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薩唯見其終不見其始
案。
道生曰。
十住幾見仿佛其終也。
始既無際。
窮理乃睹也。
僧亮曰。
證不見者也。
僧宗曰。
十二因緣。
至金剛時斷故。
其終易了。
尋其本源。
不可而知也 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是義故諸佛了了得見佛性 案。
僧亮曰。
證唯佛能見也。
僧宗曰。
始無源而照。
正以始于無始。
如淨名言從癡有愛。
豈知始乎。
勝鬘亦雲。
無始無明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不能見于十二因緣是故輪轉 案。
僧亮曰。
舉不見之損以結也 善男子如蠶作繭自生死(至)流轉生死猶如拍毱 案。
僧亮曰。
為不見者。
為譬也。
寶亮曰。
第六意。
衆生雖與此理共俱。
而不覺知故。
作因得苦。
無窮無已。
唯諸佛菩薩。
覺知此理。
修因感果。
窮此因緣。
故知始知終。
今言十住菩薩。
知終不知始者。
恐此非實論。
何以知。
然佛既始終但見。
何容十住指知終不知始。
亦應彿仿知始。
而今但言知終不知始者。
此正為課不行道者。
雲十住菩薩。
三阿僧祇行道。
尚不知始。
況不行者而知。
若約事作行。
有終可據。
始既微末難尋。
故但言知終。
理而為語。
則始終俱仿佛。
知唯佛一人。
獨了了窮。
鑒此十二因緣。
得見佛性 善男子是故我于諸經中說(至)十二緣者即是見法 案。
道生曰。
法者理實之名也。
見十二緣。
始見常無常。
為見法也。
僧亮曰。
舉昔經證見者之益也。
滅苦是佛。
故雲即是見佛也 見法者即是見佛 案。
道生曰。
體法為佛。
法即佛矣 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案。
道生曰。
夫體法者。
冥合自然一切諸佛。
莫不皆然。
所以法為佛性也。
僧亮曰。
舉今說以會昔旨也。
寶亮曰。
第七意。
明解窮達源。
若生死頓盡。
即名見真法。
以見此真法故。
即名見佛。
大覺現前。
無複闇障。
即用此真如法性為體。
成一切種智也。
若神明不以此法性為源。
經那得言見十二緣。
即名見法。
若是見生死法。
常住佛果。
複那得雲。
用此法為體。
若當是生死空。
如于昔教。
應同灰身滅智。
複不得稱常。
常法複無始生義。
故知神解用此為本。
直除滅虛僞。
顯出此真常之旨。
其事如下富那外道之說譬也 善男子觀十二緣智(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案。
僧亮曰。
凡夫不見所以令受苦也。
而見有深淺。
苦滅不同。
不見佛性者。
中道是佛性。
二乘偏見。
不見中道也。
僧宗曰。
第八翻。
謂四種人。
淺深觀之。
唯上上觀。
乃窮故知深也。
寶亮曰。
第八意。
次明觀十二緣智。
階級定相。
向言十二因緣理深。
無知無見。
唯佛能窮。
鑒其始終。
今故次明降佛以還。
亦得觀此理。
但觀而未達。
故發解有深淺。
階級有四異。
下智得聲聞道。
中智得緣覺道。
上智得住十住地。
唯上上智者。
見因緣窮。
故成無上道。
此言得聲聞道。
恐非是實行者。
若寄言誘愚。
故宜無嫌也 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至)佛者名為涅槃 案。
僧亮曰。
第一義空。
名為中道。
還結上宗也。
此二總涅槃生死。
不偏境智。
皆名中道也。
僧宗曰。
謂境界性也。
第一義空者。
謂照境之智也。
名中道者。
謂智照不偏也。
中道名佛性者。
解圓成極果也。
即涅槃者。
果之果也。
寶亮曰。
第九意。
總收結會。
明四種佛性。
皆不離十二因緣。
既言窮此理得成佛。
因果佛性。
豈得離于十二緣。
故言十二因緣。
名為佛性。
佛性即第一義空者。
乃遠結于上佛果。
佛性中道解滿。
萬德皆備。
唯用此第一義空為體。
若通欲取結四種佛性盡。
同用此第一義空為體。
然今結意。
恐據果性為言也 爾時師子吼菩薩(至)一切衆生何用修道 案。
僧亮曰。
問意。
謂若因亦佛性。
果亦佛性。
名義無差者。
何用修道。
以求成佛耶。
僧宗曰。
此難之生。
由佛上說見。
法即是佛。
佛即佛性。
人情于此言中。
新生此疑。
若佛與佛性不異者。
是則有性。
則有佛。
何假修道耶。
寶亮曰。
此下去為釋疑。
而生問。
此疑藉何而起。
因上答三問。
後定因果性。
物便生疑。
若因果佛性。
