種佛性。
障未來故。
名之為無耳。
定當得故。
名為有也。
但以現在惑障。
兩種性不現故。
便字曰無。
豈得雲斷善根人。
無佛性耶。
智秀曰。
明二種性。
現在無故。
不在斷例。
以别斷餘善故。
闡提義成。
以當有故。
言悉有也 如來佛性非過去非現在(至)未具見故名為未來 案。
僧亮曰。
兼答初難也。
難雲。
性有三世。
今明非三世不可說有。
便三世攝。
少可見故。
名現在者。
以少見故。
名後身也。
過去具但二世也。
未具見故。
名未來者。
未具見即少分見也。
學身說有。
去來非無學也。
法瑤曰。
答前為過去。
為未來。
為現在。
為遍三世問也。
須分别之。
佛果非三世。
佛緣性三世也。
緣因體又是因者。
又是果者。
故曰佛性。
因故三世。
果亦三世也。
正果佛性。
非三世也。
故言果非三世也。
後身菩薩。
因緣觀智。
即是佛種性。
此初一念為現在未滿足為未來。
過去無也。
十住觀智。
由因而生。
觀智佛性故。
亦得名為佛性。
此佛性亦有因法。
亦有果法。
皆三世也。
未有正果佛性故。
不得言非三世也。
僧宗曰。
答初問也。
問雲。
若三世者。
則是無常。
今答雲。
性有因果。
若是果性則常。
非是三世。
若是因性。
如後身菩薩。
見在少見故。
亦得言現在。
未全明了故。
亦得言未來也。
言其現在未來因。
故言爾也。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