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一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六十一卷 廣辨轉障義 廣釋修身義舉四蛇一箧為喻 廣釋修戒義 廣釋修心義 廣釋修慧義 重明修身戒心慧義 重明轉重為輕轉輕為重義 師子吼重舉六事為難謂不須修道 佛舉恒河七人譬明應須修道廣答前難 明佛性常故不在因中如十二因緣無定住處 師子吼品之第八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案。

    僧亮曰。

    上說愚智二譬。

    未說二人所行。

    今說身戒心慧。

    是智者所行。

    以證道能轉障也。

    僧宗曰。

    此下廣明二種善惡業相也。

    謂人用如此業則轉。

    用如此業。

    則不轉也。

    寶亮曰。

    此下第三廣上二人所行之法也。

    将明所行法故。

    一往先舉二人也。

    就此中。

    明清淨梵行。

    凡有三種也。

    若依今日經教。

    修身戒心慧。

    一切業悉不定。

    修身者。

    作四念處觀。

    修戒者淨身口意。

    得正語正業戒。

    修身者。

    得釋定。

    修慧者。

    入無漏解。

    若修此四法。

    則轉重業而輕受。

    論此義實難解。

    若修相善。

    遏重用輕。

    理亦可然。

    而今修此四法。

    乃是無漏。

    初無漏力。

    自能治重者。

    餘輕業非已家之力。

    自人天中受。

    何轉之有。

    理實無輕。

    今有此言。

    為于愚人。

    愚人既聞此之說。

    便欲勤修。

    若修此四成就。

    則重者先遣也。

    餘業在人天中受者。

    本是向者。

    重家之眷屬。

    凡作此重業。

    要有方便。

    非忽然頓重。

    若使無向四法。

    莫問輕重。

    并受地獄報。

    今既修四力。

    所餘輕者。

    不能獨得重報。

    于人天輕受。

    故雲轉重為輕。

    轉輕為重義亦然。

    輕業本應得人天。

    既無心戒力。

    遂将此業。

    在三塗中受。

    亦非輕業得重處也 佛言一切衆生凡有二種(至)身戒心慧是名愚癡 案。

    僧亮曰。

    下有複次。

    明此四法寄一深淺廣略為辭耳。

    此且總判愚智二途也。

    辨修不修也 雲何名為不修身(至)不修聖行名不修慧 案。

    僧亮曰。

    第一翻。

    五根是身業。

    亦是煩惱。

    導首故說也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至)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 案。

    僧亮曰。

    第二翻。

    戒以防身。

    戒不具足。

    謂不修身也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至)不善護心名不修慧 案。

    僧亮曰。

    第三翻。

    就觀門為義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觀(至)不能具足般若波羅蜜 案。

    僧亮曰。

    第四翻。

    就無常門。

    為義也 複次不修身者貪着我身(至)不能分别善惡等法 案。

    僧亮曰。

    第五翻。

    重明上不觀為果也 複次不修身者不斷我見(至)不修慧者不斷癡心 案。

    僧亮曰。

    第六翻。

    不斷身見。

    故不名修也。

    寶亮曰。

    上來至此就相涉之義以明四法。

    若能行此四法。

    必得其所者。

    則成智人也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至)往日供給衣食之恩 案。

    僧亮曰。

    第七翻。

    不能觀身。

    五種過患。

    此有五階。

    明五門也。

    此總明五門過患也。

    寶亮曰。

    此下訖金翅鳥。

    第二曆别明四法也 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至)若一大嗔則能壞身 案。

    僧亮曰。

    譬苦門也 善男子如人久病應當至心(至)一切衆生身亦如是 案。

    僧亮曰。

    譬無常門 善男子亦如芭蕉内無堅實一切衆生身亦如是 案。

    僧亮曰。

    譬空無性門也 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于(至)衆生四大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譬不自在門也 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冢墓(至)作如是觀不名修身 案。

    僧亮曰。

    凡七譬。

    不淨門也。

    七種者。

    一種子不淨。

    二住處不淨。

    三出門不淨。

    四體性不淨。

    五九孔不淨。

    六諸蟲不淨。

    七污淨物衣服 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觀(至)如是觀者名不修戒 案。

    僧亮曰。

    惡者不見其過。

    善者能識其罪。

    身應觀其過。

    戒慧應識其能也 不修心者不能觀心(至)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心 案。

    僧亮曰。

    着相之心。

    衆患之主 不修慧者不觀智慧(至)不能如是觀者不名修慧 案。

    僧亮曰。

    真慧佛菩薩母。

    有能修習名種子也 善男子第一義中(至)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慧 案。

    僧亮曰。

    第七翻。

    此最深也。

    身是假也。

    戒心慧亦如是。

    寶亮曰。

    此下正明修。

    此四法得所之意也。

    謂若妄修者。

    則此四速成。

    如其有存。

    雖行無益。

    此第一義。

    非空之第一也。

    但明凡夫有執實之計心。

    據此為第一耳。

    若見身是實。

    不從因緣作如斯。

    修身非謂修也。

    餘亦如此也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至)若似地獄有何苦事 案。

    僧亮曰。

    謂不修四法。

    定取罪相。

    言是我有。

    雖聞智說。

    不生恐怖也 譬如蒼蠅為唾所粘(至)是人罪業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