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
名有十六。
而義言三世。
總去來今。
假名為一故。
即我身是也。
而或者謂。
佛别說一我。
從昔至。
至今。
始終不變。
故起诤也 又我一時為諸衆生說言我者即是性也 案。
僧亮曰。
積習所成。
故說之為性也 所謂内外因緣十二因緣(至)唱言如來定說有我 案。
僧亮曰。
列習成事也 善男子複于異時有一比丘(至)說言比丘無我我所 案。
僧亮曰。
以比丘執定我為問。
故答無定我也。
比丘三問。
皆是執着。
一問名。
二問實。
三問緣。
是以如來。
遮其實計。
故雲無我我所也 眼者即是本無今有(至)無有舍陰及受陰者 案。
僧亮曰。
計我者說有情是我。
今即情以辨也 如汝所問雲何我者我即期也 案。
僧亮曰。
因與果會。
是名期也。
何者。
善必福應惡必禍應克無差也。
此明業果不斷。
答問名也 誰是我者即是業也 案。
僧亮曰。
招果不差。
是業之力也。
答問實 何緣我者即是愛也 案。
僧亮曰。
業力受果。
緣受故受。
答問緣也 比丘譬如二手相拍(至)三因緣故名之為我 案。
僧亮曰。
處處生。
名為衆生。
緣由業愛三事不絕。
名之為我。
此為計斷衆。
說我之所由義 比丘一切衆生色不是我(至)唱言如來定說無我 案。
僧亮曰。
已說我義。
是曰緣所成。
乃破定我。
不離一果。
上句破一。
下句破異也。
舉外道所見。
重破一異之執。
先釋不異。
後釋不一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複作是言(至)唱言佛說定無中陰 案。
僧亮曰。
佛說業弱報遲者。
有中陰。
業強報速者。
無中陰。
而惑者聞有。
謂一切有。
聞無言一切無。
故起诤也。
僧宗曰。
第三诤論。
佛說中陰為生陰。
在方便也。
若論下至阿毗。
上極四空。
此一向無中陰也。
中間或有或無。
此正義也。
寶亮曰。
言有言無。
未必域判。
但業有定不定。
定者則有。
不定者則無。
若中道為論。
亦有亦無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複說有退(至)生煩惱故則便退失 案。
僧亮曰。
煩惱有二種。
一謂受生。
二障禅定也。
受生重故。
修無漏斷。
斷則不起。
障定輕故。
不修無漏。
遇緣還起。
是以退定起障。
定煩惱也。
不退無漏。
不起受生煩惱也。
雖不起煩惱。
而退禅定。
故無漏不現在前也。
譬室有毒蛇。
因燈得見。
雖燈滅不見終不入室。
諸法性空因定得見。
雖退定不見。
而不起煩惱也。
或者聞定退言無漏亦退。
聞無漏不退。
言定亦不退也。
僧宗曰。
第四诤論也。
若四意止。
以還未得正信。
或時有退。
入暖法已。
一向不退。
乃至羅漢也。
若是無漏。
則不退。
若是有漏。
或有退也。
鈍根則退。
利則不退也。
無漏之性。
照理而生。
一得不喪。
但退有漏定。
無漏不現前耳。
寶亮曰。
羅漢根有利鈍也。
六住已來。
悉伏斷障定煩惱也。
受生煩惱。
不複更起猶如燋炭。
不複為木。
但障定無知。
既是伏斷若利根者。
出無漏觀。
欲還入即時得入。
鈍根者。
出觀後。
欲還入則難。
更須作意。
方得入故。
名為退也。
或者羅漢退來。
起欲界思惟。
成須陀洹也。
言不退者。
謂禅定亦不退。
所以成诤也。
複有比丘名瞿[土*(系-小)](至)唱言如來定說無退。
案僧亮曰。
瞿提是那含人。
六反退定。
不得盡漏。
第七修得恐失故自害。
未死之間。
諸漏得盡。
魔王謂是學人命終。
乃繞其屍。
求覓其識。
既不能得。
白佛言。
汝弟子未盡漏而死佛答。
此人永拔受根已。
入涅槃也。
六種羅漢。
引退分為證也。
僧宗曰。
立退無漏義者。
引此為據。
謂羅漢果。
有漏無漏一切退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說如來身(至)定說佛身是無為法 案。
僧亮曰。
釋同是涅槃。
直以念念生滅。
不生不滅。
為異也。
非學者。
以金剛名學。
種智初起。
名無學。
法身不生不滅。
無二相也。
佛出世。
及不出世。
常住不動者。
以應為出。
不應則不出也。
然應常不生滅也。
不解我意者。
謂定是有為。
定是無為。
無為則常。
有為無常也。
僧宗曰。
第五诤論。
聞說滅者。
謂無法身。
聞法身不滅。
謂應迹亦常。
向我無我。
就隔身為論。
此據現在為義也。
寶亮曰。
聞應身無常。
謂無法身。
若聞常住。
複同外計。
兩說天乖。
故成诤也
