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尊菩薩摩诃薩一心趣向(至)何須是法而作因緣
案。
僧亮曰。
第五難。
證萬善是性。
離善無性也。
寶亮曰。
略舉緣因。
謂能成佛者。
唯此緣因。
故知無有正因佛性。
但是緣因也 世尊如乳不假緣必當成酪(至)當知衆生悉無佛性 案。
僧亮曰。
第六難。
五味相生。
因有強弱。
乳強故不假外緣也。
寶亮曰。
舉經為證。
昔說三乘僧常。
若爾者。
則應常住僧位。
雲何成佛耶 如佛上說僧寶是常(至)一切衆生應無佛性 案。
僧亮曰。
第七難也。
若菩提心。
本無今有者。
果亦應爾也。
寶亮曰。
若衆生先無三菩提。
今方有者。
是則本無今有。
故知先無也。
與上難前後為異耳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一切衆生實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答第一初果從理成。
必得不失。
則稱性也。
不從理成。
或得或失非性也。
是以人天之果有惑。
非從性有也。
佛果無惑。
從性有故。
答第一難也。
寶亮曰。
人天無定可是無性。
佛性不同此也。
如人天之業。
至佛方住。
中間無停者。
雲何無正因耶 汝言衆生若有佛性(至)心是無常佛性常故 案。
僧亮曰。
答第三難。
正因無初。
無初故常也。
發心是緣因正因也。
僧宗曰。
兼答第七門也。
寶亮曰。
發心非正因佛性也。
佛性是常。
心是無常。
是故善心有時而有。
有時而無。
唯正因性用。
常而不改 汝言何故有退心者(至)以遲得故名之為退 案。
僧亮曰。
答第四難也。
寶亮曰。
明善心不退也。
善心不生則已。
生則無退。
善若可退。
雲何成佛耶。
但以遲得。
故名退耳 此菩提心實非佛性(至)菩提之心實非佛性 案。
僧亮曰。
答第五難也。
寶亮曰。
還答第二問也。
明菩提之心。
實非正因也。
我言悉有者。
謂正因佛性也。
斷緣中所生善。
故名一闡提也 善男子汝言衆生若有佛性(至)得見佛性然後得佛 案。
僧亮曰。
答第六難也。
寶亮曰。
答第五難也。
明雖有正因。
要須緣助。
如金石之有金。
藉衆緣乃得 汝言衆生悉有佛性(至)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案。
僧亮曰。
前無此問。
恐零落也。
僧宗曰。
此問義生也。
因答前問。
仍遣其惑耳 善男子汝言僧常(至)是故我說僧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答第七難也。
寶亮曰。
答第六難也。
明昔言僧常者。
以前佛後佛僧寶恒自相續。
豈謂嶷然常耶。
十二因緣常者。
有佛無佛。
正因之性無改。
故言常也。
第七難。
義同第三。
無别答 善男子汝言衆生若有佛性(至)我當為汝分别解說 案。
僧宗曰。
重答第四問也。
此下廣釋退相也。
寶亮曰。
答難已竟。
下作三翻。
明始終無退義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案。
僧亮曰。
觀緣具不退。
不具則退也。
僧宗曰。
明以遲得故言退。
非為永失也。
寶亮曰。
正辨不退之由也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至)及一闡提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為退不進者。
為譬也。
僧宗曰。
不可言退。
故無佛性也。
寶亮曰。
第二翻退不退人。
未來同得成佛也 師子吼言世尊雲何菩薩有退不退 案。
僧亮曰。
緣有行願。
上但廣願。
未廣其行。
故發問也 善男子若有菩薩修集如來(至)如是四法皆悉是常 案。
僧亮曰。
如是四法。
皆悉是常者。
衆生業性。
三因一果。
常故不可思議七也。
僧宗曰。
能如是者名不退。
不爾者。
則為退矣。
寶亮曰。
舉三十二相業勸業。
為用此義故。
廣明退不退之相也 以是常故不可思議(至)以不見故不得涅槃 案。
僧亮曰。
業果即衆生。
即正因性也。
名為常者。
煩惱故言常耳。
斷常煩惱者。
上言因果皆常。
未辨常有長短之因。
以結惑故常。
結惑盡者。
則因滅矣。
果以無惑故常。
常故不變易也。
寶亮曰。
一說既竟贊歎。
明一切衆生及諸佛境界業果佛性悉不可思議。
佛果等四法雖常。
但衆生起煩惱。
業障[雨/複]故。
常癡無解。
來翻雲何非常耶。
上言煩惱之常者。
正出此文也。
始終為所除。
