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五十五卷
答第五問明十住菩薩見不了了諸佛見了了 廣辯八大人覺 辯十二頭陀 釋師子吼問戒則無因涅槃無果義 廣釋重因重果義 辯涅槃無因而是果義 辯佛性非果義 辯性因了因義
師子吼品之第二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言(至)一切衆生不能得見
案。
僧亮曰。
問意謂佛性雄猛。
譬金剛力士。
自身有之。
何故不見耶。
以證無也。
僧宗曰。
舉第四問。
以請答也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至)三昧力故能得明了 案。
僧亮曰。
凡夫無目。
對眼不辨。
聖人有導。
微遠能見。
佛以二人能見。
以證有也。
就此答中。
有八翻。
此第一翻。
明佛性是有。
但煩惱[雨/複]故。
慧眼不開。
不能見耳。
寶亮曰。
此下去次答第四問。
就答此問中。
有三番明義。
第一直明法體障故不見。
第二借十二因緣來。
證一切衆生等共有佛性。
第三舉物離着。
今從譬如色法下。
第一段佛性雖有。
但衆生為煩惱障故。
不得見。
若能破三種惑。
見谛思惟無明住地。
煩惱都盡。
則見佛性也 善男子若有人見一切諸法(至)首楞嚴定名為畢竟 案。
僧亮曰。
第二明若如中道而見。
則見佛性。
若乖中道。
則不見非無是理也 善男子譬如初月雖不可見(至)亦不得言無佛性也 案。
僧宗曰。
第三明其理幽微。
非常情所了。
如彼初月。
不得言無 善男子佛性者所謂十力(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生死無常。
稱一切。
三寶常故。
不名一切也。
僧宗曰。
第四上雖明當有。
未知何為體。
今顯出其體。
乃是生死之外也。
理既深遠。
若欲見。
自非破三重惑障。
則無由睹見也。
三惑者。
謂見谛思惟無明住地也 善男子十二因緣一切衆生(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亦内者。
正見也。
亦外者。
耶見也。
等有者。
未來有也。
僧宗曰。
十二因緣共有者。
第五文借近況遠。
言具十二者。
始終為語耳。
若胎中死。
則無十二。
而言具者。
成就故也。
亦内者現在有也。
外者未來未用。
義稱外耳。
入胎五分四根未具者。
言入胎有五陰。
以四根未具之時。
于時。
但有名色也。
深習一愛。
名受者。
當知愛即受分。
諸經每以其為無記者。
以其感果力微故也。
内外貪求。
為取者。
貪着内身。
及貪身外。
因此生四取。
故名取。
取謂取于來果也。
為内外事。
起口業為有者。
因向貪求。
起增上愛。
運于身心動作之用。
說業也。
現在識名未來生者。
世異而已。
其餘悉名老死也。
色界衆生。
無三受者。
不具苦受。
故言無耳。
三觸者苦觸也。
三種愛者。
如寒得火。
病愛湯藥。
悉苦因緣。
愛言上界無。
如此愛但有舍。
樂上生愛也。
無老病者。
乃有念念老耳。
豈有發白面皺。
亦無四大壞死。
以其凡夫。
是伏結之道。
後還退堕。
生欲界時。
得具十二佛性亦爾 善男子雪山有草名為忍辱(至)不可說言無佛性也 案。
僧宗曰。
雪山譬佛。
草譬涅槃經。
上說倒障。
不見佛性。
今說所以有障。
不讀涅槃經故也。
僧宗曰。
第六翻。
上雖明十力無畏。
但果去人遠。
寶亮曰。
第二翻。
衆生雖複當時有具不具。
要始終經理。
三世中得言悉成就有十二。
明佛性亦然。
未來必有也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至)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案。
僧宗曰。
第七翻。
明十住所以不見。
以其理故也。
為成此義故。
假設狀貌。
不亦易可知耶。
亦色者。
垂形六道也。
非色者。
理絕形色也。
非色非非色者。
雙遣也。
亦一者理無二也。
非一者。
說三乘也。
文中自有具釋 善男子佛性者非陰界入(至)無邊功德之所成就 案。
僧亮曰。
涅槃經說性如是不讀則不見也。
僧宗曰。
第八更寄譬顯非内非外之理也。
煩惱[雨/複]故非内。
惑盡則見故非外也。
寶亮曰。
第三翻。
遣執。
凡欲學者。
莫承聲而着。
若聞色是佛性。
不得言唯色是而心非。
複聞四陰是佛性。
亦不得言唯心是而色非。
但聖人說法。
随時逐物。
所須豈可定執耶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至)成就幾法得了了見 案。
僧亮曰。
舉第五門。
僧宗曰。