俱不離十二因緣。
是則因性與果性。
竟自無差别。
何用修道。
既緻疑有兩。
故下答亦二無有差别。
以為一問。
何用修道。
為第二問。
故佛下答去開為三問答。
兩問即為二段。
第二勸令忘懷。
今言是義不然者。
先遣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至)然諸衆生悉未具足 案。
僧亮曰。
夫一豪知見。
皆是佛理未足者名因性。
具足者名果性。
性名雖同具不具異也。
僧宗曰。
就答中有五重。
又明雖複當性。
然要須修道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案。
僧亮曰。
釋言有者。
以未來定得故名有。
非今有也。
僧宗曰。
第一重。
寄現有業故。
必招當果。
佛性亦爾。
雲何不須修道耶 以是義故我于此經(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案。
僧亮曰。
舉昔偈為證也。
僧宗曰。
第二重舉偈。
以況因果不并也。
有煩惱則無涅槃。
豈得不須修道耶 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凡有心者。
向言定得。
今明有心求樂。
求者皆得。
但遲速為論耳。
僧宗曰。
第三重。
乳必生酪。
所以須醪。
暖等必生。
所以須修道也。
寶亮曰。
先答初問。
明佛與佛性。
雖無差别。
要自悉未具是。
至于得佛之時。
乃可無差。
而今未得。
雲何無别。
故下即寄譬。
來明未來有義。
現在時中。
無有當果。
故言有非己有之有也。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者。
下文言。
正因者。
謂諸衆生。
而此中雲。
心是若用避苦求樂。
解為正因者。
若為會此文耶。
各自有對。
此雲心。
是對果地種智為語。
言衆生是者。
對佛時行人為語。
若論其正位。
由取避苦求樂。
解用為位也 善男子畢竟有二種(至)諸結覆故衆生不見 案。
僧亮曰。
上言定得菩提。
畢竟得。
今說不但得果。
亦得因也。
莊嚴是因。
亦是世間也。
一乘者。
佛智是乘之究竟。
說乘名也。
僧宗曰。
第四重。
借因以況果也。
莊嚴畢竟。
猶在因中。
衆生成就因理。
豈況果性。
在生死之外。
而當不須修道耶。
寶亮曰。
答第二問。
明應須修道。
莊嚴畢竟者。
謂金剛心也。
究竟畢竟者。
無學果也。
世間畢竟者。
還是金剛心時。
體由未免苦無常。
故言世間也。
出世畢竟者。
還是無學果。
體免離三相。
故言出世也。
莊嚴畢竟。
據萬行為言。
究竟畢竟。
道衆生所得佛果一乘。
但衆生有此佛果一乘。
正由無明障覆故。
不能得見理。
若如此急應修道。
那得難言不須修道耶 複次善男子佛性者(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道生曰。
佛性義現。
莫先于此。
故即以為名烏 善男子首楞嚴三昧者(至)首楞嚴定名為佛性 案。
僧亮曰。
果性名随果有能為名不一也。
依文而言。
此五名并是無學也。
寶亮曰。
明首楞嚴。
是三世諸佛之母。
能生一切種智。
明衆生亦有。
但不修集故。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首楞嚴有五種名者。
随義為五位。
第一以堅固為名。
二以智慧為目。
三以能摧得稱。
四以仗物為況。
五以覺察為旨。
正是一金剛心。
逐義異故。
有多種名 善男子我于一時(至)為衆生故說名為我 案。
道生曰。
我名本出常存不斷。
佛性不斷。
則是其義。
故以名之。
非實是也 善男子如來有因緣故(至)而說無我得自在故 案。
道生曰。
常故自在。
是我義也。
應感無端。
此之自在。
從彼而出。
本非我故。
複名無我也。
僧亮曰。
上說因非性說性。
今明非我說我。
樂淨亦爾。
佛性實非我者。
因無自在非我。
有因緣至非虛妄。
前除斷滅之惑。
後去計常之倒。
皆非虛也。
為世界故者。
為除世人麻米之我也。
寶亮曰。
第五證當有之義也。
于時梵志。
聞當有之義。
悉發道心。
豈得不修道耶。
僧宗曰。
我于一時。
住尼連禅河下。
第三文勸時衆。
應忘懷取法。
佛語無方。
不可聞此一邊而執着也。
如昔佛一時為梵志。
說正因佛性為我。
佛性實非我。
正以善巧方便。
應衆生根。
令物悟道。
豈可聞說此正因性為我。
而生執耶。
若爾我所言。
衆生當得佛。
故言有不得。
便執言。
衆生有佛性。
