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五卷

關燈
故。

    亦言造也。

    前六四大。

    後亦四大。

    便無有造。

    五塵亦爾。

    因細成粗故。

    亦得雲色造色。

    前既是色。

    後亦是色。

    故言不造。

    諸人不解。

    聞造便令一切悉造。

    聞不造謂一切不造。

    兩造失中道。

    所以成诤也 善男子我複說言譬如因鏡(至)是名造色猶如響像 案。

    僧亮曰。

    四大假名有用。

    堅持風動。

    水潤火熟。

    色得生長。

    如因鏡像現也 我諸弟子聞是說已(至)說有四大則有造色 案。

    僧亮曰。

    言四大能造。

    非所造也。

    色是所造。

    非能造也 或有四大無有造色 案。

    僧亮曰。

    言四大是假。

    為實法所造。

    色等實法非造。

    佛說造。

    造四大亦造色。

    譬如束竹相扶得立。

    上二家偏執。

    皆不得佛意也 善男子往昔一時菩提王子(至)不名失戒猶名持戒 案。

    僧亮曰。

    無作是戒體。

    此說十善戒。

    身口七支。

    從作色生無作色。

    無作為色。

    餘三不從作生。

    不名色也。

    僧宗曰。

    第十三诤論也。

    若論正義。

    無作非心。

    雖非色心。

    不得無也。

    此是善法性違惡。

    以果中說因故。

    言無作是色也。

    從色發得。

    以因為名耳。

    或者聞此不解故。

    謂無作是色也。

    寶亮曰。

    為菩提王子。

    說無作是色者。

    若直言心是戒。

    王子便謂起惡心時。

    所受之戒皆失。

    則無戒可持。

    故于身口七支。

    說得無作戒也。

    謬取佛意者。

    便言直以無作是戒。

    不複關心也。

    又說戒即是遮制惡法。

    若心不作惡即是戒。

    聞此說。

    便言都無無作戒。

    所以成诤也 以何因緣名無作色非異色因不作異色因果 案。

    僧亮曰。

    非異色因者。

    身口作法是色性。

    三種善惡無記也。

    戒以善作為因。

    善作異于不善無記。

    名異色異色因也。

    不作異色因果者。

    無作是異色因之果。

    言無異為因。

    無此果同之果也。

    僧宗曰。

    非異色因者。

    異色即是無作體。

    若餘色不發無作。

    非無作之因。

    如無記身口。

    及山河之色是也。

    既言非異色家因。

    異色亦非其果也。

    若身口善色。

    能發無作者。

    是異色之因。

    異色亦是其果。

    以從善色發得。

    故言無作也。

    不解故。

    便言即無作為色也。

    寶亮曰。

    非異色因者。

    異色謂心也。

    明非直用心作因也。

    非異是因家果者。

    此戒亦非獨心家之果。

    要以色心合用。

    方名為戒善也。

    道慧記曰。

    此明欲發無作。

    要先正身合掌。

    作異常之色。

    乃能發得此無作果也。

    智秀曰。

    心非身口。

    謂之異色也。

    身口無作。

    不從之而生。

    故雲非異色為因也。

    不作異色因果者。

    不為心作果。

    故言不作異色因家之果也。

    慧朗别述一解曰。

    無作是異色。

    謂若非異色之因。

    則不作異色之果 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至)唱言佛說有無作色 案。

    僧亮曰。

    佛意無作非色。

    以因色生。

    從因名色。

    不解佛意。

    謂無作是色性 善男子我于餘經作如是言(至)決定宣說無無作色 案。

    僧亮曰。

    誓不作惡。

    生無作戒。

    能遮惡法也。

    不作惡名為持戒者。

    不作惡時。

    無作獨生。

    戒性明淨。

    曰持戒也。

    若起作惡。

    戒與惡并。

    戒不明淨。

    違本誓故。

    不名持戒。

    不解佛意。

    聞說不作。

    謂更無作法生無無作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作如是說(至)一切凡夫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經說苦樂。

    以心為主。

    心有解惑。

    惑名無明。

    解名正見。

    正見是樂因。

    無明是苦本。

    此二是心之異能也。

    立為數法。

    五陰是苦。

    從無明生。

    說癡過患也。

    僧宗曰。

    第十四诤也。

    或說有心數。

    或說無心數也。

    若論正義。

    心之與數。

    亦有亦無。

    言有數者。

    前後次第而生。

    言無數者。

    謂不一時并有也。

    寶亮曰。

    佛一時說。

    莫問凡聖。

    五陰盡因無明故得。

    乃至十二支亦爾。

    有人不解。

    便言止是一無明。

    而中間無複因果相生。

    直是一物常爾。

    但作異名異說。

    是有十二支。

    便唱言無心數也。

    智秀曰。

    因佛說十二緣。

    兩段因果。

    二家生執。

    初明過去因。

    有三事改常。

    一者從無明支。

    長出愛取支。

    二者轉行支。

    作有名說也。

    三者就果上說。

    即因名。

    次辨五果。

    其異有五。

    一者改識為受。

    二者即果上說因名。

    三者于名色後。

    廣出諸支。

    四者略觸受二支。

    五者約受支說。

    即果名也。

    或者因之執無心數。

    次說三因二果。

    于說三因。

    二事改常。

    一者受支前。

    長出眼識等。

    二者轉作業名。

    說于二果。

    二事改常。

    一者改生支為識。

    二者分老死。

    廣作諸支名。

    由雲想等。

    非即是觸也。

    或者因此執有心數。

    并頭而生也。

    道慧記曰。

    夫心前後差别。

    名為數耳。

    若計前後。

    猶是一心。

    都無心數。

    此亦失。

    若言一時之中。

    别有心數俱生者。

    亦為失也 從無明生愛當知是愛(至)是有即是無明愛取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