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過過
案。
僧亮曰。
上說戒等是因是果。
體是有為也。
今明涅槃是果。
非因非有為。
非有為故。
不從因有也。
上果故者。
人求無苦。
以無苦為上也。
沙門果故者。
斷生死也。
過過者。
皆說苦法也。
煩惱是過。
又生苦故。
是為過過也。
僧宗曰。
向已答戒信二法。
互為因果。
是故無常。
今明涅槃。
是了因家果。
所以常也。
是上果者。
釋所以是勝也。
寶亮曰。
既判戒亦有因。
知戒非是常。
不定便位。
涅槃唯得名果。
不複更為他作因。
故是果非因 善男子涅槃無因而體是果(至)無有因故故稱涅槃 案。
僧亮曰。
有為之法。
是因是果故苦也。
涅槃是果無因。
故非苦也。
僧宗曰。
無生因也。
寶亮曰。
體是果者。
了因之果也 師子吼菩薩言如佛所說(至)有時無因故名涅槃 案。
僧亮曰。
難意。
不以不善為因。
故言無。
非一切無也。
故取六無之中有時無也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說(至)何故名因以了因故 案。
僧亮曰。
彼所舉者。
皆有為共相。
形對涅槃真我。
不可與無我為匹也。
以是義故。
是因者。
上二因。
是果者。
上二果也。
涅槃是果非因。
佛性是因非果。
若涅槃但果而非苦者。
佛性亦但因。
不應是苦也。
非沙門果者。
非彼二果。
非不是餘果是苦也。
是了因者。
非彼二因。
明是了因非生因也寶亮曰。
當知涅槃之體。
畢竟無因。
如無我無我所也。
雖引初句為答。
後即遣也。
明涅槃不同世法。
所以常也。
是因非果者。
還據正因佛性。
正因唯住因位。
不得名果也。
非因生故者。
正因佛性。
既非善惡因之所生。
唯一用不移。
至佛不移。
至佛不動。
故非因生法也。
體既非因所生。
亦非息心家果也。
了因故者。
非但緣因是了因。
正因亦是了因。
何者。
若衆生無厭求樂心者。
一念善不能作也。
由有此解故。
可得熟果。
是故正因亦遠為佛作了因也 善男子因有二種(至)地水糞等是名了因 案。
道生曰。
俱是作法。
亦相比而言之耳。
寶亮曰。
泛明一切緣正二因義。
但使于果力強。
便是生因。
弱者屬了因也 複有生因謂六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道生曰。
此下明皆非作法。
然生了之義。
于茲而顯也。
由六度而成菩提。
故曰生也。
寶亮曰。
六度取菩提義力強。
故名為生因 複有了因謂佛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宗曰。
此有三種相對。
通而言之。
唯是了因。
以拜果義強。
為生因也。
生者能拜無令有也。
了者了已有也。
就文而言。
小不次。
推義。
第三重應在第二也。
第一重取住前六度。
與佛性相對。
佛性雖為正因。
若語拜果之力。
非檀等諸度。
則不得果。
于了為強。
義說生也。
僧亮曰。
正因佛性。
取果力不如。
故唯得作了因也 複有了因謂六波羅蜜佛性 案。
僧宗曰。
此取九地以還。
于果義弱為了也。
寶亮曰。
因中六度。
去佛果遠。
唯得為三菩提。
作了因也 複有生因謂首楞嚴三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宗曰。
謂十住也。
寶亮曰。
金剛心力強。
生佛果速。
故謂正因 複有了因謂八正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宗曰。
八正是偏行。
以其義弱。
故為了也。
寶亮曰。
二乘行遠。
但得作了因也 複有生因所謂信心六波羅蜜 案。
僧亮曰。
本無今有。
是生也。
本有今見。
是了也。
如無常見常是生。
無常見無常是了也。
僧宗曰。
此取登住至三住也。
比八正義強。
故名生也。
所以得知三住者。
以住信忍地。
今言信心六度也。
寶亮曰。
大乘行近。
故名生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至)雲何可見佛性亦爾 案。
僧亮曰。
觀門第三。
通觀因果也。
辨見聞亦異。
以了為見。
不了為聞。
寶亮曰。
第三因果合觀也。
師子吼舉百非。
以明如來雲何可見耶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種(至)故名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方便示現。
是名為見者。
以示現故。
色聲皆名見也。
解脫之身。
亦名聞見也。
餘悉爾。
僧宗曰。
第四翻領理前宗也。
寶亮曰。
佛還約眼見聞見二事。
勸信也。
一常者。
謂法身也。
無常者。
應身也。
可見者。
佛與十住菩薩。
不可見者。
謂一切衆生。
十住與佛。
可名眼見。
九住以來。
一向是信者。
故屬聞見也。
佛見佛性。
了了分明。
故言如色。
十住以還。
見不分明。
