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六十四卷
廣說诤論凡二十科 第一釋于一名法說無量名一義無量名無量義說無量名乃至第一義中說世谛等 不為五種人說五種法謂不為悭者贊布施等 廣釋所以語魔王雲過三月當涅槃緣起 第二釋我無我诤論 第三釋有中陰無中陰 第四釋有退無退诤論 第五釋如來是有為或是無為
迦葉品之第二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亦知未來衆生諸根
案。
僧亮曰。
第三诤論分也。
上雲。
具四德則進。
不具則退。
而善友不過于佛。
正法不過佛說。
如使後人于佛所說。
起诤論者。
則不得善思。
故不如法行。
四德。
所以不具。
皆由佛說不定。
如似如來說不應機。
故發問也。
僧宗曰。
第五廣明诤論也。
有三翻。
第一出诤論以咎佛。
第二如來廣釋以遣着。
第三釋诤論也。
此下第一列二十一诤論。
以咎佛也。
寶亮曰。
将欲解釋诤論。
故逆作難雲。
佛既知衆生三世。
諸根利鈍差别。
何不定說。
乃使物诤耶。
智秀曰。
辨诤論中。
唯有問答兩翻。
前迦葉以诤論為難後佛釋也 如是衆生于佛滅後(至)何故今日不決定說 案。
寶亮曰。
凡列二十對四十家诤。
請佛釋也。
道慧記曰。
迦葉發問。
凡有四十诤論。
兩兩相對。
合為二十。
就章門之中。
乃有四十二也。
合章門中。
第十九兩句言。
或說佛性。
即衆生有。
離衆生有。
或說四重五逆闡提。
皆有佛性。
或說言無。
合此二句。
所以為四十也 佛告迦葉善男子如是之義(至)乃是智慧之所能知 案。
僧亮曰。
佛所說義。
有權有實。
識性是着。
不達二義。
偏執起诤。
智能了達。
不執不诤也 若有智者我于是人(至)亦複謂我作不定說 案。
僧亮曰。
智者見法。
法理無二。
謂佛說實不說權也。
無智不見法故。
佛說權道。
謂道有權實說不定也。
謂我作不定說者。
自不見法。
謂佛說有二。
所以起诤論也。
僧宗曰。
第二釋着言之惑也。
随方釋化。
豈是凡夫六識所知。
是以不解此意。
故生此诤論耳。
智者理歸一緻。
及其化物方便故也。
說本迹不相違。
故言不二也。
于愚者。
不解偏執。
謂呼二也。
寶亮曰。
将欲釋難。
且一往總解雲。
如是之義。
非六識所知。
乃是智者所達也。
衆生根性不等。
須法藥不同。
何得定說耶。
是故一家。
恒勸行者。
若體解此諸诤論。
名通達佛法也。
佛所說法。
本一時之益。
生後解之資。
應縱容取旨。
豈得偏執。
但學者自乖于理。
豈是佛之過耶 善男子如來所有一切善行(至)悉為療治一切病苦 案。
僧亮曰。
謂愚智不同。
應須調伏。
所以說不得定也 善男子如來世尊為國土故(至)一切法中作二種說 案。
僧亮曰。
說不定之事。
證衆生不同。
如制皮物。
寒國則開。
溫土則制也。
時節者。
如初說無我。
後說我也。
他語者。
佛說少見佛性。
為後身菩薩。
非自為也。
為人故者。
說不淨觀是道。
為多愛人說。
不為多嗔人也。
為根故者。
如為利根。
則略說法要。
為鈍根人。
廣說法要也 于一名法說無量名(至)于無量義說無量名 案。
僧亮曰。
法是事體。
名是義因。
義是名實。
内外之稱。
各有總别。
僧宗曰。
明如來說法不定。
豈可承此而生執着耶。
就一名一義。
绮互為言。
尋求下釋。
各存其旨也 雲何一名說無量名(至)是名一名作無量名 案。
僧亮曰。
般涅此言無。
亦言不。
槃者言生。
亦言出也。
胡音多含。
皆是出生死之名。
亦是出生死之義。
一名一義也。
僧宗曰。
一名者。
取其無果之名。
而種種不同也。
道慧記曰。
涅槃是一名。
涅槃體是一名之治也。
更就涅槃體上。
作種種名。
故言于一名法。
說無量名也。
智秀曰。
捉一名以取法。
随此名法。
有無量義相。
說無量名。
非謂一名作無量名也 雲何一義說無量名(至)是名一義說無量名 案。
僧亮曰。
無生出。
雖出生無。
而名義皆異。
即無量有無量名也。
猶如帝釋者。
第二天主之義。
謂義一也。
與涅槃義同。
