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善男子如三種田(至)第三喻一闡提
案。
僧亮曰。
義如上釋 善男子如大師子殺香象時(至)演說法時功用無二 案。
僧亮曰。
終用一方便力耳。
上明雖複先後。
而慈用實等。
今明三時方便。
常盡其力也。
寶亮曰。
答第三難也。
明佛非無大方便。
但于善星。
方便不顯耳。
如彼師子。
于二狩之間。
雖等其力。
菟則不設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住王舍城(至)而彼都無信受之心 案。
僧亮曰。
凡舉三事。
此第一緣起也。
薄拘羅是惡鬼之名。
夫化之所被。
以信為本。
而闡提斷信。
釋所以不受化也。
僧宗曰。
此下第二廣說斷善之過也。
寶亮曰。
此下正明善星斷善根之相。
兼證釋向第二第三答也。
佛雖有大慈方便。
而善星淨信。
意難出故。
無所益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在迦屍國(至)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案。
僧亮曰。
第二緣起。
寶亮曰。
既以不信為心。
亦遮人為信故。
心死蟲置佛迹上。
使耳目之徒生異想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與善星(至)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案。
僧亮曰。
第三緣起也。
雖複同列不信。
而此一事。
偏論反舌。
罔沒尊聖。
彌見其心矣。
所以二問苦得者。
欲知即事。
與佛語相應已不也。
而苦得既已。
身驗所以反根。
善星因而誡之也。
寶亮曰。
聖化無方。
應物非一。
彼既心懷妒。
雲何可救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複讀誦(至)而我真實謂無因果 案。
僧亮曰。
此明無慧也。
若善由解生。
則不可斷。
不從解生。
遇耶則斷。
昔雖誦讀。
不由解生。
亦不可救。
答第二難也。
善知相法者。
知有二種現知相知也。
言佛非現知非一切知也。
僧宗曰。
雖受十二部經。
不解旨故。
所以退謗。
乃至斷善根。
況不受持。
雲何救耶 善男子汝若不信(至)生身陷入堕阿鼻地獄 案。
僧亮曰。
虛言無效。
不如驗實也。
陷地獄者。
慈不積無以滅身。
罪熟報至。
所以陷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入佛法(至)羅刹大鬼之所殺害 案。
僧亮曰。
佛說三乘因果。
而善星竟不獲一。
以無信故。
所以無所得也。
放逸故。
惡知識故者。
放逸即内患。
惡友即外緣。
備此二惡。
終斷善根。
雖入大海。
無獲者無信慧之人。
雖入法海。
亦無所獲。
自戮而死者。
譬放逸。
惡鬼所殺者。
譬惡友也。
僧宗曰。
記彼必入地獄。
一往如似不慈而是大慈也。
何以爾耶。
若不記者。
則長人耶信也 善男子是故如來以憐愍故(至)以惡邪故不舍惡見 案。
僧亮曰。
答第三難也。
雖以憐愍為說。
以其放逸。
終不可改也 善男子我從昔來見是善星(至)斯下之人地獄劫住 案。
僧亮曰。
答第四難也。
若内有微善。
可方便外授者。
斯人可度也。
若内無微善。
雖外方便。
亦無如之何也。
寶亮曰。
答第一難也。
善星若有微豪善者。
豈容記其是地獄劫住不可治人耶。
由是其一闡提故耳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廁中(至)是故不得拔其地獄 案。
僧亮曰。
手撓之譬大方便。
頭發譬微善也。
寶亮曰。
雖有未來之善。
而現在重惡。
無以資發。
故二世皆伏斷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何故記彼當堕阿鼻地獄 案。
僧亮曰。
善星見佛生嗔。
即入地獄。
佛住似如不慈。
欲請以釋故。
