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三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六十三卷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 廣釋善星斷善根義 出善星未斷善根之前壞欲界結獲得四禅事 出善星說苦德尼幹緣起事 釋斷善根義 釋斷善根佛性不斷義 釋佛性如虛空非三世攝 釋闡提身口業皆非善義 釋所以聽善星出家意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 案。

    僧亮曰。

    夫為行同有違不違。

    前師子吼品。

    辨不違。

    此品論違也。

    何者。

    前品所說。

    雖有佛性。

    要修善以成之。

    此品所說。

    雖有佛性。

    而斷善者塞之。

    故知俱論性。

    而有違不違之異也。

    法瑤曰。

    前品廣說佛性不一。

    或因或果。

    非因非果。

    或因或緣。

    或善非善。

    或言心是。

    或言心非。

    或言離陰。

    或不如是。

    衆說雖非一途。

    而佛性一也。

    是則不可偏執一法為是。

    而餘法非也。

    迦葉今引四十九年。

    不定之說。

    偏執者。

    皆失佛意。

    謂執往既失。

    執今豈得耶。

    若有偏執上所說者。

    皆不得佛意也。

    經有明文。

    下至煩惱諸結衆生。

    五陰善法。

    皆是佛性。

    又說性非内非外。

    亦内亦外。

    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又就闡提。

    或善根人。

    四句互明佛性。

    複引恒河七人。

    不離佛性水。

    又言如是七人。

    若善不善。

    若方便道。

    若解脫道。

    若因若果。

    悉是佛性。

    經文如此。

    豈可以一法偏執乎。

    若不尋結始末所論。

    佛性各舉一邊。

    以為決定。

    但以果為佛性者。

    恐失其知旨矣。

    前品明生死河中有七人。

    明不但佛性力故。

    自得菩提。

    不修道耶。

    今明涅槃河中。

    有七種人。

    闡提人。

    聞涅槃經。

    然後诽謗不信。

    斷善根耳。

    然涅槃聲先冥以遠益。

    謂入涅槃河中。

    況餘六人耶。

    今明七人雖異。

    而皆不離佛性水中。

    雖複兩品同明。

    而所論碩異也。

    僧宗曰。

    上第三十四問安樂性。

    向師子吼發斯論。

    而所顯之旨。

    猶有未了。

    今還成本問也。

    前明闡提雖斷善根。

    猶有佛性。

    今因善星。

    廣釋闡提斷善之方。

    及還生之由。

    明所斷者。

    是起作之善故。

    則正因之義存也。

    釋還生之由。

    所以緣因之理足也。

    亦以因果相望。

    則中道詳矣。

    二聖相成。

    俱顯妙旨。

    但辨理周悉。

    未必文廣也。

    大分品有六。

    第一明斷善根。

    第二辨還生。

    第三明中道。

    第四顯修道。

    第五勸。

    第六歎佛也。

    寶亮曰。

    師子吼迦葉。

    但論佛性。

    其大旨為異者。

    師子吼就次第從理為談。

    迦葉就違背邊為論也。

    師子吼所說。

    直論從因至果。

    附理信心。

    不言先斷善根。

    後更生之義也。

    迦葉所說。

    亦言從因次修。

    然其行未立。

    還斷信心。

    成一闡提。

    後厭情還發。

    能生于善。

    更進趣取佛。

    正以此為異。

    是則師子吼。

    雖明斷善。

    未辨還生。

    今迦葉所論。

    明斷善之後。

    更生之義也。

    大分為九門。

    第一明斷善根相。

    第二釋所以斷善。

    良由衆生根性不定也。

    第三辨诤論。

    由根性異。

    故感教各别。

    緻令互執。

    乖于中道也。

    第四廣明執着。

    起邪見之過。

    正以根性不定。

    不體佛教。

    各随所執。

    诽謗失旨也。

    第五明後從悉自拔得還生善根也。

    第六明同得常果。

    第七釋異生死以三漏為因。

    故感報無常。

    佛果以真解為資。

    遣漏盡而體常。

    第八歎經。

    第九歎佛也。

    道慧私記曰。

    師子吼所問。

    雙樹間事。

    迦葉所問。

    從得道已來事。

    科簡始末以為異也。

    又此品就人明性。

    前品就法明性也。

    智秀曰。

    大分此品為六段。

    第一明斷善根。

    而佛性不斷。

    第二明還生善根。

    第三明非内外非有無中道。

    第四明不诤。

    第五明梵行。

    第六歎佛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為大醫師作大藥王 案。

    僧亮曰。

    此下第一明斷善根人。

    斷善根相也。

    将欲設難。

    無叙師子吼所釋。

    善星比丘。

    是不可治人也。

    僧宗曰。

    就明斷善根中。

    自有六翻。

    第一明如來慈非不平等。

    正以善星不受。

    非如來失。

    第二廣列過失之事也。

    第三明斷三世善也。

    第四明如來具知根力。

    能知轉下。

    作中等也。

    第五廣明诤論。

    釋由物情不達教下之旨。

    緻生深罪也。

    第六明所以斷善根。

    廣起邪見也。

    智秀曰。

    第一段中六别。

    第一論斷善根。

    第二明根不定。

    第三明诤論。

    第四明執着。

    第五明邪見也 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 案。

    僧亮曰。

    此下舉三事證非不可治也。

    令先明有深重。

    故雲何不救也。

    寶亮曰。

    此下第一難。

    何不先為善星說法也 出家之後受持讀誦分别解說十二部經 案。

    僧亮曰。

    次明其有信非都無也 壞欲界結獲得四禅 案。

    僧亮曰。

    次明善星不無念等善根也 雲何如來記說善星(至)地獄劫住不可治人 案。

    僧亮曰。

    略結難也 如來何故不先為其演說正法後為菩薩 案。

    僧亮曰。

    治病在于始起可治之時。

    不先治之。

    要有漏時。

    非等慈也 如來世尊若不能救(至)有大慈愍有大方便 案。

    僧亮曰。

    若可治而不治。

    是無慈也。

    寶亮曰。

    第二責無慈悲。

    第三喻無方便也 佛言善男子譬如父母(至)當先教誰知世間事 案。

    僧亮曰。

    先答父慈等也。

    雖複教有先後。

    而不違慈義。

    以譬佛慈等無偏也。

    寶亮曰。

    此下先答第二難也。

    我久知其當斷善根。

    故于爾許年中。

    接引說法。

    為後世作益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為慈念故次複教之 案。

    僧亮曰。

    人以知見為樂。

    父慈雖等。

    然有能速成者。

    應先教也 善男子如來亦爾(至)為生後世諸善種子 案。

    僧亮曰。

    合譬之意。

    意在不偏必有利益。

    廣弘一燈之化者。

    應先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