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五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六十五卷 第六釋十二因緣或是有為或是無為 第七釋或說心常或說無常 第八釋五欲樂或障道或不障道 第九釋暖頂忍世第一法或在欲界或在三界 第十釋或謂布施唯在意業或是五陰 第十一釋或有三無為或無三無為 第十二釋或有造色或無造色 第十三釋有無作色無無作色 第十四釋或有心數或無心數 第十五釋二十五有或五六七八有 第十六釋一分優婆塞義 第十七釋犯重失戒或不失義 第十八釋或說四果人成佛或說不成 第十九釋佛性即衆生有離衆生有 第二十釋有十方佛無十方佛 迦葉品之第三 善男子我經中說雲何名為(至)十二因緣定是有為 案。

    僧亮曰。

    有為無常。

    無為是常。

    二種一斷滅無常。

    非衆生數也。

    二不斷滅無常。

    十二因緣也。

    常亦有二。

    生滅常者。

    十二緣也。

    不生滅常者。

    謂涅槃也。

    是為十二因緣亦常無常。

    而或者聞因緣生滅。

    便與草木同盡。

    聞不生滅。

    謂與涅槃一相。

    起诤論也。

    僧宗曰。

    第六诤論也。

    若論正義。

    十二因果相生。

    至佛乃盡也。

    今執有為。

    所以成謬者。

    謂從生至老死。

    斷而不複續。

    乖于相續也。

    言無為者。

    謂都無斷也。

    寶亮曰。

    十二因緣。

    實是有為。

    言有為者。

    所以成诤者。

    以其不作因果相續有為故也。

    謂各各當體斷滅。

    無複因果相故也 我又一時告諸比丘(至)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案。

    僧亮曰。

    以相續不異故。

    名為常也 善男子有十二緣不從緣生(至)說十二緣定是無為 案。

    僧亮曰。

    雖引四句。

    但取初句。

    釋生惑之由也。

    不從緣生者。

    未與緣合也。

    從緣生非十二緣者。

    以不具十二。

    故言非也。

    寶亮曰。

    第二句雲有十二緣。

    不從緣生。

    謂未來世。

    十二枝者。

    未來未起。

    故言不從緣生耳。

    而或者謂常故不從緣生。

    此本據昔教為語也。

    然執者。

    各偏言有為。

    無複相續二家悉乖。

    故诤也 善男子我經中說一切衆生(至)唱言如來說心定常 案。

    僧亮曰。

    色有異相。

    故說壞。

    而心無異相。

    故說常也。

    或者聞色壞而心常。

    便謂心不生滅。

    下至上也。

    僧宗曰。

    第七诤論也。

    若論正義。

    實法則前滅而後生也。

    假名則始終為一也。

    或者聞說心。

    則上行不解相續。

    言有此心。

    常而不滅。

    向上受生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為頻婆(至)唱言如來說心定斷 案。

    僧亮曰。

    聞五陰俱壞。

    便謂心亦如色有大小長短等異也。

    僧宗曰。

    聞說無常。

    謂舍此陰身。

    心亦斷滅。

    不複續也。

    寶亮曰。

    言常則一向不滅。

    言斷則頓無相續。

    所以成诤也 善男子我經中說我諸弟子(至)說受五欲定遮正道 案。

    僧亮曰。

    外道以斷事為道。

    故卧灰食糠也。

    佛法不爾。

    而或者聞在欲不障。

    謂欲心現前。

    亦不障道也。

    聞欲心是障。

    便謂香華等事。

    亦能障道。

    故起诤也 善男子我經中說遠離煩惱(至)說第一法在無色界 案。

    僧亮曰。

    說羅漢果也。

    欲界無在羅漢也。

    三界定皆能修第一法。

    入見谛道。

    唯除非想一地。

    下三皆欲能佛随事異說。

    而或者。

    各當所聞。

    偏執生诤也。

    修第一法時。

    能伏見結。

    名遠離。

    未見四谛。

    未究竟斷故。

    未得解脫。

    在于初禅。

    至第四禅者。

    欲界定少慧多。

    無色定多慧少。

    色界定慧等易用。

    故說其易處也。

    或者便謂上下皆不能也。

    得阿那含果者。

    此經無超越說。

    得第三果者。

    三空下結已經伏斷。

    見真谛時。

    無漏觀利。

    雖經初果。

    終不住也。

    今說其住處耳。

    僧宗曰。

    第九诤論也。

    若論正義。

    欲界心及四禅心。

    悉能作世第一法觀也。

    三空亦可得有。

    但此地心難用。

    是以人不從難多取易。

    地地皆悉是伏結。

    爾時未得真無漏。

    若利根者。

    身在欲界。

    悉能懸滿上地心。

    能伏上地結也。

    鈍根者。

    未必能爾。

    要須次第生也為利根故。

    說第一法。

    在欲界。

    不解佛意。

    謂一向欲界。

    不得用禅地心也。

    若聞說四禅作四法觀。

    為從根本地心。

    謂一向不用欲界。

    乖中道故。

    所以诤也。

    寶亮曰。

    理而談者。

    三界心盡。

    得作第一法也。

    自有入未得八禅。

    但得欲界電光定。

    仍用此定。

    作假名法空觀。

    故佛說此人。

    即用欲界心作也。

    自有得八禅定。

    作假名法空者。

    複自有人。

    先伏結至三空。

    于彼地遇聖。

    即用三空定。

    作第一法者。

    而或者不解。

    亦聞欲界心作。

    便言上二界不得。

    聞上三界得作。

    複言欲界不得。

    故成诤也。

    智秀曰。

    二界皆得作第一法也。

    明駿案。

    上來所釋。

    皆依成實論義也。

    若依數義。

    唯二界得作耳。

    彼四空定一向不得。

    何者。

    謂從上品忍以上。

    猶不得緣。

    況第一法。

    似無漏者。

    而當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