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四卷

關燈
厭背求出世之意。

    故名為樂。

    封執居心。

    不免生死。

    故名為苦。

    但二谛中中道解不成。

    非不是善。

    故屬緣因。

    攝正因性故。

    自宜有然。

    今者出三種中道。

    以為二因之體。

    二因乃同用真如為體。

    今唯得據用來辨 定樂行者所謂菩薩摩诃薩(至)阿鼻地獄如三禅樂 案。

    僧亮曰。

    見涅槃常樂。

    知生死幻僞。

    安之為化。

    以為苦也。

    僧宗曰。

    從初地乃至十地菩薩。

    緻苦衆生。

    其心甘樂。

    如三禅也 定苦行者謂諸凡夫 案。

    僧亮曰。

    不識真樂。

    不覺惑苦。

    常行颠倒。

    謬以道也 苦樂行者謂聲聞緣覺(至)行于苦樂作中道想 案。

    僧亮曰。

    二乘比之。

    于凡為樂。

    方之菩薩為苦。

    于此二間。

    情以為足。

    故雲作中道想也。

    僧宗曰。

    從苦法忍。

    至緣一覺。

    以其不能安生死。

    以化物說之為苦。

    以其解苦性空。

    于凡夫為勝。

    亦小小化物。

    故謂苦樂行也 以是義故雖有佛性而不能見 案。

    僧亮曰。

    結二乘凡夫。

    雖有而不見 善男子如汝所言以何義故(至)三菩提中道種子 案。

    道生曰。

    一切諸佛。

    莫不由佛而生。

    是以前佛。

    是後佛之種類也。

    僧亮曰。

    已說因果二性。

    今通釋二性得名之所由。

    答第二問也。

    性有二義。

    一謂種類相生。

    二謂守分不改。

    今言種子者。

    通說因性。

    亦通是種矣。

    僧宗曰。

    舉其問而答也。

    向三種心。

    能生菩提之功。

    故稱為性耳。

    非是果故。

    稱性也。

    寶亮曰。

    答第二問。

    有兩重。

    初直答因果性之所以。

    次更明上三人。

    釋所以有三異之意也。

    此第一重。

    先明果。

    佛性中道解。

    見理周悉也。

    中道種子者。

    次答正因因緣。

    明子能得果也。

    先明果性所以。

    今明緣正二因所以也 複次善男子道有三種謂上下中 案。

    道生曰。

    前言三種中道。

    但取兼見。

    為佛性體。

    而中必能通故。

    故雲道耳。

    今明三道。

    取其能通。

    明真道有在也。

    僧亮曰。

    通辨二因二果也。

    下者正因。

    上者緣因。

    中者後身菩薩。

    及佛果也。

    僧宗曰。

    上明正因竟。

    今收因地之善。

    明緣因也。

    凡夫為下。

    二乘為上。

    菩薩為中也。

    寶亮曰。

    此第二重也。

    次開因果兩廂。

    明上見中道者。

    若計梵天是常。

    是則向者定苦行人也。

    計三寶無常者。

    是向苦樂行人也。

    中者是向定樂行人 下者梵天無常謬見是常 案。

    道生曰。

    背道非實。

    名為凡夫。

    凡夫故為下也。

    僧亮曰。

    以其沉淪之義。

    [泳-永+公]流為下也。

    僧宗曰。

    既言謬計。

    何得言善。

    今取為緣因者。

    以其伏結。

    修六行。

    攝心于禅道耳。

    此乃非勝道。

    要有善義。

    故不得不取也。

    寶亮曰。

    凡夫一向居苦。

    但有正因也 上者生死無常(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案。

    道生曰。

    與真反也。

    苟是實者。

    生死為無上。

    是以義稱為上矣。

    僧亮曰。

    二乘不見佛果常故。

    于生死無常。

    不可為謬也。

    了非為是。

    謂之計生死為常也。

    僧宗曰。

    此釋二乘人也。

    謬見常者。

    其傾正使已盡。

    唯餘習氣。

    約教而言。

    二乘猶有八倒之習。

    如三修所明也。

    今不取習義為緣因。

    正取無漏善為緣因。

    上者凡聖二位。

    彼凡既下。

    此聖宜言上也。

    寶亮曰。

    二乘行不得中道。

    然非不是緣因性。

    若能改于固執。

    必得上果 中者名第一義空無常見無常常見于常 案。

    道生曰。

    無有得第一義空者。

    故不名下也。

    僧亮曰。

    見三界過。

    見涅槃常。

    以不到故。

    逆流為上也。

    僧宗曰。

    菩薩識第一義空。

    所以言中也。

    以離凡夫之下。

    非二乘之上也。

    寶亮曰。

    釋上定樂行人也。

    菩薩稱而解終歸。

    用此第一義空為體也 第一義空不名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 案。

    僧亮曰。

    凡夫以[泳-永+公]流為下。

    以不得故。

    于凡不名為上。

    證非下也。

    寶亮曰。

    明二乘不能會此第一義空。

    故不名中道。

    若發真解。

    乃得無上菩提也。

    凡夫不能得故。

    所以不名為者。

    是下也 不名為上何以故即是上故 案。

    道生曰。

    上道非上。

    從意為上耳。

    寶亮曰。

    反流盡源。

    故即上也。

    僧宗曰。

    既出二重之上。

    與佛不殊。

    亦義得為上。

    中道解故。

    稱為中耳。

    寶亮曰。

