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言師。
亦可俗谛中道。
初二種雲何知者。
第二觀門。
觀緣因也。
因成就名眼見。
又聞見因不成就。
雖識佛。
不名眼見。
亦非聞見也。
二種者。
外細内粗。
内細外粗。
善惡難知者也 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唯依是二不可得知 案。
僧亮曰。
第三門因緣也。
因成就名眼見。
亦是聞見。
因不成就。
雖識佛不名眼見。
亦非聞見也。
二種者。
外細内粗。
内細外粗。
善惡難知也。
寶亮曰。
第二文約佛弟子所行法觀因。
佛唯極果。
無因可觀。
若不舉弟子所行。
則無以為驗。
佛果若不真。
那得信佛語者。
盡得實解。
故知其理必可信。
今者師子吼。
先舉上庵羅果喻四品人來驗。
若内外俱熟。
内外俱生。
此亦易别。
餘外熟内生。
外生内熟。
此之二人。
雲何得知。
佛言。
此實難知。
雖曰難知。
當以四法來驗。
必知真實。
若論此四法。
正是共住智慧。
開共住為二。
智慧為兩。
故成四句。
若用此四法。
則知持戒破戒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然後得知持戒破戒 案。
僧宗曰。
四人常近。
猶不可知。
況複如來。
而可測耶 善男子戒有二種持者亦二(至)為為利養為究竟持 案。
僧亮曰。
以因緣故。
受持禁戒者。
或為自度。
或為人天也。
若不為究竟非究竟持也。
僧宗曰。
此第三翻也。
要修究竟戒者。
乃能見也。
寶亮曰。
下欲以此究竟不究竟。
來證戒成就不成就。
若究竟持戒者。
名為眼見聞見。
若不究竟持戒。
亦不名眼見聞見。
自信首五根立以上人。
悉屬究竟持戒數。
若從一信已後。
終入内凡夫。
相續不舍。
乃至成佛。
亦名究竟戒 善男子如來戒者無有因緣(至)畢竟持戒究竟持戒 案。
僧亮曰。
性不為惡。
自然得戒。
是究竟戒也。
不生嗔礙者。
亦性不為惡也 善男子我昔一時與舍利弗(至)三藐三菩提 案。
僧亮曰。
出證因中無惡。
果有此力也。
寶亮曰。
證如來持戒最勝也 複有二種一為利養(至)及以如來持戒之人 案。
僧亮曰。
重釋。
而正法者。
是究竟也 複有二種一性自能持(至)及以如來亦名聞見 案。
僧亮曰。
即是無因緣戒也。
曠世修習。
惡心永滅。
善成性也 複有二種一聲聞戒(至)能見佛性如來涅槃 案。
僧亮曰。
聲聞厭生死。
行乖涅槃。
非見法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何以故法性爾故 案。
僧亮曰。
釋究竟義。
亦明從戒生法。
終至涅槃。
皆是緣因義也。
曰推因也。
有十一重相釋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雲何得名我樂淨耶 案。
僧亮曰。
上說持戒。
至涅槃因果相乘生因了因。
未辨涅槃從何因有。
故發問也。
僧宗曰。
難意欲令戒則無因故常。
涅槃有因故無常也。
寶亮曰。
戒前既無因。
應是常。
涅槃以解脫為因。
便應無常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谛聽谛聽當為汝說 案。
僧亮曰。
将欲答難。
先舉往事。
以證得理。
而滅之先 戒亦有因因聽正法(至)一者聽法二者思惟義 案。
寶亮曰。
戒是有為。
從聽法而生。
為生因 善男子信心者(至)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案。
僧亮曰。
亦因者。
聽法是信心之因也。
因因者。
信心複是聽法之因也。
今與因為因。
名為因因。
亦果者。
信心聽法之果也。
亦果者。
聽法是信心果也。
與果互得相生。
皆是因是果。
故名有為 善男子譬如尼幹立拒舉瓶互為因果不得相離 案。
僧亮曰。
信心聽法。
互為因果。
不得相離。
指據此二。
為因因果果也 善男子如無明緣行(至)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案。
僧亮曰。
借此以顯手因果義也。
無明為因。
行為果。
自有行後。
還起輕煩惱。
說為無明。
是明輕重前後。
互相生起。
疊為因果。
亦得重因重果義也 善男子生能生法(至)生生不自生賴生故生 案。
僧亮曰。
借毗昙家義。
寄明重因重果之旨也。
小生唯生一法。
大生乃生八法。
是則小生大生。
更為因果。
亦有重因重果義也。
不能自生者。
大生三體。
不能自生也。
由生生生者。
由小生來生其體也。
生生不自生者。
生大生之生不自生。
亦賴大生故生也 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至)信心聽法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舉一事二義。
以為類釋也 善男子是果非因(至)名果煩惱者名為
