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六十六卷
廣釋一闡提計無因果事 論闡提生善根義 論闡提斷三世善根義 明斷善根人有佛性義 廣釋九住八住等五種六種七種佛性義 廣說解佛性不同皆失中道
迦葉品之第四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善男子斷善根者
案。
僧亮曰。
将欲咨問斷善者。
先問疑着是誰耶 迦葉言世尊何等人輩能斷善根 案。
僧亮曰。
問利鈍二根。
何者能斷善耶 善男子若有聰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别 案。
僧亮曰。
有世智辨聰。
利根之人。
能斷善根。
僧宗曰。
第六翻廣明起耶見。
故斷善根也 遠離善友不聽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 案。
僧亮曰。
斷善之與正定。
皆由利根。
何者。
若外親善友。
則正。
若外離善友。
則斷也。
此說斷善之始。
第四譬邪見分也 如是之人能斷善根(至)當知是人能斷善根 案。
僧亮曰。
向明斷善由邪見不信。
今說生邪見所由也。
道慧記曰。
邪見破言無施有六事也 複作是念無父無母(至)當知是人能斷善根 案。
道慧記曰。
謂無父母有六事也 複作是念一切世間(至)是故當知無善惡果 案。
道慧記曰。
謂無善惡有三事也 複作是念一切世間(至)作是觀時能斷善根 案。
道慧記曰。
舉六事。
破聖道涅槃。
兼無聖人也 善男子若有衆生深見如是(至)及三惡道破僧亦爾 案。
僧亮曰。
結能斷善根者。
必是利智。
不得正解。
從癡起見。
推求謬執故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何時當能還生善根 案。
僧亮曰。
第五生善分。
從塞求通也。
偏執者。
不能分别。
能斷善根。
不執者。
則能分别。
還生善根。
下說佛性不定。
事須分别。
即是生善之義也。
僧宗曰。
大段之第二。
明還生善也。
寶亮曰。
大段之第五。
明還生善也。
衆生雖複斷于善根。
而于受苦之中。
得厭苦心發故。
還生善根。
相續不斷。
以至佛也。
然就此文中。
言辭甚曠。
略分為五别。
第一先明還生善根。
定因果之性。
第二明中道行。
第三引佛三種語。
令物虛懷。
明佛語無方。
不可定執。
第四明佛性有無。
第五辨得失。
以結上也 佛言善男子是人二時(至)初入地獄出地獄時 案。
僧亮曰。
初受苦時。
心則生悔。
善則還生也。
若受苦已切。
心亂迷濁。
不知生悔。
臨出之時。
乃至悔也。
僧宗曰。
此利根人也。
寶亮曰。
若極利根。
如五百婆羅門等。
止入地獄。
即能生善。
以此人聰明故也。
亦由先來未經大苦。
今報生地獄。
即覺苦重。
便能思惟推尋。
悟所作非理。
即得改心也。
若神根小。
複不如至。
出地獄時。
在後餘報。
方能改愅也。
其中萬塗。
不可定也。
道慧記曰。
初入之時。
受苦始爾。
神明未惛。
猶得正識。
後出地獄。
所受苦輕。
展其生心。
所以二時。
得生善也 善男子善有三種(至)斷三世因故名為斷 案。
僧亮曰。
過去已滅無。
故不可斷。
未來未至。
故不待言也。
斷三世因名斷者。
以現在一念善心為因。
能生後善。
今以邪見障此善心。
不得生故。
名斷三世因也。
僧宗曰。
明斷三世善也。
是故不名斷過去果者。
若過去因。
感果已定。
報在後生。
此報當來必受。
故不斷也。
即此報家之因。
因亦是定。
亦不可斷也。
文中略故。
但言不斷果耳。
過去之因。
感果在當。
因體已滅。
雲何可斷耶。
斷三世因。
名斷善根者。
若現在有善。
即是現善。
此善應過去。
即過去善也。
現在之善。
當來相續。
即名未來善也。
今以此身。
成一闡提。
惡業現前。
故現善應生不得生。
即是斷現善也。
此善若生。
便謝過去。
以不生故。
故無所謝。
即是斷過去善也。
此當來種類。
應續而不得續。
即是斷未來也。
從義而言。
此之文略。
何者。
現善能感來果。
今斷現不起。
是則斷因。
既曰斷因。
果無從生。
豈非斷果。
亦應雲。
斷果以略故。
但舉因耳。
寶亮曰。
夫生善為理。
皆三世中也。
若過去曾起者。
理不可斷。
但約現在。
遮未來故。
謂之斷二世也。
此中雲斷三世因者。
若現在所起之善。
此善即謝在過去。
為過去之因也。
現在善發。
由曾起之善。
力用相資也。
未來善起。
亦由現在為因。
因故使種類相續也。
今現在既斷。
便是三世之中。
善因不起。
故言斷三世因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為是未來為遍三世 案。
僧亮曰。
凡有四問。
此第一問。
夫有法不應三世。
今定何世所攝耶。
僧宗曰。
凡有二問。
初問佛性三世攝不。
次問闡提現在有佛性不。
若有。
不應言斷善根也。
若無不應言斷善根也。
若無不應悉有也。
寶亮曰。
凡有三難。
第一舉果性作難。
問斷善根人。
有佛性者。
此佛性為在過去。
為在未來。
為在現在。
為遍三世。
