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自數也。
寶亮曰。
佛答意謂。
數者。
是神慮故。
能數我色他色。
所以言汝執了因者。
本是色法。
雲何兩用耶 善男子一切衆生有佛性者(至)是了因者已同酪壞 案。
僧亮曰。
已同酪壞者。
自了之義。
上已破 若言因中定有果者(至)從師受已漸漸增益 案。
僧亮曰。
若定慧之果定有性。
不得增長。
然從師受已。
漸漸增益。
知本無也 若言師教是了因者(至)戒定智慧令得增長 案。
僧亮曰。
初白之時。
戒自未有。
羯磨竟後。
戒乃成就。
是則應了。
未有為有。
非了已有。
令增長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雲何得名有乳有酪 案。
僧亮曰。
若乳中無酪。
複無了因。
雲何有乳。
而答雲有酪耶。
僧宗曰。
以名字證是有耳。
寶亮曰。
第四執也。
現見就賣乳者買酪。
故知乳即是酪也 善男子世間答難凡有三種(至)有佛性以當見故 案。
僧亮曰。
正義宗也。
終以定當有。
故言有耳。
寶亮曰。
用轉答以釋難。
明因中說果。
故言有非已有言有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至)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上明二因無果。
似與俗乖。
今欲會之。
如世人說有。
以将有耳。
乃因問以系揚也。
寶亮曰。
過去已滅。
未來未至。
雲何名有耶 佛告善男子過去名有(至)悉有佛性實不虛妄 案。
僧亮曰。
凡四譬。
前一譬顯過去有。
後三譬顯未來有也。
寶亮曰。
雖複曾有當有。
于今為無。
亦非定無。
如麻是現在。
油是未來。
因果時異。
豈得因中有果耶。
是以一家作義。
每依經推理。
往往見人多作因中有果之責。
經有誠文。
殆不假釋。
前佛性品中已雲。
毒身之中。
有妙藥王。
所謂佛性非是作法。
此亦不言佛非作法。
若言佛亦非作法者。
則衆生身中已有于果也 師子吼言一切衆生(至)當知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上别破二因。
說有是未來。
今師子吼。
更以事證因中先有。
欲廣有者之過耳。
僧宗曰。
第一執以正因證有性也。
寶亮曰。
第五謂正因之中。
應已有微微佛故。
能令衆生。
得無上道耳。
若正因中都無者。
何不名作緣因耶 佛言善男子若言子中(至)今則有之當有何咎 案。
僧亮曰。
若言細障故不見者。
言為細所障耳。
非八事中障也。
常應不見者。
若為細障。
障常是細。
常不應見也。
本無粗相者。
若性細者。
粗則本無。
常如是粗。
本無見性者。
粗故可見。
粗是見因見本無性也。
寶亮曰。
若言正因中已有者。
何故不見耶。
且就樹為論。
不同世間八緣。
而不見者。
當知因不應先有果 師子吼言如佛所說(至)作了因故令細得粗 案。
僧亮曰。
救義雲了因。
了細令粗粗故可見。
非常不可見也 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至)石蜜治熱黑蜜治冷 案。
僧亮曰。
二俱無者。
上說有粗。
粗不須了。
若本無粗。
粗了何所了。
若言了無令有者。
亦應能生佉陀羅樹。
若本有燒。
燒不得生。
不一時者。
責三相不一時用事。
黑蜜治冷者。
明法從緣異。
無定性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亮曰。
更以七難。
明佛無性。
而成顯佛性非無。
成上不失壞之義。
初以天人證佛性無成也。
寶亮曰。
第五翻觀因中立性也。
雖難有七。
然多執緣。
難使無正因也。
此第一難雲。
若因中本無者。
則無正因。
唯有緣因。
故得佛耳 若諸衆生有佛性者(至)若非常者不名佛性 案。
僧亮曰。
第二難。
若性因緣成菩提心。
是性闡提不應斷。
斷則非性也。
寶亮曰。
佛若以菩提心名為佛性者。
現見闡提斷善根。
是則闡提無佛性。
雲何言衆生悉有佛性耶 若諸衆生有佛性者何故名為初發心耶 案。
僧亮曰。
第三難。
性常不應有初也。
寶亮曰。
既有初發者。
則未發心時無佛性。
若爾。
便是用發心善作佛性。
雲何言衆生悉有耶 雲何而言是毗跋緻(至)當知是人無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第四難。
性常不應有退也。
寶亮曰。
若有退不退者。
是則退者。
無有佛性。
