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案。
僧亮曰。
存其異義也 複有一義說無量名(至)是名一義說無量名 案。
僧亮曰。
陰以聚積為義。
雖有多名。
而聚積之義一也。
僧宗曰。
亦名道者。
此就緣中說耳。
以其陰能生道故 善男子世尊為衆生故(至)故名如來知諸根力 案。
僧亮曰。
第一義者。
小乘以苦集為第一。
非空第一也。
謂解脫身也。
所謂因果者。
分三世為十二。
宣是因果為略。
下苦義是總别相為廣也。
皆是應根不定之事。
僧宗曰。
第一義說為世谛者。
實是法身。
而說為丈六。
謂有生老病死也。
世谛說第一義者。
憍陳如實是世谛。
以解空故。
從解為稱。
名阿若憍陳如也。
道慧曰。
向來所明。
一名說無量名。
乃至世谛說第一義。
悉明不可定執也 善男子我若當于如是等義(至)具足成就知諸根力 案。
僧亮曰。
上一名說無量名。
廣略等義。
應根說法。
福處未了。
況餘人乎。
僧宗曰。
以如來随人随時根不同。
說法亦異。
謂知根力也 是故我于餘經中說(至)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案。
僧亮曰。
生不信心者。
以贊信政。
是對治。
須反治者乃得說也。
僧宗曰自有人。
應複反治為藥者。
自非善知根力。
何能爾耶 善男子如汝所言佛涅槃後(至)如來名無上力士 案。
僧亮曰。
答問先總後别也。
總中有二翻。
初廣後略。
此略分也。
上雲物有愚智。
人根不一。
法名義不定。
說不得定。
此雲末俗颠倒。
不解說旨。
自生诤論。
非佛咎也。
非唯一性說十二部經。
以衆生性行不一。
經有十二。
引諸佛為證也。
僧宗曰。
此下第三段。
廣釋诤論也。
第五解力者。
十力中謂性力也 善男子若言如來畢竟涅槃(至)如來意故作如是說 案。
僧亮曰。
此下别答也。
法身有真有應。
真身是常。
應身無常。
或者見應滅。
謂真亦滅。
聞真身常。
謂應身亦常。
所以起诤也。
寶亮曰。
佛此二說。
皆各有為。
但執者乖衷。
是以成诤。
此釋第一诤論 善男子是香山中有諸仙人(至)即時獲得阿羅漢果 案。
僧秀曰。
下舉五事。
此第二悟道緣起也 善男子拘屍那城有諸力士(至)一切皆發菩提之心 案。
智秀曰。
此第二發菩提心緣起也 善男子拘屍城有一工巧(至)汝可往告純陀令知 案。
智秀曰。
第三成檀波羅蜜緣起也 善男子王舍城中有五通仙(至)其人聞已當得盡漏 案。
僧亮曰。
第四拔邪見根緣起也 善男子羅閱隻王頻婆娑羅(至)如來定說畢竟涅槃 案。
僧亮曰。
第五滅罪緣起也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實義(至)終不畢竟入于涅槃 案。
僧亮曰。
始學者。
未有知見。
是假名菩薩。
不達權道。
謂丈六是真若聞無常。
便生退心。
為是說丈六無有變易也。
僧宗曰。
假名菩薩。
謂凡夫人。
假得此名。
故生執着。
非聖人也。
為是假名菩薩。
故言如來常住不變。
有諸凡夫不解。
謂終不變易。
入于涅槃。
傷于應滅。
故成诤論也。
寶亮曰。
佛所以唱入涅槃。
為欲使應聞深法者速來。
故有此說。
不畢竟者。
為進學人。
入信首五根故。
所以唱常也。
若欲結兩家之過。
于聞人涅槃者。
事同灰身。
于聞不畢竟者。
謂言佛常如事像。
然中道義求。
唱言入者。
權而不實。
言入者。
湛。
然無相也。
智秀曰。
出聞權道得益之人也 善男子有諸衆生生于斷見(至)善惡果報實有受者 案。
僧亮曰。
我者有真有俗。
俗故說有。
真故說無也。
說俗為斷。
說真為常。
而或者聞俗有故。
謂真亦有。
聞真無故。
謂俗亦無。
起诤論也。
僧宗曰。
第二诤論。
如來為除斷見故。
說善惡之業。
實有受者也。
以經生受果。
意在相續。
一行人。
一神明。
相續說用。
假名為我。
不達斯旨。
謬計有實神我不滅。
處處受生。
寶亮曰。
破彼斷見。
說有相續。
假名我用。
而謬執之徒。
便言有神也。
若聞破無神我教。
便謂八自在亦無也。
以兩執各異。
所以成诤。
若中道而言。
善見王者。
即我身是。
為斷見人說耳。
言無我者。
為計神我故說也。
非無八自在我也。
是故得言有亦無也 雲何知有善男子過去之世(至)定說有我及有我所 案。
僧亮曰。
我者。
情靈之總号也。
衆生壽者。