名有十六。
而義言三世。
總去來今。
假名為一故。
即我身是也。
而或者謂。
佛别說一我。
從昔至。
至今。
始終不變。
故起诤也 又我一時為諸衆生說言我者即是性也 案。
僧亮曰。
積習所成。
故說之為性也 所謂内外因緣十二因緣(至)唱言如來定說有我 案。
僧亮曰。
列習成事也 善男子複于異時有一比丘(至)說言比丘無我我所 案。
僧亮曰。
以比丘執定我為問。
故答無定我也。
比丘三問。
皆是執着。
一問名。
二問實。
三問緣。
是以如來。
遮其實計。
故雲無我我所也 眼者即是本無今有(至)無有舍陰及受陰者 案。
僧亮曰。
計我者說有情是我。
今即情以辨也 如汝所問雲何我者我即期也 案。
僧亮曰。
因與果會。
是名期也。
何者。
善必福應惡必禍應克無差也。
此明業果不斷。
答問名也 誰是我者即是業也 案。
僧亮曰。
招果不差。
是業之力也。
答問實 何緣我者即是愛也 案。
僧亮曰。
業力受果。
緣受故受。
答問緣也 比丘譬如二手相拍(至)三因緣故名之為我 案。
僧亮曰。
處處生。
名為衆生。
緣由業愛三事不絕。
名之為我。
此為計斷衆。
說我之所由義 比丘一切衆生色不是我(至)唱言如來定說無我 案。
僧亮曰。
已說我義。
是曰緣所成。
乃破定我。
不離一果。
上句破一。
下句破異也。
舉外道所見。
重破一異之執。
先釋不異。
後釋不一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複作是言(至)唱言佛說定無中陰 案。
僧亮曰。
佛說業弱報遲者。
有中陰。
業強報速者。
無中陰。
而惑者聞有。
謂一切有。
聞無言一切無。
故起诤也。
僧宗曰。
第三诤論。
佛說中陰為生陰。
在方便也。
若論下至阿毗。
上極四空。
此一向無中陰也。
中間或有或無。
此正義也。
寶亮曰。
言有言無。
未必域判。
但業有定不定。
定者則有。
不定者則無。
若中道為論。
亦有亦無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複說有退(至)生煩惱故則便退失 案。
僧亮曰。
煩惱有二種。
一謂受生。
二障禅定也。
受生重故。
修無漏斷。
斷則不起。
障定輕故。
不修無漏。
遇緣還起。
是以退定起障。
定煩惱也。
不退無漏。
不起受生煩惱也。
雖不起煩惱。
而退禅定。
故無漏不現在前也。
譬室有毒蛇。
因燈得見。
雖燈滅不見終不入室。
諸法性空因定得見。
雖退定不見。
而不起煩惱也。
或者聞定退言無漏亦退。
聞無漏不退。
言定亦不退也。
僧宗曰。
第四诤論也。
若四意止。
以還未得正信。
或時有退。
入暖法已。
一向不退。
乃至羅漢也。
若是無漏。
則不退。
若是有漏。
或有退也。
鈍根則退。
利則不退也。
無漏之性。
照理而生。
一得不喪。
但退有漏定。
無漏不現前耳。
寶亮曰。
羅漢根有利鈍也。
六住已來。
悉伏斷障定煩惱也。
受生煩惱。
不複更起猶如燋炭。
不複為木。
但障定無知。
既是伏斷若利根者。
出無漏觀。
欲還入即時得入。
鈍根者。
出觀後。
欲還入則難。
更須作意。
方得入故。
名為退也。
或者羅漢退來。
起欲界思惟。
成須陀洹也。
言不退者。
謂禅定亦不退。
所以成诤也。
複有比丘名瞿[土*(系-小)](至)唱言如來定說無退。
案僧亮曰。
瞿提是那含人。
六反退定。
不得盡漏。
第七修得恐失故自害。
未死之間。
諸漏得盡。
魔王謂是學人命終。
乃繞其屍。
求覓其識。
既不能得。
白佛言。
汝弟子未盡漏而死佛答。
此人永拔受根已。
入涅槃也。
六種羅漢。
引退分為證也。
僧宗曰。
立退無漏義者。
引此為據。
謂羅漢果。
有漏無漏一切退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說如來身(至)定說佛身是無為法 案。
僧亮曰。
釋同是涅槃。
直以念念生滅。
不生不滅。
為異也。
非學者。
以金剛名學。
種智初起。
名無學。
法身不生不滅。
無二相也。
佛出世。
及不出世。
常住不動者。
以應為出。
不應則不出也。
然應常不生滅也。
不解我意者。
謂定是有為。
定是無為。
無為則常。
有為無常也。
僧宗曰。
第五诤論。
聞說滅者。
謂無法身。
聞法身不滅。
謂應迹亦常。
向我無我。
就隔身為論。
此據現在為義也。
寶亮曰。
聞應身無常。
謂無法身。
若聞常住。
複同外計。
兩說天乖。
故成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