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顯愚人。
[雨/複]藏不悔。
遂長小成大。
舉三譬以為喻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現輕報轉地獄受 案。
僧亮曰。
上說不修四事。
未說所以不修。
欲明具下諸惡。
故登問也。
寶亮曰。
上已廣略六門。
此四法竟。
今此下第七更舉二人結句。
廣辨愚人之惡。
略明智人之善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衆生(至)現世輕報地獄重受 案。
僧亮曰。
舉兩翻五事。
釋所以不修四事。
而能轉輕為重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轉地獄報現世輕受 案。
僧亮曰。
向明愚者之失。
今明智者之得。
是以次有咨也 善男子若有修集身戒心慧(至)地獄果報現世輕受 案。
僧亮曰。
解空故罪。
所以不除者。
以其人心不着故 是人設作極重惡業(至)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案。
僧亮曰。
罪惡以橫生故。
無根空解。
以從理故力大。
是以真金雖少。
猶勝積華 善男子以是義故非一切業(至)亦非一切衆生定受 案。
僧亮曰。
總結上旨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悉不得是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第六勸修也。
以道能轉障。
故勸修也。
有兩難。
此第一若言業不定障而性是定因者定勝不定。
何故不以性故得耶。
僧宗曰。
猶成前無性七執。
謂若有性。
則自然成佛。
何須勸修。
正以勸修方得。
故知得佛之時。
始有性也。
凡有四段。
第一五難。
令因中無性。
若必有者。
自然至佛。
佛以七種人總答也。
第二明如來所見。
真實明了。
不同凡夫。
凡夫如盲人問象。
如來則會中道。
故不須勸也。
第三出佛性體。
以驗不謬也。
第四正勸令修也。
寶亮曰。
若欲近離重障。
遠取佛果。
莫過修道。
所以勸也 世尊若一切衆生有佛性者(至)何須修集八聖道耶 案。
僧亮曰。
第二難也。
性是定因。
因力則強。
強故不須修道相助也。
寶亮曰。
下去凡五翻。
上來至此。
第一翻。
師子吼難。
若衆生有正因佛性。
何不率爾而得涅槃。
而方修虛假之緣因耶 世尊如此經中說有病人(至)何以故以佛性故 案。
僧亮曰。
此下有六事。
證不修道。
以成第二難。
此第一事舉經也。
寶亮曰。
第二翻。
若衆生有正因。
正因之力。
應自然成佛。
何用修道。
下舉五事。
以證成此難。
明不假道力 世尊譬如日月無有能遮(至)不以修集聖道力故 案。
僧亮曰。
此中舉三事。
一舉日月自然。
至頞多山。
二舉河必歸海。
三舉闡提必入地獄。
皆不假因緣也。
寶亮曰。
此中舉三事為證也 世尊若一闡提犯四重禁(至)非因修集然後得也 案。
僧亮曰。
第五事明得菩提。
不由修道。
乃關佛性。
以證業不定障也。
寶亮曰。
第四事也 世尊譬如磁石去鐵雖遠(至)是故不須勤修集道 案。
僧亮曰。
第六事更無别法。
直以性故。
兩吸鐵也。
寶亮曰。
此第五事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案。
僧亮曰。
答初難也。
七人皆具手足譬佛性。
習浮者度。
不習不度。
譬修道也。
衆生亦爾。
皆有佛性。
不修聖道。
不得涅槃。
是煩惱過也。
衆生以三事入生死。
一以洗浴。
譬斷煩惱。
二以恐怖。
譬畏生死苦。
三以采花。
譬修功德也。
僧宗曰。
下取闡提。
上至諸佛。
為七人也。
若為洗浴者。
言無漏聖人。
能永斷煩惱。
如洗浴去垢也。
或為恐怖者。
聲聞二乘。
怖畏四魔。
或為采花凡夫。
貪世五欲。
以悅其情。
此三種人。
各有所為。
故同入河中。
運其身手。
明若凡若聖。
期心不同。
故生死河中。
各修其善。
随其力用不同。
故有七種之别也。
寶亮曰。
今将恒河中。
七人答第一難。
如恒河邊。
七人悉有手足。
若不習浮。
不能得度。
衆生雖有佛性。
要久習緣因善。
方乃得成佛。
雲何難言。
率爾行道。
而得佛耶。
此中借恒河為譬者。
用生死為河。
明衆生雖複在生死河中。
要未識生死。
及至觀解信聖之語。
方覺其過。
故言入河。
入河之意。
凡為三義。
第一譬除煩惱。
第二畏生死八苦。
第三如修萬善。
此恒河中七人。
雖盡曾為一闡提來。
要當時行異。
第三人信常故畏行成。
資斯之解。
仍得出生死也 善男子生死大河亦複如是(至)如恒河邊第一人也 案。
僧亮曰。
第一人謂闡提也 善男子一闡提輩有六因緣(至)是故常沒三惡道中 案。
僧宗曰。
初譬外凡夫。
乃至闡提以無智慧正見之心。
不習修道之浮故 第二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恒河邊第二人也 案。
僧亮曰。
第二暫出還沒。
不習浮者。
本不修戒定慧也。
僧宗曰。
雖複習觀。
四意止而智力未深。
其人猶退。
言沒已還出者。
以其習觀見理義