亦可俗谛中道。
初二種雲何知者。
第二觀門。
觀緣因也。
因成就名眼見。
又聞見因不成就。
雖識佛。
不名眼見。
亦非聞見也。
二種者。
外細内粗。
内細外粗。
善惡難知者也 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唯依是二不可得知 案。
僧亮曰。
第三門因緣也。
因成就名眼見。
亦是聞見。
因不成就。
雖識佛不名眼見。
亦非聞見也。
二種者。
外細内粗。
内細外粗。
善惡難知也。
寶亮曰。
第二文約佛弟子所行法觀因。
佛唯極果。
無因可觀。
若不舉弟子所行。
則無以為驗。
佛果若不真。
那得信佛語者。
盡得實解。
故知其理必可信。
今者師子吼。
先舉上庵羅果喻四品人來驗。
若内外俱熟。
内外俱生。
此亦易别。
餘外熟内生。
外生内熟。
此之二人。
雲何得知。
佛言。
此實難知。
雖曰難知。
當以四法來驗。
必知真實。
若論此四法。
正是共住智慧。
開共住為二。
智慧為兩。
故成四句。
若用此四法。
則知持戒破戒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然後得知持戒破戒 案。
僧宗曰。
四人常近。
猶不可知。
況複如來。
而可測耶 善男子戒有二種持者亦二(至)為為利養為究竟持 案。
僧亮曰。
以因緣故。
受持禁戒者。
或為自度。
或為人天也。
若不為究竟非究竟持也。
僧宗曰。
此第三翻也。
要修究竟戒者。
乃能見也。
寶亮曰。
下欲以此究竟不究竟。
來證戒成就不成就。
若究竟持戒者。
名為眼見聞見。
若不究竟持戒。
亦不名眼見聞見。
自信首五根立以上人。
悉屬究竟持戒數。
若從一信已後。
終入内凡夫。
相續不舍。
乃至成佛。
亦名究竟戒 善男子如來戒者無有因緣(至)畢竟持戒究竟持戒 案。
僧亮曰。
性不為惡。
自然得戒。
是究竟戒也。
不生嗔礙者。
亦性不為惡也 善男子我昔一時與舍利弗(至)三藐三菩提 案。
僧亮曰。
出證因中無惡。
果有此力也。
寶亮曰。
證如來持戒最勝也 複有二種一為利養(至)及以如來持戒之人 案。
僧亮曰。
重釋。
而正法者。
是究竟也 複有二種一性自能持(至)及以如來亦名聞見 案。
僧亮曰。
即是無因緣戒也。
曠世修習。
惡心永滅。
善成性也 複有二種一聲聞戒(至)能見佛性如來涅槃 案。
僧亮曰。
聲聞厭生死。
行乖涅槃。
非見法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何以故法性爾故 案。
僧亮曰。
釋究竟義。
亦明從戒生法。
終至涅槃。
皆是緣因義也。
曰推因也。
有十一重相釋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雲何得名我樂淨耶 案。
僧亮曰。
上說持戒。
至涅槃因果相乘生因了因。
未辨涅槃從何因有。
故發問也。
僧宗曰。
難意欲令戒則無因故常。
涅槃有因故無常也。
寶亮曰。
戒前既無因。
應是常。
涅槃以解脫為因。
便應無常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谛聽谛聽當為汝說 案。
僧亮曰。
将欲答難。
先舉往事。
以證得理。
而滅之先 戒亦有因因聽正法(至)一者聽法二者思惟義 案。
寶亮曰。
戒是有為。
從聽法而生。
為生因 善男子信心者(至)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案。
僧亮曰。
亦因者。
聽法是信心之因也。
因因者。
信心複是聽法之因也。
今與因為因。
名為因因。
亦果者。
信心聽法之果也。
亦果者。
聽法是信心果也。
與果互得相生。
皆是因是果。
故名有為 善男子譬如尼幹立拒舉瓶互為因果不得相離 案。
僧亮曰。
信心聽法。
互為因果。
不得相離。
指據此二。
為因因果果也 善男子如無明緣行(至)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案。
僧亮曰。
借此以顯手因果義也。
無明為因。
行為果。
自有行後。
還起輕煩惱。
說為無明。
是明輕重前後。
互相生起。
疊為因果。
亦得重因重果義也 善男子生能生法(至)生生不自生賴生故生 案。
僧亮曰。
借毗昙家義。
寄明重因重果之旨也。
小生唯生一法。
大生乃生八法。
是則小生大生。
更為因果。
亦有重因重果義也。
不能自生者。
大生三體。
不能自生也。
由生生生者。
由小生來生其體也。
生生不自生者。
生大生之生不自生。
亦賴大生故生也 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至)信心聽法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舉一事二義。
以為類釋也 善男子是果非因(至)名果煩惱者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