以異事為證耳。
僧宗曰。
一義說無量名者。
此是義名。
為存其義名耳。
道慧記曰。
帝釋一義也。
于一義上。
複立諸名。
故言于一義中。
說無量名也 雲何于無量義說無量名(至)無量義中說無量名
僧亮曰。
第三诤論分也。
上雲。
具四德則進。
不具則退。
而善友不過于佛。
正法不過佛說。
如使後人于佛所說。
起诤論者。
則不得善思。
故不如法行。
四德。
所以不具。
皆由佛說不定。
如似如來說不應機。
故發問也。
僧宗曰。
第五廣明诤論也。
有三翻。
第一出诤論以咎佛。
第二如來廣釋以遣着。
第三釋诤論也。
此下第一列二十一诤論。
以咎佛也。
寶亮曰。
将欲解釋诤論。
故逆作難雲。
佛既知衆生三世。
諸根利鈍差别。
何不定說。
乃使物诤耶。
智秀曰。
辨诤論中。
唯有問答兩翻。
前迦葉以诤論為難後佛釋也 如是衆生于佛滅後(至)何故今日不決定說 案。
寶亮曰。
凡列二十對四十家诤。
請佛釋也。
道慧記曰。
迦葉發問。
凡有四十诤論。
兩兩相對。
合為二十。
就章門之中。
乃有四十二也。
合章門中。
第十九兩句言。
或說佛性。
即衆生有。
離衆生有。
或說四重五逆闡提。
皆有佛性。
或說言無。
合此二句。
所以為四十也 佛告迦葉善男子如是之義(至)乃是智慧之所能知 案。
僧亮曰。
佛所說義。
有權有實。
識性是着。
不達二義。
偏執起诤。
智能了達。
不執不诤也 若有智者我于是人(至)亦複謂我作不定說 案。
僧亮曰。
智者見法。
法理無二。
謂佛說實不說權也。
無智不見法故。
佛說權道。
謂道有權實說不定也。
謂我作不定說者。
自不見法。
謂佛說有二。
所以起诤論也。
僧宗曰。
第二釋着言之惑也。
随方釋化。
豈是凡夫六識所知。
是以不解此意。
故生此诤論耳。
智者理歸一緻。
及其化物方便故也。
說本迹不相違。
故言不二也。
于愚者。
不解偏執。
謂呼二也。
寶亮曰。
将欲釋難。
且一往總解雲。
如是之義。
非六識所知。
乃是智者所達也。
衆生根性不等。
須法藥不同。
何得定說耶。
是故一家。
恒勸行者。
若體解此諸诤論。
名通達佛法也。
佛所說法。
本一時之益。
生後解之資。
應縱容取旨。
豈得偏執。
但學者自乖于理。
豈是佛之過耶 善男子如來所有一切善行(至)悉為療治一切病苦 案。
僧亮曰。
謂愚智不同。
應須調伏。
所以說不得定也 善男子如來世尊為國土故(至)一切法中作二種說 案。
僧亮曰。
說不定之事。
證衆生不同。
如制皮物。
寒國則開。
溫土則制也。
時節者。
如初說無我。
後說我也。
他語者。
佛說少見佛性。
為後身菩薩。
非自為也。
為人故者。
說不淨觀是道。
為多愛人說。
不為多嗔人也。
為根故者。
如為利根。
則略說法要。
為鈍根人。
廣說法要也 于一名法說無量名(至)于無量義說無量名 案。
僧亮曰。
法是事體。
名是義因。
義是名實。
内外之稱。
各有總别。
僧宗曰。
明如來說法不定。
豈可承此而生執着耶。
就一名一義。
绮互為言。
尋求下釋。
各存其旨也 雲何一名說無量名(至)是名一名作無量名 案。
僧亮曰。
般涅此言無。
亦言不。
槃者言生。
亦言出也。
胡音多含。
皆是出生死之名。
亦是出生死之義。
一名一義也。
僧宗曰。
一名者。
取其無果之名。
而種種不同也。
道慧記曰。
涅槃是一名。
涅槃體是一名之治也。
更就涅槃體上。
作種種名。
故言于一名法。
說無量名也。
智秀曰。
捉一名以取法。
随此名法。
有無量義相。
說無量名。
非謂一名作無量名也 雲何一義說無量名(至)是名一義說無量名 案。
僧亮曰。
無生出。
雖出生無。
而名義皆異。
即無量有無量名也。
猶如帝釋者。
第二天主之義。
謂義一也。
與涅槃義同。
以異事為證耳。
僧宗曰。
一義說無量名者。
此是義名。
為存其義名耳。
道慧記曰。
帝釋一義也。
于一義上。
複立諸名。
故言于一義中。
說無量名也 雲何于無量義說無量名(至)無量義中說無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