常用之别名
僧亮曰。
存其異義也 複有一義說無量名(至)是名一義說無量名 案。
僧亮曰。
陰以聚積為義。
雖有多名。
而聚積之義一也。
僧宗曰。
亦名道者。
此就緣中說耳。
以其陰能生道故 善男子世尊為衆生故(至)故名如來知諸根力 案。
僧亮曰。
第一義者。
小乘以苦集為第一。
非空第一也。
謂解脫身也。
所謂因果者。
分三世為十二。
宣是因果為略。
下苦義是總别相為廣也。
皆是應根不定之事。
僧宗曰。
第一義說為世谛者。
實是法身。
而說為丈六。
謂有生老病死也。
世谛說第一義者。
憍陳如實是世谛。
以解空故。
從解為稱。
名阿若憍陳如也。
道慧曰。
向來所明。
一名說無量名。
乃至世谛說第一義。
悉明不可定執也 善男子我若當于如是等義(至)具足成就知諸根力 案。
僧亮曰。
上一名說無量名。
廣略等義。
應根說法。
福處未了。
況餘人乎。
僧宗曰。
以如來随人随時根不同。
說法亦異。
謂知根力也 是故我于餘經中說(至)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案。
僧亮曰。
生不信心者。
以贊信政。
是對治。
須反治者乃得說也。
僧宗曰自有人。
應複反治為藥者。
自非善知根力。
何能爾耶 善男子如汝所言佛涅槃後(至)如來名無上力士 案。
僧亮曰。
答問先總後别也。
總中有二翻。
初廣後略。
此略分也。
上雲物有愚智。
人根不一。
法名義不定。
說不得定。
此雲末俗颠倒。
不解說旨。
自生诤論。
非佛咎也。
非唯一性說十二部經。
以衆生性行不一。
經有十二。
引諸佛為證也。
僧宗曰。
此下第三段。
廣釋诤論也。
第五解力者。
十力中謂性力也 善男子若言如來畢竟涅槃(至)如來意故作如是說 案。
僧亮曰。
此下别答也。
法身有真有應。
真身是常。
應身無常。
或者見應滅。
謂真亦滅。
聞真身常。
謂應身亦常。
所以起诤也。
寶亮曰。
佛此二說。
皆各有為。
但執者乖衷。
是以成诤。
此釋第一诤論 善男子是香山中有諸仙人(至)即時獲得阿羅漢果 案。
僧秀曰。
下舉五事。
此第二悟道緣起也 善男子拘屍那城有諸力士(至)一切皆發菩提之心 案。
智秀曰。
此第二發菩提心緣起也 善男子拘屍城有一工巧(至)汝可往告純陀令知 案。
智秀曰。
第三成檀波羅蜜緣起也 善男子王舍城中有五通仙(至)其人聞已當得盡漏 案。
僧亮曰。
第四拔邪見根緣起也 善男子羅閱隻王頻婆娑羅(至)如來定說畢竟涅槃 案。
僧亮曰。
第五滅罪緣起也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實義(至)終不畢竟入于涅槃 案。
僧亮曰。
始學者。
未有知見。
是假名菩薩。
不達權道。
謂丈六是真若聞無常。
便生退心。
為是說丈六無有變易也。
僧宗曰。
假名菩薩。
謂凡夫人。
假得此名。
故生執着。
非聖人也。
為是假名菩薩。
故言如來常住不變。
有諸凡夫不解。
謂終不變易。
入于涅槃。
傷于應滅。
故成诤論也。
寶亮曰。
佛所以唱入涅槃。
為欲使應聞深法者速來。
故有此說。
不畢竟者。
為進學人。
入信首五根故。
所以唱常也。
若欲結兩家之過。
于聞人涅槃者。
事同灰身。
于聞不畢竟者。
謂言佛常如事像。
然中道義求。
唱言入者。
權而不實。
言入者。
湛。
然無相也。
智秀曰。
出聞權道得益之人也 善男子有諸衆生生于斷見(至)善惡果報實有受者 案。
僧亮曰。
我者有真有俗。
俗故說有。
真故說無也。
說俗為斷。
說真為常。
而或者聞俗有故。
謂真亦有。
聞真無故。
謂俗亦無。
起诤論也。
僧宗曰。
第二诤論。
如來為除斷見故。
說善惡之業。
實有受者也。
以經生受果。
意在相續。
一行人。
一神明。
相續說用。
假名為我。
不達斯旨。
謬計有實神我不滅。
處處受生。
寶亮曰。
破彼斷見。
說有相續。
假名我用。
而謬執之徒。
便言有神也。
若聞破無神我教。
便謂八自在亦無也。
以兩執各異。
所以成诤。
若中道而言。
善見王者。
即我身是。
為斷見人說耳。
言無我者。
為計神我故說也。
非無八自在我也。
是故得言有亦無也 雲何知有善男子過去之世(至)定說有我及有我所 案。
僧亮曰。
我者。
情靈之總号也。
衆生壽者。
常用之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