若使佛性。
在三世者。
雲何言常耶。
第二難雲。
若斷善根人。
有佛性。
是善豈得言斷。
若使無者。
佛雲何言斷耶。
第三遮佛意。
若謂亦有亦
僧亮曰。
将欲咨問斷善者。
先問疑着是誰耶 迦葉言世尊何等人輩能斷善根 案。
僧亮曰。
問利鈍二根。
何者能斷善耶 善男子若有聰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别 案。
僧亮曰。
有世智辨聰。
利根之人。
能斷善根。
僧宗曰。
第六翻廣明起耶見。
故斷善根也 遠離善友不聽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 案。
僧亮曰。
斷善之與正定。
皆由利根。
何者。
若外親善友。
則正。
若外離善友。
則斷也。
此說斷善之始。
第四譬邪見分也 如是之人能斷善根(至)當知是人能斷善根 案。
僧亮曰。
向明斷善由邪見不信。
今說生邪見所由也。
道慧記曰。
邪見破言無施有六事也 複作是念無父無母(至)當知是人能斷善根 案。
道慧記曰。
謂無父母有六事也 複作是念一切世間(至)是故當知無善惡果 案。
道慧記曰。
謂無善惡有三事也 複作是念一切世間(至)作是觀時能斷善根 案。
道慧記曰。
舉六事。
破聖道涅槃。
兼無聖人也 善男子若有衆生深見如是(至)及三惡道破僧亦爾 案。
僧亮曰。
結能斷善根者。
必是利智。
不得正解。
從癡起見。
推求謬執故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何時當能還生善根 案。
僧亮曰。
第五生善分。
從塞求通也。
偏執者。
不能分别。
能斷善根。
不執者。
則能分别。
還生善根。
下說佛性不定。
事須分别。
即是生善之義也。
僧宗曰。
大段之第二。
明還生善也。
寶亮曰。
大段之第五。
明還生善也。
衆生雖複斷于善根。
而于受苦之中。
得厭苦心發故。
還生善根。
相續不斷。
以至佛也。
然就此文中。
言辭甚曠。
略分為五别。
第一先明還生善根。
定因果之性。
第二明中道行。
第三引佛三種語。
令物虛懷。
明佛語無方。
不可定執。
第四明佛性有無。
第五辨得失。
以結上也 佛言善男子是人二時(至)初入地獄出地獄時 案。
僧亮曰。
初受苦時。
心則生悔。
善則還生也。
若受苦已切。
心亂迷濁。
不知生悔。
臨出之時。
乃至悔也。
僧宗曰。
此利根人也。
寶亮曰。
若極利根。
如五百婆羅門等。
止入地獄。
即能生善。
以此人聰明故也。
亦由先來未經大苦。
今報生地獄。
即覺苦重。
便能思惟推尋。
悟所作非理。
即得改心也。
若神根小。
複不如至。
出地獄時。
在後餘報。
方能改愅也。
其中萬塗。
不可定也。
道慧記曰。
初入之時。
受苦始爾。
神明未惛。
猶得正識。
後出地獄。
所受苦輕。
展其生心。
所以二時。
得生善也 善男子善有三種(至)斷三世因故名為斷 案。
僧亮曰。
過去已滅無。
故不可斷。
未來未至。
故不待言也。
斷三世因名斷者。
以現在一念善心為因。
能生後善。
今以邪見障此善心。
不得生故。
名斷三世因也。
僧宗曰。
明斷三世善也。
是故不名斷過去果者。
若過去因。
感果已定。
報在後生。
此報當來必受。
故不斷也。
即此報家之因。
因亦是定。
亦不可斷也。
文中略故。
但言不斷果耳。
過去之因。
感果在當。
因體已滅。
雲何可斷耶。
斷三世因。
名斷善根者。
若現在有善。
即是現善。
此善應過去。
即過去善也。
現在之善。
當來相續。
即名未來善也。
今以此身。
成一闡提。
惡業現前。
故現善應生不得生。
即是斷現善也。
此善若生。
便謝過去。
以不生故。
故無所謝。
即是斷過去善也。
此當來種類。
應續而不得續。
即是斷未來也。
從義而言。
此之文略。
何者。
現善能感來果。
今斷現不起。
是則斷因。
既曰斷因。
果無從生。
豈非斷果。
亦應雲。
斷果以略故。
但舉因耳。
寶亮曰。
夫生善為理。
皆三世中也。
若過去曾起者。
理不可斷。
但約現在。
遮未來故。
謂之斷二世也。
此中雲斷三世因者。
若現在所起之善。
此善即謝在過去。
為過去之因也。
現在善發。
由曾起之善。
力用相資也。
未來善起。
亦由現在為因。
因故使種類相續也。
今現在既斷。
便是三世之中。
善因不起。
故言斷三世因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為是未來為遍三世 案。
僧亮曰。
凡有四問。
此第一問。
夫有法不應三世。
今定何世所攝耶。
僧宗曰。
凡有二問。
初問佛性三世攝不。
次問闡提現在有佛性不。
若有。
不應言斷善根也。
若無不應言斷善根也。
若無不應悉有也。
寶亮曰。
凡有三難。
第一舉果性作難。
問斷善根人。
有佛性者。
此佛性為在過去。
為在未來。
為在現在。
為遍三世。
若使佛性。
在三世者。
雲何言常耶。
第二難雲。
若斷善根人。
有佛性。
是善豈得言斷。
若使無者。
佛雲何言斷耶。
第三遮佛意。
若謂亦有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