答第五門也。
迦葉更舉前問。
以請答也 善男子菩薩具足成就十法(至)以大涅槃教化衆生 案。
僧宗曰。
今言成就十法。
非不是行。
但未具足。
故不見耳。
有五重解
僧亮曰。
問意謂佛性雄猛。
譬金剛力士。
自身有之。
何故不見耶。
以證無也。
僧宗曰。
舉第四問。
以請答也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至)三昧力故能得明了 案。
僧亮曰。
凡夫無目。
對眼不辨。
聖人有導。
微遠能見。
佛以二人能見。
以證有也。
就此答中。
有八翻。
此第一翻。
明佛性是有。
但煩惱[雨/複]故。
慧眼不開。
不能見耳。
寶亮曰。
此下去次答第四問。
就答此問中。
有三番明義。
第一直明法體障故不見。
第二借十二因緣來。
證一切衆生等共有佛性。
第三舉物離着。
今從譬如色法下。
第一段佛性雖有。
但衆生為煩惱障故。
不得見。
若能破三種惑。
見谛思惟無明住地。
煩惱都盡。
則見佛性也 善男子若有人見一切諸法(至)首楞嚴定名為畢竟 案。
僧亮曰。
第二明若如中道而見。
則見佛性。
若乖中道。
則不見非無是理也 善男子譬如初月雖不可見(至)亦不得言無佛性也 案。
僧宗曰。
第三明其理幽微。
非常情所了。
如彼初月。
不得言無 善男子佛性者所謂十力(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生死無常。
稱一切。
三寶常故。
不名一切也。
僧宗曰。
第四上雖明當有。
未知何為體。
今顯出其體。
乃是生死之外也。
理既深遠。
若欲見。
自非破三重惑障。
則無由睹見也。
三惑者。
謂見谛思惟無明住地也 善男子十二因緣一切衆生(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亦内者。
正見也。
亦外者。
耶見也。
等有者。
未來有也。
僧宗曰。
十二因緣共有者。
第五文借近況遠。
言具十二者。
始終為語耳。
若胎中死。
則無十二。
而言具者。
成就故也。
亦内者現在有也。
外者未來未用。
義稱外耳。
入胎五分四根未具者。
言入胎有五陰。
以四根未具之時。
于時。
但有名色也。
深習一愛。
名受者。
當知愛即受分。
諸經每以其為無記者。
以其感果力微故也。
内外貪求。
為取者。
貪着内身。
及貪身外。
因此生四取。
故名取。
取謂取于來果也。
為内外事。
起口業為有者。
因向貪求。
起增上愛。
運于身心動作之用。
說業也。
現在識名未來生者。
世異而已。
其餘悉名老死也。
色界衆生。
無三受者。
不具苦受。
故言無耳。
三觸者苦觸也。
三種愛者。
如寒得火。
病愛湯藥。
悉苦因緣。
愛言上界無。
如此愛但有舍。
樂上生愛也。
無老病者。
乃有念念老耳。
豈有發白面皺。
亦無四大壞死。
以其凡夫。
是伏結之道。
後還退堕。
生欲界時。
得具十二佛性亦爾 善男子雪山有草名為忍辱(至)不可說言無佛性也 案。
僧宗曰。
雪山譬佛。
草譬涅槃經。
上說倒障。
不見佛性。
今說所以有障。
不讀涅槃經故也。
僧宗曰。
第六翻。
上雖明十力無畏。
但果去人遠。
寶亮曰。
第二翻。
衆生雖複當時有具不具。
要始終經理。
三世中得言悉成就有十二。
明佛性亦然。
未來必有也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至)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案。
僧宗曰。
第七翻。
明十住所以不見。
以其理故也。
為成此義故。
假設狀貌。
不亦易可知耶。
亦色者。
垂形六道也。
非色者。
理絕形色也。
非色非非色者。
雙遣也。
亦一者理無二也。
非一者。
說三乘也。
文中自有具釋 善男子佛性者非陰界入(至)無邊功德之所成就 案。
僧亮曰。
涅槃經說性如是不讀則不見也。
僧宗曰。
第八更寄譬顯非内非外之理也。
煩惱[雨/複]故非内。
惑盡則見故非外也。
寶亮曰。
第三翻。
遣執。
凡欲學者。
莫承聲而着。
若聞色是佛性。
不得言唯色是而心非。
複聞四陰是佛性。
亦不得言唯心是而色非。
但聖人說法。
随時逐物。
所須豈可定執耶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至)成就幾法得了了見 案。
僧亮曰。
舉第五門。
僧宗曰。
答第五門也。
迦葉更舉前問。
以請答也 善男子菩薩具足成就十法(至)以大涅槃教化衆生 案。
僧宗曰。
今言成就十法。
非不是行。
但未具足。
故不見耳。
有五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