    初地以上。

    有當分之解。

    與佛解不殊。

    但未滿足為異耳。

    二乘人未有此解。

    豈得同稱為上耳 諸佛菩薩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義故名為中道 案。

    僧亮曰。

    第一義空。

    唯佛乃見。

    今該取菩薩者。

    以後身少見佛性。

    方之九地。

    名見中道者也 複次善男子生死本際(至)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 案。

    道生曰。

    即生死為中道者。

    明本有也。

    僧亮曰。

    說境界因也。

    但說生死。

    不說涅槃為異耳。

    無明是現在苦本。

    愛是未來苦本也。

    明二世之苦。

    以惑為本。

    具一切空也。

    是名中道者。

    三種是中道也。

    僧宗曰。

    此下釋境界性也。

    就此中有八翻明義。

    此下第一翻。

    即是答第三問也。

    略舉二世之因。

    而過去世中。

    但取無明。

    現世中。

    但取有愛也。

    無明為現在本際。

    有愛為未來本際。

    此之因果。

    即為中道也。

    寶亮曰。

    答第三問也。

    先釋衆生。

    所以不能見中道之意。

    正以無明有愛。

    生死不絕故也。

    是名中道者。

    名十二因緣也 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為中 案。

    僧亮曰。

    道偏則不能破病。

    不偏者。

    則能破病。

    以破病故。

    名之為中也。

    僧宗曰。

    此境生智。

    智能破故。

    所以稱為破也。

    寶亮曰。

    若能觀十二因緣生。

    稱理之解。

    必能破生死也 以是義故中道之法名為佛性 案。

    僧亮曰。

    中道智是佛也。

    道為智因故。

    說因為性耳。

    寶亮曰。

    既如因緣理而照。

    生中道之解。

    得名緣因佛性也 是故佛性常樂我淨 案。

    道生曰。

    本有種生。

    非起滅之謂。

    是以常樂無為耳。

    僧亮曰。

    以中道常故。

    佛性常也。

    僧宗曰。

    言性理是常。

    衆生以惑覆故。

    不得常用。

    雖未得常用。

    要是常因。

    承此句。

    可以義合第三問也。

    寶亮曰。

    照既窮源。

    生死苦盡。

    所以言常也 以諸衆生不能見故(至)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案。

    僧亮曰。

    不見三種中道。

    故無常也 善男子譬如貧人家有寶藏(至)是人即得常樂我淨 案。

    僧亮曰。

    有而不見者為譬也 佛性亦爾衆生不見(至)衆生即得常樂我淨 案。

    僧亮曰。

    合譬也義與善業喻同也。

    寶亮曰。

    釋旨亦不異上佛性品中意也。

    答第三問竟此也 複次善男子衆生起見(至)如是觀智是名佛性 案。

    道生曰。

    十二因緣為中道。

    明衆生是本有也。

    若常則不應有苦。

    若斷則無成佛之理。

    如是中道觀者。

    則見佛性也。

    僧亮曰。

    上說境界。

    今說智者緣因也。

    智能斷除斷常之惑。

    無謬斷常之過也。

    僧宗曰。

    第二翻也。

    謂失解則斷常。

    得解則不斷不常。

    故借惑以辨觀體也。

    寶亮曰。

    上已答三問竟。

    此文複何意來。

    故一家所解。

    凡為二義。

    一則通論衆生不識因緣之病。

    二為定因果性有所在。

    其意雲何。

    衆生既即身有佛性。

    而所以不得用者。

    正由不體有為無為故起。

    常等病。

    謬解在心。

    故不能得此常樂我淨。

    向來明此因果性。

    即不離十二因緣。

    使物情識理。

    不此外覓法。

    正有斯二意。

    故次辨此理。

    其大旨乃爾。

    複就此文中。

    略分有九意。

    第一先明觀十二因緣得所不得所。

    若先安法性無為理。

    離斷離常。

    稱境。

    而知成緣因佛性。

    若當緣境不稱境。

    不安無為。

    執斷執常。

    乖中道行。

    第二正開重因重果。

    定因果性。

    明此因果俱不離十二因緣。

    第三正辨出因果性體相。

    第四判因果性位。

    第五歎十二因緣。

    因果性理之甚深。

    第六明衆生雖與此十二因緣共俱。

    而不覺不知。

    唯十住菩薩與佛。

    能窮鑒此深理。

    故見因緣之始終。

    第七明行人既觀智窮深。

    斷生死因緣相續虛僞果盡。

    便徹見法性。

    即用此深法為體。

    得成靈覺。

    第八辨觀因緣之智有階級。

    生解有淺深。

    第九總收結句。

    今從衆生起見下。

    為第一意之始。

    凡夫正起斷起常。

    乖生滅道。

    不識法相。

    理外行心。

    故不名中道也。

    無常無斷。

    乃名中道者。

    若就生死邊為論。

    據識生滅道為語。

    恐此意不然。

    何以故。

    世谛虛妄有。

    即體如幻。

    終歸滅無。

    豈不斷不常。

    唯神明妙體。

    法性無為。

    始可得稱不斷不常。

    能心緣此理。

    不取有無相。

    方得名中道。

    既稱此理解。

    便識因緣虛。

    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