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心若不能發戒。
答言不成也。
或者聞之。
以一日一夜為定限。
多少皆不成齋。
失旨也。
僧宗曰。
第十六诤論也。
若論正義。
五戒随受持多少。
随得其福。
若八戒。
或一日乃至一時。
但應具修乃得。
此異五戒。
聞說五戒可分受。
謂八戒亦可分得也。
聞八戒具受乃得。
謂五戒亦爾也。
寶亮曰。
一分優婆塞者。
佛一時說。
受三歸已。
五戒中受一戒。
名為一分。
物情不解。
便言。
佛說五戒中。
但受一戒。
便具得五。
複成诤論。
又為一人說。
或一日一夜。
是善不名得齋者。
本語一日一夜。
但一時一念。
不名作齋。
是人善即是得戒。
或者不解。
謂言不得齋。
亦不得戒。
所以诤也。
道慧記曰。
一分優婆塞者。
先受五戒竟。
然後舍四持一。
是一分也。
若使發家一戒者。
此不能發得無作也。
若言優婆塞發家不具受得者。
此失旨也。
夫八戒齋。
昨日夜受。
乃至作二日受一日受皆得。
若單一日一夜。
一念一時。
此皆名得善。
非得八齋齋戒也。
記曰。
夫齋者。
過中不食。
一日一夜清素。
謂之為齋。
八戒者。
為莊嚴此齋故。
謂八戒齋耳。
但一念一時。
受八戒者。
非不得也。
但齋不成就。
故言得善。
不名得齋。
凡夫不解。
謂須一日一夜具受。
方得八戒齋法。
此為失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作如是說(至)犯重禁已失比丘戒 案。
僧亮曰。
名殺賊。
謂殺煩惱賊。
由于淨戒。
能生淨慧。
名聖所受戒。
犯重戒已。
破于聖戒。
不名比丘。
失比丘者。
聞失聖所受戒。
謂一切皆失。
失旨也。
僧宗曰。
第十七诤論也。
若論正義者。
犯四重戒。
是所破者不生。
所不破者悉在也。
道慧曰。
随所犯失也。
寶亮記曰。
不能生無漏耳。
非為都失戒也。
猶有破戒在。
而言犯重都失。
非比丘戒者。
失旨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為純陀說(至)犯四重已不失禁戒 案。
僧亮曰。
受道者。
謂八聖道也。
此三皆是淨戒。
得具無漏名到。
世間無漏名受。
未至名示。
即是污道者。
清淨能至涅槃。
名為道也。
污者不淨非道。
不失禁戒。
謂淨戒常在。
與惡業共生名污。
如玉投泥名污玉。
失旨也。
僧宗曰。
聞說不生。
便言一切都失。
聞說污道。
便言。
犯重不失禁戒也。
寶亮曰。
今雲污道者。
由犯戒污行。
不得聖道。
但不達之流。
亦聞失。
莫問犯不犯盡失。
若聞污。
莫問犯不犯悉污不失。
是故成诤論。
畢竟到道者。
無漏戒也。
示道者。
信道五根中戒也。
受道者。
外凡夫戒也。
道慧記曰。
正義者。
犯重之人。
但有污戒在耳。
淨戒則失也。
或者謂。
淨戒失故。
污戒亦失也。
謂不失污戒者。
言淨戒亦不失。
皆失旨也。
畢竟道者。
謂一身中。
得羅漢也。
示道者。
須陀洹向也。
受道者。
初果乃至第三果也。
污道者。
破戒者也。
又曰。
竟道羅漢也。
示道三果也。
亦曰無相行也。
受道自果以來也。
又曰。
五善以來。
及外凡夫持戒者也。
智秀曰。
到道者。
得真無漏者也。
示道者。
信根已立者也。
受道者。
始能承受。
信根未立也。
此三皆以戒善為體也。
污道者。
犯于重禁。
用所犯罪。
行餘淨戒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告諸比丘(至)至阿羅漢不得佛道 案。
僧亮曰。
至佛更無異路。
名一也。
皆得佛道者。
八萬行具能至佛。
故名道。
聞一乘一緣。
謂聲聞已具。
是則失旨也。
僧宗曰。
第十八诤論也。
聞說一乘一道。
謂唯有一道。
則傷方便也。
聞說須陀洹分流。
乃至羅漢。
言唯一向永不作佛。
并失佛意。
成诤論也。
寶亮曰。
諸人唱言。
四果皆得佛道。
理實得佛。
所以言诤者。
以其言得者。
謂即時得。
不道未來故也。
言不得。
便謂始終斷滅。
一向不得。
所以成诤也 善男子我于此經說言佛性(至)衆生佛性離衆生有 案。
僧亮曰。
第九地佛性有因有果。
因即衆生非難也。
果非衆生。
系屬于因。
亦不說離也。
而或者以衆生無常。
便言其離。
是則失旨也。
僧宗曰。
第十九诤論也。
若論正義。
佛性于中道。
而言因與果異。
不得言即不離因而得果。
不得異也。
聞說同于虛空。
謂一向離衆生外。
别有此性。
都不相關。
聞說實藏。
便言已有。
在于因中。
皆不當理。
為诤論也 善男子我又說言衆生佛性(至)衆生佛性離衆生有 案。
僧亮曰。
正因及果。
二性是常。
佛以虛空為譬。
離與不離。
義同上釋也 善男子我又複說衆生佛性(至)衆生佛性離衆生有 案。
僧亮曰。
義同上釋也 善男子我又複說衆生者(至)悉有佛性或說言無 案。
僧亮曰。
如盲說象。
盲問乳等。
