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六十卷 猶明奢摩他毗婆舍那 辨斷煩惱義顯二種滅謂性滅畢竟滅 以三空三昧配定慧舍相 明成就十法見無相涅槃 辨施畜生得百倍報及施闡提千倍報 廣辨輕重業定不定業及報定時不定等 廣辨菩薩無三塗業見受報事 出調達與佛為商主緣起 出迦羅富王刑婆羅門緣起 釋修道力轉重業為輕業 師子吼品之第七 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說(至)何故複修奢摩他耶 案。

    僧亮曰。

    上品末慧能破結。

    今明非直慧功。

    要須三法合用。

    故先說定耳。

    寶亮曰。

    修道之第九也。

    明定慧相資。

    上既出能修道之人。

    今次辨定慧合用。

    故先問也。

    若智慧能治惑。

    何須修定。

    凡夫謂智慧能斷惑故。

    謂煩惱如事像。

    為智慧所除也。

    佛今就五門中。

    釋無斷義。

    若不修定。

    則不達見。

    五門者。

    第一就實法。

    第二就空門。

    第三就到不到。

    第四明伴非伴。

    第五推性滅。

    此五門中撿。

    并無破義 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至)明能破闇無有是處 案。

    僧亮曰。

    能知諸法自生自滅。

    慧不能破。

    非定心見也。

    寶亮曰。

    第一門。

    智慧生時。

    三相所遷。

    當體自滅。

    實法道中。

    有何能破所破者耶 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至)如其無者則無所破 案。

    僧亮曰。

    第二門。

    辨破與不破。

    無主故空也。

    寶亮曰。

    第二門體性俱空。

    故無能破也 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煩惱(至)而能破者是義不然 案。

    僧亮曰。

    第三門有無也。

    智起則有。

    故名到起則無。

    故不到也。

    初念應破者。

    一念破一切結。

    是則不到者。

    如明闇相違。

    明起闇以過去。

    明不及闇不到。

    則同凡夫也。

    寶亮曰。

    第三門語勢。

    如以智到煩惱時破。

    不到時不破。

    義意不爾也。

    謂能破者。

    為當智到行人心時能破。

    為當未到破耶若未到而破。

    則凡夫應破。

    若到故破者。

    則初念應破。

    而今行人有無量念。

    若初念不破。

    則不須後念。

    若果初到便破。

    是則不到也。

    智慧念念生滅。

    初不相及。

    有何到不到義。

    若言到不到合故能破。

    亦無此義 複次毗婆舍那破煩惱者(至)毗婆舍那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第四門明伴非伴門也。

    寶亮曰。

    第四門辨八正道中。

    為一道能破。

    共故能破。

    若一能破。

    則不須具修于八。

    若一不能。

    八亦不能。

    乃舉盲者為譬。

    以曉之也 善男子如地堅性火熱性(至)決定不能破諸煩惱 案。

    僧亮曰。

    第五門辨滅不滅也。

    煩惱性滅。

    智不能滅。

    若性不滅。

    智亦不能滅。

    先以五大為譬。

    堅他作亦應爾也。

    寶亮曰。

    第五門。

    開此中為三意。

    明亦無斷義。

    初以四大為況。

    各當自性。

    誰使之然耶。

    次意雲。

    若言如鹽性堿強。

    令異物堿。

    智慧強令煩惱滅者。

    亦不然也。

    後意雲。

    煩惱與智慧。

    俱念念滅。

    而言智慧能斷。

    亦不然也 善男子如鹽性堿令異物堿(至)智慧之性不破煩惱 案。

    僧亮曰。

    明結性非滅智不能滅。

    若以堿能令淡。

    譬智能滅結也。

    是義不然。

    何故者。

    鹹淡不俱。

    堿生之時。

    淡已過去也。

    過去自滅。

    非堿滅也。

    若法無滅。

    雲何智慧強令滅者。

    若過去法滅。

    非自滅者。

    雲何強令耶。

    雲何而言能滅惑。

    他法者為外家生。

    意通上強難也。

    謂智明力強。

    惑闇性弱。

    智能滅惑者。

    亦不然。

    何者。

    二法皆生時即滅。

    生死強弱。

    何能滅他也 善男子一切諸法有二種滅(至)生異滅異無造作者 案。

    僧亮曰。

    物有強令他滅。

    理不可然。

    引而破之。

    一念念如水。

    滅已續生。

    即上性滅也。

    如火焚薪。

    更不複續。

    畢竟滅也。

    應有餘燼者。

    色非慮解。

    不待方便。

    任運應起是有也。

    火緣橫奪。

    故有餘燼存。

    可言強滅。

    心待方便。

    未來未有。

    非強滅也。

    寶亮曰。

    上五門說法。

    明無所斷。

    今從性滅究竟滅下去。

    定于法相。

    煩惱亦起即謝。

    不假治道。

    故言性滅。

    究竟滅者。

    就得解作語。

    從起一念癡後。

    則于萬境上不識。

    若修道得解。

    于萬境上悉明。

    迷用永不起。

    名為究竟滅。

    夫道生之時。

    亦無煩惱可斷。

    若解無斷而斷。

    名為正義也。

    本無解時常癡。

    若一刹那明起。

    于境悉達。

    第二運去。

    方受斷名。

    前一念無所形。

    故不得名也。

    若至第二念去。

    雲向癡今解。

    本不斷今斷也 善男子若修集定(至)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亮曰。

    由心不教慧。

    得見空定之用。

    能大利益者。

    斷煩惱利也。

    寶亮曰。

    勸行人。

    若不修定。

    則不得正智正見。

    亦不體上五門破不破之義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至)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第三舍用。

    舍無别法為體也。

    執急則斷者。

    草緩則失。

    急則斷也。

    專空着斷。

    譬定多也。

    舍空著有。

    譬慧少也。

    于空不空。

    于有不有。

    定慧等舍之用也。

    寶亮曰。

    此下正辨定慧相資合用之意 善男子譬如工匠甘鐹盛金(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