緻此問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多有眷屬(至)乃至無有毛發許 案。
僧亮曰。
答意若不往不記者。
外則長人衆惡。
内則久受重罪。
是以先記必入地獄。
及今往彼。
果陷無間。
豈是無慈。
乃所以滅其惡因也。
真實無二者。
以人聞佛言故。
不信善星之語。
則不增外惡。
令其受罪少也 善男子我久知是善星比丘(至)是名如來第五解力 案。
僧亮曰。
不出外故。
不生人罪也。
第五解力者。
謂十力中性力也 世尊一闡提輩以何因緣無有善法 案。
僧亮曰。
上說現在。
無有信慧。
名斷善根。
未明五根。
及未來善。
故發問也。
僧宗曰。
此下第三明斷二世善也。
智秀曰。
此下第二段。
顯斷善根義也。
六翻明義。
此第一求斷善根之相 善男子一闡提輩斷善根故(至)殺一闡提無有殺罪 案。
僧亮曰。
殺生以害故罪。
闡提無善。
但得惡心之罪。
無殺罪也 世尊一闡提者終無善法是故名為一闡提耶 案。
僧亮曰。
将欲咨問。
未來善義。
故先明此定。
謂闡提善根。
終意不起耶。
智秀曰。
第二翻。
舉終竟以定佛也 佛言如是如是 案。
僧亮曰。
終竟之義。
乃有近遠。
一生乃至一劫欲開其論端。
故且答如是也 世尊一切衆生有三種善(至)斷諸善法名一闡提耶 案。
僧亮曰。
舉三世為義。
取未來應生。
即今未生。
所以不可斷也。
終竟之旨。
未即可見。
智秀曰。
第三翻。
責未來之法。
未起則不可斷。
不應以斷善。
故成闡提 善男子斷有二種(至)是故我言斷諸善根 案。
僧亮曰。
滅而不續。
名之斷也。
性斷障斷者。
心有三種。
善不善無記。
若如常人。
起不善無記心時。
雖無善心。
直是心不并緣。
故善心不續。
是謂性斷。
以其現在無耶見故。
不名障斷。
闡提現有重耶見障。
使未來之不生于現在。
是名具二斷也。
法瑤曰。
益前有無之問也。
以現在無故。
得言斷善根。
未來有故。
得言悉有佛性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廁中(至)是故名為不可救濟
僧亮曰。
義如上釋 善男子如大師子殺香象時(至)演說法時功用無二 案。
僧亮曰。
終用一方便力耳。
上明雖複先後。
而慈用實等。
今明三時方便。
常盡其力也。
寶亮曰。
答第三難也。
明佛非無大方便。
但于善星。
方便不顯耳。
如彼師子。
于二狩之間。
雖等其力。
菟則不設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住王舍城(至)而彼都無信受之心 案。
僧亮曰。
凡舉三事。
此第一緣起也。
薄拘羅是惡鬼之名。
夫化之所被。
以信為本。
而闡提斷信。
釋所以不受化也。
僧宗曰。
此下第二廣說斷善之過也。
寶亮曰。
此下正明善星斷善根之相。
兼證釋向第二第三答也。
佛雖有大慈方便。
而善星淨信。
意難出故。
無所益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在迦屍國(至)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案。
僧亮曰。
第二緣起。
寶亮曰。
既以不信為心。
亦遮人為信故。
心死蟲置佛迹上。
使耳目之徒生異想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與善星(至)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案。
僧亮曰。
第三緣起也。
雖複同列不信。
而此一事。
偏論反舌。
罔沒尊聖。
彌見其心矣。
所以二問苦得者。
欲知即事。
與佛語相應已不也。
而苦得既已。
身驗所以反根。
善星因而誡之也。
寶亮曰。
聖化無方。
應物非一。
彼既心懷妒。
雲何可救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複讀誦(至)而我真實謂無因果 案。
僧亮曰。
此明無慧也。
若善由解生。
則不可斷。
不從解生。
遇耶則斷。
昔雖誦讀。
不由解生。