[雨/複]藏不悔。
遂長小成大。
舉三譬以為喻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現輕報轉地獄受 案。
僧亮曰。
上說不修四事。
未說所以不修。
欲明具下諸惡。
故登問也。
寶亮曰。
上已廣略六門。
此四法竟。
今此下第七更舉二人結句。
廣辨愚人之惡。
略明智人之善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衆生(至)現世輕報地獄重受 案。
僧亮曰。
舉兩翻五事。
釋所以不修四事。
而能轉輕為重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轉地獄報現世輕受 案。
僧亮曰。
向明愚者之失。
今明智者之得。
是以次有咨也 善男子若有修集身戒心慧(至)地獄果報現世輕受 案。
僧亮曰。
解空故罪。
所以不除者。
以其人心不着故 是人設作極重惡業(至)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案。
僧亮曰。
罪惡以橫生故。
無根空解。
以從理故力大。
是以真金雖少。
猶勝積華 善男子以是義故非一切業(至)亦非一切衆生定受 案。
僧亮曰。
總結上旨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悉不得是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第六勸修也。
以道能轉障。
故勸修也。
有兩難。
此第一若言業不定障而性是定因者定勝不定。
何故不以性故得耶。
僧宗曰。
猶成前無性七執。
謂若有性。
則自然成佛。
何須勸修。
正以勸修方得。
故知得佛之時。
始有性也。
凡有四段。
第一五難。
令因中無性。
若必有者。
自然至佛。
佛以七種人總答也。
第二明如來所見。
真實明了。
不同凡夫。
凡夫如盲人問象。
如來則會中道。
故不須勸也。
第三出佛性體。
以驗不謬也。
第四正勸令修也。
寶亮曰。
若欲近離重障。
遠取佛果。
莫過修道。
所以勸也 世尊若一切衆生有佛性者(至)何須修集八聖道耶 案。
僧亮曰。
第二難也。
性是定因。
因力則強。
強故不須修道相助也。
寶亮曰。
下去凡五翻。
上來至此。
第一翻。
師子吼難。
若衆生有正因佛性。
何不率爾而得涅槃。
而方修虛假之緣因耶 世尊如此經中說有病人(至)何以故以佛性故 案。
僧亮曰。
此下有六事。
證不修道。
以成第二難。
此第一事舉經也。
寶亮曰。
第二翻。
若衆生有正因。
正因之力。
應自然成佛。
何用修道。
下舉五事。
以證成此難。
明不假道力 世尊譬如日月無有能遮(至)不以修集聖道力故 案。
僧亮曰。
此中舉三事。
一舉日月自然。
至頞多山。
二舉河必歸海。
三舉闡提必入地獄。
皆不假因緣也。
寶亮曰。
此中舉三事為證也 世尊若一闡提犯四重禁(至)非因修集然後得也 案。
僧亮曰。
第五事明得菩提。
不由修道。
乃關佛性。
以證業不定障也。
寶亮曰。
第四事也 世尊譬如磁石去鐵雖遠(至)是故不須勤修集道 案。
僧亮曰。
第六事更無别法。
直以性故。
兩吸鐵也。
寶亮曰。
此第五事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案。
僧亮曰。
答初難也。
七人皆具手足譬佛性。
習浮者度。
不習不度。
譬修道也。
衆生亦爾。
皆有佛性。
不修聖道。
不得涅槃。
是煩惱過也。
衆生以三事入生死。
一以洗浴。
譬斷煩惱。
二以恐怖。
譬畏生死苦。
三以采花。
譬修功德也。
僧宗曰。
下取闡提。
上至諸佛。
為七人也。
若為洗浴者。
言無漏聖人。
能永斷煩惱。
如洗浴去垢也。
或為恐怖者。
聲聞二乘。
怖畏四魔。
或為采花凡夫。
貪世五欲。
以悅其情。
此三種人。
各有所為。
故同入河中。
運其身手。
明若凡若聖。
期心不同。
故生死河中。
各修其善。
随其力用不同。
故有七種之别也。
寶亮曰。
今将恒河中。
七人答第一難。
如恒河邊。
七人悉有手足。
若不習浮。
不能得度。
衆生雖有佛性。
要久習緣因善。
方乃得成佛。
雲何難言。
率爾行道。
而得佛耶。
此中借恒河為譬者。
用生死為河。
明衆生雖複在生死河中。
要未識生死。
及至觀解信聖之語。
方覺其過。
故言入河。
入河之意。
凡為三義。
第一譬除煩惱。
第二畏生死八苦。
第三如修萬善。
此恒河中七人。
雖盡曾為一闡提來。
要當時行異。
第三人信常故畏行成。
資斯之解。
仍得出生死也 善男子生死大河亦複如是(至)如恒河邊第一人也 案。
僧亮曰。
第一人謂闡提也 善男子一闡提輩有六因緣(至)是故常沒三惡道中 案。
僧宗曰。
初譬外凡夫。
乃至闡提以無智慧正見之心。
不習修道之浮故 第二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恒河邊第二人也 案。
僧亮曰。
第二暫出還沒。
不習浮者。
本不修戒定慧也。
僧宗曰。
雖複習觀。
四意止而智力未深。
其人猶退。
言沒已還出者。
以其習觀見理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