不須修道也
道生曰。
十住幾見仿佛其終也。
始既無際。
窮理乃睹也。
僧亮曰。
證不見者也。
僧宗曰。
十二因緣。
至金剛時斷故。
其終易了。
尋其本源。
不可而知也 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是義故諸佛了了得見佛性 案。
僧亮曰。
證唯佛能見也。
僧宗曰。
始無源而照。
正以始于無始。
如淨名言從癡有愛。
豈知始乎。
勝鬘亦雲。
無始無明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不能見于十二因緣是故輪轉 案。
僧亮曰。
舉不見之損以結也 善男子如蠶作繭自生死(至)流轉生死猶如拍毱 案。
僧亮曰。
為不見者。
為譬也。
寶亮曰。
第六意。
衆生雖與此理共俱。
而不覺知故。
作因得苦。
無窮無已。
唯諸佛菩薩。
覺知此理。
修因感果。
窮此因緣。
故知始知終。
今言十住菩薩。
知終不知始者。
恐此非實論。
何以知。
然佛既始終但見。
何容十住指知終不知始。
亦應彿仿知始。
而今但言知終不知始者。
此正為課不行道者。
雲十住菩薩。
三阿僧祇行道。
尚不知始。
況不行者而知。
若約事作行。
有終可據。
始既微末難尋。
故但言知終。
理而為語。
則始終俱仿佛。
知唯佛一人。
獨了了窮。
鑒此十二因緣。
得見佛性 善男子是故我于諸經中說(至)十二緣者即是見法 案。
道生曰。
法者理實之名也。
見十二緣。
始見常無常。
為見法也。
僧亮曰。
舉昔經證見者之益也。
滅苦是佛。
故雲即是見佛也 見法者即是見佛 案。
道生曰。
體法為佛。
法即佛矣 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案。
道生曰。
夫體法者。
冥合自然一切諸佛。
莫不皆然。
所以法為佛性也。
僧亮曰。
舉今說以會昔旨也。
寶亮曰。
第七意。
明解窮達源。
若生死頓盡。
即名見真法。
以見此真法故。
即名見佛。
大覺現前。
無複闇障。
即用此真如法性為體。
成一切種智也。
若神明不以此法性為源。
經那得言見十二緣。
即名見法。
若是見生死法。
常住佛果。
複那得雲。
用此法為體。
若當是生死空。
如于昔教。
應同灰身滅智。
複不得稱常。
常法複無始生義。
故知神解用此為本。
直除滅虛僞。
顯出此真常之旨。
其事如下富那外道之說譬也 善男子觀十二緣智(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案。
僧亮曰。
凡夫不見所以令受苦也。
而見有深淺。
苦滅不同。
不見佛性者。
中道是佛性。
二乘偏見。
不見中道也。
僧宗曰。
第八翻。
謂四種人。
淺深觀之。
唯上上觀。
乃窮故知深也。
寶亮曰。
第八意。
次明觀十二緣智。
階級定相。
向言十二因緣理深。
無知無見。
唯佛能窮。
鑒其始終。
今故次明降佛以還。
亦得觀此理。
但觀而未達。
故發解有深淺。
階級有四異。
下智得聲聞道。
中智得緣覺道。
上智得住十住地。
唯上上智者。
見因緣窮。
故成無上道。
此言得聲聞道。
恐非是實行者。
若寄言誘愚。
故宜無嫌也 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至)佛者名為涅槃 案。
僧亮曰。
第一義空。
名為中道。
還結上宗也。
此二總涅槃生死。
不偏境智。
皆名中道也。
僧宗曰。
謂境界性也。
第一義空者。
謂照境之智也。
名中道者。
謂智照不偏也。
中道名佛性者。
解圓成極果也。
即涅槃者。
果之果也。
寶亮曰。
第九意。
總收結會。
明四種佛性。
皆不離十二因緣。
既言窮此理得成佛。
因果佛性。
豈得離于十二緣。
故言十二因緣。
名為佛性。
佛性即第一義空者。
乃遠結于上佛果。
佛性中道解滿。
萬德皆備。
唯用此第一義空為體。
若通欲取結四種佛性盡。
同用此第一義空為體。
然今結意。
恐據果性為言也 爾時師子吼菩薩(至)一切衆生何用修道 案。
僧亮曰。
問意。
謂若因亦佛性。
果亦佛性。
名義無差者。
何用修道。
以求成佛耶。
僧宗曰。
此難之生。
由佛上說見。
法即是佛。
佛即佛性。
人情于此言中。
新生此疑。
若佛與佛性不異者。
是則有性。
則有佛。
何假修道耶。
寶亮曰。
此下去為釋疑。
而生問。
此疑藉何而起。
因上答三問。
後定因果性。
物便生疑。
若因果佛性。
俱不離十二因緣。
是則因性與果性。
竟自無差别。
何用修道。
既緻疑有兩。
故下答亦二無有差别。
以為一問。
何用修道。