亦不可救。
答第二難也。
善知相法者。
知有二種現知相知也。
言佛非現知非一切知也。
僧宗曰。
雖受十二部經。
不解旨故。
所以退謗。
乃至斷善根。
況不受持。
雲何救耶 善男子汝若不信(至)生身陷入堕阿鼻地獄 案。
僧亮曰。
虛言無效。
不如驗實也。
陷地獄者。
慈不積無以滅身。
罪熟報至。
所以陷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入佛法(至)羅刹大鬼之所殺害 案。
僧亮曰。
佛說三乘因果。
而善星竟不獲一。
以無信故。
所以無所得也。
放逸故。
惡知識故者。
放逸即内患。
惡友即外緣。
備此二惡。
終斷善根。
雖入大海。
無獲者無信慧之人。
雖入法海。
亦無所獲。
自戮而死者。
譬放逸。
惡鬼所殺者。
譬惡友也。
僧宗曰。
記彼必入地獄。
一往如似不慈而是大慈也。
何以爾耶。
若不記者。
則長人耶信也 善男子是故如來以憐愍故(至)以惡邪故不舍惡見 案。
僧亮曰。
答第三難也。
雖以憐愍為說。
以其放逸。
終不可改也 善男子我從昔來見是善星(至)斯下之人地獄劫住 案。
僧亮曰。
答第四難也。
若内有微善。
可方便外授者。
斯人可度也。
若内無微善。
雖外方便。
亦無如之何也。
寶亮曰。
答第一難也。
善星若有微豪善者。
豈容記其是地獄劫住不可治人耶。
由是其一闡提故耳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廁中(至)是故不得拔其地獄 案。
僧亮曰。
手撓之譬大方便。
頭發譬微善也。
寶亮曰。
雖有未來之善。
而現在重惡。
無以資發。
故二世皆伏斷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何故記彼當堕阿鼻地獄 案。
僧亮曰。
善星見佛生嗔。
即入地獄。
佛住似如不慈。
欲請以釋故。
緻此問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多有眷屬(至)乃至無有毛發許 案。
僧亮曰。
答意若不往不記者。
外則長人衆惡。
内則久受重罪。
是以先記必入地獄。
及今往彼。
果陷無間。
豈是無慈。
乃所以滅其惡因也。
真實無二者。
以人聞佛言故。
不信善星之語。
則不增外惡。
令其受罪少也 善男子我久知是善星比丘(至)是名如來第五解力 案。
僧亮曰。
不出外故。
不生人罪也。
第五解力者。
謂十力中性力也 世尊一闡提輩以何因緣無有善法 案。
僧亮曰。
上說現在。
無有信慧。
名斷善根。
未明五根。
及未來善。
故發問也。
僧宗曰。
此下第三明斷二世善也。
智秀曰。
此下第二段。
顯斷善根義也。
六翻明義。
此第一求斷善根之相 善男子一闡提輩斷善根故(至)殺一闡提無有殺罪 案。
僧亮曰。
殺生以害故罪。
闡提無善。
但得惡心之罪。
無殺罪也 世尊一闡提者終無善法是故名為一闡提耶 案。
僧亮曰。
将欲咨問。
未來善義。
故先明此定。
謂闡提善根。
終意不起耶。
智秀曰。
第二翻。
舉終竟以定佛也 佛言如是如是 案。
僧亮曰。
終竟之義。
乃有近遠。
一生乃至一劫欲開其論端。
故且答如是也 世尊一切衆生有三種善(至)斷諸善法名一闡提耶 案。
僧亮曰。
舉三世為義。
取未來應生。
即今未生。
所以不可斷也。
終竟之旨。
未即可見。
智秀曰。
第三翻。
責未來之法。
未起則不可斷。
不應以斷善。
故成闡提 善男子斷有二種(至)是故我言斷諸善根 案。
僧亮曰。
滅而不續。
名之斷也。
性斷障斷者。
心有三種。
善不善無記。
若如常人。
起不善無記心時。
雖無善心。
直是心不并緣。
故善心不續。
是謂性斷。
以其現在無耶見故。
不名障斷。
闡提現有重耶見障。
使未來之不生于現在。
是名具二斷也。
法瑤曰。
益前有無之問也。
以現在無故。
得言斷善根。
未來有故。
得言悉有佛性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廁中(至)是故名為不可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