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四卷

關燈
曰。

    下有二難。

    同顯見義。

    而此問據行也。

    寶亮曰。

    此問除障法也 十住菩薩以何等眼不了了見佛以何眼而了了見 案。

    道生曰。

    既雲得見。

    以何眼見耶。

    乃以佛對之耳。

    僧亮曰。

    第六問也。

    僧宗曰。

    前據行以辨見。

    此據眼者。

    正以因之異也。

    寶亮曰。

    問所以不了。

    十地何眼故不了。

    佛五眼之中。

    用何眼。

    而獨了了耶 佛告善哉善哉善男子(至)諸佛世尊以何眼見 案。

    僧亮曰。

    福德智慧。

    義有短長也。

    何者。

    夫作罪則從情為易。

    修福則逆心為難。

    難則自策乃成。

    易則不課自起。

    以苦滅樂興。

    謂福以得不喪謂德也。

    是則一切衆善。

    無非福德。

    于中了真者。

    别名為慧耳。

    是以無學之地。

    皆得具其二也。

    僧宗曰。

    前後緻歎。

    蓋發時人之心耳。

    寶亮曰。

    明具此莊嚴。

    乃識此因果之理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雲何名為福德莊嚴 案。

    僧亮曰。

    将辨其相。

    發問以起予。

    僧宗曰。

    請釋其旨。

    欲興後問 善男子慧莊嚴者(至)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羅蜜 案。

    僧亮曰。

    目地為行。

    皆以理解為稱。

    悉是慧也。

    凡夫取相之福。

    不能度生死。

    非福乃至非般若也。

    僧宗曰。

    下有三重釋也。

    此第一以住下為福。

    上住為智慧也。

    寶亮曰。

    第一從初地至十地。

    取緣中忘相正觀無漏空解。

    為慧莊嚴也。

    取十地觀智。

    為福德莊嚴也。

    乃是雙要。

    是從義取判也 複次善男子慧莊嚴者(至)聲聞緣覺九住菩薩 案。

    僧亮曰。

    聲聞至九地。

    有重到未盡。

    不能少見佛性。

    不得稱慧。

    上說凡夫。

    此說聖人 複次善男子福德莊嚴(至)無有無果報無礙常住 案。

    僧亮曰。

    學法為福德。

    無學為智慧也 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莊嚴(至)是二莊嚴能答是義 案。

    僧亮曰。

    結二莊嚴。

    興問答也 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言(至)一種二種者是凡夫相 案。

    僧亮曰。

    上說緣有名福德。

    凡夫法。

    若爾者。

    諸法中無二。

    具二者。

    不應問。

    況能答耶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薩(至)則能解知一種二種 案。

    僧亮曰。

    能知一種二種者。

    一是涅槃。

    二是生死。

    皆就有中差别具二。

    乃見不應言有皆是到 若言諸法無一二者(至)一切諸法無一無二 案。

    僧亮曰。

    謂說有無。

    皆是世谛差别者也 善男子若言一二(至)具二莊嚴者能問能答 案。

    僧亮曰。

    凡夫不見常。

    不見無常也 善男子汝問雲何為佛性者(至)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案。

    僧亮曰。

    将欲答問。

    先舉問而誡令善聽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道生曰。

    答問佛性體也。

    要當先見不空。

    然後見空乃第一義。

    第一義空。

    已有不空矣。

    佛始見之。

    故唯佛是佛性也。

    十住菩薩。

    亦得名見。

    下至大乘學者。

    又得名焉。

    所以舉第一義空。

    為佛性者。

    良以義類是同。

    而該下學。

    用進後徒。

    不拘常義。

    而無非是。

    必可以答無畏問也。

    僧亮曰。

    佛智之境。

    是因性也。

    僧宗曰。

    答初問也。

    初問果。

    今答雲。

    以覺了為佛。

    下改名性。

    為第一義空。

    舉境以辨果智之用也。

    境下不過常以無常。

    常是理中之極。

    故稱第一義也。

    空者金剛。

    以是體是苦集。

    不免壞敗。

    故可空也。

    寶亮曰。

    第一問有兩意。

    今答亦二别。

    且先出果性。

    佛果如如。

    以法性為體。

    無一切相。

    出百非之表。

    故名第一義空也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案。

    道生曰。

    不兼見不名智慧也。

    僧亮曰。

    佛照境之智。

    是果性也。

    所以境智雙舉者。

    智以照境為能。

    境若不深。

    無以顯智之能。

    若智照不明。

    無以表境之深。

    要以境智相發。

    智功乃顯也。

    第一義者是涅槃。

    涅槃真俗皆實。

    總名第一義也。

    空者是生死。

    生死是俗皆虛。

    總名為空也。

    僧宗曰。

    向已舉境。

    今明善識第一之與空者。

    即名佛果能照之智慧也。

    寶亮曰。

    既解果性。

    今先舉體以取智。

    若不據用以辨體。

    無以表因果性異。

    故明佛果衆德。

    唯以第一義空。

    為體也 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 案。