故言非色也
僧亮曰。
上說戒等是因是果。
體是有為也。
今明涅槃是果。
非因非有為。
非有為故。
不從因有也。
上果故者。
人求無苦。
以無苦為上也。
沙門果故者。
斷生死也。
過過者。
皆說苦法也。
煩惱是過。
又生苦故。
是為過過也。
僧宗曰。
向已答戒信二法。
互為因果。
是故無常。
今明涅槃。
是了因家果。
所以常也。
是上果者。
釋所以是勝也。
寶亮曰。
既判戒亦有因。
知戒非是常。
不定便位。
涅槃唯得名果。
不複更為他作因。
故是果非因 善男子涅槃無因而體是果(至)無有因故故稱涅槃 案。
僧亮曰。
有為之法。
是因是果故苦也。
涅槃是果無因。
故非苦也。
僧宗曰。
無生因也。
寶亮曰。
體是果者。
了因之果也 師子吼菩薩言如佛所說(至)有時無因故名涅槃 案。
僧亮曰。
難意。
不以不善為因。
故言無。
非一切無也。
故取六無之中有時無也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說(至)何故名因以了因故 案。
僧亮曰。
彼所舉者。
皆有為共相。
形對涅槃真我。
不可與無我為匹也。
以是義故。
是因者。
上二因。
是果者。
上二果也。
涅槃是果非因。
佛性是因非果。
若涅槃但果而非苦者。
佛性亦但因。
不應是苦也。
非沙門果者。
非彼二果。
非不是餘果是苦也。
是了因者。
非彼二因。
明是了因非生因也寶亮曰。
當知涅槃之體。
畢竟無因。
如無我無我所也。
雖引初句為答。
後即遣也。
明涅槃不同世法。
所以常也。
是因非果者。
還據正因佛性。
正因唯住因位。
不得名果也。
非因生故者。
正因佛性。
既非善惡因之所生。
唯一用不移。
至佛不移。
至佛不動。
故非因生法也。
體既非因所生。
亦非息心家果也。
了因故者。
非但緣因是了因。
正因亦是了因。
何者。
若衆生無厭求樂心者。
一念善不能作也。
由有此解故。
可得熟果。
是故正因亦遠為佛作了因也 善男子因有二種(至)地水糞等是名了因 案。
道生曰。
俱是作法。
亦相比而言之耳。
寶亮曰。
泛明一切緣正二因義。
但使于果力強。
便是生因。
弱者屬了因也 複有生因謂六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道生曰。
此下明皆非作法。
然生了之義。
于茲而顯也。
由六度而成菩提。
故曰生也。
寶亮曰。
六度取菩提義力強。
故名為生因 複有了因謂佛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宗曰。
此有三種相對。
通而言之。
唯是了因。
以拜果義強。
為生因也。
生者能拜無令有也。
了者了已有也。
就文而言。
小不次。
推義。
第三重應在第二也。
第一重取住前六度。
與佛性相對。
佛性雖為正因。
若語拜果之力。
非檀等諸度。
則不得果。
于了為強。
義說生也。
僧亮曰。
正因佛性。
取果力不如。
故唯得作了因也 複有了因謂六波羅蜜佛性 案。
僧宗曰。
此取九地以還。
于果義弱為了也。
寶亮曰。
因中六度。
去佛果遠。
唯得為三菩提。
作了因也 複有生因謂首楞嚴三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宗曰。
謂十住也。
寶亮曰。
金剛心力強。
生佛果速。
故謂正因 複有了因謂八正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宗曰。
八正是偏行。
以其義弱。
故為了也。
寶亮曰。
二乘行遠。
但得作了因也 複有生因所謂信心六波羅蜜 案。
僧亮曰。
本無今有。
是生也。
本有今見。
是了也。
如無常見常是生。
無常見無常是了也。
僧宗曰。
此取登住至三住也。
比八正義強。
故名生也。
所以得知三住者。
以住信忍地。
今言信心六度也。
寶亮曰。
大乘行近。
故名生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至)雲何可見佛性亦爾 案。
僧亮曰。
觀門第三。
通觀因果也。
辨見聞亦異。
以了為見。
不了為聞。
寶亮曰。
第三因果合觀也。
師子吼舉百非。
以明如來雲何可見耶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種(至)故名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方便示現。
是名為見者。
以示現故。
色聲皆名見也。
解脫之身。
亦名聞見也。
餘悉爾。
僧宗曰。
第四翻領理前宗也。
寶亮曰。
佛還約眼見聞見二事。
勸信也。
一常者。
謂法身也。
無常者。
應身也。
可見者。
佛與十住菩薩。
不可見者。
謂一切衆生。
十住與佛。
可名眼見。
九住以來。
一向是信者。
故屬聞見也。
佛見佛性。
了了分明。
故言如色。
十住以還。
見不分明。
故言非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