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九卷

關燈
(至)汝雲何言願如來住 案。

    僧亮曰。

    修道之第七文。

    次遣着。

    以明道也。

    道者。

    忘懷為德。

    如其存住。

    即便背道。

    今就此門中有三翻。

    皆是遣執也 善男子凡言住者名為色法(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案。

    寶亮曰。

    第一釋疑雲。

    如來既入涅槃。

    便不得自在。

    今遣此執也。

    佛已斷一切色縛。

    累盡而體無相。

    若不達于空。

    可存有去住也 善男子若有說言身口意惡(至)于拘屍城亦無是處 案。

    僧亮曰。

    有為相續。

    故住竟無實住。

    如來永斷有為。

    不應請住也。

    寶亮曰。

    第二遣執。

    向既辨道相。

    但空理難安。

    于下愚未悟故。

    引譬以明。

    理謂必然。

    功夫行善。

    不可使得惡果。

    亦不可使行惡得善果。

    兩因既不可使。

    回換明道。

    是無相無為。

    竟何所住耶 善男子如來今于此拘屍城(至)以是因緣入禅定窟 案。

    僧亮曰。

    上雲。

    涅槃無生無諸有。

    如來即涅槃。

    而言。

    王宮之生。

    雙樹之滅。

    謂以出動為生。

    入寂為滅。

    應物之迹也。

    何故入禅定窟者。

    将顯現滅之旨。

    以益當時。

    故發問也。

    寶亮曰。

    勸行佛所入定。

    為化衆生。

    得無相涅槃也 師子吼言世尊無相定者(至)以是義故涅槃名常 案。

    僧亮曰。

    重問涅槃無相義也。

    明涅槃之中無十相之苦。

    欲令行者修因。

    起之為樂。

    知着相為失。

    無相為得也。

    說道有廣有略。

    初從滅定。

    訖時方廣門也。

    今略門有二。

    但說始終此定也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比丘(至)修集舍相是名三相 案。

    僧亮曰。

    已說涅槃無相之利。

    利由因得。

    故問也。

    時時修集。

    至是名三相。

    一是修時。

    一是應修時也。

    定能除亂。

    慧除颠倒。

    舍調遲速。

    略問舉要。

    此三者涅槃之要行也。

    寶亮曰。

    修道之第八文也。

    出能修道人。

    明菩薩無時不修定慧舍三法。

    故言時時也 師子吼言世尊雲何名為(至)慧舍二相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若心在緣。

    不散為定。

    念念取緣。

    皆不散也。

    心在一境。

    至不名三昧。

    若心相續。

    一境名定也。

    如其非定非一切智者。

    緣四則非定。

    所以互破者。

    修定慧為一切智。

    一切智者。

    無法不知。

    名一切智。

    審定名智。

    一體具二。

    不具非一切智也。

    非一切智雲何名定者。

    若不餘緣。

    不知一切。

    非直失一切。

    亦複失知下。

    以行為異耳。

    定慧亦如是者。

    亦以非定破慧。

    非慧破定也。

    寶亮曰。

    既唱此三名。

    時衆有疑。

    故師子吼。

    于一法中。

    作三難也。

    舉定為隅耳。

    慧舍亦然也。

    此第一謂。

    衆生自有三昧。

    何須修耶。

    第二難雲。

    定本攝心一境。

    佛既遍緣萬境。

    便應非定也。

    第三難雲。

    若以一行得三昧者。

    是則六度之中。

    唯一禅是。

    餘五應非。

    若定不能生智。

    亦非定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如是餘緣亦一境故 案。

    寶亮曰。

    先遣第二難。

    唯使一境中得定。

    則一切境悉靜照。

    故言如是餘緣亦一境也 行亦如是 案。

    寶亮曰。

    答第三難也。

    夫六度之行。

    無非是靜。

    悉緣中解用。

    豈非智耶 又言衆生先有三昧(至)雲何而言不須修集 案。

    僧亮曰。

    答意雖分分别四谛。

    皆得重緣。

    亦定亦智。

    善三昧者。

    為涅槃修善三昧。

    非心住境。

    便是涅槃因也。

    寶亮曰。

    答第一難也。

    此言三昧。

    名善三昧。

    一切衆生心行。

    雖有善惡。

    不取此心為定也 以住如是善三昧中(至)見佛性者名為舍相 案。

    僧亮曰。

    此下廣說善不善相也。

    寶亮曰。

    此下凡有三翻。

    明此三法也。

    第一直總明定慧舍相。

    第二從奢摩他。

    名為能滅。

    以去别解。

    此三法也。

    第三從奢摩他有二種。

    世間出世間以下。

    偏釋定慧二法也。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者。

    若攝心在境。

    不馳蕩外緣。

    目之為定。

    十住菩薩未居極位。

    不免企上之心。

    故義言智多定少耳。

    此非了義言也 奢摩他者名為能滅(至)亦名不行是名為舍 案。

    寶亮曰。

    第二釋也。

    奢摩他。

    此名為定。

    此中以五種義釋定也毗婆舍那。

    此言智慧。

    此文中有六義釋也。

    憂畢叉者。

    此言舍。

    據空解為目。

    文中有四義釋也 善男子奢摩他者有二種(至)善男子是名三昧相 案。

    僧亮曰。

    上總說。

    今别三相之能也。

    寶亮曰。

    第三别釋定慧深淺之相。

    舍無别體。

    故不分門也。

    此中自有二意。

    一正各辨定慧深淺之相。

    第二明修定慧有所為。

    定中深淺相者。

    世間曰有相定。

    出世間名無相定也。

    此先辨定深淺相也 善男子慧有二種(至)複有四種所謂觀四真谛 案。

    僧亮曰。

    下别說定慧二體。

    舍無别體。

    不說也。

    寶亮曰。

    辨慧之深淺相也 善男子為三事故修奢摩他(至)為破一切諸煩惱故 案。

    僧亮曰。

    上說三相多能。

    今說為能中要者。

    故修也。

    寶亮曰。

    第二重。

    次明修定慧有所為也。

    先有三句明定。

    後有三句明慧。

    合定慧二門。

    凡成六句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