故言斷常煩惱名無常耳
僧亮曰。
第五難。
證萬善是性。
離善無性也。
寶亮曰。
略舉緣因。
謂能成佛者。
唯此緣因。
故知無有正因佛性。
但是緣因也 世尊如乳不假緣必當成酪(至)當知衆生悉無佛性 案。
僧亮曰。
第六難。
五味相生。
因有強弱。
乳強故不假外緣也。
寶亮曰。
舉經為證。
昔說三乘僧常。
若爾者。
則應常住僧位。
雲何成佛耶 如佛上說僧寶是常(至)一切衆生應無佛性 案。
僧亮曰。
第七難也。
若菩提心。
本無今有者。
果亦應爾也。
寶亮曰。
若衆生先無三菩提。
今方有者。
是則本無今有。
故知先無也。
與上難前後為異耳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一切衆生實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答第一初果從理成。
必得不失。
則稱性也。
不從理成。
或得或失非性也。
是以人天之果有惑。
非從性有也。
佛果無惑。
從性有故。
答第一難也。
寶亮曰。
人天無定可是無性。
佛性不同此也。
如人天之業。
至佛方住。
中間無停者。
雲何無正因耶 汝言衆生若有佛性(至)心是無常佛性常故 案。
僧亮曰。
答第三難。
正因無初。
無初故常也。
發心是緣因正因也。
僧宗曰。
兼答第七門也。
寶亮曰。
發心非正因佛性也。
佛性是常。
心是無常。
是故善心有時而有。
有時而無。
唯正因性用。
常而不改 汝言何故有退心者(至)以遲得故名之為退 案。
僧亮曰。
答第四難也。
寶亮曰。
明善心不退也。
善心不生則已。
生則無退。
善若可退。
雲何成佛耶。
但以遲得。
故名退耳 此菩提心實非佛性(至)菩提之心實非佛性 案。
僧亮曰。
答第五難也。
寶亮曰。
還答第二問也。
明菩提之心。
實非正因也。
我言悉有者。
謂正因佛性也。
斷緣中所生善。
故名一闡提也 善男子汝言衆生若有佛性(至)得見佛性然後得佛 案。
僧亮曰。
答第六難也。
寶亮曰。
答第五難也。
明雖有正因。
要須緣助。
如金石之有金。
藉衆緣乃得 汝言衆生悉有佛性(至)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案。
僧亮曰。
前無此問。
恐零落也。
僧宗曰。
此問義生也。
因答前問。
仍遣其惑耳 善男子汝言僧常(至)是故我說僧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答第七難也。
寶亮曰。
答第六難也。
明昔言僧常者。
以前佛後佛僧寶恒自相續。
豈謂嶷然常耶。
十二因緣常者。
有佛無佛。
正因之性無改。
故言常也。
第七難。
義同第三。
無别答 善男子汝言衆生若有佛性(至)我當為汝分别解說 案。
僧宗曰。
重答第四問也。
此下廣釋退相也。
寶亮曰。
答難已竟。
下作三翻。
明始終無退義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案。
僧亮曰。
觀緣具不退。
不具則退也。
僧宗曰。
明以遲得故言退。
非為永失也。
寶亮曰。
正辨不退之由也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至)及一闡提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為退不進者。
為譬也。
僧宗曰。
不可言退。
故無佛性也。
寶亮曰。
第二翻退不退人。
未來同得成佛也 師子吼言世尊雲何菩薩有退不退 案。
僧亮曰。
緣有行願。
上但廣願。
未廣其行。
故發問也 善男子若有菩薩修集如來(至)如是四法皆悉是常 案。
僧亮曰。
如是四法。
皆悉是常者。
衆生業性。
三因一果。
常故不可思議七也。
僧宗曰。
能如是者名不退。
不爾者。
則為退矣。
寶亮曰。
舉三十二相業勸業。
為用此義故。
廣明退不退之相也 以是常故不可思議(至)以不見故不得涅槃 案。
僧亮曰。
業果即衆生。
即正因性也。
名為常者。
煩惱故言常耳。
斷常煩惱者。
上言因果皆常。
未辨常有長短之因。
以結惑故常。
結惑盡者。
則因滅矣。
果以無惑故常。
常故不變易也。
寶亮曰。
一說既竟贊歎。
明一切衆生及諸佛境界業果佛性悉不可思議。
佛果等四法雖常。
但衆生起煩惱。
業障[雨/複]故。
常癡無解。
來翻雲何非常耶。
上言煩惱之常者。
正出此文也。
始終為所除。
故言斷常煩惱名無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