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七卷

關燈
文也 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至)如印印泥印壞文成 案。

    僧宗曰。

    非肉眼見者。

    其色細妙。

    天眼乃見耳。

    三種食者。

    思食即過去業也。

    此中有冷暖觸成身。

    意地四心及五識。

    諸心相連。

    無段食也。

    中陰二種善與惡者。

    向明以前陰為蠟。

    中陰為泥。

    今複明從中陰。

    向受生處也。

    寶亮曰。

    中陰報妙。

    唯天眼識所睹。

    亦無段食。

    而自資故。

    随其用業善惡之所感。

    心用之粗細。

    後父母和會。

    各随業覓生。

    以成己身。

    起三煩惱。

    交會纏着。

    中陰陰壞。

    後陰續起。

    如印壞之文成 生時諸根有具不具(至)以是義故名五陰生 案。

    僧亮曰。

    雖無差時節各異者。

    時雖是一。

    而一生一滅。

    用不同也。

    寶亮曰。

    第二出縛體也。

    随業成早晚。

    生三毒因緣。

    業結亂起。

    系縛于生死也 是人若得親近于佛(至)以是義故名五陰滅 案。

    僧亮曰。

    斷煩惱業受生死。

    名解脫耳。

    寶亮曰。

    第三出解體也。

    系縛輪轉。

    自非深觀境界。

    無以除生死苦也 師子吼言空中無刺雲何言拔陰無系者雲何系縛 案。

    僧亮曰。

    上雲。

    陰不斷名縛。

    而未說系主。

    故設難也。

    寶亮曰。

    第四正明縛解不離衆生。

    離縛解之外。

    無别有衆生。

    但因成假名。

    離因無果。

    若以惑成人。

    名人為縛。

    以解成人。

    名人為解。

    将明此理。

    故難雲。

    空本無刺可拔。

    陰亦無縛可解 佛言善男子以煩惱鎖(至)無煩惱故名為解脫 案。

    僧亮曰。

    生生不斷。

    由煩惱系也。

    寶亮曰。

    五陰法外。

    更無别人。

    束五陰作人也。

    若五陰有縛。

    名人為縛。

    若五陰解。

    名人為解。

    如柱持屋。

    無别屋外有柱也 善男子如卷合掌系縛等三(至)無煩惱故名為解脫 案。

    僧亮曰。

    指合成卷。

    而指散卷滅。

    合散成滅。

    不異于指。

    煩惱亦爾也 善男子如說名色系縛衆生(至)亦名衆生系縛名色 案。

    僧亮曰。

    陰長結短。

    容有相縛。

    而名色衆生。

    無長無短。

    更以為譬也。

    寶亮曰。

    因成假名。

    更無别法起。

    其旨始顯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見(至)是故我言衆生解脫 案。

    僧亮曰。

    二手合時。

    更無異法。

    而來合者。

    合一是果。

    手二是因。

    而離手無合也。

    名色衆生亦爾。

    寶亮曰。

    若名色異衆者者。

    可得言縛。

    今名色與縛一體。

    如眼不自見。

    雲何名色系縛名色耶。

    佛答。

    以二手共合。

    更無别合法。

    即手為合故。

    即名色為縛也 師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至)未離名色亦應系縛 案。

    僧亮曰。

    名色衆生。

    二無長短。

    緻此難也。

    寶亮曰。

    第五明子果縛異 善男子解脫二種(至)油若盡者滅則無疑 案。

    僧亮曰。

    名色三種。

    謂是因是果。

    非因非果。

    煩惱與習。

    互為因果。

    以煩惱陰是果。

    佛性衆生亦是名色。

    非因果也。

    寶亮曰。

    羅漢已斷子縛盡。

    雖有名色。

    非生死因。

    但果報數盡。

    非治道所除也 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諸煩惱(至)若得斷者則入涅槃 案。

    僧亮曰。

    有或者。

    則處處受生。

    故名衆生。

    或盡不生。

    不名衆生。

    名入涅槃。

    寶亮曰。

    燈譬果縛。

    油譬子縛也 師子吼言世尊燈之與油(至)雲何如來喻之于燈 案。

    僧亮曰。

    以明譬衆生。

    後以衆生譬燈。

    即以明為燈。

    油是生因。

    今煩惱是衆生成因。

    竟以何為譬耳。

    寶亮曰。

    師子吼還更執明燈之與油。

    二物各異。

    若言衆生即縛者。

    此非譬也 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種(至)七先後喻八遍喻 案。

    僧亮曰。

    欲明譬有多種。

    此少分譬也。

    此下廣辨逆與不逆諸譬也。

    寶亮曰。

    引八喻。

    明譬法不全取。

    前所喻者。

    蓋少分耳 雲何順喻如經中說(至)更無别車衆生亦爾 案。

    僧亮曰。

    舉八種之意。

    意在少分也 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燈喻者(至)不為諸有之所污染 案。

    僧亮曰。

    炎譬金剛。

    習盡則滅也 師子吼言世尊衆生五陰(至)誰有受教修集道者 案。

    僧亮曰。

    第四修道門。

    從縛得解。

    功由衆行道之義也。

    說修道。

    以積習為義也。

    有為主無。

    亦無系住。

    何有修道。

    僧宗曰。

    大段之第四明修道也。

    成前執有之難也。

    若因中有性。

    為惑所纏。

    從因至果。

    除惑說修。

    既有除惑之功。

    則修道義立。

    若因中無性。

    則唯是生滅。

    念念無常。

    當體自滅。

    誰有修道。

    至涅槃耶。

    就修道中。

    可有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