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五卷

關燈
耶。

    義相食。

    詳之明哲耳 善男子我經中說四種施中(至)唱言如來說施唯意 案。

    僧亮曰。

    身口意業。

    皆是施體。

    有淨不淨。

    則福厚不淨。

    福薄淨。

    必由信有心淨也。

    初三。

    一具二淨。

    餘二互有信心。

    雖有優劣。

    皆得稱淨。

    而或者聞說淨施由信。

    信是意業。

    便謂施具在意。

    故起诤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複作是說(至)唱言佛說施即五陰 案。

    僧亮曰。

    佛因中說果。

    謂五事施也。

    或者聞是食即施業。

    外可施之物。

    無非是施。

    五陰攝法斷盡。

    故言施即五陰。

    僧宗曰。

    第十诤論也。

    就正義而言者。

    心為施等之主。

    色以助成。

    身口助意。

    但身口非情靈之法。

    聞說二種是淨。

    便謂唯一意業。

    不關身口。

    聞說施是五事。

    便謂但色非心。

    複為诤也。

    寶亮曰。

    若有行道來久。

    舍心成就。

    一切時中。

    常行故。

    佛為此人。

    說施即是意。

    不待身口方成也。

    自複有人。

    善根微劣。

    須身口助成。

    方能惠施。

    若不動身口。

    直興心念。

    不成施業。

    佛為此人。

    說施具是五陰也。

    或者取佛意謬。

    若聞說施唯意者。

    則都不關身口也。

    言具五陰者。

    要須備三業。

    兩執各偏。

    是故成诤論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宣說涅槃(至)唱言佛說無三無為 案。

    僧亮曰。

    佛說二谛。

    世谛有因。

    因有二種。

    一有法用。

    二無法用。

    無法用者。

    三無為也。

    有法用者。

    謂五陰也。

    或者聞涅槃能斷生死。

    便言有無為法。

    法入所攝也。

    聞其無法。

    謂無涅槃。

    能斷生死。

    起诤論也。

    燈滅直明滅而已。

    更無滅法生也。

    涅槃亦爾。

    直煩惱滅。

    更無法生也。

    以煩惱滅。

    生死不續。

    是無法之用。

    名虛空也。

    是總相空。

    故稱常稱遍也。

    世間無馬等空。

    是别相空。

    亦以無法為空。

    借以為譬。

    以别相故。

    非常非遍也。

    非智緣滅者。

    智緣滅出世間無漏。

    非智緣滅。

    世間無漏。

    雖世出世之異。

    滅義是常。

    與虛空同。

    稱三無為。

    外道不得無漏斷結。

    結滅而還生。

    不得稱常。

    僧宗曰。

    第十一诤論也。

    就正義而言者。

    非無三無為。

    别三法耳。

    寶亮曰。

    或者謂空中無物。

    不可分别。

    唯是一空。

    無三無為也。

    此中佛意。

    亦得言有。

    亦得言無。

    空無别法。

    故言無。

    逐義往尋。

    故言有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為目犍連(至)唱言如來說有涅槃 案。

    僧亮曰。

    稱為涅槃。

    謂章句也。

    聖所踐者。

    謂之迹也。

    永不退失。

    謂畢竟也。

    無有八苦。

    謂無畏也。

    療生死病。

    謂大師也。

    果智忍無閡三昧。

    皆随異義名也。

    與法同相。

    名大法界。

    斷老病死。

    名甘露味也。

    無可取名難見也 複于一時我為目連(至)決定說有虛空無為 案。

    僧亮曰。

    若有性者。

    性不可壞。

    以其無性。

    名不牢固。

    名為虛空者。

    無性無法。

    無法有用。

    與虛空同性。

    即以為名也。

    食下回轉者。

    說一切音聲。

    兩有相尋。

    食不得下。

    音聲不發。

    以無一有食下聲發。

    說空之用也。

    或者聞空有用。

    謂有空法。

    法入色入攝也 複于一時為目連說(至)決定說有非智緣滅 案。

    僧亮曰。

    從智緣而滅者。

    謂不從出世無漏智也。

    暖頂以上。

    至世第一法。

    是世間無漏。

    永斷三惡報也。

    寶亮曰。

    若為智緣所滅。

    亦名智緣無為。

    空既無物容。

    複異于虛空。

    亦稱虛空無為。

    空中無複可數。

    便名為非數緣無為。

    不解意者。

    聞無則不得随義有三。

    聞有便言三。

    各别體。

    以事像取故成诤論也 善男子我又一時為跋波(至)決定說言色是四大 案。

    僧亮曰。

    四大名色者。

    色法有五。

    四大是假說四。

    則說見都盡。

    聲由四大而發。

    舉本則攝末也。

    決定說言色是四大者。

    謂有色處。

    四大常俱。

    水中有火。

    湯中有冷。

    空中之聲。

    亦有四大失旨也。

    僧宗曰。

    十二诤論也。

    若謂正義。

    以色香味成四大。

    四大複成眼等五根。

    雖曰十四種色。

    若性性攝。

    則不出四大。

    若四大為因。

    五根為果。

    不離果有因。

    得言為因所成。

    聞說四大名色。

    不解性攝。

    謂唯有四大。

    無餘色也。

    聞說因四大造所。

    可言造根由大成。

    離因無果。

    乃至忽滑。

    若依四大品所明。

    皆悉不分四大。

    不辨此語。

    謂過去四大。

    造三世色。

    言現在身口業色所由而有。

    由過去三十四大力強。

    故能造也。

    現在造二世。

    未來唯造一世。

    不得佛意。

    複為诤論也。

    寶亮曰。

    有人謂。

    四大力強。

    能造色等。

    而色等力劣。

    不能造四大。

    常作此計。

    佛又一時為比丘。

    說五陰盡空。

    何者為色。

    色即四大。

    便言四大不能造色。

    又複一時說四大造色。

    所謂方圓等者。

    此是相内待之因耳。

    聞此說者。

    便言四大定能造色。

    若論中道。

    若論正義者。

    應言亦造不造。

    何者。

    因四大有方圓等。

    衆假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