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明相續修道有益。
第二明修之方法也。
第三明道平等。
第四寄處所以明道。
第五寄人明道。
第六遣着就無相境界。
第七更舉無十相。
勸修其因。
第八重舉極果。
令修十相之因。
心不斷者。
言雖念念滅。
要相續縛解不斷也。
寶亮曰。
就辯修道之中。
開為十段。
第一明衆生神識。
雖念念滅。
得有修道之義。
第二明修道得法不得法。
若忘懷得理。
即出生死。
第三明道性平等。
第四明處道。
第五明時道。
第六明人道。
第七遣執明道。
第八出能修道人。
第九辨定慧相資。
第十廣因果結句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衆生(至)勤精進心信心定心 案。
僧亮曰。
三慧是道。
始從聞思也。
念是聞慧。
慧是思慧。
發心是修慧。
是六次第也 如是等法雖念念生滅(至)相續不斷故名修道 案。
僧亮曰。
說有修集道者。
以相續為集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至)亦相似相續雲何修集 案。
僧亮曰。
張兩關難也。
稱上六心。
言皆念念生滅。
不能除結也。
第二關雲。
若相似者。
下則常下。
亦無修力也。
寶亮曰。
問有兩意。
一意。
若念念滅者。
體不自固。
則無增長。
二意。
若從下生中。
從中上。
則非相似相續 佛言善男子如燈雖念念滅(至)亦能增長樹林草木 案。
僧亮曰。
答初關難也。
寶亮曰。
先遣初意也。
明一神解。
雖念念生滅。
要冥相資。
故得有用也 善男子汝言念念滅(至)則能破壞一切煩惱 案。
僧亮曰。
答第二關難也。
寶亮曰。
次遣第二。
意明心是知解之性。
雖改代不常。
要相續不斷。
理數目增進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至)雲何而得不作惡業 案。
僧亮曰。
舉佛昔說修道相似不相似。
譬為證也。
寶亮曰。
将欲重咨。
先領佛昔所說。
佛言心不斷故。
得念念增長。
若爾。
須陀洹人亦應無漏。
無漏相次。
雲何。
舍無漏。
而生惡國耶。
然須陀洹人。
得見谛無漏。
無三漏業。
乃是三住菩薩之位。
何應受邊地報耶。
是故一家撿理。
義不應爾。
如凡夫中小有福力。
尚不生邊地。
況須陀洹人。
當受此報乎。
今言生惡國者。
舍見谛無漏清淨五陰。
起思惟門煩惱。
故言生惡國也 佛言善男子須陀洹者(至)以道力故不作惡業 案。
僧亮曰。
見結不起。
故不失須陀洹名也 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師子王(至)以道力故不作諸惡 案。
僧亮曰。
香山。
譬得初果時五陰。
師子王。
譬初果無漏。
鳥獸見谛惑也。
山譬惡國陰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至)須陀洹陰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廣舉諸證不失 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至)雲何修定雲何修慧 案。
僧亮曰。
此下明修義也。
寶亮曰。
第二段明修道得法不得法也。
但自為不兼于物。
名不得法。
此下有三翻明義也 佛言善男子若有人(至)修戒定慧是名聲聞 案。
僧亮曰。
第一翻直雙說相對。
明得法也 善男子雲何複名修集于戒(至)是則名為修集智慧 案。
僧亮曰。
第二重就能破大惡。
以明得法也 善男子修集戒者為身寂靜(至)為得常樂我淨法故 案。
僧亮曰。
廣釋修戒定慧相也。
寶亮曰。
第三明要心大果名得法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至)是故涅槃無因無果 案。
僧亮曰。
難意承上戒定次第相生。
而得稱常。
其義未顯。
故問也。
若由智得滅。
滅是本無今有。
有即是生。
生即是滅。
直以不更生更滅名常者。
生亦如是。
即生即滅。
不更生更滅。
亦應常也。
寶亮曰。
是生雖複當體。
不辯住滅。
名之為常。
要有始終不恒。
故非涅槃也 師子吼言世尊衆生為悉(至)亦不應說佛性如空 案。
僧亮曰。
因有三種。
正因緣因則别。
境界因則共也。
何者。
三達智。
一法不知。
則非佛三世因緣也。
各各有則無常者。
謂彼佛所知。
此佛不知。
不知故惑不盡。
佛應無常也。
寶亮曰。
第三段明道性平等也。
将欲廣明此理。
故先作問也 佛言善男子衆生佛性(至)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總答三因。
明皆共有平等也。
寶亮曰。
在果之日。
有六道差别。
成佛之後。
如是無異也 師子吼言如佛所說(至)而是佛性常一無變 案。
僧亮曰。
廣舉衆譬以釋同修而無礙也