總結上事。
明不見者。
說不得實。
所以诤也 善男子我于
答言不成也。
或者聞之。
以一日一夜為定限。
多少皆不成齋。
失旨也。
僧宗曰。
第十六诤論也。
若論正義。
五戒随受持多少。
随得其福。
若八戒。
或一日乃至一時。
但應具修乃得。
此異五戒。
聞說五戒可分受。
謂八戒亦可分得也。
聞八戒具受乃得。
謂五戒亦爾也。
寶亮曰。
一分優婆塞者。
佛一時說。
受三歸已。
五戒中受一戒。
名為一分。
物情不解。
便言。
佛說五戒中。
但受一戒。
便具得五。
複成诤論。
又為一人說。
或一日一夜。
是善不名得齋者。
本語一日一夜。
但一時一念。
不名作齋。
是人善即是得戒。
或者不解。
謂言不得齋。
亦不得戒。
所以诤也。
道慧記曰。
一分優婆塞者。
先受五戒竟。
然後舍四持一。
是一分也。
若使發家一戒者。
此不能發得無作也。
若言優婆塞發家不具受得者。
此失旨也。
夫八戒齋。
昨日夜受。
乃至作二日受一日受皆得。
若單一日一夜。
一念一時。
此皆名得善。
非得八齋齋戒也。
記曰。
夫齋者。
過中不食。
一日一夜清素。
謂之為齋。
八戒者。
為莊嚴此齋故。
謂八戒齋耳。
但一念一時。
受八戒者。
非不得也。
但齋不成就。
故言得善。
不名得齋。
凡夫不解。
謂須一日一夜具受。
方得八戒齋法。
此為失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作如是說(至)犯重禁已失比丘戒 案。
僧亮曰。
名殺賊。
謂殺煩惱賊。
由于淨戒。
能生淨慧。
名聖所受戒。
犯重戒已。
破于聖戒。
不名比丘。
失比丘者。
聞失聖所受戒。
謂一切皆失。
失旨也。
僧宗曰。
第十七诤論也。
若論正義者。
犯四重戒。
是所破者不生。
所不破者悉在也。
道慧曰。
随所犯失也。
寶亮記曰。
不能生無漏耳。
非為都失戒也。
猶有破戒在。
而言犯重都失。
非比丘戒者。
失旨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為純陀說(至)犯四重已不失禁戒 案。
僧亮曰。
受道者。
謂八聖道也。
此三皆是淨戒。
得具無漏名到。
世間無漏名受。
未至名示。
即是污道者。
清淨能至涅槃。
名為道也。
污者不淨非道。
不失禁戒。
謂淨戒常在。
與惡業共生名污。
如玉投泥名污玉。
失旨也。
僧宗曰。
聞說不生。
便言一切都失。
聞說污道。
便言。
犯重不失禁戒也。
寶亮曰。
今雲污道者。
由犯戒污行。
不得聖道。
但不達之流。
亦聞失。
莫問犯不犯盡失。
若聞污。
莫問犯不犯悉污不失。
是故成诤論。
畢竟到道者。
無漏戒也。
示道者。
信道五根中戒也。
受道者。
外凡夫戒也。
道慧記曰。
正義者。
犯重之人。
但有污戒在耳。
淨戒則失也。
或者謂。
淨戒失故。
污戒亦失也。
謂不失污戒者。
言淨戒亦不失。
皆失旨也。
畢竟道者。
謂一身中。
得羅漢也。
示道者。
須陀洹向也。
受道者。
初果乃至第三果也。
污道者。
破戒者也。
又曰。
竟道羅漢也。
示道三果也。
亦曰無相行也。
受道自果以來也。
又曰。
五善以來。
及外凡夫持戒者也。
智秀曰。
到道者。
得真無漏者也。
示道者。
信根已立者也。
受道者。
始能承受。
信根未立也。
此三皆以戒善為體也。
污道者。
犯于重禁。
用所犯罪。
行餘淨戒也 善男子我于經中告諸比丘(至)至阿羅漢不得佛道 案。
僧亮曰。
至佛更無異路。
名一也。
皆得佛道者。
八萬行具能至佛。
故名道。
聞一乘一緣。
謂聲聞已具。
是則失旨也。
僧宗曰。
第十八诤論也。
聞說一乘一道。
謂唯有一道。
則傷方便也。
聞說須陀洹分流。
乃至羅漢。
言唯一向永不作佛。
并失佛意。
成诤論也。
寶亮曰。
諸人唱言。
四果皆得佛道。
理實得佛。
所以言诤者。
以其言得者。
謂即時得。
不道未來故也。
言不得。
便謂始終斷滅。
一向不得。
所以成诤也 善男子我于此經說言佛性(至)衆生佛性離衆生有 案。
僧亮曰。
第九地佛性有因有果。
因即衆生非難也。
果非衆生。
系屬于因。
亦不說離也。
而或者以衆生無常。
便言其離。
是則失旨也。
僧宗曰。
第十九诤論也。
若論正義。
佛性于中道。
而言因與果異。
不得言即不離因而得果。
不得異也。
聞說同于虛空。
謂一向離衆生外。
别有此性。
都不相關。
聞說實藏。
便言已有。
在于因中。
皆不當理。
為诤論也 善男子我又說言衆生佛性(至)衆生佛性離衆生有 案。
僧亮曰。
正因及果。
二性是常。
佛以虛空為譬。
離與不離。
義同上釋也 善男子我又複說衆生佛性(至)衆生佛性離衆生有 案。
僧亮曰。
義同上釋也 善男子我又複說衆生者(至)悉有佛性或說言無 案。
僧亮曰。
如盲說象。
盲問乳等。
總結上事。
明不見者。
說不得實。
所以诤也 善男子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