    道生曰。

    單取前句。

    非第一義也。

    僧亮曰。

    釋境空也。

    生死以癡為本。

    無所見故也。

    僧宗曰。

    簡二乘人也。

    二乘人在無生平等之時。

    亦稱第一。

    佛果居生死之表。

    亦稱第一人情疑是相濫。

    是故簡之。

    謂二乘皆不見空不空也。

    寶亮曰。

    佛果體圓。

    中道之解究竟。

    于時不複見空與不空為異。

    但一相無相。

    空與不空。

    無可為異。

    故雲。

    唯有智者。

    能見空不空。

    六行之解。

    悉爾也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 案。

    道生曰。

    明兼見者也。

    僧亮曰。

    釋境第一義也。

    涅槃以智為主。

    除颠倒故。

    不空也。

    僧宗曰。

    雙識二理。

    謂佛菩薩也 空者一切生死 案。

    僧亮曰。

    重釋空也。

    生死真則無性。

    俗則無常。

    故名空也 不空者謂大涅槃(至)我者謂大涅槃 案。

    僧亮曰。

    重釋第一義也。

    涅槃真亦無性。

    俗則常住。

    故名不空也。

    寶亮曰。

    昔明世谛為有。

    以第一義谛為無。

    今明生死虛假。

    空無自體。

    故名為空。

    涅槃真實妙有。

    故名不空。

    是以一家所解。

    生死二時是不有。

    涅槃亦有二時不無也。

    何者。

    構因之日。

    即體虛僞。

    及至觀解。

    照無一實。

    故兩時推求。

    并無自性。

    悉是颠倒妄有。

    今衆生神解。

    因時已有。

    修道所除。

    俗盡真現。

    兩時不空也。

    所以稱涅槃不空。

    生死為空矣 見一切空不見不空(至)不見我者不名中道 案。

    道生曰。

    不偏見者。

    佛性體也。

    僧亮曰。

    釋佛智也。

    先辨偏見者。

    非佛以非是顯是也。

    僧宗曰。

    理而為論。

    豈有不識耶。

    就教而言。

    但一向唯作空解。

    解偏故。

    不名中道也 中道者名為佛性 案。

    僧亮曰。

    舉不偏之見。

    以顯照無不周。

    所以稱佛也。

    僧宗曰。

    指果地性也。

    寶亮曰。

    佛果佛性。

    方是解中道之理耳 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 案。

    道生曰。

    不偏則無不真矣。

    僧亮曰。

    結智所以是佛也。

    照周則惑盡。

    惑盡則無變易也。

    寶亮曰。

    遂果性體也。

    向言見一切空。

    不見不空。

    不名中道。

    下舉二乘不見。

    以對明 無明[雨/複]故令諸衆生不能得見 案。

    道生曰。

    不可以不見為無常也。

    僧亮曰。

    答第三問也。

    境界常有。

    而[雨/複]故不見 聲聞緣覺見一切空(至)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案。

    僧亮曰。

    顯不見之人也。

    不見境故。

    智亦俱亡也。

    寶亮曰。

    三乘觀道。

    偏不見第一義空。

    故不行中道。

    中道之行既不成。

    雲何能得見佛性耶 善男子不見中道者(至)二定苦行三苦樂行 案。

    道生曰。

    三種皆與見中道名也。

    有真見者。

    居然自别也。

    僧亮曰。

    辨正因緣因性也。

    凡夫二乘。

    即情為見非見也。

    明因有耶正。

    亦有遠近。

    以三種别之也。

    僧宗曰。

    從此下答第二問也。

    答中凡有三種。

    初明正因。

    第二明緣因。

    第三明境界因。

    其前問雲。

    生死無常。

    複以何理。

    亦稱性耶。

    今先收因地三種人。

    神明斯盡。

    以其有正因之義。

    必有成佛之理。

    非木石也。

    因中說果。

    亦稱為性耳。

    寶亮曰。

    第二重辨出緣因正因二因性之體也。

    佛今出三種中道。

    一定樂行。

    二定苦行。

    三苦樂行。

    雲此三人。

    盡稱見中道。

    故菩薩居定樂行者。

    解稱真俗二谛。

    終歸除苦得樂。

    津濟六道。

    緣因行成就。

    可為正位。

    而凡夫居在苦中。

    心無厭背。

    雲何見中道耶。

    故一家解雲。

    夫中道有二途。

    自有谛二中中道。

    自有理中中道。

    二谛中中道解。

    即是緣因性也。

    理中中道。

    即是一切衆生。

    避苦求樂。

    解正因佛性。

    夫中道之義。

    本是稱理之心。

    然有神識者。

    無一刹那心中無有此解。

    天下苦實可避。

    樂實可求。

    既用心得所。

    豈非中道。

    若苦不可避。

    而欲強厭。

    樂不可得。

    而欲強求。

    此便乖理。

    然今此心。

    既不乖大理。

    雲何非解。

    但此解是境中之用。

    非造緣之知。

    亦非善惡因之所生。

    若善因所生耶。

    唯應人天中有。

    三塗應無。

    若惡因所生耶。

    則應三塗獨有。

    人天應無。

    而今莫問人天六道。

    無一刹那。

    無此解故。

    故知此解。

    乃是妙本之異用。

    無變改之心也。

    是以勝鬘經說。

    出如來藏。

    與自性清淨心。

    冥會此旨。

    然則經經微據。

    理自彰矣。

    苦樂行。

    謂聲聞緣覺者。

    二乘人非不