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一卷

關燈
為出。

    未可是名故。

    言出已複沒也。

    力大故出者。

    既觀無常苦等。

    于外凡為大力也。

    不習浮者。

    如觀力淺故也 第三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恒河邊第三人也 案。

    僧亮曰。

    譬得暖法已上也。

    僧宗曰。

    五根已立。

    乃至見谛十五心已來。

    悉不退位也 第四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恒河邊第四人也 案。

    僧亮曰。

    譬四果也。

    僧宗曰。

    觀四方者。

    謂四果人。

    觀谛平等也。

    住者習浮故不沒。

    小乘不希更進。

    故如住也。

    不知出處。

    故觀方者。

    夫真知出者。

    于生死化物。

    若巧方便。

    所以知出。

    二乘不知大士之慧。

    故言不知出也 第五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恒河邊第五人也 案。

    僧亮曰。

    譬緣覺無自悟小勝聲聞也。

    僧宗曰。

    緣覺也。

    言觀方已去者。

    其比于聲聞。

    根力為勝。

    雖不向佛。

    以斷習而侵三界外惑。

    故義言去也 第六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恒河邊第六人也 案。

    僧亮曰。

    譬菩薩也。

    僧宗曰。

    初地已上。

    乃至十地也。

    淺處者。

    初地所斷。

    不及二乘。

    積因已久。

    善力薰修。

    于一念中。

    稱量生死。

    其惑雖在。

    而斷之不難。

    是則生死有崖。

    所以言之淺處也 第七人者發意欲度(至)大高山者喻大涅槃 案。

    僧亮曰。

    譬佛也。

    僧宗曰。

    大山謂涅槃也 善男子是恒河邊如是諸人(至)一切衆生不得涅槃 案。

    僧宗曰。

    悉具手足。

    不習浮者。

    雖有佛性。

    不修習道。

    何由得佛耶。

    此譬既釋。

    則五難自消 善男子譬如良醫(至)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亮曰。

    手足習浮之因。

    不習戒定慧故。

    不能渡河 善男子汝言衆生悉有佛性(至)不修聖道故不得見 案。

    僧亮曰。

    答第二難也。

    先舉最後證。

    謂譬菩提。

    灌绠汲取譬八聖道也。

    僧宗曰。

    舉第五事别答。

    明有果如磁石故。

    豈可不須修道耶。

    寶亮曰。

    答第二難。

    石能吸鐵。

    若緣不具。

    則不能也。

    衆生亦爾。

    雖有佛性。

    若不修道。

    則不得也。

    有人行曠野者。

    譬凡夫行生死也。

    渴乏者。

    厭苦情發也。

    遇井者。

    涅槃經教也。

    極深者。

    因果性理難知也。

    雖不見水。

    當知必有。

    因果性雖難知。

    未來必有也。

    求覓灌绠者。

    譬修道也。

    井雖有水。

    無灌不得。

    衆生佛性。

    雲何不修道而見耶 善男子如汝所說世有病人(至)諸菩薩等說如是義 案。

    僧亮曰。

    答初證也。

    分段煩惱盡。

    任運自成佛耳。

    僧宗曰。

    舉第三事也。

    所以言悉差。

    乃為六住菩薩。

    豈是常流。

    而當不須修耶 善男子譬如虛空于諸衆生(至)以定得故言一切有 案。

    僧亮曰。

    下舉三事。

    非内非外。

    為譬也。

    虛空非内外。

    而衆現用。

    佛性非内外。

    故衆生必有用也。

    僧宗曰。

    就因而求。

    故言非有。

    不離因而有果。

    故言非無也。

    非無因出者。

    要籍了因乃見也。

    非此作此受者。

    非即身修因。

    即身受果。

    非此作彼受者。

    捉一人終始。

    雖為不同。

    而非止此身。

    修習緣因。

    未來乃見。

    義稱非此作彼受也。

    彼作彼受者。

    非是異人修善。

    異人見性也。

    非無作無受者。

    要須修因。

    其理不得異。

    豈是終始無作。

    而不受果耶。

    寶亮曰。

    此下第三曆正因性也。

    虛空非五陰内。

    亦非五陰外。

    以得佛故。

    言衆生悉有耳 善男子譬如衆生造作諸業(至)時節和合而得果報 案。

    僧亮曰。

    為因性得果為譬也。

    業非内外者。

    如施非獨我故非内。

    得非受者故非外也。

    是二中間。

    不可得故。

    非有非無也。

    施從因得。

    非本無今有。

    不從外。

    來非無因出也。

    滅故不一。

    非此作此受。

    續故不異。

    非此作彼受也。

    由因得果。

    非無作無受。

    以時節和合。

    須衆緣和合。

    得果報也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至)爾時得見不名為作 案。

    僧亮曰。

    從了因見。

    故非本無今有也。

    内謂緣因。

    外謂正因。

    遍因無内外也。

    因中不可得。

    故非有。

    從二因見。

    故非無也。

    亦非遍因。

    故非此彼。

    非無因緣。

    以修道得見。

    故非餘來也。

    非無因也。

    通答中間三證也 善男子汝言如磁石者(至)有佛無佛法界常住 案。

    僧亮曰。

    惑謂因能作果。

    今說因有故果出。

    因不作異也。

    以薪不作火。

    故無有作者。

    以薪無則火滅。

    故無有壞者也。

    僧宗曰。

    重答第五問。

    仍釋異法合故。

    異法出生。

    豈關以佛性。

    吸菩提耶 善男子若言佛性住衆生中(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不以一法為體。

    無住法界。

    總十八界也。

    入陰亦爾。

    十二因緣。

    遍在三世無住處。

    名常。

    果入虛空亦爾。

    譬佛性非是一法。

    圓取則得。

    偏執則失。

    四大亦無有業者。

    四大力雖均等。

    至各不相似。

    四力皆等。

    堅濡色異者。

    由因異果無作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