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釋。
此第一總明十法淺深為異也。
寶亮曰。
次舉第五問來請答。
佛言。
菩薩正行此十法。
未滿足故。
見不明了。
佛得此十法。
已滿故。
見佛性了了。
既問除障法。
故佛下有五番來。
廣解此十法。
更無餘義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
僧亮曰。
十法者。
前八法。
猶是八大人覺耳。
後二法。
一贊歎解脫。
二以涅槃教化為異成十也。
有五翻此第一 複次善男子出家之人(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
僧亮曰。
第二辨出樂。
以出家在林離俗。
匆務遠離。
正體餘者非也。
寂靜樂者。
得禅定也。
永滅樂者。
得無漏也。
畢竟樂者。
得二涅槃也。
僧宗曰。
第二偏就觀門。
以辨十法也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
僧亮曰。
第三随從天行。
是名正定。
以此方知四禅是天行者也。
僧宗曰。
第三就比丘于此經修行。
以明十法也 複次善男子夫少欲者(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
僧亮曰。
第四以十二頭陀為少欲。
行轉除也。
僧宗曰。
第四離聚落。
以辨十法也 複次善男子為多欲故(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
僧亮曰。
第五翻也。
及五種者。
解脫五欲樂也。
僧宗曰。
第五就現相。
以明十法 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薩(至)見于佛性而得明了 案。
僧宗曰。
舉第六問也。
今言。
以佛眼故了了。
菩薩以慧眼。
故不了了也。
寶亮曰。
如所言十住菩薩。
以何眼見。
而不相了者。
此下去次答第六問。
佛言菩薩。
唯得四眼。
用慧眼。
故不明了。
佛具足五眼。
照了窮源。
故見佛性了了也。
下去有數重解。
十住菩薩。
由為菩提作行。
故見不明了。
十住菩薩。
唯自知得佛。
不知他有佛性者。
亦是不了義之辭。
煩惱本障智慧。
十住菩薩。
斷惑垂盡。
何容指自知作佛。
不知他有佛性。
他惑亦不能障我智不理。
今所以有此言者。
為辨難易相。
明以成佛者。
得言易知。
未成道人。
事迹幽隐難知。
故有此之說也 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至)心不生信不名聞見 案。
僧亮曰。
稱第六問佛何眼見故也。
初得名慧。
滿足佛為菩提。
行者進趣名行。
住十住故者。
應去不去名住也。
住不住者。
不應去而住非住也。
又雲不去不住。
十住在生滅境。
故有去住。
佛不生不滅。
不去不住也。
僧宗曰。
就答中有四翻。
第一明佛與菩薩。
見有了不了。
第二明乃至十地。
尚不了了。
況其餘耶。
至極雖複妙絕。
非常情所察。
若因迹尋本。
可以知也。
第三修戒定為因。
則其理也。
第四結聞見之理。
以曉前宗也。
此則第一翻也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當雲何觀而得知耶 案。
僧亮曰。
六種問答。
是第二觀門也。
僧宗曰。
此下第二翻也。
寶亮曰。
此下師子吼。
大段之第二也。
上六問六答。
已定因果性。
使物識因果。
修德集業。
若當于此深理。
未能領悟。
信心不立者。
勸使約應佛。
依十二部經教因果。
就事以生信也。
凡開五門。
此下第一觀果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實不能知(至)一者眼見二者聞見 案。
僧亮曰。
先觀果性。
觀之粗也。
寶亮曰。
佛雖勸觀。
但物情不解。
故師子吼問。
明一切衆生。
實不能測知如來心相。
當雲何得知。
佛言當依二法。
一者眼見如來身業。
二聞佛所說教法。
唯依此二事。
得知如來心相。
若見如來身業。
有三十二相。
在世運動。
為為衆生。
為為利養。
若見說法。
一向為物。
不自為己。
得知此人可尊可重。
必非生死果報所為。
若無此妙極來應。
衆生雲何得斯之身處世救苦。
必應可信。
果既如之。
必有妙因。
是以勸人。
依十二部經。
約應佛觀如來心用。
可得信知因果之性也。
但文十别。
事義自顯矣 若見如來所有身業(至)為誰受身是名眼見 案。
僧亮曰。
雲何受身者。
有二種。
有自在不自在。
知如來自在也。
何故受身者。
知如來為衆生故受也。
為誰受身者。
為中有等不等。
明如來等衆生也。
僧亮曰。
雲何而受是身者。
乃知感應之道。
而不能知所以爾耶。
謂以大悲之心。
故受身也 若觀如來雲何說法(至)應當依是二種因緣 案。
僧亮曰。
不破煩惱者。
真谛也。
非不破者。
世谛也。
真俗中。
非破非不破者。
是真谛。
亦是俗谛。
何者。
非盡能破也。
五人能破非不破也。
皆說真俗中道。