豈是悉有耶 世
寶亮曰。
佛答意謂。
數者。
是神慮故。
能數我色他色。
所以言汝執了因者。
本是色法。
雲何兩用耶 善男子一切衆生有佛性者(至)是了因者已同酪壞 案。
僧亮曰。
已同酪壞者。
自了之義。
上已破 若言因中定有果者(至)從師受已漸漸增益 案。
僧亮曰。
若定慧之果定有性。
不得增長。
然從師受已。
漸漸增益。
知本無也 若言師教是了因者(至)戒定智慧令得增長 案。
僧亮曰。
初白之時。
戒自未有。
羯磨竟後。
戒乃成就。
是則應了。
未有為有。
非了已有。
令增長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雲何得名有乳有酪 案。
僧亮曰。
若乳中無酪。
複無了因。
雲何有乳。
而答雲有酪耶。
僧宗曰。
以名字證是有耳。
寶亮曰。
第四執也。
現見就賣乳者買酪。
故知乳即是酪也 善男子世間答難凡有三種(至)有佛性以當見故 案。
僧亮曰。
正義宗也。
終以定當有。
故言有耳。
寶亮曰。
用轉答以釋難。
明因中說果。
故言有非已有言有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至)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上明二因無果。
似與俗乖。
今欲會之。
如世人說有。
以将有耳。
乃因問以系揚也。
寶亮曰。
過去已滅。
未來未至。
雲何名有耶 佛告善男子過去名有(至)悉有佛性實不虛妄 案。
僧亮曰。
凡四譬。
前一譬顯過去有。
後三譬顯未來有也。
寶亮曰。
雖複曾有當有。
于今為無。
亦非定無。
如麻是現在。
油是未來。
因果時異。
豈得因中有果耶。
是以一家作義。
每依經推理。
往往見人多作因中有果之責。
經有誠文。
殆不假釋。
前佛性品中已雲。
毒身之中。
有妙藥王。
所謂佛性非是作法。
此亦不言佛非作法。
若言佛亦非作法者。
則衆生身中已有于果也 師子吼言一切衆生(至)當知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上别破二因。
說有是未來。
今師子吼。
更以事證因中先有。
欲廣有者之過耳。
僧宗曰。
第一執以正因證有性也。
寶亮曰。
第五謂正因之中。
應已有微微佛故。
能令衆生。
得無上道耳。
若正因中都無者。
何不名作緣因耶 佛言善男子若言子中(至)今則有之當有何咎 案。
僧亮曰。
若言細障故不見者。
言為細所障耳。
非八事中障也。
常應不見者。
若為細障。
障常是細。
常不應見也。
本無粗相者。
若性細者。
粗則本無。
常如是粗。
本無見性者。
粗故可見。
粗是見因見本無性也。
寶亮曰。
若言正因中已有者。
何故不見耶。
且就樹為論。
不同世間八緣。
而不見者。
當知因不應先有果 師子吼言如佛所說(至)作了因故令細得粗 案。
僧亮曰。
救義雲了因。
了細令粗粗故可見。
非常不可見也 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至)石蜜治熱黑蜜治冷 案。
僧亮曰。
二俱無者。
上說有粗。
粗不須了。
若本無粗。
粗了何所了。
若言了無令有者。
亦應能生佉陀羅樹。
若本有燒。
燒不得生。
不一時者。
責三相不一時用事。
黑蜜治冷者。
明法從緣異。
無定性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亮曰。
更以七難。
明佛無性。
而成顯佛性非無。
成上不失壞之義。
初以天人證佛性無成也。
寶亮曰。
第五翻觀因中立性也。
雖難有七。
然多執緣。
難使無正因也。
此第一難雲。
若因中本無者。
則無正因。
唯有緣因。
故得佛耳 若諸衆生有佛性者(至)若非常者不名佛性 案。
僧亮曰。
第二難。
若性因緣成菩提心。
是性闡提不應斷。
斷則非性也。
寶亮曰。
佛若以菩提心名為佛性者。
現見闡提斷善根。
是則闡提無佛性。
雲何言衆生悉有佛性耶 若諸衆生有佛性者何故名為初發心耶 案。
僧亮曰。
第三難。
性常不應有初也。
寶亮曰。
既有初發者。
則未發心時無佛性。
若爾。
便是用發心善作佛性。
雲何言衆生悉有耶 雲何而言是毗跋緻(至)當知是人無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第四難。
性常不應有退也。
寶亮曰。
若有退不退者。
是則退者。
無有佛性。
豈是悉有耶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