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卷

關燈
是二法能大利益 案。

    僧亮曰。

    甘鐹譬定。

    撓攪譬慧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是則名為大涅槃樂 案。

    僧亮曰。

    上說斷結。

    下說一切德。

    皆由三法所成也 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至)是名菩薩行菩提道 案。

    僧亮曰。

    有相觀生死也。

    無相觀涅槃也 師子吼言世尊雲何菩薩知時非時 案。

    僧亮曰。

    将釋上時非時之義故門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案。

    僧亮曰。

    不宜修智者。

    智增則慢甚 若有菩薩勤修積集(至)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案。

    僧亮曰。

    不宜修定者。

    是人根鈍。

    煩惱勢盛。

    自疑犯戒。

    皆由着定。

    所以宜修空慧也 善男子若有菩薩定慧二法(至)以是因緣得相涅槃 案。

    僧亮曰。

    二法雖等。

    煩惱提起。

    應更兩修。

    能制煩惱。

    然後舍也 師子吼言世尊無十相故(至)即得明了見于佛性 案。

    僧亮曰。

    将為始行之人。

    更問涅槃十有餘名。

    顯無相之利。

    令始行修之信也。

    寶亮曰。

    此下修道之第十文也。

    廣因果以結句。

    若具此十法。

    則能見佛性。

    得無相涅槃也 師子吼言世尊菩薩摩诃薩(至)是名菩薩信心具足 案。

    僧亮曰。

    信心具足者。

    信為行始故居十法之初也 二戒具足雲何名為(至)則能明見涅槃無相 案。

    僧亮曰。

    釋備十行也。

    可斷者謂生死。

    不可斷者涅槃。

    從緣生者有為。

    從緣見者無為也。

    果亦如之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先告(至)三菩提是義雲何 案。

    僧亮曰。

    第五轉障門。

    修道轉業次道說也。

    純陀受報。

    未有盡期。

    雲何得成三菩提耶。

    僧宗曰。

    上縛解修道。

    成因中已有之難。

    今轉障勸修。

    成前無性七執。

    所以爾者。

    其雲下至畜生。

    上窮諸佛。

    皆為福田。

    若施之者。

    則福報無盡。

    豈不以因中無性。

    永在三有耶。

    就轉障中。

    有五段文。

    初明善惡業轉障體。

    第二明菩薩以願力。

    生地獄中。

    非為實生。

    簡出此也。

    第三還正業體。

    上言業可轉。

    人情謂。

    業報渾亂。

    故更辨。

    雖複有轉。

    然業報之義。

    豈可彰耶。

    第四明上雖言轉。

    今出其人。

    第五明人行何行。

    故能轉耶。

    明以如此行故轉。

    即出轉業之行也。

    寶亮曰。

    将明業不定。

    故先引昔教定業作難。

    非唯惡業障道。

    善業亦能障。

    如昔說。

    若重心作業。

    必受果報。

    若爾純陀今者。

    重心施佛。

    受人天果報無盡。

    何當入聖耶 世尊如佛經中若施畜生(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亮曰。

    此明地勝報不可盡業障也。

    僧宗曰。

    施畜生者。

    舉偏教為難也。

    施闡提者。

    取其人類也。

    下極畜生。

    上窮諸佛。

    善惡同然。

    其報無盡。

    都不明轉義。

    是以牽此為難。

    依如昔教。

    世尊受純陀之供。

    則護報無量。

    何有見佛性成佛時耶 世尊經中複說若人重心(至)雲何複得見于佛性 案。

    僧宗曰。

    第二難。

    以心重故。

    果應無盡也 世尊經中複說施三種人(至)二父母三如來 案。

    僧宗曰。

    第三舉三種病人。

    起慈悲之重。

    父母以恩養邊重。

    如來以四中最勝。

    施此三。

    其福則等。

    引此為證也 世尊經中複說佛告阿難(至)色無色業亦複如是 案。

    僧宗曰。

    第四舉昔成說。

    如其無三業者。

    必成菩提。

    是則衆生未曾無此之業。

    則感報無窮。

    何時當成菩提耶 世尊如法句偈非空非海中(至)脫之不受業 案。

    僧宗曰。

    第五舉必報不可免也 又阿尼樓馱言世尊(至)具足成就檀波羅蜜 案。

    僧宗曰。

    第六舉一食之施。

    尚得八萬劫果。

    以淺況深也 世尊若善果報不可盡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亮曰。

    此明心勝也。

    僧宗曰。

    第七以善業。

    類不善業。

    乃至闡提受報無窮。

    則無佛性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佛十力中業力最深 案。

    僧亮曰。

    業已久滅。

    果在後生。

    此理難見。

    喜生疑謗。

    故言深心也。

    僧宗曰。

    将答所問。

    故先緻歎也 善男子有諸衆生(至)為度彼故作如是說 案。

    僧亮曰。

    開昔定說門也。

    僧宗曰。

    昔說重報。

    不可轉移。

    為人不信。

    故作定說。

    若窮撿于理。

    則不如是。

    夫業乃非不得果。

    但更有餘緣。

    脫其前果。

    故言可轉也。

    寶亮曰。

    本為下愚無智者說也。

    衆生于中。

    不信得果。

    故唱言是定也 善男子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至)一決定二不決定 案。

    僧亮曰。

    開今不定門。

    是為一切不定也。

    寶亮曰。

    此下一往先開三門。

    第一辨不定。

    第二出愚智。

    第三出二人所行之法 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至)一切作業無不得果 案。

    僧亮曰。

    釋昔定說門也 善男子或有重業可得作輕(至)雖不定得亦非不得 案。

    僧亮曰。

    從作業有輕有重。

    此第一翻。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