為第二問。
故佛下答去開為三問答。
兩問即為二段。
第二勸令忘懷。
今言是義不然者。
先遣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至)然諸衆生悉未具足 案。
僧亮曰。
夫一豪知見。
皆是佛理未足者名因性。
具足者名果性。
性名雖同具不具異也。
僧宗曰。
就答中有五重。
又明雖複當性。
然要須修道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案。
僧亮曰。
釋言有者。
以未來定得故名有。
非今有也。
僧宗曰。
第一重。
寄現有業故。
必招當果。
佛性亦爾。
雲何不須修道耶 以是義故我于此經(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案。
僧亮曰。
舉昔偈為證也。
僧宗曰。
第二重舉偈。
以況因果不并也。
有煩惱則無涅槃。
豈得不須修道耶 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
僧亮曰。
凡有心者。
向言定得。
今明有心求樂。
求者皆得。
但遲速為論耳。
僧宗曰。
第三重。
乳必生酪。
所以須醪。
暖等必生。
所以須修道也。
寶亮曰。
先答初問。
明佛與佛性。
雖無差别。
要自悉未具是。
至于得佛之時。
乃可無差。
而今未得。
雲何無别。
故下即寄譬。
來明未來有義。
現在時中。
無有當果。
故言有非己有之有也。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者。
下文言。
正因者。
謂諸衆生。
而此中雲。
心是若用避苦求樂。
解為正因者。
若為會此文耶。
各自有對。
此雲心。
是對果地種智為語。
言衆生是者。
對佛時行人為語。
若論其正位。
由取避苦求樂。
解用為位也 善男子畢竟有二種(至)諸結覆故衆生不見 案。
僧亮曰。
上言定得菩提。
畢竟得。
今說不但得果。
亦得因也。
莊嚴是因。
亦是世間也。
一乘者。
佛智是乘之究竟。
說乘名也。
僧宗曰。
第四重。
借因以況果也。
莊嚴畢竟。
猶在因中。
衆生成就因理。
豈況果性。
在生死之外。
而當不須修道耶。
寶亮曰。
答第二問。
明應須修道。
莊嚴畢竟者。
謂金剛心也。
究竟畢竟者。
無學果也。
世間畢竟者。
還是金剛心時。
體由未免苦無常。
故言世間也。
出世畢竟者。
還是無學果。
體免離三相。
故言出世也。
莊嚴畢竟。
據萬行為言。
究竟畢竟。
道衆生所得佛果一乘。
但衆生有此佛果一乘。
正由無明障覆故。
不能得見理。
若如此急應修道。
那得難言不須修道耶 複次善男子佛性者(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道生曰。
佛性義現。
莫先于此。
故即以為名烏 善男子首楞嚴三昧者(至)首楞嚴定名為佛性 案。
僧亮曰。
果性名随果有能為名不一也。
依文而言。
此五名并是無學也。
寶亮曰。
明首楞嚴。
是三世諸佛之母。
能生一切種智。
明衆生亦有。
但不修集故。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首楞嚴有五種名者。
随義為五位。
第一以堅固為名。
二以智慧為目。
三以能摧得稱。
四以仗物為況。
五以覺察為旨。
正是一金剛心。
逐義異故。
有多種名 善男子我于一時(至)為衆生故說名為我 案。
道生曰。
我名本出常存不斷。
佛性不斷。
則是其義。
故以名之。
非實是也 善男子如來有因緣故(至)而說無我得自在故 案。
道生曰。
常故自在。
是我義也。
應感無端。
此之自在。
從彼而出。
本非我故。
複名無我也。
僧亮曰。
上說因非性說性。
今明非我說我。
樂淨亦爾。
佛性實非我者。
因無自在非我。
有因緣至非虛妄。
前除斷滅之惑。
後去計常之倒。
皆非虛也。
為世界故者。
為除世人麻米之我也。
寶亮曰。
第五證當有之義也。
于時梵志。
聞當有之義。
悉發道心。
豈得不修道耶。
僧宗曰。
我于一時。
住尼連禅河下。
第三文勸時衆。
應忘懷取法。
佛語無方。
不可聞此一邊而執着也。
如昔佛一時為梵志。
說正因佛性為我。
佛性實非我。
正以善巧方便。
應衆生根。
令物悟道。
豈可聞說此正因性為我。
而生執耶。
若爾我所言。
衆生當得佛。
故言有不得。
便執言。
衆生有佛性。
不須修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