第二明修之方法也。
第三明道平等。
第四寄處所以明道。
第五寄人明道。
第六遣着就無相境界。
第七更舉無十相。
勸修其因。
第八重舉極果。
令修十相之因。
心不斷者。
言雖念念滅。
要相續縛解不斷也。
寶亮曰。
就辯修道之中。
開為十段。
第一明衆生神識。
雖念念滅。
得有修道之義。
第二明修道得法不得法。
若忘懷得理。
即出生死。
第三明道性平等。
第四明處道。
第五明時道。
第六明人道。
第七遣執明道。
第八出能修道人。
第九辨定慧相資。
第十廣因果結句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衆生(至)勤精進心信心定心 案。
僧亮曰。
三慧是道。
始從聞思也。
念是聞慧。
慧是思慧。
發心是修慧。
是六次第也 如是等法雖念念生滅(至)相續不斷故名修道 案。
僧亮曰。
說有修集道者。
以相續為集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至)亦相似相續雲何修集 案。
僧亮曰。
張兩關難也。
稱上六心。
言皆念念生滅。
不能除結也。
第二關雲。
若相似者。
下則常下。
亦無修力也。
寶亮曰。
問有兩意。
一意。
若念念滅者。
體不自固。
則無增長。
二意。
若從下生中。
從中上。
則非相似相續 佛言善男子如燈雖念念滅(至)亦能增長樹林草木 案。
僧亮曰。
答初關難也。
寶亮曰。
先遣初意也。
明一神解。
雖念念生滅。
要冥相資。
故得有用也 善男子汝言念念滅(至)則能破壞一切煩惱 案。
僧亮曰。
答第二關難也。
寶亮曰。
次遣第二。
意明心是知解之性。
雖改代不常。
要相續不斷。
理數目增進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至)雲何而得不作惡業 案。
僧亮曰。
舉佛昔說修道相似不相似。
譬為證也。
寶亮曰。
将欲重咨。
先領佛昔所說。
佛言心不斷故。
得念念增長。
若爾。
須陀洹人亦應無漏。
無漏相次。
雲何。
舍無漏。
而生惡國耶。
然須陀洹人。
得見谛無漏。
無三漏業。
乃是三住菩薩之位。
何應受邊地報耶。
是故一家撿理。
義不應爾。
如凡夫中小有福力。
尚不生邊地。
況須陀洹人。
當受此報乎。
今言生惡國者。
舍見谛無漏清淨五陰。
起思惟門煩惱。
故言生惡國也 佛言善男子須陀洹者(至)以道力故不作惡業 案。
僧亮曰。
見結不起。
故不失須陀洹名也 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師子王(至)以道力故不作諸惡 案。
僧亮曰。
香山。
譬得初果時五陰。
師子王。
譬初果無漏。
鳥獸見谛惑也。
山譬惡國陰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至)須陀洹陰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廣舉諸證不失 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至)雲何修定雲何修慧 案。
僧亮曰。
此下明修義也。
寶亮曰。
第二段明修道得法不得法也。
但自為不兼于物。
名不得法。
此下有三翻明義也 佛言善男子若有人(至)修戒定慧是名聲聞 案。
僧亮曰。
第一翻直雙說相對。
明得法也 善男子雲何複名修集于戒(至)是則名為修集智慧 案。
僧亮曰。
第二重就能破大惡。
以明得法也 善男子修集戒者為身寂靜(至)為得常樂我淨法故 案。
僧亮曰。
廣釋修戒定慧相也。
寶亮曰。
第三明要心大果名得法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至)是故涅槃無因無果 案。
僧亮曰。
難意承上戒定次第相生。
而得稱常。
其義未顯。
故問也。
若由智得滅。
滅是本無今有。
有即是生。
生即是滅。
直以不更生更滅名常者。
生亦如是。
即生即滅。
不更生更滅。
亦應常也。
寶亮曰。
是生雖複當體。
不辯住滅。
名之為常。
要有始終不恒。
故非涅槃也 師子吼言世尊衆生為悉(至)亦不應說佛性如空 案。
僧亮曰。
因有三種。
正因緣因則别。
境界因則共也。
何者。
三達智。
一法不知。
則非佛三世因緣也。
各各有則無常者。
謂彼佛所知。
此佛不知。
不知故惑不盡。
佛應無常也。
寶亮曰。
第三段明道性平等也。
将欲廣明此理。
故先作問也 佛言善男子衆生佛性(至)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總答三因。
明皆共有平等也。
寶亮曰。
在果之日。
有六道差别。
成佛之後。
如是無異也 師子吼言如佛所說(至)而是佛性常一無變 案。
僧亮曰。
廣舉衆譬以釋同修而無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