不自
此第一總明十法淺深為異也。
寶亮曰。
次舉第五問來請答。
佛言。
菩薩正行此十法。
未滿足故。
見不明了。
佛得此十法。
已滿故。
見佛性了了。
既問除障法。
故佛下有五番來。
廣解此十法。
更無餘義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
僧亮曰。
十法者。
前八法。
猶是八大人覺耳。
後二法。
一贊歎解脫。
二以涅槃教化為異成十也。
有五翻此第一 複次善男子出家之人(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
僧亮曰。
第二辨出樂。
以出家在林離俗。
匆務遠離。
正體餘者非也。
寂靜樂者。
得禅定也。
永滅樂者。
得無漏也。
畢竟樂者。
得二涅槃也。
僧宗曰。
第二偏就觀門。
以辨十法也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
僧亮曰。
第三随從天行。
是名正定。
以此方知四禅是天行者也。
僧宗曰。
第三就比丘于此經修行。
以明十法也 複次善男子夫少欲者(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
僧亮曰。
第四以十二頭陀為少欲。
行轉除也。
僧宗曰。
第四離聚落。
以辨十法也 複次善男子為多欲故(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
僧亮曰。
第五翻也。
及五種者。
解脫五欲樂也。
僧宗曰。
第五就現相。
以明十法 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薩(至)見于佛性而得明了 案。
僧宗曰。
舉第六問也。
今言。
以佛眼故了了。
菩薩以慧眼。
故不了了也。
寶亮曰。
如所言十住菩薩。
以何眼見。
而不相了者。
此下去次答第六問。
佛言菩薩。
唯得四眼。
用慧眼。
故不明了。
佛具足五眼。
照了窮源。
故見佛性了了也。
下去有數重解。
十住菩薩。
由為菩提作行。
故見不明了。
十住菩薩。
唯自知得佛。
不知他有佛性者。
亦是不了義之辭。
煩惱本障智慧。
十住菩薩。
斷惑垂盡。
何容指自知作佛。
不知他有佛性。
他惑亦不能障我智不理。
今所以有此言者。
為辨難易相。
明以成佛者。
得言易知。
未成道人。
事迹幽隐難知。
故有此之說也 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至)心不生信不名聞見 案。
僧亮曰。
稱第六問佛何眼見故也。
初得名慧。
滿足佛為菩提。
行者進趣名行。
住十住故者。
應去不去名住也。
住不住者。
不應去而住非住也。
又雲不去不住。
十住在生滅境。
故有去住。
佛不生不滅。
不去不住也。
僧宗曰。
就答中有四翻。
第一明佛與菩薩。
見有了不了。
第二明乃至十地。
尚不了了。
況其餘耶。
至極雖複妙絕。
非常情所察。
若因迹尋本。
可以知也。
第三修戒定為因。
則其理也。
第四結聞見之理。
以曉前宗也。
此則第一翻也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當雲何觀而得知耶 案。
僧亮曰。
六種問答。
是第二觀門也。
僧宗曰。
此下第二翻也。
寶亮曰。
此下師子吼。
大段之第二也。
上六問六答。
已定因果性。
使物識因果。
修德集業。
若當于此深理。
未能領悟。
信心不立者。
勸使約應佛。
依十二部經教因果。
就事以生信也。
凡開五門。
此下第一觀果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實不能知(至)一者眼見二者聞見 案。
僧亮曰。
先觀果性。
觀之粗也。
寶亮曰。
佛雖勸觀。
但物情不解。
故師子吼問。
明一切衆生。
實不能測知如來心相。
當雲何得知。
佛言當依二法。
一者眼見如來身業。
二聞佛所說教法。
唯依此二事。
得知如來心相。
若見如來身業。
有三十二相。
在世運動。
為為衆生。
為為利養。
若見說法。
一向為物。
不自為己。
得知此人可尊可重。
必非生死果報所為。
若無此妙極來應。
衆生雲何得斯之身處世救苦。
必應可信。
果既如之。
必有妙因。
是以勸人。
依十二部經。
約應佛觀如來心用。
可得信知因果之性也。
但文十别。
事義自顯矣 若見如來所有身業(至)為誰受身是名眼見 案。
僧亮曰。
雲何受身者。
有二種。
有自在不自在。
知如來自在也。
何故受身者。
知如來為衆生故受也。
為誰受身者。
為中有等不等。
明如來等衆生也。
僧亮曰。
雲何而受是身者。
乃知感應之道。
而不能知所以爾耶。
謂以大悲之心。
故受身也 若觀如來雲何說法(至)應當依是二種因緣 案。
僧亮曰。
不破煩惱者。
真谛也。
非不破者。
世谛也。
真俗中。
非破非不破者。
是真谛。
亦是俗谛。
何者。
非盡能破也。
五人能破非不破也。
皆說真俗中道。
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